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老人出书 家族出书 单位出书 教师出书
学生出书 自费出书 博客出书 其他出书
 
 

手机:13037972986

电话:0951-7895312 7895346

腾讯QQ在线客服

地址:银川市金凤区新昌西路132号银川当代文学艺术中心图书编著中心园

网址:http://www.csw66.com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原创天地 > >> 信息详情

老物件/厂前广场/俱乐部/长安路/阿拉上海昵/二食堂/五号一/(作者:赵建平)

发布日期:2021-10-08 12:15:21 



                                           老物件
 

小的时候在北京,我路过阜城门外的河沿,就看见有很多旧家具,挂着小牌子,上面标着几元、十几元的出售价格。家具看上去很旧,但木质极好,上面没有油漆,本色的陈旧,沧桑赋予的一种美。这个瞬间的场景就镌刻在我的记忆里了。家里的家具大部分也是从旧货市场里买来的,就像河沿上的旧货市场那样。它们来到我们家,就成了家庭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被安置在家中的某个位置。有的由于“尊贵”,还要移出屋中的其他物品, 留出十几分之一的地方,还要考虑摆在一个显眼的地方,成了家庭中耀眼的客人。家具有一种同时代的共同感,陈旧却有着古色古香的味道,一种明清家具的风格。整个布局咋一看上去,是民国二十年代的场景,达到一种折旧的审美效果。其实,这些家
文本框: 古古  古古  古古?老物件具是被人弃之不要,被拉到旧货市场卖掉。可那个时候还没有          人去思考它们的历史价值。
1965 年,在北京工作时的父亲买了一台北京无线电厂生产
的牡丹牌 8 管晶体管收音机。这是家中在北京买的最后一件物品。就在这一年,我和母亲随着父亲调动工作来到了河南洛阳。父亲对这件新的物品有一种莫大的兴趣,一件科技革命的新产品。他说,为买到这台收音机,跑遍了北京城的很多百货商场, 所得到的结果是已经卖完了。最后,还是在朝阳区的一家普通商店里看到了这种牌号的收音机,只剩两台了。来到洛阳后,父

 
 

亲仍如获至宝地把这台 小 收 音 机 带 在 身边。下班回家后,每当傍晚夜深人静时,依然是那样兴致勃勃地侧身贴近收音机,并把每一个广播电台的频率



八管晶体管收音机,伴随着两代人的

文本框: 洛阳的过往星辰用纸张清楚地标注到 老物件。
上面。我也成了好奇的听众,不用接线,装上电池,就可以从里面传出声响,这在当时,感觉真是太神奇了。时间一晃就是五十五年的光景。老人已离世多年,而他当年奔波于北京城买到的那台牡丹牌半导体收音机,还在发出声响。不同时代的不同声响。但是,它似乎也老了,声音有些嘶哑,调门也不显高亢, 但声音依然清晰,主人的离去会使它有些空落感吗?它只会发声,不会表白自己。古旧苍老哀婉的音乐是一种暗示吗?
作为有着文化古都的北京,史家胡同博物馆对于古老物件的保存先行了一步。史家胡同博物馆坐落在北京市东城区东四南大街。在这条看似普通的胡同里解放前先后成为胡适、老舍、章士钊、陈茜莹、凌叔华、傅作义、范汉杰等文人墨客、军政要人的寓所。各种中国近代历史的各色人物曾进出这条胡同,留下了很多的历史遗迹。史家胡同博物馆内幽静,闲适,古色古香。馆内除了对历史时期历史名人的介绍外,还对不同年代的老物件进行了展示。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年代阶段的老物件贯穿始终,折射出每个年代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准。青灯陋舍,旧物遗存。当年,每一种新产品的出现,都会成为人们获取的首先。父

 
亲当年为买这台 8 管晶体管收音机,跑遍了很多的商场,终于如愿以偿,是生活中的幸事,无形中留下了一件老物件。现在,这台牡丹牌 8 管晶体管收音机被完好地收藏于北京史家胡同博物馆,同其他同时代的老物件排列在一起,成为早期无线电产品展示的一件不可多得的老物件。我怜惜它的出走,毕竟在这个家庭里,它留下了一段长长的印记,它在我们这个家庭里不知不觉地存留了五十五年。它又从深藏不露的柜子里被拿出来,重又回到了它的出生地——北京。老物件,你到了新的住地,那可是一个大家庭,很多与你同时期的幸存者得到了很好的安置,并且会作为一个历史人物同样的规格被人们来介绍,使后人对你有一个全新的认识。从这一点上来看,你又有了一种新的功能—— 作为那段历史的见证者,见证在那段不平凡的年代里所发生的种种不平凡的事。
老物件经历过岁月的冲刷,陈旧的印记饱含着富有的感觉, 是随着年代的延续,走过了一段漫长的历史过程。最初应该是新买来的物品,抑或是上几辈人流传下来的,也许是主人的玩味
文本框: 古古  古古  古古?老物件无穷的饰品,或是舶来物,依附在主人身边,有的摆在殿堂中央               供奉的位置,那可是家中最神圣的。每当来到洛阳古文化街,我
总爱走到旧物市场,看到老物件被陈列在店中,感受着沧桑赋予的一种美。一个个像旧物品展示会中的展品,它们是在展示自己的旧容,还是等待新的主人?一些小的物件,就成了地摊上的拍卖品,都是从主人家里,或是主人家的后人那里被清理出来, 最终像弃儿一样可怜巴巴地躺在地摊上,与其说是旧物买卖,不如说是旧物收容所。汇集来的是旧物品,收容的是以往的旧事。
老物件由新到旧,就像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一样,由青春到年


       
  文本框: 洛阳的过往星辰
 
   
 

老,在它们身上不知留下了多少岁月斑痕。你怎么看都不无怀疑地感觉到,它们是一个个体态龙钟的老者,一个岁月的老人, 有一肚子的故事留存。其实,它的魅力在于老,老而不朽。在家庭中,每一个家庭成员在它面前只能是个小字辈。对它的珍惜和爱怜是发自于一种内心的崇敬感——过往年代的留恋。家庭中的老物件,朝夕相处,培养的是一种怜惜的情感,甚至是几辈人的生活过程中流传下来的纪念物。冥冥之中的黑白影像中, 看到的是昔日的影子,那是由老物件相随的整个旧日的画面。这是真实的。我的脑海里留存的记忆没有被抹去。老物件加深了这种记忆,从而恍若又回复到以往。这是深切的回忆,非与生俱来。
老物件能瞬间勾起过往的回忆,往事的留恋感是沧桑所赋予的。
工业的兴起,促进了工业上的新物品的诞生,马车被四轮行走的汽车所代替。徒步行走借助了新型的自行车,那是既快捷又方便。当年在洛阳上海市场的百货商场外面,刚买到自行车的买主,蹲在自行车的跟前,从下到上把这辆黑漆漆的,带着描金叠绘花纹的,轮圈闪着白亮光环的车子,认真地打量了一番。28 型永久、飞鸽牌车,骑上它,飞快地行进在马路上。飞轮的棘轮“嗒嗒”地发出节奏的声响,周围两边的路人也要不自觉地回过身来瞧上一眼。自行车是那个时代的宠儿,最便捷的交通工具,比起徒步行走来,那是即省时,又省力。有的人有了自行车, 干脆每天上班“破”上这十几里的路,不坐公交车,单骑着车子每天上下班来回跑,就是为了过过骑车的瘾。而且在途中可以随意停下车子,转到什么地方,把自行车“啪嗒”一停。想走,推

 
着车子,跨上步子骑着就走了。
我是很留恋过去的。过去的年代赶不上今天的幸福,但毕竟是自己走过来的,酸甜苦辣咸本身就是生活的五味瓶。几十年来,我一直骑着一辆 28 型永久自行车,是北京的姐姐在香河
的商店里用工业券买来的,由火车托运过来。那是 1970 年的春天,我从火车货运场推出这辆自行车的时候,它的车梁上都小心翼翼地包裹着。车子的质量极好,骑上它,就听到链条与轮盘咬合时发出的“嗡嗡”声,蹬一下就骑出十几米。在路上,随时都能见到它的伙伴。飞鸽牌、凤凰牌,还有 26 型车子也横空出世。
那时还有少量的锰钢 13 型自行车,属于凤毛麟角型的。那个年代,在车辆稀少的道路上,还闪现着一批北京来的实习生。看上去是一些没有上山下乡的中学生。他们穿着黄军装,有的穿着人民装,骑着 26 型自行车,去掉后车架,车座提到最高。肩挎黄书包,脚穿黑色懒汉鞋,还带着一股某北京机关大院有些玩世不恭,神秘行踪的纨绔子弟模样。但环境已不再是以往,年龄的迷彩被一种新的生活所剥离。他们的着装没有变,自行车是不可
文本框: 古古  古古  古古?老物件缺少的代步工具,用手把书包向上一提,跨上自行车,迈出人生              的又一步。
而如今,当年的老 26 型,老 28 型自行车在市面上已经越来越少了。冷不丁在市面上见到这种自行车就引起人们的好奇。就我骑的这辆 1970 年的 28 型车子,就遇到一些人好奇的目光, 有的干脆就问起车子的历史,现在还有没有可更换的零件。这辆车子伴随了我 50 年,从 1970 年到 2019 年,已经不再是骑起来“嗡嗡”作响的车子了。一部老旧的机器,总发出不和谐的杂音。它的轮轴已经有些吃力地带动着轮子的转动,车梁上已是


       
  文本框: 洛阳的过往星辰
 
   
 

