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老人出书 家族出书 单位出书 教师出书
学生出书 自费出书 博客出书 其他出书
 
 

手机:13037972986

电话:0951-7895312 7895346

腾讯QQ在线客服

地址:银川市金凤区新昌西路132号银川当代文学艺术中心图书编著中心园

网址:http://www.csw66.com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原创天地 > >> 信息详情

《城中村》长篇小说连载39、40(作者:张星利)

发布日期:2023-12-29 16:59:22 

                                        39

       院子里梧桐树上来了喜鹊,开始叽叽喳喳叫。母亲说,喜鹊叫,就是有好事情。院中的梧桐树长得很高了,虽然不是特别粗壮,属于细长,倒也高大。
       夏一可在院中突然就看到了一只硕大的黑蝴蝶,连它的花纹触角都能看到。蝴蝶静静地在院子里,它似乎也看着夏一可。夏一可没有见过这样的蝴蝶,他只是感到好奇。等到夏一可叫母亲也来看时,蝴蝶就飞走了。母亲说她什么也没有看到,如果你真的看到了,那是你爷爷回来看你来了,他最爱你了!不知怎的,夏一可鼻子酸酸的,爷爷离开这么多年了还想着他,还变成蝴蝶回来看他,夏一可想起小时候每次从堡子里往回走爷爷都要站在堡子门口的老槐树下看着,直到夏一可进了家门。爷爷离开这么多年了,他也很想爷爷。
      在这一年的过年前夕,夏一可和他爸就要到北京去了。车票都已经买好了,就剩下准备的时间了。因为过年夏一可爸的单位放两天假,再请上两天假,刚好凑够五天,连头带尾五天时间,顺便逛一逛北京。夏一可爸专门去了一趟周宁城里,买了腊牛肉、水晶饼,还有酒等特产。腊牛肉很贵,家里平时都舍不得吃,几年也吃不上一回,这回是要到北京去,可不能马虎,再贵也要买,夏一可爸心想姐姐走了几十年,就想吃一点腊牛肉。夏一可透过纸包都闻到了腊牛肉的味道,但他爸没有买多余的,也只能闻闻味。闻闻味也就够了,还要真吃啊!他想起家里的一个兜兜,上面写着“上海”两个字,还印有高楼,是一个竖形的蓝色兜兜,他爸买回来的吃货就放到这个兜兜里,他自己偷着吃,不给姐姐吃,有时候姐姐就骂他说爸把他惯坏了,说他是独活虫,他也就分出一块,然后又藏在板柜里,吃得时候再拿出来,往往是没有几天就吃完了。姐说他比老鼠还吃得快。可是,腊牛肉,他从来都没吃过。
       夏一可他爸给夏一可他妈交代完屋里的事情,说去北京过几天就回来了,让她跟娃们在家把门看好,晚上把门关早些。出门总要千叮咛万嘱咐,因为出一趟门不容易,出一趟远门就更不容易,不但要准备还要操心屋里的事情。
       晚上八点的火车,夏一可和父亲先到周宁的大姑家。大姑就住在周宁平安商场餐厅的院子里。这是一个大院,说是大院,其实不算大,因为还堆有货物,再有就是商场的职工住宿,都是平房,院子中间有水管。大姑他们家统共住了一间房,不大,分为两个区域,后面是床,前面是桌子,还有小床,吃饭的桌子,还有帅帅的书包。夏一可见到帅帅,也没怎么说话,就是说了几句寒假都在那里玩的话。
“你那里还有蝴蝶没?”帅帅问。
“冬天看不到蝴蝶。”夏一可说。
“你跟舅舅要去北京,我去过,我给你说,北京可大了,有长城,好耍的很!”帅帅说。
夏一可就憨憨的笑了,不知道说什么,因为他没有去过,对北京没有什么印象。
“哥,你把这钱拿上。”姑父说。
“我拿着钱呢。”夏一可父亲说。
“哥,你就拿上,咱姐那人节俭,不容易,在外面一分钱都要计算着花,娃们也多,这几年好过点,娃们也都上班了,原来回来哪回不是大包小包拿着,最早在青海,回来一回要拿不少东西,然后平常还有你寄的,还有我这寄的,这几年日子能好点。后来在新疆,也是不容易。北京花费大,你跟可可去一次不容易,就好好逛一下。”夏一可大姑对夏一可父亲说。
“拿上,拿上。”夏一可姑父也说。
“一会吃完饭,把你跟娃送到火车站。”夏义虹说。夏义惠就点了点头。
