关闭
老人出书 家族出书 单位出书 教师出书
学生出书 自费出书 博客出书 其他出书
 
 

手机:13037972986

电话:0951-7895312 7895346

腾讯QQ在线客服

地址:银川市金凤区新昌西路132号银川当代文学艺术中心图书编著中心园

网址:http://www.csw66.com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原创天地 > >> 信息详情

痒痒挠和“竹夫人”/ 难 处/古今参禅/(作者:王东华)

发布日期:2021-09-03 10:44:03 




                      痒痒挠和“竹夫人”
 
 
朋友送我一本季羡林的《病榻杂记》,每天临睡前,翻看十几页。
季羡林是我十分尊重的大学者,他散文类的作品,我基本都拜读过。第一次读他的散文,是四十多年前,记得是《塔什干的孩子》,发表在《人民文学》上。当时的散文,也有让人激动的,也有让人深思的,让人感到温暖的很少。季老的这一篇,记述了他出国访问时,与一个塔什干小男孩儿之间的友情,让我感到温暖。所以,几十年过去了,文章的基本内容还记得。
《病榻杂记》也还是一如季老过去的文风,质朴,真挚,自然;不摆大学者的架子。可是,说句得罪的话,毕竟是九十多岁老人的病中之作,总觉得少了一些醇厚和精心构建,多少有些枯瘠。例如写人的一些篇章,与他的老友张中行的《月旦集》相比,还是有高下之分的。也难怪,季老虽天性朴厚,终究大半辈子的身份是大学者、名教授、北大副校长,过着学院里的日子。文章里缺少张中行那种浓浓的平民气,也是自然。这也许并不是高下之别,只是如我这样的草根读者,对张中行更感亲切一些。相比而言,季老议论性的东西不乏高见,颇能引人深思。
这里要说的是《病榻杂记·在病中》中的一段话:
痒这玩艺儿也是会欺负人的:你越搔,他越痒。实在不胜其烦了,决心停止,强忍一会儿,也就天下太平了。后背自己搔不着,就使用一种山东叫痒痒挠的竹子做成的耙子似的东西。古代文人好像把这玩意儿叫“竹夫人”。
我家在苏北,与山东毗邻,也把这玩意儿叫痒痒挠。在东北,叫“老头乐”,郭颂的名曲《新货郎》里就唱到过这东西。另外,它还有个别名叫“不求人”。这物件儿的历史相当悠久,总有一千多年了吧。魏晋时就有的“玉如意”,就是由它变化来的。就是现在,“如意”也还能看出与痒痒挠形状的相似之处。不过,“如意”取其音和字面意思,已变成象征吉祥的摆设和图案,没有实用意义了。可以推断,最早,“如意”是古代文人对痒痒挠的雅称。
“竹夫人”是另一种东西,与痒痒挠无关。
竹夫人,用细竹篾编成的一种圆筒状器物,长约一米,径可半尺,多孔,中空。此物,为暑夏睡觉时纳凉所用。南方夏天气候炎热,昼夜温差小,至夜难以入睡,怀里抱这么个竹编的空笼子,凉快多了。我虽没用过,但细想,暑天里热得睡不着觉,腋下、两腿间肉贴肉,总是汗淋淋的,有这么个东西架起,空气可流通,自然会凉快一些。在没有空调的时候,竹夫人实在是一件简单而聪明的发明。
竹夫人的历史也颇悠久,至少唐代已有,叫竹几,竹夹膝,大约体型还比较小。到北宋,竹夫人已经入诗了。苏轼有一首《送竹几与谢秀才》,前四句是:
平生长物扰天真,老去归田只此身。留我同行木上坐,赠君无语竹夫人。
谢秀才送给苏轼一只手杖(木上坐),苏轼回赠一只竹夫人,真是礼轻情义重,雅得很。
黄庭坚也有两首小诗是关于竹夫人的:
青奴元不解梳妆,合在禅斋梦蝶床。公自有人同枕簟,肌肤冰雪助清凉。
秾李四弦风拂席,昭华三弄月侵床。我无红袖堪娱夜,正是青奴一味凉。
诗题是“赵子冲示竹夫人诗,盖凉寝竹器,憩臂休膝,似非夫人之职。予为名曰青奴,并以小诗取之。(二首)”可见,那时的竹夫人就是睡觉时取凉的竹器。不过,黄庭坚认为,“憩臂休膝”不是正牌夫人的职责,是奴婢干的事情,所以改名叫“青奴”。
宋以后,以竹夫人为题作诗的人不少见,也是“托物言志”的习惯。明代大文学家,苏州人冯梦龙还搜集整理过一首名为“竹夫人”的山歌。
竹夫人这个典故并不算偏。因为《红楼梦》里出现过。书中薛宝钗编过一则谜语:
有眼无珠腹中空,荷花出水喜相逢。梧桐叶落分离别,恩爱夫妻不到冬。
谜底就是竹夫人。
这则谜语不见于各脂评本,有人认为是后人所加,我以为很有道理。以薛宝钗的身份和性格,应该不会写这样有着明显情爱内容的东西,而且这则谜语文词浅俗,也与宝钗的才学不符。我甚至怀疑,作者不是曹雪芹,是直接抄引的民间谜语。有红学家认为,就是根据这则谜语,后四十回的作者编写了宝钗婚后不久守寡的情节;还有人认为,“有眼无珠腹中空”是宝钗在骂贾宝玉。如果谜语本身就不是原作的文字,这些猜测也就没有意义了。
不过,曹雪芹出生在有“火炉”之称的南京。虽是高门显宦钟鸣鼎食之家,可在那时,到了夏天也没有躲避暑热的太好办法。想来,他对竹夫人这东西不会陌生。
严格地讲,说竹夫人“有眼无珠腹中空”并不完全确切。竹夫人中大多会编进一个拳头大小的竹球。摇晃竹妇人,靠竹球撞击,可以清除里面的尘埃。还有人临睡前,在竹夫人腹内放些薄荷、栀子花或茉莉花,不仅可避蚊虫,连梦也是香的了。
季羡林是山东人,读大学在北京,留学在德国,回国后一直居住北京,大约没见过竹夫人,偶尔记错一个典故,也不足为怪。
 选自出版一本书需要多少钱一书
 
