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老人出书 家族出书 单位出书 教师出书
学生出书 自费出书 博客出书 其他出书
 
 

手机:13037972986

电话:0951-7895312 7895346

腾讯QQ在线客服

地址:银川市金凤区新昌西路132号银川当代文学艺术中心图书编著中心园

网址:http://www.csw66.com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新书展示 > >> 信息详情

老子·论语·楚辞正编

发布日期:2018-02-11 18:35:54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老子·论语·楚辞正编 / 邵文涛, 陈茂信著. -- 北京 : 团结出版社, 2017.10
(书香文苑 / 杜哲, 黄娜主编)
 ISBN 978-7-5126-5725-0
Ⅰ. ①老… Ⅱ. ①邵… ②陈… Ⅲ. ①《道德经》②《论语》③古典诗歌-诗集-中国-战国时代Ⅳ.①B222②B223③I222.3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7)第264107号
 
 
                                                  前 言
 
       大篆是春秋战国时期流行文字,同时期简文,骨文,金文就是不同载体上面的古文。所谓大篆是区别秦《书同文》之后小篆而言——是近代人腔调。中国文字在春秋战国时期极其混乱,其文字依然处在自由创作与变化阶段;同一个字往往有多种写法。例如:“言”字,就有(■)等异形;秦《书同文》统一为(■)。老子在这一时期,自我创作达三百三十余言。详一九二六年(民国十五年)“扫叶山房社”出版《六书字源正草隶篆四体字典》。因此,用古文编正了老子《道德经》八十一章全部内容。
  两千余年,老子《道德经》为何不能够全面合理解读?问题恐怕出现在秦《书同文》之后利用秦小篆编注《道德经》这个环节上。秦小篆之后采用隶书、楷书,不知又误编了多少字?例如:恒观徼倾错蔽伪沌溪隳夫珞莅……皆是秦《书同文》之后,后生形声复合文。其原文是:亘雚敫顷碏敝为屯毁夫各立……老子《道德经》为何难得通解?除误篇、误简之外,是因为误字,字形字义起了变化的后生字特别多,所以难得通解。例如:“惚恍”是至关重要两个误用文字。正是因为“恍惚”导致老子《道德经》以唯心与唯物两大观点,在学术界引起了长期而激烈的争论。
  现实有不少所谓“哲学博士”解读《周易》与《道德经》,他不是一字、一句、一章章解读,只是奢谈自己心得体会;心得体会,理解特权属于你自己,谁也不愿意说什么。《道德经》是老子著作,出版权属于老子。我们要学习《道德经》,务必一字、一句、一章章地去学。看不通懂可以存而不论是谓聪明!学生依然尊重于你,又何必奢谈自己心得体会?我曾经阅读过隋唐已前文贤《周易·摘抄》大作,相比对照而言:现实所谓“哲学博士”,还不如隋唐以前文贤。
  我之所以把秦小篆以前象形文字,全部搜索一遍,其目的之一:就是为了比较正确地解读《老子》,寻找文字根据,详《文元杂谈》一文。所谓《老子》正编是以河上公《老子》章句版本为基础,综合五家不同版本而正编。
   有误用文字理由:《周易》,《道德经》,《四书》……两余年来一直依靠人工手抄传达继承,岂有不多字、少字、缺字、误字之可能?即使是如今文人写文章也往往出现多字、少字、缺字、误字,这个现实不可以否认。误写文字无所谓,改正就好。为何死撞南墙不回头?
  删除了四章多余分句,补充三章内容不足分句。
误简:将第二十章“澹兮,其若海;飂兮,若无止”,合并于第十五章。将第六十四章“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移至于第十二章。将“是以圣人以俌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移至第十章。老子《道德经》八十一章正文一律采用繁体,批注与译文有繁有简。诸如现代广泛采用“很、治、法、都、没、和、干、错、高兴……”批注与译文暂且不用。治务必用制,法务必用灋,称务必用偁,辅务必用俌,于务必用于。制灋偁俌于五文不得考究余地。
 