锈迹斑驳,就像一匹躲在马厩里安歇的老马,当它被推出来时, 已经有些气喘吁吁了。它伴随我走完了一段我人生岁月最重要的年龄段。一辆满刻着时代痕迹的老物件。那时,骑车外出已经构成了我生活中的一部分。我曾骑着这辆自行车费力地登上了邙山岭,看到邙山上一个一个巨大的土丘,那是哪个朝代王公贵族的墓地呢,没有碑文,没有墓志铭,只有邙山的风吹动着坟丘上的青草。穿越邙岭骑在通往刘秀坟那两边满是长满庄稼和树林的林荫道上;又骑在黄河大桥上,是我离母亲河离得最近的时刻,内心洋溢着一种欢快的心情。为郊外的野游写一首抒情诗,为骑行的快乐赞美几句。过了黄河就到了吉利区的石化基地。从市区,东到偃师,白马寺;西到宜阳,灵山寺。这辆自行车跟着我跑的可是够累的。我的脚步不停,它的轮子也是旋转不停。即使后来新进了山地车这个新成员,老永久依然是我的最爱,我舍弃不了它。它就是一个乖巧的骑行物。
这就是中国工业化初期最简易,也是最方便的单人交通工具。它改变了人们徒步行走,最多是乘马车这种原始的出行方式的历史。我们这一代人是幸运的,经历着这一历史时刻的交替过程。骑着自行车在大马路上,抑或是街区的小道上体味着工业初期的味道,体现着现代人生。
老物件是家庭中古旧年代的留存。伴随着一个个家庭共同走过了一段难忘的人生经历,回眸往事,触物生情。每一件老物件都值得引起人们对家庭旧有岁月的留恋感,由岁月的长河把这种情感移注到朝夕相处的老物件身上。岁月的年轮把人们从童年推到少年,青年、中年、到老年。这些老物件默默地跟随了这个家庭一辈子,抑或是上一辈留下来的旧物。感怀往事,触物


 
  文本框: 古古  古古  古古?老物件
 
生情,这里有多少个故事发生。很多已经忘记了,尚还能有几个还在脑海中保留的记忆。这些老物件足以把人们带入以往那段岁月中,走过来的人是有时间回忆这些旧有时光的。
老物件里还有三五座钟,华生电风扇,用了几代人的箱子柜子,风行一时的脚踏缝纫机,被称作当年的三大件之一。过去的玉镯,铜雕、银坠儿饰品也许还隐藏着古老的故事。太爷爷, 太奶奶那一辈儿人当年可视为宝贝哪!而今香消玉殁,形单影只。多少年了,老辈儿人当年的那些个老物件哪儿去了?还静静地待在旧屋里吗?还有人心疼吗?
回忆录出版
 
 
 
 
 
 
 

 



 

 
 
 
 

厂前广场

 
文本框: 岁岁  岁岁  岁岁?厂前广场广场是一座城市抑或是一个区域在人们心目中的中心。就像天安门及天安门广场是北京人心目中的中心,是全国各族人民心目中的中心,并成为世界瞩目的中心。一提到广场,不论广场大小,心中立即油然升起一种崇高敬意的情感,一种无形的向心力,不由自主深深地被这种情感所吸引,誓有一种不到此地不罢休的决心。

       
   
 
 

厂前广场,对于每一个从这里擦肩而过的人来说,这是一个神圣的地方。这里见证了中国农机化开创的历史。


 
  文本框: 洛阳的过往星辰
 
 
 
 
 
 
 
 
 


 
 
 
 
当第一台拖拉机下线行驶在祖国大地上的时候,预示着中国的农机化迈出了重要一步。从此,农机化的进程有了新起点。
 

 
 

最具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建筑风格的厂门口。

 
对于一个企业工作的人来说,没有来过厂前广场,似乎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厂前广场的魅力在于,它在这里所发生的一切,已经在我们这一辈人的心目中深深地扎下了根,更在老一辈人岁月的记忆中带来了太多的回忆。那些当年穿着粗糙的蓝色工作服匆忙从广场走进工厂,来到工作岗位的人,他们的身后还留着记忆的身影。那些当年戴着蓝色制帽、手握着图纸奔波于设计室和车间的工业秀才们,当看到现在的年轻人模仿着他们当年奔波的情景,兴许还能记起当年的自己。
第一拖拉机厂的厂前广场最初是厂大楼前中间那块不大的水泥场地。1959 年 11 月 1 日是一个不平凡的日子,这一天举行了拖拉机的投产仪式。当时的规模可谓是建厂的一次大型盛会。不大的小广场挤满了人,有些人干脆站到场地之外参加会议。投产仪式可以说像过年一样热闹,四周飘扬着喜庆的旗帜。中央领导亲自来到会场,宣布了这个令人振奋的时刻——第一拖拉机制造厂正式投产了。从此,在中国的大地上有了自己的拖拉机制造基地,中国的农机化从此在这里起步。经过了多少
文本框: 岁岁  岁岁  岁岁?厂前广场个日日夜夜的艰苦奋战,生产出来的第一台拖拉机开出总厂门           口大门向前进发的时候,当人们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它的周围
挤满了人,人们簇拥在这里,欢天喜地的锣鼓声,披红戴花的拖拉机第一像新娘子一样,全身红妆,羞答答地来到世人面前,让大家看个够。从此,国产东方红牌拖拉机在千年耕种的土地上发出隆隆的声响。有一张使人凝视长久的照片:几位世代耕种土地的老农,簇拥在一台东方红拖拉机旁,老农的一只手抚摸着拖拉机,脸上绽放着快乐的笑容,笑得是那样的灿烂。这是千百年来的第一次的笑容,这是为农业耕种的拖拉机而笑,笑得是那


       
  文本框: 洛阳的过往星辰
 
   
 

样的快乐,那样的不加掩饰。
几千年来,中国的农业从事农耕的人所经受的是一种最艰难的生产方式,翻凿土地,下地耕种,收打庄稼,几乎都是一种较原始的耕作模式,几经朝代的变故,多少年来农耕的传统变化不大。沉重的劳作,还要面对天灾,人在大自然的生存面前显得那样无能为力。农村的许多庙宇,供奉着神像,不少是自然神,山水雷雨皆在其中,祈求神能带来福音。
土地是农业的命根子,而长出庄稼的土地更是人们求之若渴的事情。祈求神灵为保佑好运而只有向天祈祷。
土地啊,土地,贫瘠的,干旱的,风沙遍野的土地,从这里能生出希望,能结出收获,它既荒凉而又可亲,世世代代的土地守护者依靠这块土地就是这么活下来的。土地,对于依赖这块土地生存的人来说是多么的可望不可求。托尔斯泰的《复活》中, 农民多么渴求土地,而一旦获得土地,竟有一种不知所措的兴奋与欢喜。这是每个时代农民的写照。
而今,一切都在变,变得可望而又可求了。面对获得土地的农民没有人再把拖拉机当作神灵一样崇拜,更不会为它修建一座庙宇。就连土地爷都在抖落身上的尘土,瞪大了眼睛,迎接它的座上客。庙宇是虚无的,它不掌握在自己手里,拖拉机掌握在自己手中。祈求神灵的事情,拖拉机就可以办到,它不是意念的启望。
拖拉机可以代替神灵,一台台拖拉机铺洒在一块块五色土上,黑色的,黄色的土地……平原,丘陵出现了拖拉机的轰鸣声。以后,在拖拉机厂的大门的延伸处建起了具有真正意义的厂前广场。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那应该是在二十世纪六十年

 

代后期建立起来的。之后,在它的正前方立起了领袖塑像,深褐色的基座。伟人毛泽东的塑像是白色的,他穿着军大衣,挥动着右手。在这里,他老人家是在向拖拉机生产建设者们招手。具有象征意义还在于他对农业所说的那句话“农业的出路在于机械化。” 他老人家每天看着从厂前广场上


 
 
 
 
 
 
 
 
用拖拉机耕种土地,这是

川流不息的人流,生产建设的人

盘古开天第一回,世世代代依

流,看着拖拉机的发展,在一代 靠土地生存的人们,已经开始
人,一代人的手中传递着,看着拖 看到未来农业的希望了。
拉机正驶向四面八方。在指点着农业机械战线的人们,为早日实现中国农业机械化,为根本改变中国农业的现状,他老人家每天都在惦记着。这些愿望是鼓舞人心的,也是一段漫长而艰辛的历程。从第一代人,也就是拖拉机厂投产的那天起,它经历了第二
文本框: 岁岁  岁岁  岁岁?厂前广场代,乃至如今的第三代人的努力,前后历经六十年,这是一个庚子           的轮回啊。中国的农业机械化,如今已遍及了农业的主产区,即
使在非主产区机械化的程度也已经有了很大程度地提高。这该是怎样的变化,是千年的变化,是盘古开天第一回。
新长征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一百五十六个建设项目,拖拉机厂的建设占据了一百五十六分之一。第一拖拉机厂的筹建,奠定了农业机械化的根基。在我国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千百年来旧式农耕的耕作方式迎来了新的变革。从这片传统带有原始的耕作状态下没有一台象征性的机械手段,到开始出现在土地上


       
  文本框: 洛阳的过往星辰
 
   
 

的隆隆声响,犹如金戈铁马,驰骋战场,农业机械化的翻身仗打响了。从建厂之日起,我国农业机械化的这场战役一打就是几十年,而且越打越大,特别是近些年,农机行业有了长足的发展, 甚至触到了每一隅乃至每一块土地。各种不同型号的大小拖拉机,各种机具的出现,代替了多少人的原始操作,那种日出而做, 日落而息的劳作,远不能改变农业的现状的情形,已经离我们逐渐远去。中国的农机前景靠着这几代人的不懈努力,使中国的农业种植发生着根本性的变化。旧的农耕模式正逐步退去,农业机械化的水平正在一步一步地提高。
厂前广场的西侧是农耕博物馆,是拖拉机建设生产的活化石。许多岁月的记忆留在这里。它们在默默地诉说着古往今昔, 诉说着拖拉机发展的艰难历史。历史总在前进,从履带拖拉机到大小胶轮多种型号的拖拉机,无不凝聚着拖拉机设计者和生产者的心血。如今,拖拉机的面貌及功能不再是那种轰轰作响的履带拖拉机行走在田野上的情景,它多数留在了农耕博物馆的展前。今天的科技发展需要的是快捷轻质的效率,如今的大型胶轮拖拉机又配上了高科技技术,无人驾驶已不再是神话。人们彻底摆脱了,过去需要多少人的劳作才能换来有限的收获的艰难处境。但我还是愿意看到那台早年的履带拖拉机,红色的,外形是简单的几何形状,有着往事的回顾感,老一代人凝聚着的心血,从小它就给我打上了深深的烙印。它是我们这一代人,抑或老一代人一段抹不去的记忆。
国家实行改革开放,教育为先,拖拉机的发展要有知识,要有技术人才来支撑。那个早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成立起来的拖拉机学院,从那栋灰色的三层楼房搬了出来,来到了厂前广场