                                                         难 处
 
 
闲翻由张中行定稿的人教版《古代散文选》下册,发现里面的文章虽都读过,可多数印象已经很模糊了,其中有一篇刘因的《上宰相书》,居然已毫无印象,可见,四十岁以后读书,就像在有字的纸上再写字,和二十岁以前读书,完全不是一回事。
刘因的这篇书信实在算不上出名,我不记得有别的散文选或者“鉴赏辞典”之类选过。这次重读,立刻想起另一篇古代散文名篇,也是书信:李密的《陈情表》。
李密(224-287),前半生是三国时的蜀汉人,后半生是西晋武帝治下的臣民。李密在蜀汉曾担任官职,蜀汉灭亡后,晋武帝征他为太子洗马,他不肯应命,写了这篇《陈情表》说明情况。
要说,李密也是个苦命的人,不到一岁,死了父亲,四岁,母亲改嫁,靠祖母刘氏养育成人。
按照文学史家们的分析,李密不是个不肯当官的清高人,但面对晋武帝的征召,确实有些难处:
第一,作为一个读书人,拿过蜀汉王朝的俸禄,对旧主总还有些感情,蜀汉刚灭亡四年,自己就去侍候新主子,心理上有些障碍。
第二,对新主子不了解,想等等看。
第三,祖母年事已高且多病,需要他的照顾。
这很有意思。李密的难处是明摆着的,老祖母已经94岁,“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可是在晋武帝看来,拒绝应召,很可能是留恋旧主子或者看不起新主子。如果这样,简直就是死罪。西晋王朝并不是缺了李密就不行,也未必就缺少想当官的人。新王朝最不能容忍的是对自己合法性的怀疑和权威性的蔑视。所以,在这件事情上,态度决定一切。晋武帝的诏书我们读不到,可是就《陈情表》所说,“诏书切峻,责臣逋慢”,显然是没有商量的余地,所以也就出现了“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的情形。
李密显然对晋武帝的心理洞若观火,《陈情表》实在写得好。首先,李密抓住晋武帝以孝治天下的宣传大作感情文章,用力渲染自己的家庭不幸,以及自己和祖母的骨肉之情,这些文字就是近两千年后的今人读了,也还感到酸楚。不过,文章的好处却是在不动声色之中打消了晋武帝的怀疑。李密不但把新政权称为“圣朝”,而且把自己生于斯,长于斯,仕于斯的蜀汉王朝称为“伪朝”;声明自己从小就想当官,“不矜名节”;对晋武帝的任命,“非臣隕首所能上报”。特别是,他对天发誓,一旦祖母故去,自己就会全心全意地效忠新朝,“生当隕首,死当结草”。
这封书表奏上去后,感动了晋武帝,说他在当时的名望不是虚传,不再勉强他。
我以为,李密成功的原因,是他说的全是真话。他所有的难处就是祖母年老多病。至于对旧王朝的留恋以及对新王朝的疑虑,都是史家们的推测,主要是站在晋武帝的角度对李密心理的推测。事实是,祖母去世后,李密不但出来当了官,一直做到汉中太守,最后被免官。
刘因的《上宰相书》内容与李密《陈情表》很相似。刘因(1249-1293)是宋朝遗民,入元后,出任过右赞善大夫等职,后因母病辞官;朝廷再次征他出仕,他以重病缠身为由,上书宰相,希望得到保全。
在这封书信里,刘因首先声明,按照“君臣大义”,自己应该报效朝廷,以前也是这样做的;所谓“高人隐士”的名声,是别人对他的误解。接着讲述自己的身体情况,“腹痛如刺,下血不止”,“服疗百至,略无一效”,恳请宰相“曲为保全”。刘因也成功了,《新元史》记载:“书上,朝廷不强致。帝闻之亦曰:‘古有所谓不召之臣,其斯人之欤?’。”据我看,刘因成功的原因也是说实话,他实在不是装病,两年后也就病故了。
重读这两篇散文,对于李密和刘因的境遇,我已不感兴趣。我感兴趣的是这两个人面对的新朝皇帝。
按说,晋武帝司马炎在历史上不是什么圣明君主,元世祖忽必烈也不是个好说话的皇帝,可是这两个人都还有通情达理的一面。
试想,如果晋武帝收到李密的表章,回信说:所谓尽孝,全是托辞!当时你在“伪朝”当官不也是祖孙两人相依为命吗?为什么能做到忠孝两全?到了我们“圣朝”,怎么就全是困难?你心里想的是什么,以为我不知道吗?不知李密该怎样回答。
试想,忽必烈看了刘因给宰相的信,下旨说:首都的医疗条件更好,有病可以一边工作一边治疗嘛!叫我看,身体有病还在其次,如果是思想病,单吃药就无济于事了。有这么两句,刘因的什么病都好了。
所谓通情达理,就是承认哪怕是老百姓,也有有难处的时候,体谅这些难处,而不是以君君臣臣的大道理把人往死胡同里逼,不是一味要求老百姓“奉献”和“牺牲”。一个好的社会,首先应该承认每个个人的难处是客观存在,在上者应该尽可能地帮助他解决这些难处,至少,也不应该有意给老百姓制造难处,以此来改造他们的思想。这样,每个人的难处少了,国家的难处也就少了。
其实,与人相处也是如此。多体谅别人的难处,是为善良。
 选自出书多少钱一书