天刚擦黑的时候,几个人就开始朝车站走,准备搭乘公共汽车。夏一可从来没有坐过这么长的汽车,这个公共汽车是直通火车站的。车里的人很多,拿着提包都是赶火车的人。公共汽车开的缓缓地,每一站都要停靠。冬天天黑的早,车窗外的灯已经开始亮起来了。车厢里很安静,几乎没有人说话,只有汽车外面喇叭鸣笛的声音,每到一站,车箱里的人就少一些。
这是夏一可第一次看周宁的街道, 灯光摇曳,人们步履匆匆。
火车站从来都是人多的地方,晚上也不例外,来自天南海北的人在这里坐火车,或者来,或者走,或者在这里中转,不分白天黑夜,车站里外到处都是人。夏一可对火车站的印象还是来自收麦时的麦客。麦客从甘省来,下来就挤在百货大楼的门口,等待着被人叫走割麦。
   火车是提前进站的,人们排队依次通过。夏一可对于火车的印象还是来自电视剧《铁道游击队》里的火车,这次坐上了真正的火车,他有说不出的兴奋。姑父把夏一可他们送上了火车,把提包放在了头顶的行李架上,嘱咐夏一可父亲看好提包,说了些话,就下车了。姑父就一直站在站台上,等着火车开动,他并没有走。火车上的广播响起来了,开往北京的32次列车就要启动了,广播里传来列车员的声音。列车徐徐启动,大姑父在外面不停招手,夏一可也招了招手。火车在加速,慢慢就开走了。外面是一片夜色,什么也看不清楚,只听见火车敲击铁轨的声音,夏一可不知道火车开向那个方向,只知道火车开往北京。
夏一可与他爸靠着座椅就睡着了,醒来的时候,天已经亮了,夏一可伸了一个懒腰。
“可,你先坐着,我去洗个脸。”夏一可父亲叮嘱夏一可。
    夏一可点点头。
夏一可发现对面也坐了个小男孩,胖胖的,冲他眨眼睛。夏一可不知道他是什么时候上车的,他没有印象,反正火车一开就睡着了。
“你叫什么名字?”小男孩主动问。
“我叫夏一可。”
“我叫乐乐,田乐乐。”
“哦,你到哪里去?”乐乐问。
“我到北京去。”夏一可说。
“到北京看毛主席吗?”乐乐继续问。
“到北京姑妈家,顺便看毛主席。”夏一可说。
      这把周围人逗笑了,看毛主席是次要的,走亲戚是主要的。旁边的大人开玩笑。这个乐乐也是和他父亲一起去北京,一个中年人,坐在旁边笑咪咪的。
“擦个脸,人挺多的,要排队。”夏一可父亲边说边递给夏一可毛巾。
“来,吃个面包”乐乐递给夏一可一块面包。
“我不吃,”夏一可连忙摆手。
“你不吃是不是老师说不能随便吃别人的东西,怕坏人把你带走了!”乐乐的父亲说。
“拿着吧,没事。”夏一可看了看父亲才接过来。
“这俩娃我看差不多大。”夏一可父亲对乐乐父亲说。
“哦,他上五年级。”乐乐父亲说。
“还是娃们好,无忧无虑。”两个人都笑了。
“你们去北京?”乐乐父亲问。
“去北京。”夏一可父亲说。
“北京大,好好转转。”乐乐父亲说。
“唉,也没时间,放两天假,再请两天假,刚好有几天时间。”夏一可父亲说。
“上班人忙啊。”乐乐父亲感叹。
“进京的车是文明车次,你看咱这个车多干净,列车员隔一会就拖一下车厢。”乐乐父亲说。
“就是的,我也是头一回坐32次列车。”夏一可父亲说。
“咱这个车在郑州就换车头了,进京的车就是跑到郑州,由那边的车头继续拉着再跑到北京。昨天晚上还过黄河了,不过黑天啥都看不见,但是细听还能听到水声。”乐乐父亲说。
    两个大人交流着,夏一可和乐乐也在说着他们那个年龄的悄悄话。
“你和你爸也去北京?”夏一可问。
“我们到保定。”乐乐说。
“我不知道这儿。”夏一可说。
“保定离北京很近。”乐乐说。
“我们也是去走亲戚,到我姑家。”乐乐继续说。
     几个人就这样闲谝着,时间也就过的飞快,火车飞快地跑着,两旁的树木很快就被甩到了后面。
    火车走走停停,路过新乡时,夏一可听成新疆了,他想,这里怎么也有新疆?原来是河南新乡车站。
   快乐的时光总是很短暂,到下午时分,乐乐和他爸开始收拾东西,他们快要到站了,乐乐留了地址,说可以给他写信。下车时,乐乐凑到夏一可耳朵旁说:“祝你新年快乐!”
夏一可感觉耳朵热热的,还没等他说什么,乐乐他爸和夏一可他爸握了握手,就带着乐乐朝列车门口走去。
   火车停了,乐乐与他爸下了火车,也是提着提包。夏一可挥挥手,乐乐也挥了挥手,两个孩子就这样分别了。短暂的相逢是那么快乐,值得一生去回味。
车厢里的人慢慢少了,火车也慢慢快到北京了。夏一可突然感到不对劲,他“哇”地一声吐了,由于坐车的时间太长了,他有点吃不消了。列车员没说什么,立即用拖把给擦干净了。夏一可爸连忙说对不起,列车员说没事,孩子坐的时间长了,晕车,很正常。