 
前东侧的新建的教育大楼上。这是一栋白色为主色调,呈月牙状的八层大楼。这在当时,这样的建筑还是挺“洋气”的。就连广场后面的那两栋办公大楼也有些羡慕嫉妒了吧。它的最高一层是电视台播音办公场所,通过它传出了拖拉机最高的声音。在这栋大楼里这些年的时间,走出了多少各种类型的专业人才, 就像炼丹炉里催生出的无数个孙悟空,凭空而降,洒落在各个岗位上,对拖拉机的生产研制,技术革新改造,魔法般的创造着无数个奇迹。拖拉机学院的教师大部分是五六十年代毕业的大学生,也是最早一批建设的参与者。在这栋白色的月牙楼上,一如当年那栋灰色的三层楼一样,成为承担培养一批又一批技术人才的中流砥柱。站在这栋教育大楼的顶端俯瞰厂前广场,这座广场乃至周围都在发生着悄然的变化。厂前广场啊,你凝聚着我国拖拉机发展初期的历史,又将承载和见证着拖拉机的未来。
每当来到这里,就感觉到这里就像一个小型的天安门广场。最高领袖高高地站在广场前,他的前面是一个微型的天安门广场,再往前面就是那条横贯数十里的长安街,它是规则的,
文本框: 岁岁  岁岁  岁岁?厂前广场也是庄重的。这为厂前广场延伸的长安路负有更多的诗意。因        为我每次走过北京天安门广场望着国旗,望着天安门,产生了更
多的联想。一九六八年的国庆节,那是一个金秋的季节。在厂前广场前的两端建起了两个高大的塔筑。临近傍晚,广场上彩旗飘扬,装点了节日的气氛。前来散步的人也多了起来。这时, 两座塔筑上突然放射出耀眼的灯光,把毛泽东塑像,把广场照得通透明亮,人们一阵暗暗的惊呼。一九六八年的夜晚,灯光照在人们脸上,照在广场上的每一个角落。人们的身影在灯光下簇拥着,晃动着,如影随形。这是一九六八年的厂前广场。


 
  文本框: 洛阳的过往星辰
 
 
 
 
 
 
 


 
 
 
农耕博物馆展示的是中国农机事业的发展历程,一部中国农机化的发展历史。

 
 

拖拉机的无人驾驶已不再是神话。
 
晨曦吐露,岁月如歌。这座广场又使人们凝聚在一起,彩花簇簇,熙熙攘攘的人们又在庆祝节日。这是第一代人吗?这是

 
第二代人?不!如今这柄接力棒已经传到第三代人的手里了。六十多年的风雨一路走来,实在不易。传统的经济模式要想彻底变革也是实在不易,但一切都在向前走。
厂前广场与周围“一五”期间建立起来的大厂厂前相比是不多见的。而远在千里之外的一汽更以老大哥的姿态出现。当年,一汽还为拖拉机厂的建设输送了不少技术人才。来到一汽, 要是走到厂前,需要走上几级台阶。台阶前有一块石碑,是当年毛泽东主席为第一汽车制造厂奠基的题字。而厂前横过一条马路,就是宽大的厂前广场,它的广场的尽头横卧着一块很大的长形岩石,第一汽车制造集团公司几个大字镶嵌在其中。再后面是两栋高大的现代化办公大楼。两栋大楼之间上端,有如外来物横陈在两端,真有一桥飞架南北的气势。这些建筑可以说是改革开放近几十年所建。而拖拉机厂的厂前广场虽然不显大气,却彰显历史久远,尤其广场后面的建筑仍保持着五十年代的基本风貌。两栋办公大楼中间相连的二层楼最能体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面貌,那上面的标志性图案是那个时代特有的。漫
文本框: 岁岁  岁岁  岁岁?厂前广场步来到这里,一切彰显历史久远,让人们浮想联翩,有一种浓浓              的回忆感。
有多少人曾经走进走出工厂的大门,他们必须经过厂前广场。走惯了这里的人们,并不太在意这里,他们只是来去匆匆。更在意的是上班、下班。而又有多少人一旦离开这里,就很少再有回到这里的机缘。特别是改革开放的潮流使人们有了开阔的视野,更多的发展机遇,驱使一些人萌生了新的想法,当选定了新的思路,前往一个新的发展空间,他们就从厂前广场擦肩而过。而这里毕竟是培养自己的地方,他们从这里起步,企业雄厚


       
  文本框: 洛阳的过往星辰
 
   
 

的实力为多少参与者提供了良好的技术能力,培养和造就了一代又一代人。
我的一位早年的邻居,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离开这里,几十年后,已是中年人的他,回来后,仍不忘要到厂前广场看一看,并且留下了中年的他与广场的再一次合影。至于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又一次来到这里,他没有细说,但是他来到这里,站在厂前广场前,凝望着广场,凝望着瞻仰了多少次的领袖塑像,抚今思昔。看着在广场前领着小辈儿玩耍的老人,默默地看着,默默地看着。这是六十年代的情景吗?不,这已经跨了一个新的世纪了,不知疲倦的钟摆记录着历史。
其实在厂前广场前留影的不在少数,这里是一种标志,来到这里多少有一种庄严的感觉,这里最具有代表性,拖拉机厂的一切都在这里“装”着哪。可以说,在这里工作生活过的人,乃至经过这里作短暂停留的人很多会留下一张照片。在有些泛黄的黑白照片中是最早留下的那个时代的一些片段记录,就像电影的胶片一样,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胶片反映了各个时期不同的变化。五十年代的,六十年代的,七十年代的,八十年代的,以至一直延续到当今,从黑白照片到彩色照片,人们的状态发生了多大的变化啊。我在学生时期曾在这里留影,那是在六十年代末的一年冬天,在一场大雪过后,踏着很深的积雪,后面的广场一片白茫茫,大雪覆盖了道路,压弯了树枝。这是最早的一张留影。参加工作后的留影,首选地依然是厂前广场,厂前广场太具有象征意义了。多少年了,我还缺少一张现在的留影。
在夕阳的余晖下,广场上的人多起来,在这里健身是个好去处,欢乐的舞蹈也把广场的气氛烘托起来。我没有看到一汽的

 

广场热闹的景象,只是在住宅区里的绿茵带里有更多的练功者,群舞的场面。而拖拉机厂的厂前广场,清晨和傍晚,总是一片欢乐的海洋。我骑着自行车经过厂前广场



1969 年的一场冬雪,把厂前广场

时,在迷乱的人群中,偶 妆点成银白色的世界。在雪景前照相,
遇过去熟悉的小青年也 人们首选厂前广场。
在这里散步。他有些不好意思了,而站在一旁的女士总是用一只手背捂着脸,只是捂。他们走入了人生的新起点,同我们这一代人相比,不知道会有多少青春和想法。广场是庄重的,在举行重大活动时,这里有一种无形的凝聚力,庄严而肃穆的神圣感。可更多的时间这里是一个充满诗意的地方,清晨和傍晚,华灯初放,这里就是充满休闲和快乐的场所。有的是一种精神的放松, 悠然漫步。即使是一对情侣无拘束地走到广场上,也缺少那种
文本框: 岁岁  岁岁  岁岁?厂前广场花前月下的窃窃私语,其实已经给自己编织成了一个浪漫的节          奏,只是发掘的不够罢了。
如今的广场富有了更多的含义和理解,也许广场这个词有一种宽大广博的含义在里面,不再局限于它的真正含义。我初到大连时遇到过一件莫名的事情,大连的一些地名的后面总附有广场一词。一次我乘车来到了某地广场,听到地名,就感觉到会是一个漫步观赏的地方。当下了车,这里却是鳞次栉比的商业街,并未见到地名上后面称作的广场。一问,才知道这就是某广场,仅仅是一个地名而已。在我的概念里广场是一个庄重的


       
  文本框: 洛阳的过往星辰
 
   
 

词句,而今天它却富有了新的含义,商业的气息已经弥漫到这个固有的词句里。如今洛阳也有了万达广场,广场是一个有凝聚力的地方。商场也在凝聚人心,这样以传统意义的词句被一个现代的词句所占有。这里,它又赋予了一种新的含义在里面。不过,我还是固守广场一词的传统含义,就像厂前广场一样,是真正意义上的广场。
 
出版回忆录
 
 
 

俱乐部

 
俱乐部的外观像是哥特式建筑,上面大大的斜坡房顶和半圆形的窗棂,有着与其他建筑明显的不同。刚来到这里,远远望去,这座形似特别的建筑一时不知所云,还误把这里当作灰色的教堂,只是上面没有那个特有的标志。而俱乐部的气势远不在这里,走进中间的两扇大门后,迈过两边的检票通道,走进里面的大礼堂,一排排整齐有序的座位,排满了整个礼堂。这是人们汇聚的场所,进到这里就成了临时的主人。听到一排排座椅噼噼啪啪的声响,坐在椅子上的任何一个角落,对主席台的视线都是一目了然。这里是一个大舞台。一块白色的幕布,当灯光瞬时熄灭的时候,眼前就出现幕布上的光线移动的画面,黑暗中人们一阵快乐的骚动。电影开始了。电影的出现给人们带来了视
文本框: 岁岁  岁岁  岁岁?俱乐部觉上的快感。看书是凭想象来勾勒情节的场景。而电影的出现,   让人们省却了想象。电影是用最直接的动态图像展现出来的。
过去,每当从厂前广场走出,向东走不远,就会看到俱乐部灰色建筑的外貌。这是一个神圣的地方,之所以神圣,它是一块精神乐园。来到这里,可以获得精神上的索取。在俱乐部的东面,跃上几级浅色的水泥台阶,推开两扇高大的木门,里面豁然开朗。这是这座拖拉机城的图书馆,书架上摆放着各种书籍,里面绝大部分是故事文学书籍。而它的相对应的西面是科技图书馆,科技图书馆的建立,为拖拉机的建设发展提供了技术储备,