                                          古今参禅
 
 
美国人李普士的《禅的故事》一书中,收有无门慧开的《禅宗无门关》,其中有一则是《岩唤主人》:
瑞岩彦和尚,每日自唤:“主人公!”复自应:“喏!”乃云:“惺惺着!”“喏!”“他时异日莫受人瞒!”“喏!喏!”
注:惺惺着,警惕语,清醒些!不要打瞌睡!不要昏沉呀!不要糊里糊涂啊!
释家参禅,途径很多,这位瑞岩彦和尚的方法是,把自己“一分为二”,假设为“我”和“另一个我”,另一个我提醒自己“惺惺着!”而我接受提醒:“喏!”看起来很可笑,其实,此法具有典型的中国特色,不但源远,而且流长。
孔夫子云:“吾日三省吾身。”其实就是把自己分成了“吾”和“身”,由“吾”来审查“身”,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自查”,或者叫“自我批评”。此法到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被运用到了极致,所谓“灵魂深处闹革命”,“灵魂深处刺刀见红”,“狠斗私字一闪念”都是,细想起来,和孔子的“省”也是一个路子。不过,目的不是检查和提醒自我,而是要把“我”变成“非我”,实现彻底的“异化”。就当时的社会现实看,很有效果,许多人不但变成了“非我”,而且变成了“非人”。
外国人说,人的一半是天使,另一半是魔鬼,很有道理。孔夫子的“省”,是为了唤起灵魂里的天使;那个年月,有人却在鼓励人们唤起魔鬼。当时我也曾使用此法“参禅”,可能是心不够诚,不太灵,虽然天使也在远去,魔鬼总算没有被从瓶子里放出来。也许,我应该永远感谢我的母亲,她不识字,但对我的教育从来都是要唤起我心中的天使,而不是魔鬼。
选自诗集出版一书
 
 
关于我们 | 出版流程 | 基本价格 | 新书展示 | 精品图书 | 版权转让 | 咨询回复 | 联系我们 |
宁ICP备20000515号-1 宁公网安备 64010602000777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号:新出银字第061号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91641100227744848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