    在列车广播提醒乘客快到北京站时,人们就开始收拾东西,等待火车到站下车。夏一可他们也收拾好了东西,都把包拎在了手上。
“可可,看,你姑伯。”父亲指着站台上一个胖胖的人说。
    车窗开着,夏一可父亲叫,夏一可也叫。夏一可姑伯听见了,迅速招了招手,急忙向火车出口跑去,他看到了。
下火车了,夏一可首先见到了姑伯。虽然夏一可没有见过姑伯,但是第一面给夏一可留下了深刻地印象,姑伯个子高高的,和蔼可亲,一双大手先抱起了夏一可。
“都快抱不动了。”姑伯爽朗地说。
“走,咱们买票去。”姑伯说。
姑伯路熟,领着夏一可和他爸往售票处走。车站很大,夏一可分不清东南西北。
     上到自动扶梯前,姑伯说脚抬一下上去就行了。自动扶梯夏一可也是第一回坐,感觉很快,也很方便。
     去姑妈家,夏一可他们还要坐一个小时的车。夏一可坐车太累了,上车就又睡着了。
     等到夏一可醒来时,已经是第二天的早上了,他已经住在姑妈家了。虽然起来了,但是他还是感觉这床在走。
“爸,这床咋再走?”夏一可说。
“床没走,那是你坐火车时间太长了,还没有倒过来,还不习惯。走,洗脸去。”夏一可父亲说。
“可可”姑妈在客厅叫着。”
“快,先洗脸去,姑妈给你们把早餐都做好了。”姑妈说。
“姑妈。”夏一可高兴的叫着姑妈。
屋子收拾的很干净,在洗手间,夏一可洗了脸便来到客厅,客厅里摆着组合家具,底下还放着一架双卡录音机,上面还有很多小物件,还有一个唐三彩。早饭吃得很好,夏一可的确是饿了。
吃完早饭,大家就坐在一块说话。
“咱妈还好吧?”姑妈问夏一可他爸。
“好着,姐。”夏一可爸说。
 “我远,也照看不上,都要辛苦你跟义赫了。”姑妈说。
    “咱妈还可以,自己给自己做饭吃,啥都能做,你放心。”夏一可爸说。
     “上次还给咱妈去信说让她来我这里住一段时间,也没说来。”姑妈说。
    “咱妈说不来了,已经来了一回了,北京也看了,就不来了,来了还要给你和我哥添麻烦。”夏一可爸说。
    “自己妈还添啥麻烦!”姑妈说。
    “咱妈说还是自己屋住着畅快,地方大,你这地方小,上下都要走楼梯,不方便,想和谁说个闲话都没有个伴,你们上班走了就他一个人,也没人说话。”夏一可爸说。
“这儿都是单位的居民楼,大家上班后也就没有啥人,因为都是双职工,去年进行了改革,这年后还要改革,上班不能松懈。”姑妈说。
“咱妈就有劳你多照顾了!”姑妈说。
“姐,看你说哪的话。”夏一可爸说。
“我在这每年都给咱‘大’清明寒食烧了纸。”姑妈说。
在西北,上年龄的人还习惯把爸叫做“大”,“大”在过去就是爸的称谓。
“咱‘大’也受了一辈子苦,也把罪受了。我那会才从新疆和你哥调过来,就把咱‘大’接过来了。”姑妈说。
“咱‘大’回来说,你们家的地方小,干啥都不习惯。”夏一可父亲说。
“家属楼都是这样,地方不大,不像咱屋里都有院子!”姑妈感叹地说。
由于马上就过春节了,所以夏一可和父亲就没有到北京城转,准备年初一在近处走走。这天姑妈拿了几张票,说剧院有演出,晚上一起去看。
    这是一个小型的剧场,夏一可第一次在这里看到了真正的舞台,和电视上的一样,有说相声的,有唱歌的,都挺好的。
    三十晚上在楼下放完鞭炮,夏一可就和姑妈们一块围坐在一起看电视。电视是彩色的,播放的是春节联欢晚会。几个哥哥、姐姐都回来了,因为年龄不相仿,夏一可和他们说不到一起,因为没有共同语言。
姑妈教夏一可爸使用傻瓜相机,并且买了胶卷,外出照相用,说来了就逛逛,留个影。
   冬天出门的人并不多,夏一可和父亲逛了天安门广场,这可是世界上最大的广场,因为登城楼收门票钱,所以没有上去,就在天安门前、人民英雄纪念碑前照了相。夏一可和父亲去的那天,毛主席纪念堂刚好没有开放,所以就没有进去。夏一可和父亲还逛了颐和园,湖面正在清理,没有水也没有冰,所以从中间走了过去,还看到了佛香阁,后又爬到了一座假山上照了相。
去天津是坐的火车,很近,基本就和北京挨着,去了劝业场,这里是最大的百货商店,是解放前资本家修建的,还去了水上公园。因为没有了胶卷,所以就在摆摊处照了相,摆摊照相的人答应把照片冲洗好后寄给夏一可爸,并且信誓旦旦的保证一定会寄到的,说他这里都是外地人照相,所以一定会寄到的。这就是夏一可对于北京、天津的初步印象。