       
  文本框: 洛阳的过往星辰
 
   
 

经济建设的发展就是在这一点一滴,潜移默化的进程中向高点进发。这是当年人们获取知识的仅有的场所。虽然,当时的书籍还不丰富,即使现有的书也是往往被人借阅走,借阅需要时间,等待也需要时间。人们仍然求书若渴,一旦新书摆上货架, 最急切的是人们俯下身去,快速地翻阅书目了。图书馆吸引着众多的读书者,每当开放时间,总有一些求书若渴者预先在门口等待。来到这里,如能寻到一本称心的好书,总有一种精神上的快乐感。当年的谋划者对于新兴的工业城市的建设,考虑到精神方面的攫取还是先行了一步。俱乐部与五号楼房建筑群都呈灰色建筑,似有同一个时期建设的可能。可见生活与精神食粮早就放到谋划者的案头上了。

 
 

俱乐部,一座失去记忆的殿堂。看到这张照片,还是挺怀念的。
 
俱乐部最具吸引力的还是中间那几扇大门内的大礼堂了。如果把五号小市场当成生活家园的话,那么俱乐部就是一处精

 
神乐园。你看,每当这里有什么活动的时候,在它前面不大的小广场上就挤满了熙熙攘攘的人,人们依次进入大礼堂,等待一个时刻的到来。这是一次庄重的会议,视若荣誉感的地方,虽然不具划时代,也是在向农业机械化的道路上立起了一块里程碑。就连这座貌似古老的大房子也洋溢着肃穆的气氛。经历了漫长的中国农业史,在一个新开创的时代,人们终于重新定义了人定胜天的理念。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战天斗地的思想解放时代。这里是人们精神力量凝聚的地方。每当庆功会上,在大礼堂里, 那些坐在主席台下第一排的建设者们,他们的内心是激动的, 有一种自豪感,他们将要上到主席台上,在台下众多双眼睛的注目下去佩戴一朵大红花,是先进生产者的标志。这是第一代拖拉机人对这个时代的肯定。在机器轰鸣的生产车间里,在笨重的机器前,建设者们流着汗水,为祖国创造着财富,为更多的铁牛行使在希望的田野上。他们是那个时代的代表者,有了他们的艰苦前行,就有了农机工业的后期发展;他们是那个时代的代表者,生产建设大军,不管用什么形式,从这里走进,或从这里走
文本框: 岁岁  岁岁  岁岁?俱乐部出,会有一种焕然一新,一种精神理念的提升。                                   人不是神,但可以成为神。人们在战天斗地的过程中也会
颂扬这大地,赞扬它的美,它为人类带来了劳动,带来了征服感, 带来了劳动的收获,还带来了山川的秀美。这些都压缩在这个只有千人可乘坐的礼堂里了。慈祥的穿着灰色袖装的记忆者迎接着四方宾朋,它的座位上在用心于每一个细节,每次在这里所发生的一切都是一种荣耀和愉快的体现,都在它的全权用心之下。
俱乐部二楼,鲜有人去,这是一块活动的场地。二十世纪


       
  文本框: 洛阳的过往星辰
 
   
 

八十年代初,这里开办了绘画素描班。我凭自己的一张绘画和我同姓的赵同学一起进入这个绘画班学习素描。说到绘画基础, 那还是在一起上学的时候,学校让赵同学画一幅画,以作为某种宣传用。我看到后,于是热心地加入进来,共同的努力,完成得还不错。这样,学校又交给我们承担更多的任务,就是制作几幅教学用图。这使我既兴奋又感到一种责任。整个寒假里,我们就是在一间教室般大的房间里度过的。而在素描班里,这是一个全新的学习,需要有耐心,潜下心来,默默地画出每一笔。教我们画素描的是岳老师,据说是美术学院毕业的,怎么到工厂来了?他拿出他的绘画作品,让大家观摩,既有素描,又有油画,这使大家心中暗暗惊讶。岳老师,人瘦瘦的,鼻梁上戴着一副白边眼镜,和蔼而斯文,说话不多,而每次说话总是低声细语。时间长了我才感到,在画室里很安静,真是很安静,只有画笔在纸面上发出沙沙的细微声。岳老师走到跟前,细细地端详着初学者在画图上勾勒出的人物造型,只做简单的指点,依旧是低声细语。以后,每次来到这里学习素描,心中就有一种神圣感。这在当时是我心中的一种寄托,一种热爱。其实,我并没有一种想把这条路走下去的愿望,仅仅是一种爱好,知道素描是美术的一门基础,学好素描就打开了通向美术进军的大门,而且学好素描需要时间。美术班学习了十几次也就结束了。基本上每个人都有了自己的一幅素描画。后来,我的一位好友告诉我,我的美术作品放到俱乐部外面的橱窗里展览了。
俱乐部是那个年代经历过来的人很熟悉的地方。无论置身于家庭,学校,还是单位里,这里的任何活动,看电影,演节目,召开某种大会,都对人们有着很大的吸引力。每当活动到来前,人

 

       
   
 

文本框: 岁岁  岁岁  岁岁?俱乐部们的心中早就开始计算日子了。会在活动来到的时刻享受一种美感,抑或受到一次会议的启迪。这里是最能成就人们精神上的满足,抚慰心灵深处那种激动情调的精神满足感。当人们从大礼堂的座位上站起来,总有“啪”的一声座位立起来的声音, 人们涌到走道上,随着人流走出大门。走下这多级台阶,人们四下五散了。沿着大道旁砖墙铺就的路面向前走,路边一排排榆树开满了白色的小花,一缕一缕的挂在树上。红色砖墙的楼房幕映在路边的小树丛里透映出来,这是六十年代的面貌。连人都是六十年代的样子,蓝色的咔叽布制服,脚蹬一双懒汉鞋。人们的眼光一直都充满着猜测、好奇。天是蓝的,远处的大烟囱冒出的烟是灰色的,一辆带侧斗的三轮摩托车从路边驶过,也要回过身来琢磨半天。心情是好的,刚刚看完一场电影《火红的年代》,只记住了几个精彩的片段。走过旁边的楼房,穿过马路,眼前那一栋栋灰色的三层楼房,就快要到家了。小岔路口边有几棵法国梧桐,枝繁叶茂,与楼房是同一年来到这里的吧?都能遮住夏日的阳光了。 
俱乐部的电影票,像书签那样大,夹在书里放了好多年了, 它被幸运的保存了下来。


       
  文本框: 洛阳的过往星辰
 
   
 
 

俱乐部有着独特的造型结构,尤其是它的外形。我稍留意“一五”期间同时建设的周围大型企业,俱乐部至今仍然保存着, 虽然修缮多次,仍作为二十世纪中叶的老式建筑,或许也会作为  旧式建筑遗产保留下来。现在人们对于有价值的建筑予以保护, 已经有了一种新的认识。就像洛阳的老城墙,意识到它的价值, 得以恢复,即使是一件复制品,总比消失在人们的记忆中要强。  而过去,对这种认识是肤浅的。
而始料不及的是,一座寄托着多少人希望的俱乐部却会在人们的视线中消失呢。俱乐部要被拆掉的消息传来,我还不大相信。可当我来到俱乐部时,看到挖掘机开进并不是工地的工地时,隆隆作响的轰鸣声,墙壁倒塌的沉闷声,顿时心中引起一种凋零稠敝,沁入骨髓的感觉。挖掘机在蚕食着这座几乎与拖拉机城同步建造起来的文化建筑,它在一声声的轰鸣声中倒下。我徘徊在面目全非的遗址面前,在这片废墟中寻找着俱乐部的影子,寻找着自己的影子,寻找着那个素描班的影子。难道俱乐部只能留在时代人们的记忆中了吗?或者经过多少年,人们淡忘这些了,不再注意这里曾是一个勾起多少人的梦幻,一个睡梦中浮想联翩的地方。也许有幸,这一切都会在一个时空的回旋中,那个眼望相熟的尖顶灰色大房子,它会完好无损地搬到了城市的另一处地方,作为建筑遗产留住那段多少人内心过往的记忆。
俱乐部的故事培养出了我们的青春萌动与思想,它带给我们早期获取知识和生活品味的场所,它的外观是灰色的,可它的内涵却是色彩斑斓的。它是一块精神圣地,留下的是一段抹不去的深刻记忆。冷不丁蓦然起身,俱乐部的以往还在记忆中徘


 
  文本框: 岁岁  岁岁  岁岁?俱乐部
 
徊,仿佛告诉我还有一种生活是从这里开始的。它为以后的精神生活铺就了一条路。
以后,再从这里经过的时候,一个品字形的三栋高楼在俱乐部的遗址上拔地而起。当我推着自行车伫立在这个曾经走过多少趟的大门前——俱乐部的大门,这里已经成为两栋大楼间的一块空地。我还能踏进这座大门吗?我在做着一种梦幻,而这里已是空空如也,没有留下一块砖瓦,甚至没有留下一块原址纪念牌。
个人自传出版

 
 
 
 
 
 
 
 
 

长安路

 
洛阳这个地方,背靠邙山,南面是秦岭山的余脉,它的西面是一块走高的地势,而再向西几十里就是古代有名的函谷关隘口。从古代到近代,中原这一带一直是历朝历代各路兵马争夺的地方。千百年来,几朝几代为争夺打通西边的通道,金戈铁马, 刀光剑影,旌旗呐喊声不绝于耳,铁蹄扬起的尘土在这块土地就没有消停过。无怪乎在明洪武、永乐年间有大批的山西移民来到这片人荒,地荒的土地成为这里的新著民。当一九四九年十月一日北京天安门城楼上那一声庄严的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结束了风尘滚滚,炮声隆隆的声响。从此,和平建设的年代开始了。从战火中,忍受着灼热的创伤大地,开始迎来了一个新时期的到来。当初谁也没有想到,洛阳城西部这个西域的古通道,厮杀的战场,千百年来用来耕种的土地上,将要发生的变化,这是盘古开天第一回。一张蓝图绘就了一个工业城市的诞生。工业区和生活区相辅相成的格局就展现在蓝图上的线线点点上。洛阳西部将要兴起一座工业城市,而东面洛阳的老城区历经了几朝几代的变更,传承下来的是几朝几代的古老文化, 它的街名都是历史沿革下来的,不知有多少历史传说,传承至今。新兴的西部工业城市,在大小格局的街道的命名上,延用只有二百年历史的上海的街区命名的方法命名。有:武汉路、重庆路、南昌路、天津路……拖拉机厂生活区的一条主干道被命明为

 
长安路。长安与西安的旧名长安相符,这已是一个古老名字,而其他的街区命名都是以现代城市的名称命名,按照这个推理,长安路最有可能是取自北京的长安街的长安命名。
长安路,其实一听到长安这两个字,就很自然的把北京的长安街联系到一起,那条横贯东西的北京长安街,宽阔笔直的道路总是给人带来大气磅礴的印象。长安路的取名由此而得名也就顺理成章了吧。我对大长安街和小长安路做了一个比较。长安街中的天安门是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而长安路与拖拉机厂总厂门口相连,总厂门口那两座办公大楼及厂前广场是拖拉机工业企业的中心。长安路与总厂门口处于一条中轴线上, 从而构成了集生产、生活于一体的小社会。从那一天起,在沿街两边向纵深扩展逐步形成了未来新型工业城市的雏形。
当年,走在长安路上望见西面是一片灰色的建筑家属楼房, 要说是最早建设的生活区。它的建筑所用的材料与东面的生活区的楼房不可同日而语。不足十年的时间,长安路东部生活区在沿街建起了多栋平顶楼楼房,红砖的外墙,整齐的水泥铺面。
文本框: 岁岁  岁岁  岁岁?长安路那些五十年代灰色的楼房尖顶斜坡面的楼房与之相比真是相形       见拙。不管怎么样,新型楼房的崛起给长安路应该具有的街区
招牌来说增色不少。这是一种焕然一新的感觉,使长安路的街两边有了一种新的气象。于是在长安小市场的对面的街两边增添了银行、邮政局,它们中间是小块平整的地面并有花池相伴。紧接着的花池后面就是与俱乐部相当的红星剧院,也是一个最早的文化场所。这就是长安路的商业文化中心。与其这样称呼, 不过说是提供最基本的生活需要而设立起来的场所。
长安路的小市场,这是最早的市场,它是在红星剧院的对


 
  文本框: 洛阳的过往星辰
 

面。走过这条不宽的长安路就会看到提着篮子,手揣提兜的购买者。小市场处在灰色的建筑群里,自己本身也是灰色的。这里吃穿用全在这块几百平方米的小市场里了。虽然只有几百平方米的地方,平时没有像赶集那样热闹,却总是人来人往。
 
       
冬储菜的萝卜和白菜都是那个年代不可少的。每到这个时候长安路的菜市场就显得非常忙碌和热闹。
 
菜店和肉店分处两面。再往里走,是这里唯一的一家饭馆——长安饭店。这里平时吃饭的人不多,但也常有人来这里就餐,其规模和形式倒像是一个驿站。当时这里还实行“包饭”,买下餐票后,到时间就拿着餐票就餐。我作为一个短时期的就餐者,每次到了吃饭时候,就拿着餐票来到这里,这里的饭就有着饭馆的品味,有一种撩人的香气。成天下馆子,倒有一种高级生活的感觉。饭店的对面是小百货商店,日用百货、针织品,布匹样样俱全。灰色的外墙看上去似乎很普通,走到里面店里很

 
宽大,高高的房顶里面,硕大的房梁支撑着穹顶。店里的摆设是一种典型的五十年代的情景。一匹匹各种颜色的平纹布、斜纹布、大花布斜摆在柜面上,五颜六色,万花筒般的色彩缤纷。这些都已成为了历史。

       
   
 
 

(左图)长安路小百货商店。当年,这里为居民提供了生活必需品。一个五六十年代的生活场景。
(右图)当年还有市场监督管理?可见当时人们的生活虽不富裕,但生活总是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文本框: 岁岁  岁岁  岁岁?长安路有一次看电视,介绍过去年代情形时,里面突然闪现出五六十年代商店里的情形,经历过这段岁月留痕的我,很快就联想到了当年小百货商店里布匹针织品摆放的情景,这使我的心情很久无法平复。这是多么真实的再现哪。过去,冬天的红薯是主食,在这个季节里,小市场的地上总是堆起了高高的红薯堆,其实那个时候人们并不热衷于购买。而今的红薯似乎成了一种奢侈品。寒风凛冽的冬天,在卖烤红薯的摊位前,不时有穿着时尚外衣的女孩儿,在瑟瑟的寒风中手举着还在冒着热气的


 
  文本框: 洛阳的过往星辰
 

红薯,随着飘散四溢的阵阵香味儿,夹着红色的小提包,谈笑风生地招摇而去。在小市场的北面,二食堂在灰色的楼群里,被一栋楼房遮掩着,顺着一条小路拐进去,见到的那座灰色外墙,红瓦顶的大房子就是二食堂,是一所职工食堂。它真是“衣着”朴素,安详,不乏一种历史感在里面。
       
红星剧院。当年长安路上唯的一文化娱乐场所。
 
沿着长安路向南的一个十字路口,横贯着一条不宽的道路, 两车相错都要慢行。这条道路通行着一趟 2 路公共汽车,这是一条公交线路,这条道当时还没有一个确切的名称,人们俗称二路。过去,二路的左面是一处家属招待所,一个大门,一处院墙,里面是一排一排的平房。时间长了,倒塌的院墙再也没有垒起来,大门形同虚设。这里的招待所也住进去常住人口,成了一个地道的大杂院。我的一个好友,有幸成为了这里的一户居住民,而且最先把这消息告诉了我。我是在一天早上去拜访他的, 敲开了门,只见他蜷缩在被窝里,不肯起床。寒冷的冬天,屋里

 
形同冰窖,四周都透着寒寒凉气,住在这里只能蔽雨,却无法挡风。在这里的路西面,有一栋孤零零新建起来的四层楼房,这是拖拉机技工学校的家属宿舍,新楼房的建起显得很耀眼夺目, 至少在当时是这样的。它的前身是天津技校,里面的教职员工就是从天津来到这里,他们操着天津或北方地区的口音,是来自于另一个不同地域的建设者,专为拖拉机厂的发展培养技术骨干。新楼的后面有一大片庄稼地,还保留着千百年来耕种的模式,这是一块还未开发的土地,是被列为城市开发保留不多的土地。有一天,这块土地终于被淹没在嘈杂喧嚣机器隆隆的轰鸣声中,也成为被开垦的处女地。
走到长安路的尽头,这是与一条横贯的马路相连接,这条道路俗称八路,那就是 8 路公共汽车经过的地方。它的东面有一个很大的院落,院落的外面还种着庄稼。传统农耕的模式还尚保留着仅存不多的几块土地。这所院子就是拖拉机厂的医疗机构——职工医院。走进这里,感觉像是到了一家宾馆一样。一进大门迎面就有个花池子,不知道这个花池子里有没有喷泉,那
文本框: 岁岁  岁岁  岁岁?长安路在当时是一件奢侈的装饰,不过作为医院,倒是需要有一个好的          环境做衬托。医院内的大厅,地上的水磨石光洁的地面增添了
不少华丽的色彩。平时这里的病人并不多。可是到了冬季,就不停地有人前来就诊。大人抱着孩子匆忙地来到医院 , 儿童似乎对于身穿白衣服的人有一种心理的恐惧感。一旦决定要打针时,孩子脸上的紧张感马上就变成哭泣状,扭动着身子,想要从大人怀里跌落下来。一看到护士手里拿着针,药液从针头上滴出几滴,那是孩子哭闹最欢的时候。随着这条道往东走有一座公园——牡丹公园。公园是这片工业区唯一的一座公园,它伴


       
  文本框: 洛阳的过往星辰
 
   
 

随着这里的工业建设而建起。过去,公园有围墙相隔,后来拆除了围墙,设上了栏杆,公园内的景色和外面的树木同马路相映成趣,通体透明。公园内的游泳池早已改成公园的微型湖泊,而且比以前扩大了不少。清晨或傍晚,这里总是有很多人沿着小湖边, 走在绿树成荫的小道上。小道旁的树木已是参天大树,它们和这座公园同龄。每天从这里漫步走过的人,并不在意这些。偶尔有人冷不丁抬起头,望着仰天的大树,又会从这里想到什么呢。
叮铃铃的声响,这是一曲自豪的乐章。伴随着清脆的铃声, 从路边的一条小道上窜出一辆凤凰牌自行车,让你猝不及防地赶紧止住脚步,待你再抬起头去看那辆凤凰车,已经窜出去十几米,只见骑车人用力的背影,沿着长安路大街飞驰而去。车轮上的崭新辐条,条纹般的发着亮光。每当清晨,长安路上出现了上班的人流、自行车流。不管是夏暑寒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对于行驶在这条道路的人来说,这里是再熟悉不过的了。路边的每一棵树,甚至便道上的每一块地砖的变化都会引起一种好奇。车轮在飞转,时间也在一个轮回又一个轮回地悄悄离去。现在的长安路还是叫长安路,它加宽了,周围的楼房也长高了。当年的那个菜市场连同旁边的饭馆、小商店和那些灰色三层楼房建筑群伴随着轰鸣声倒塌了,在人们的视野中消失了。这是建设拖拉机厂初期的建筑群,它们像是一群风烛残年的老店,陈旧了,破败不堪了。可正是在这些建筑群里可以看到当时人们生活的影子,那些经历过的生活场景可是太真实了,以至于没有哪个物品能够复制它,还原它的真实。
长安路,离我们远去的旧有生活场景,抚今思昔,一段历史尘埃的锁定。
 