    这一天,姑妈家一个哥哥的小孩过生日,还买了生日蛋糕,这也是夏一可第一次见到生日蛋糕,吹了蜡烛,每人分发给一块蛋糕,夏一可把上面的奶油给掉到地上了,姑伯说你把蛋糕上最好吃的东西掉了,然后给他重新切了一块。奶油蛋糕甜丝丝的,这是夏一可第一次吃到的蛋糕。
   过完生日的当天,姑伯就去买了火车票。第二天,在依依不舍中夏一可就和父亲踏上了回周宁的火车,火车开动时,夏一可和站在月台上的姑伯挥手告别,眼泪瞬间就下来了……
    40
夏一可和同学骑着自行车去闲逛,因为六年级以后上中学要到靖宁县城旁边的一个学校去上,因为路途较远,所以要骑自行车上学。他已经早早学会了骑自行车,就是为了上学方便,因为金水村这一片没有中学。
靖宁的寺庙众多,夏一可他们要到云居寺去玩。四五月份,草长莺飞,泉水叮咚。一路上慢慢骑着自行车,路上没有车,只有拖拉机,拉沙子的拖拉机很长时间才会碰上一个。他和源源、峡峡,都是同班同学。
“娃们家,去哪里逛?”沿途过路人问他们。
“去云居寺,伯伯。”夏一可他们说。
“还有多远?伯伯?”夏一可问。
“顺着这个路往前走,再一拐湾就到了。你们是哪里的?”过路人问。
“我们是金水村的。”夏一可他们回答。
“哦,金水村,离这有一截子路啊!你们村接骨匠有名啊!”过路人说。
“你也知道我们村的接骨匠。”夏一可他们很惊讶,这么远的地方,都知道金水村的接骨匠人,可见金水村的接骨匠真是名不虚传。也不知道这个过路人说的是谁家,因为现在村里的接骨匠人不止安平一个人,东边的,西边的,上面的,下面的,有好几家子,彷佛都是一夜之间冒出来的,夏一可觉得,原来村子了并没有这么多家接骨的。
     真是曲径通幽,到云居寺还有一段是上坡路,骑不动了,只有推着自行车,拿水壶喝了些水,想着就快要到了。由于没有带什么行李,夏一可他们推着自行车走也走得快。不远处,一个和尚推着加重自行车,车后面装着很大的粮食口袋,看样子是麦子,他推得很艰难,也很吃力。他穿着和尚的衣服,藏青色的袍子,脚穿纳底子的布鞋。夏一可他们赶了上来,本以为和尚都是练武术的,谁知道还要干这些事情。这些年少林寺出了名,所以兴起了习武的热潮,夏一可记得自己也在树上绑了纸,练习拳头,把纸没有打破,却把手弄得很疼,还有在树上挂上沙袋,击打沙袋,最后也不了了之,这些都是模仿电视上的。《少林寺》这部电影席卷了全国各地,大人孩子都被这部电影迷住了,大街小巷都是习武的人,甚至到处都兴起了一股学习武术的热潮,学得快,散的也快,这就是热潮,总是经受不起时间的考验。
    到了云居寺,首先看到外面的大殿,门很小,就像村子住户的门一样,但是门槛很高。停好自行车,就到了门口,也没有人盘问就进去了。云居寺里也没有什么人,但是古树参天,显得郁郁葱葱,旁边的建筑呈现出青黛色,然后有诵经的声音,还有袅袅的香烟,飘荡在空中。寺庙里很安静,有一个和尚在扫地,还有一个和尚见了他们立刻停住双手合十,夏一可他们不知道这是什么意思,也学人家一样双手合十,等那人走了,几个人都止不住笑了,双手合十,阿弥陀佛!看到寺庙里的佛像,因为没有见过这么大的佛像,心里难免紧张,旁边还有功德箱,夏一可他们没有磕头。几个人在里面转了一圈,照了相,这个在北京买的照相机派上了用场,这个看起来像个玩具的照相机用的是120胶卷,要手动转动胶卷成相,如果转得不好或者转过了,这张照片就报废了,等于没有拍上。夏一可对于照相机的感觉就是在那时候建立的,因为新奇,也因为好奇。
云居寺旁就是村子,叫云居村,和这个寺庙是挨着的,云居寺外就是南山了。由于时间还早,几个人商量,看着山这么近,就去转转,因为这里看山比在金水村看山更清楚,仿佛就在眼前一样,甚至山上的树木都能看的很清楚,既然能看清楚,那么肯定就不远,就到山上转转。
    骑着自行车往山上走,越走越近的时候,却感觉到累了,力不从心,所以最终还是没有抵达山底下,而是到了南山镇这个地方,这个地方实际就在南山脚下,看山更清楚了,夏一可他们现在就在这里的开阔地段,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山上的人,这真是在山脚下呀。因为也没有什么可逛的地方,几个人在镇上的街道转了转,在街道旁边的麦地离河近的地方,一辆拖拉机正在挖沙子,夏一可瞬间就按动了快门。这个挖沙者就进入了夏一可照相机的镜头。
 