如何出版个人自传
 
 
 

阿拉上海昵

 
“阿拉上海昵”,这是怀着一种自信,甚至有一种骄傲的语气神情在做着自我介绍。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在洛阳这个还是古老传统城市里,能听到这样一句话,使人油然而然地升起一种敬佩的心情。来自上海的“香客”,浑身都散发着一种大城市所带来的香气。上海是当之无愧的工业前身,由于它的地理优势,通江口岸,商贸云集,给这里的原始滩涂积累了无穷的资本,成为中国那个年代工业前身的佼佼者。这里有着众多工业技术门类,技艺精湛的技术工匠,只要来到这里无所不用其极。国家初期工业的家底大部分是从这里产生的。
解放后的中国工业现状,正如伟人毛泽东说的,是一张白
文本框: 岁岁  岁岁  岁岁?阿拉上海昵纸。工业技术力量这点家底是我国真正工业发展的起点。   “一五”期间,特别是国家的一五六个工业项目,在洛阳就有十项
之多。洛阳成了建国初期工业建设扎堆的地方,而要支撑这些项目的开工,技术力量的扶持投入运营生产就是至关重要的。在洛阳的工业区域里,来自各地不同的建设者,传出了各地不同的口音方言。这些来自东北、天津、北京、广东,江浙,还有河南各地……,不同的方言汇聚在一起。其中,传出的口音最能引起注意带着似有旋律语调的那句“阿拉上海昵”,最能引起人们会意的微笑,使人暗下模仿。“阿拉上海昵”,这句荡气回肠的自我


       
  文本框: 洛阳的过往星辰
 
   
 

介绍充满了自信与骄傲。就像一位大客户手拿一张名片,“啪”的一声放到桌子上。好像在说,拖拉机厂,我来了,一台一台铁牛要经过我的双手把它造出来。听到拖拉机履带嘎嘎摩擦地面发出的有节奏声响,这里面编曲的每一个音符,每一个不同的节奏,都是经过精心打造的。这里的每一根神经,每一个骨骼都是用蓝图绘就的,又在建设者的手里奇迹般的造出。最终让这些铁牛奔驰在希望的田野上,隆隆的轰鸣声,牛气十足。
来自上海参加建设的人数众多,具体数字有关资料兴许可以查到。在这里,不论你走到哪里,在工厂里,在大街上,在居住区,经常可以听到身穿工作服操着上海口音,抑或是手臂上跨着菜篮子买菜的家庭妇女,似乎是来到了上海郊区的一处居民区。我总是把江浙一带的人统称为上海昵。他们的口音相似, 地域环境的相同,有着相似的江南水乡区域,生活习惯也许多形似相同的地方,就像西北地区的省份地理环境的共同点,构成了很多近似相同的生活、居住,传统文化,还有饮食。
我没有怎么听到当年从上海前来支援内地建设的有关事情。上海人也很少谈起在上海的那些片段回忆。在我家搬到一个新住处后,有一家邻居就是上海人。有一段时期空闲的时候, 偶然和他谈话就说到了上海。那个年代,也就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吧,上海支援内地建设就形成了一种趋势,很多上海人背着包裹,携家带口,来到内地,支援各个企业、工程项目的建设,而且建成投产后就留了下来,成了当地的居民。他说,一时间几乎有一半上海的人口离开这里,来到了中西部,那个时候上海的大街上顿时显得冷清不少,只要从马路上走过就可以看到了人流较之以前显得冷清稀少。不管当年真有一半上海人支援了内地

 
建设是否准确,但当年上海的很多技术力量支援了内地建设,这可是无可置疑的。上海这个有着技术力量雄厚的城市,为了百废待兴的国家建设,这里的人们离开了熟悉的家园,来到了一块块陌生的土地,开始了新的创业,过上了不同地域的另一种生活。要说内地远不如上海,生活在上海多年,甚至几代人自小成长起来的地方,这在当时是一块充满优越感的地方。而到了内地,初创的生活,在新的土地上拔地而起的厂房,会要付出多少艰辛。同样,不仅是上海,南北各地支援建设的大军中不乏许多大城市的能工巧匠技术人才,各路人马的建设者,背上包裹,提着提包,奔向了中部、西部、西南,云集其中,与来自不同地域的建设者协手努力才有了今日的辉煌。地域的不同,生活习惯的差异,条件的艰苦程度,都给来自于优越发达地区来的建设者提出了一个一个抉择。六十年代中期,我在北京火车站上见到过一对年轻夫妇,年轻的妻子怀里抱着一个刚入睡的婴儿。他们说,是受组织上的派遣,要到四川去工作,正准备乘车前往。他们那个时候真是很年轻,说话非常和气,怀里抱着的婴儿恐怕并
文本框: 岁岁  岁岁  岁岁?阿拉上海昵不知道当时的情景。多少年了,人海茫茫,他们现在也许已是两          鬓斑白了。
当年,一五期间建立起来的大型企业,汇聚了全国各地的建设者,用移民这个词不如用建设者,而建设者来到这里有着一种使命感,是来这里参加建设的。上海这支队伍,规模宏大,是技术力量最强的一支队伍。这在建设者的队伍中有着显著的代表性。过去,对于上海来的建设者,曾受到许多关注,他们的到来使企业如释重负,解决各种难题非他莫属。一位有着观察力的熟人这样感叹地说,上海来的师傅,对于金属大件的加工有着一


       
  文本框: 洛阳的过往星辰
 
   
 

种独到的办法,当时测量工具缺失,就用卡钳和一块钢板尺做测量工具。卡钳是两个锥形的长长的带着弧形的较原始的测量工具。量具的构造简单,人的测量因素就占据着主要地位,可以用目光目测测量到毫米级以下的精度尺寸,而且连测量带加工出来的零件分毫不差。这简直就是一种工匠精神,在极其简陋的条件下,仍能攻破一个又一个难点。这应了过去的一句老话,“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企业就是在这种精神下创造着一批又一批的产品,中国的工业就从这里起步。这些技艺精湛的精神,由岁月的接力棒在一代,下一代人手中传递着。
上海是一个群英荟萃的地方。上海的建设者总有一种让人刮目相看的感觉,埋头苦干,要强好胜,而且什么困难都难不住他们,非他们莫属。细腻、智慧、精明、巧妙的手法,考虑周全,在多方面很见长,在那个年代这就够了。难怪总带着一种自豪感和优越感,动不动就说上一句“阿拉上海昵”。他们是真正的上海人,多少年前就住在上海的里弄里,有的居住在几辈人居住的房间里。参加内地建设,他们报名了。整好了简单的行李,来到一块陌生的地方,一块正在被开垦的处女地。他们是初创时期中的一员。来到这块地方,离开了久以生存的沃土,会有很多的不适应。但是他们既然来到这里,安顿下来,紧接着就是繁忙的工作。那一栋栋楼房,一栋栋厂房的建设倾注了多少心血。当一台台机器搬进厂房里,机器开始轰鸣,整个热血开始沸腾。
我认识他们中的很多第二代人,并且到过他们家里做过一个短暂的客人。走进房间时,就似乎走进了上海的一户居民家里,一个上海的小社会。他们家里仍在使用着从上海带来的家具,已经有些年头了。家里的老婆婆,看着还是上海来的老婆婆,

 
还是穿着月白的大布襟衣服。家中的一切能留住记忆,可无法留住时光。你在大街上走路,有时会碰到操着上海口音的老上海人,他们的口音是改不了,永远带着家乡的口音,永远有着家乡的味道。我在公交车上,就碰到旁边坐着两个操上海口音的大妈,她们似乎偶遇,又似乎多年不见了,带着有些激动的口气, 谈起话来简直就是一出抑扬轻柔,圆润清口,韵味十足的评弹调,事无巨细地说个没完。一种听觉的享受,快速的旋律,让你还没有反应过来,已经说到第三句话了。
上海昵,柔和圆润的口音,一种特有的韵味,就像一曲柔美的轻音乐,很容易和越剧联系起来。虽然还不能句句听得那样真切,但能听到这样一曲旋律般的音节也就够了。越剧很好听, 特别是轻音的唱腔,平和柔美的曲调,真是太优雅不过了。越剧多表现江南才子与淑女的爱情故事,《西厢记》、《碧玉簪》,始终推崇的梁祝戏那就不用说了。悲欢离合的曲折情节,道尽了人间冷暖。也有描写旧时代妇女的苦情戏,像鲁迅的小说《祥林嫂》搬上了舞台,五六十年代又推出了现代剧种。时代在变,编剧的
文本框: 岁岁  岁岁  岁岁?阿拉上海昵内容随着时代推出新剧,可越剧的语音没有变,风韵没有变,它              的旋律没有变。剧中的字、词、句仍可称为艺术的典范,字斟句
酌,举止清雅的行为艺术。特别是道白,你一言,我一句,漂移轻柔,一个无伴奏的轻唱,真是一部绝好的教科书。
真正的上海话,让外地人听起来是不好懂的。来到新的建设基地,来自全国各地的建设者。各地的口语都在向普通话靠拢。很多的上海第二代学会了说普通话,但是如果细听还是在语调上含有一种上海话的尾音。不过,在上海人他们之间交谈的时候,用的却是地道纯正的上海话,就像通晓两种语言一样。


       
  文本框: 洛阳的过往星辰
 
   
 

这让你听起来目瞪口呆,不知道对于家乡的语言上还隐着这一手。阿拉,上海昵,我是,上海人。上海一直被人们认为这里是一个灯红酒绿,风花雪夜,十里洋场的极乐世界,一向是有闲阶级的乐园。而上海的繁荣却是千千万万个劳动者用双手创造出来的。那些个高大的建筑,繁华的街市是不会凭空产生的。这是一支最富有建设精神的大军,在洛阳这片土地上,把智慧和汗水洒到这里,成就了这方热土辉煌的未来。
 自传出版
 
 

二食堂

 
食堂这个名字早就有了,而且追溯起来那可就是很远以前的事情。据《战国策﹒齐策》记载,早在战国时期的孟尝君是当年的战国四公子之一,他的客人可谓四海云集。而客人里也有不好伺候的,那个叫冯谖的客人就因为伙食不好发出感叹“长铗归来乎,食无鱼。”其实,冯谖是孟尝君的食客,而食客就有数千人,养活了这许多人不为别的,只是专为郡国出谋划策,巩固君王的地位。食堂一词的真正出现要追溯到唐朝,唐人蔡词立的《虔州孔目院食堂》中,说天子下的君府里都有公厨,就是食堂,有判曹食堂、县食堂、节度使院食堂,而且名目繁多。唐太宗还竭力推崇“克定天下,方勤为治”。在朝会议事期间,由于时间过长,就在金銮宝殿的廊庑(wu),就是廊道下面的屋子里提供就
文本框: 岁岁  岁岁  岁岁?二食堂餐。现在就称工作餐了,以后又沿袭到各州县。古食堂的说法           说白了就是官吏食堂,为君臣上下构造出一条纽带的作用;从另
一层意思上看,这是社会政治地位巩固的一种潜移默化的手段, 看似厨面上的酒肉饭肴,却有着深深的含义在里面。
食堂的历史在各个阶段里断断续续延续着。在五十年代, 和平建设开始初期的年代,食堂再一次被提出来,而且还是叫得非常响亮的呢。食堂在这个时期富有了新的含义。就拿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的拖拉机厂来说吧,全国各地的建设者汇聚到这里,有的是携家带口,有的是刚从学校出来就来到这里,一切建


       
  文本框: 洛阳的过往星辰
 
   
 

设,一切生活都要从头开始。那时候曾提出了一句口号“先建设, 后生活。”可是,生活条件差一些能对付,一天三顿饭不吃可是不行的。于是,伴随着建设的进行,食堂这个沿袭了多年的词句被提了上来,并富有了新的含义。凡是有建设的地方,伴随而来的就有食堂的出现。这个时期的食堂是一种社会分工,不可或缺。
我那时对食堂只有一个粗略的认识,那就是个吃饭的地方, 那里面的饭都是现成的,来不及就不用慌慌忙忙的做饭,到里面打一份饭就解决问题了。那时父母断断续续不在身边,于是,就拿着父亲给的钱到离家只需五分钟步行时间就能到达的二食堂打饭。只要拿钱就可以换饭票,饭票是用牛皮纸做成的,像书签一样大小的一沓子小饭票。这样,我就可以用它随便在食堂里买饭吃。
二食堂外形是一间灰色的大房子,走进里面有一个很大的饭厅。它的三面都有很多排列着的高起的窗户,阳光变换着角度透过窗格把地面、饭桌映照到上面,又会映照到人的脸上。在我的记忆里二食堂是很大的,里面摆着吃饭方桌,木头凳子,还是显着宽敞有余。据说最早的年代这里还举行过舞会,那时的苏联专家除带来了技术,还带来了娱乐。
生活节奏的紧张,工作的繁忙,单身一人要是解决三顿饭的话,除买菜做饭会占用许多的时间,特别是中午下班了,一个小时的时间,只有吃饭时间,可没有做饭的时间。这个时候,那就无暇顾及饭食的品味,只要是信手拈来,那就有一番满足,这可省事多了。每当快开饭的时候,食堂的门口就开始聚集三五成群的食客。要是一次开门时间晚了,急切地等着吃饭人心里开始焦急起来,透过小格子窗户,着急的眼神像要冲进去抽得头

 
彩,就等着一声发令的枪响。当门一打开,人群蜂拥而至,熙熙攘攘地抢到窗口,抢到最前面的那一位总是有一种胜利者的微笑。食堂里,大众化的菜肴,荤素皆有,只要拿出那几张小饭票就可以任你挑选。菜品确实不少,有一道菜,油渣炒萝卜丁,就是把肥油炼出油后剩下的油渣子,连同萝卜丁一起炒出来。虽说萝卜是再普通不过的菜了,而经这么一炒,吃起来,却又有一种不同寻常的味道。尤其是那些个焦黄的油渣子,一口咬上去, 感觉从舌头到牙根香气四溢,好长时间才咀嚼第二口。前来食堂打饭的有穿工作服的,有穿人民装的,还有不大的孩子提着饭兜,一蹦一蹦地跑来的。这里就像是一个聚餐会,三五一群坐在一起,有的边吃边说,有的只是闷闷地,沉默不语,只是夹着筷子不停地吃。这个时间的气氛是最轻松的,而且这个时候一切都由自己来掌握。
二食堂里有一位厨师,看上去有四十多岁年纪,操着一口京腔,排队打饭的时候总能听到这口清脆流利的带儿化音的北京音,而且说话挺干脆。这位来自于北京的厨师,以他的厨艺带起
文本框: 岁岁  岁岁  岁岁?二食堂了这帮小徒弟,撑起了二食堂的这一掌蓝天。北京的厨膳是有           传统的,从皇城根带来的厨艺在这里落脚,实在是一件荣幸的事
情。传统带来了特别的风味,难怪一般人都吃腻了的大众萝卜, 也能炒出别有不同的味道来。
二食堂外面围着错落不羁的高大杨树,只有仰起头来才能看到树干上一片一片树叶在风中摆动。不停地变换着天空的图案。大杨树和那灰色的大房子,穿透于密匝的树叶下洒落的阳光,这简直就是一幅城市中的风情画,油画家可以用他的画笔描摹下来,旁边再配上一首抒情诗。


       
  文本框: 洛阳的过往星辰
 
   
 

之后多少年,二食堂在我的记忆长廊中留下了一把记忆的钥匙,虽然多少年不再走进这座饭堂,偶尔侧身经过这里的时候,看到那扇进出的大门时,这把记忆的钥匙顿时打开,就有一种习惯性的冲动感,仿佛还在等到大门一开,飞快地跑进去,抢先占领最前面的窗口,伸出饭盒,用手指着“要这个!”而现已是大门紧锁,它的外墙越发灰暗了,灰暗的颜色在太阳光下就像是一座古神庙,却少了朝拜者。往年的那种喧嚣声和饭盒子与勺子的碰撞声已成了过去时的交响乐。只有几个顽童在大杨树下跑来跑去,呈现出既老旧又青春的风景。
如今,这里已经被一栋一栋拔地而起的新型住宅楼所淹没。二食堂的起源无从知晓,那大概是五十年代的产物吧。随着时间的推移,提起旧事就又想起二食堂来,想探个究竟。而二食堂也不知道是哪一年退出历史舞台的,甚至连一块砖瓦也未剩下。它周围的那些大杨树也早已不知去向,随着岁月的流逝淡出人们的记忆。过去人们吃萝卜白菜有些腻味了,为了换一种新的口味,来到了饭店,在花样繁多的餐桌前,望着菜谱上拗口的菜名挑来挑去,品尝的是饭店的味道。离开了食堂,离开了食堂的味道,那些曾经在这里吃过饭的人会不会还能想起它呢? 二食堂也许会在当年人们的记忆里淡忘了,下一代人兴许会在文字的记录里看到,只是匆匆一瞬,仅仅有过这么一笔,不会被人理会。那位有着清脆口音的北京师傅呢,他的厨师技艺流传下来了吗?
以后多少年,我在一家民营企业吃午饭,这个有着百人的企业也有自己的食堂,伙食标准是一荤两素外加一份米饭,是公司免费提供的。厨师端着饭盘,拿着饭勺,把菜和饭熟练地分别盛


       
 
 
    文本框: 岁岁  岁岁  岁岁?二食堂
 
到饭格子里。厨师是两口子,还年轻。看到他们,想到八零后, 九零后这一代人的吃苦精神,他们用双手造就自己的幸福,也看到了二食堂的影子,那是灰色的,一张黑白照片的影子(可惜没有留下一张真正的黑白照片)。我对食堂的饭食总是津津乐道, 并且总喜好那几道菜。当年油渣炒萝卜丁那道菜虽然没有,可一提到食堂有时就想起了这道菜。从小受到母亲的教育,已经养成了一种习惯,咀嚼完后总是把饭盘里的最后一粒米吃净。


       
  文本框: 洛阳的过往星辰
 
   
 

如今风靡起来的“大食堂”像是穿越了时空隧道,在各地时兴起来。前几年,初到南方绍兴几座城市,在闹市区的繁华街道上,赫然写着“大食堂”三个字,让人有些不知所措,怎么,是过去的食堂又回来了吗?旁边木刻版的旧画面真使人豁然又回到了过去的年代,那些稔知的旧词句又挂在了繁华现代的都市里,颇有一种怀旧感。过来的人看到了食堂的字样,就想起了食堂的味道,那些延续了几十年的食堂,现在还是过去食堂的味道吗?如今,洛阳热闹的大街上也开办起了大食堂。大食堂也是一道名吃,有一点没有变的就是它的大众化食品,它使那些当年吃过食堂饭的人,又进入带着食堂字样的饭厅里,重新领略一下大食堂的味道,不仅原汁原味,而且它的品种以及品味比过去的食堂可丰富多了。
自传出版网
 
 