    金水村来了两个和尚,挨家挨户化缘,说是山里修庙,希望乡党们给化点缘,佛祖会保佑全家平安、健康的。他们手里还拿着相关文件,上面有好多公章,好像还有国务院的公章,他们说这是国务院下发的文件,他们以这个文件云游化缘,就是为了早一天把庙修好,为众生造福。金水村的人不是给吃的,就是给点钱,一毛、两毛,五毛、一元,多了不限,少了不嫌。没有多,还没有个少,再说修庙是好事,为大家念经,佛祖保佑咱啊!金水村虽然也有庙,但是拆得拆,散的散,也没有了,唯一的就是庙改成的大队部,平时也是大门紧锁,没有人,因为没有具体的事可干,无非就是计划生育和催收公粮时有人,平时没人。
   这两个和尚走后的不长时间,又来了两个和尚,又说是修庙化缘,乡党们不明白为什么这些和尚又来要钱,这回基本上没有给的,也没有让他们进家门,说我们不信这个,这是封建迷信,两个和尚就走了。
   多年以后,夏一可才知道这是个套路,和尚修庙是假,要钱是真。听说有些假和尚要钱都要成了万元户,一万元,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谁见过那么多的钱。这些人不光到金水村要,还到周围其它村子要,至于要到了多少钱,没人知道,只有他们自己知道。
传言就是谣言,能相信吗?
关于我们 | 出版流程 | 基本价格 | 新书展示 | 精品图书 | 版权转让 | 咨询回复 | 联系我们 |
宁ICP备20000515号-1 宁公网安备 64010602000777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号:新出银字第061号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91641100227744848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