五号一

 
五号一座落在长安路大道北面的西端。是一座灰色的三层楼房,红色的瓦顶。房顶上还有烟筒般的砖柱子。楼房的前后耸立着几棵褪尽了叶子的枯树和一片小树丛,咋一看倒像是高纬度寒冷地区城市的建筑。三个单元门缺少门栅,上到二层的地方有个半圆形的窗棂,宽宽的边沿镶嵌在上面。这给这座灰色的楼房增添了一道艺术色彩。这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建筑。一座风格形似古老的建筑,百年老房子里居住着几十户房客。这些房客许多是当年最早来到这里的第一代建设者。他们来自于大江南北各个不同的城市,并带来了自己的家乡话。你可以从他们不同的口音里猜出他们是东北人、天津人、山东人、上海人、广东人,还有其他地方的人。在这一栋楼房里各种不同
文本框: 岁岁  岁岁  岁岁?五号一的方言相互交流着,各种不同的生活习惯,还有饮食的不同,构              成了五号一这个特别的小社会。这里都不是土生土长的人,是
来到这里安家落户的外乡人。
为了接纳新兴城市的建设者,五号一如同周围的五号二、五号四、五号五及一批灰色的三层楼房纷纷建起。据说,当时建成之快,可创造了当时建筑史的记录。它的外墙以及内部的承重结构是砖垒起的,而其他部分的内墙,是用一条一条的木栅条隔开,再用黄泥抹上墙壁,粉刷而成。即不隔音,也不坚固。没有几年,抹上去的黄泥片子就开始脱落,一块块一块块斑驳可鉴,


 
  文本框: 洛阳的过往星辰
 
 
 
 
 
 
 


 
 
 
五号一,应该是最早建起来的职工家属区楼房之一。这里, 也是早期第一代建设者最集中的地方。
 
揭开的是这段历史的序幕。好像一个新生儿,不几年的时间就容颜憔悴,顿时苍老了许多。
我们家是五号一最后来到这里的外来定居者。当从那辆五六十年代的公共汽车走下来时,一切似乎都是云里雾里。最先来到这块土地时,是随家人临时住在另一处街区。懵懵懂懂的我,对于这样一个陌生的地方充满了疑惑和好奇。树上宽大的树叶,树干都是绿色的,总不时散落下来的白毛毛,铺在地上, 一片不化的雪。一个站在炎热路边的小姑娘,很结实的身体,前面是一个白色的小推车,总是不停地吆喝着“冰糕,冰糕!”,这种吆喝声让我感到莫名。当我从楼梯走下来,沿着楼边小道向前走的时候,她就用好奇的眼光搜寻着我,可我不是她的食客。但这种叫法一时让我猜不出来,后来才知道,那不就是北京叫卖的冰棍吗。

 
为了增加几平方米的居住面积,我们搬到了五号一。从此, 我们对五号一这栋灰色的三层楼房有了十四年的感情培养。初来时,我的纯正的北京话,引起我同龄人的好奇。一个北京的相声演员,满口都带着俏皮的味道,“那儿根本,”“多新鲜那,”浓重的儿化音,只要一张口就会引起一片嘻嘻的笑声。他们都说着一口普通话,不像他们的长辈说着各地的方言。时间长了,我才注意到,他们在家长面前都说着相同的方言,而且很流利,像是与生俱来。而走出家门,与同辈人在一起时口音又很快地变换过来。时间长了,在这个区域里,这种普通话口语形成了一种固定口音。不论在什么地方都能猜出这是涧西普通话。
五号一每个单元门都住着两家或三家人,俗称两家一灶,三家一灶。我们家这个单元是三家一灶。除了我们一家,还住着一家山东人,另一家男的是四川人,女的是宁波人。而对面单元的邻居住的是东北人,广东人,还有河北人,又一个不同地域的组合。三家人在一起有如情同手足。大家有一种自然相处的默契,有一种命运的相同感。几年前还是处在不同的地方,如今,
文本框: 岁岁  岁岁  岁岁?五号一居然离得这样近,做起了邻居。相处的最多的是在厨房里。三           家一灶的厨房,那时使用的还是碎煤。每当做完饭后,把煤和一
些黄土搅成煤饼平铺到砖炉子上,中间再扎上一个孔。等到下次做饭,煤饼就变成了干饼,打成碎块用来做饭。这种居住的方式构成了一种时代特点的新型邻里关系,邻里之间的往来只是两步之遥。你到我家,我到你家,不过伸一伸腿就到了。只要家里有人,门总是开着的。门口挂上一个门帘,看看帘子下的脚步, 就知道是谁来了。同样也是一样,到同年龄的伙伴家里,就如同单元门里的邻居,进进出出的,也如同进自己家门一样,去了想


       
  文本框: 洛阳的过往星辰
 
   
 

呆多久就呆多久,跑进走出的,从不受一点拘束。在单位里忙碌了一天的大人,平静地坐在家里,并不理会这些。
夏去秋来,冬天的五号一,春天的五号一,淡妆浓抹总相宜。家里的窗外是一片绿化带,所说的绿化带是种植着很多的小树。春天的时候,树枝开始发绿,随着春风摆动着枝头。它们逐渐地长出了花蕊,探头探脑地嗅着大地的气息,绿叶配红花, 外面姹紫嫣红,一种芬芳撩人的香气,一种新的城市的味道。这条绿化带再往前几步就是一条大马路,两边一眼望不到头。我们叫它“一路”,这里有一趟 1 路公共汽车从这里经过。每到上班的时间过后,一路就显得出奇的宁静,就像一条乡村的道路, 平缓而寂静。在炎热的夏天里,星空闪烁,屋里闷热的不透一丝风,拿一卷凉席,躺在一路大道的花带边,静静地感受着在外夜宿带来的凉爽。夜深了,寂静的夜空中还不时传来“咚,咚,咚” 的撞击声,一声又一声,地面都有了震感。锻造厂的炉火正旺, 铁锤飞舞。锤击声在塑造每一个铸件,是一个庞然的手艺人,锤压的声响,那一锤,一锤的砰响,每一声都是在农业机械化的道路上一步一步向前迈进。中国的工业,乃至农业机械的普及与进步都是千百万人奋进努力的结果。
在夏天偶有爽朗的天气,打开窗户,外面弥漫着一种浓郁的乡村绿色情调。城市中的乡村。在一路对面的果树园里,飘来一股果树的植物香气,伴随着这股香气,在果树园的深处传出悠扬的乐曲,是谁在拉奏小提琴,一首《英雄儿女》的乐曲声透过树林里传出,只闻其声,不见其人。在绿色的树叶中一缕一缕飘逸出来。那时,用小提琴拉奏曲子太叫人陶醉了。绿色的果树叶层层遮蔽着,细微的琴声不时地传出来,不时地传出很远。

 

文本框: 岁岁  岁岁  岁岁?五号一五号一,这里忠实地记载着岁月的生活与奋斗,执着与坚守。
 
在我们居住的五号一,不知是什么时候见到外面有一只可怜的小花猫,把它抱进来,喂了一些吃的。爱抚受到了感动,以后,这只小花猫经常到家里做客,它由客人变成了这里的一员。每次它出去回来时,总是准确无误地记住了这里的门牌号,走到了最里面的这间房屋,用头挤开门边,于是“喵喵地”叫着,在向里面打着招呼。白天小花猫呆在家里,一副慵懒的样子,总是不


       
  文本框: 洛阳的过往星辰
 
   
 

停地睡着,而到了夜晚就不声不响地离开了。它总是夜出行动, 有时候几天不见,但总是不忘记这里还有个安身的地方。不知什么时候,它的身后跟进来一只大黄猫,身上的花纹就像一只老虎,它很自然的被称作老虎猫。可能是我们对它的友好态度后, 也成了这里的常客。它们总是单独行动,把这里作为留宿地。一次,小花猫叼来一只小老鼠,小老鼠被放在地上瑟瑟发抖,小花猫用爪子拨弄着小老鼠,小老鼠刚一迈步,就被小花猫叼了回来。猫的生命在一代一代延续着,现在的花猫形似当年那个进出的小花猫。而今天的小动物变成了宠物,它们被人类供养起来,变懒了,变馋了。
五号一处在这个居住区的第一栋楼,其中有一个拐角门。在岁月的不间断中,我对这里的一切由生疏到熟悉,由彷徨到依恋,从中获取了安慰感。这里给我初期来到洛阳的记忆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当太阳从五号一前面的天空升起时,阳光照耀着这栋三层灰色的建筑,照耀着楼前人们的身影,匆忙的身影, 缓慢移动的身影,小朋友跳跃的身影。新的一天又开始了。树木的年龄在增长着,人们的年龄也在增长。那些在楼前玩耍的小朋友长成了大人似的在楼前做着大人的事情,扛着面袋,接过大人手里提着的菜篮子,或端着脸盆往楼上搬煤。成长、忙碌、时而的笑语,演绎着时光的一点一滴。在岁月的流动中,一种平淡的旧有年代的生活场景,可以写出一首诗,并以五号一命名, 目的是要留下这段一往深情的记忆。
我叙述的是五号一过去的历史,或称历史中的五号一。五号一这栋灰色的三层楼房已经消失在我的视线里,消失在早期居住在这里居民的视线里。仿佛有一种时空的回旋,我总是身临

 
其境地想起那段六七十年代的生活,这一切都是那样的熟悉,抬起头,就看到那个三家一灶的厨房。它从诞生到消失,停留了有近半个世纪了吧。那些年代正是经历着初创时期的困难岁月。再以后,这里建起了一栋大楼,这可比那三层灰色的楼房气
文本框: 岁岁  岁岁  岁岁?五号一派多了,它的编号沿用了当年的五号一。二十一世纪的建筑代替了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建筑,每当仰望着这栋高大的楼房,有时很自然的就想起了过去的五号一。不同时期的新旧建筑重叠在一起,使我产生出一种猝不及防的感觉。充满历史感和工业文化的味道。又一批居民来到这里,成为这里的新住民。熙熙攘攘的新邻居们,你们知道五号一的过去吗?我是一个怀旧的人,对于过往的一切,内心深处总有一种痴痴如梦的感觉。一部早期的历史,有些留在文字的记述中,有些仅存在人们的脑海里,并随着时光逐渐推移,如往日烟云消散而去。
自传出版费用
关于我们 | 出版流程 | 基本价格 | 新书展示 | 精品图书 | 版权转让 | 咨询回复 | 联系我们 |
宁ICP备20000515号-1 宁公网安备 64010602000777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号:新出银字第061号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91641100227744848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