 
                                                                     序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优秀传统文化可以说是中华民族永远不能离别的精神家园。老子、孔子、墨子、孟子、庄子等中国诸子百家学说至今仍然具有世界性的文化意义。这些思想家上究天文、下穷地理,广泛探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真谛,提出了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要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
  老子,姓李名耳,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之父。老子以“道”为最高范畴,创立了道学思想体系,道教把老子奉为始祖。他的不朽亲笔著述《老子》五千余言,世称《道德经》。据《神仙传》、《太和山志》记载:春秋末,尹喜迎老子《道德经》后,“托疾不仕”、“归栖于武当山三天门石壁之下”、“相传老子曾到武当山访尹喜。尹喜岩下‘牛槽涧’是老子所骑青牛饮水之涧,‘青羊涧’亦为老子青牛所变的青羊吃草饮水之涧。武当山下老君堂、山中老君洞、南山太上观皆是老子曾经到过或曾留宿的地方。”现在武当山有尹喜岩,有石门石室遗址,便是尹喜当年的清修之所,古有铜床玉案,现不知去向。后人因此将石壁称之为仙岩、尹喜岩。元代武当道家罗霆震所作《尹喜岩》一诗云:“道之所隐即仙灵,心印函关道德经;不待邛州乘鹤去,此山仙已是天庭。”尹喜在武当山,一面刻苦修道,专心研读老子五千言,一面将老子的教导整理成书,被后人称为《西异经》,即后来的《道德经》,传播于天下。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圣经》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老子及其《道德经》已穿越时空,跨越信仰和国界,成为推动世界文化交流的重要力量。
   历史上,有关孔子向老子问礼的事记载很多,《史记》、《庄子》、《吕氏春秋》、《礼记》等都有记载。《史记》中有两处,《庄子》中则有五处。孔子对老子的“犹龙之叹”,传诵千古。可以说,孔子儒家学派思想的形成和成熟就是在数次向老子讨教中逐步形成的。受老子的影响,孔子著作中也推崇“道”,而且孔子学说中核心的主导概念也是“道”。有人统计,《论语》中,出现“道”字有100余次,如“朝闻道,夕死可矣”等,足见老子对孔子的影响。早在1700年前,晋朝学者葛洪就指出:“道者儒之本也,儒者道之末也。”足见老子思想对孔子影响之大,道家是根、是本。
       大节仰忠贞,气吐虹霓,天问九章歌浩荡;修能明治乱,志存社稷,泽遗万世颂离骚。屈原——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伟大的诗人,他超凡脱俗的文学成就可同风雅并举、光辉高洁的人格可与日月争光。屈原曾于楚怀王十六至十七年间流放“汉北”并写下《渔父》、《抽思》等流传千古的作品。“汉北”在何处?当以《史记》所载为准。依据史料记载推断研究,汉北地域应在汉水以北、丹水西南、丹江口西北、郧县和郧西中部、金钱河以东一带(即今郧阳一带)。屈子冤魂终古在,楚乡遗俗至今留。颂橘清心屈子肠,端午龙舟祭旧乡。郧山为您肃立,汉水为您讴歌!屈原从未走远……
  综上述,老子五千言从武当山传播开来,孔子曾经向老子求学,又使得孔子和老子紧密的联系在了一起。对于楚辞而言,很大一部内容是屈原流放“汉北”时期在郧山汉水间创作的,作为当地的学者,邵文涛、陈茂信将研究的视角和目光聚焦在这三位圣贤身上,也是有着深刻的地缘背景和理论渊源的。
  就人类研究的对象而言,无非分主客两大类,以自身为主,其它为客,只是其角度或有差异,表达方式亦有不同。后世的读者在诠释具有独立性的文本时,就必然会涉及到诠释的方法问题,而语言诠释方法则是更接近文本真意的方法。就《老子》、《论语》、《楚辞》而言,历史上对此注释的文本也很多,但误用文字特别多,字形字义起了变化的后生文字也特别多,需要爬梳、辨伪、考证,以返本清源。
  邵文涛、陈茂信二君乃忘年之交情,有着共同的研究志趣,对解读传统哲学和分析象形文有深刻见解,对古文字驾轻就熟,知根知底,而且勤奋刻苦,做学问严肃认真。二君解读《老子》、《论语》、《楚辞》,从每个字形来进行研究,将每个象形字作位具体活动现象来看待,不主观唯心地去解读,强调字形含义,这是较之其他学者解读古文方法不同之处,这样也更能接近经典的本意。
        书成之后,承二君之托为该书作序,贫道才疏学浅,愧不敢当,但亦不敢以学浅为辞推却,细细品鉴,实不敢妄加评论,然职司文宣,理当鼓之励之,既可扬中华文明气象,又可陶铸俊才,激励后昆。斯举可嘉,功莫大焉!略赘数语,以表祝贺该书问世之枕。
   谨以为序。
 
                                                                                                李光富
                                                                                        2017年9月9日
 
          (注:本文作者系中国道教协会会长、武当山道教协会会长、十堰市张三丰历史文化研究会会长)
 
 
序二
 
习近平同志指出:“一个民族的崛起或复兴,常常以民族文化的复兴和民族精神的崛起为先导。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软实力。”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通过激活我们的文化基因,格物致知、知行合一,经世致用、古为今用,可以增强我们民族内心的动力、强身壮体的抗体和慎终追远的定力。我们应具有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实现中国梦精神力量的高度自觉,进而切实把优秀传统文化转化为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强大力量。青年学子的课本里,应该把古代经典留住。民族复兴的进程里,必须把文化之根留住。
   庄子曰:“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老子》、《论语》、《楚辞》源自先秦,其中的许多精华,被代代相传,价值历久而弥新。这些国学经典是“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是我们这个民族一以贯之的价值观、道德伦理观的思想集合,是当今社会不可或缺的理论精神和文化传统。“君子生是国则通是学,爱其国则爱其学。”国学以及其所体现的传统价值观、伦理观昔人需要、今人需要、后人仍然需要,我们有责任把它传承下去。
   《老子论语楚辞正编》的作者邵文涛、陈茂信二君是热心学习和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学者,对分析古代象形文字有浓厚兴趣。从文字根源注解《老子》、《论语》、《楚辞》,并将其翻译成语体文,他们应该是积极的学习者和研究者。虽然邵文涛、陈茂信二君没有显赫的学术背景,但是他们有高度的热情,愿意投入大量业余时间来从事学术研究事业,愿意采取刨根问底的方式来解释古代典籍,并形成自己独特的学术视角,其精神可嘉,其成果也可喜可贺!
   《老子》、《论语》、《楚辞》作为国学经典,在民间也有很多专家学者对此进行了注解,有人问此书何以称“正编”?邵、陈二君回答说:“因为《老子》、《论语》、《楚辞》误用文字特别多,字形字义起了变化的后生文字特别多,而且存在错简现象需要更正,所以称正编。”这部书稿,收录了他们潜心研究的成果和不同流俗的见解,又重点对一些存在争议的字词进行了注解。他们从文字根源入手,对字词句意考镜源流,这种求实的研究学术问题的方法是值得肯定的。邵、陈二君淡薄名利,潜心治学,其学术成果最终是属于全社会的,这不仅对研究国学、传承经典有积极的学术价值,而且对实现中华民族文化复兴、实现中国梦具有积极意义。
   《老子论语楚辞正编》书成之后,邵文涛与陈茂信二君邀请我为该书作序,我才疏学浅,不敢贸然为人作序。但有感于二君为学志向坚定,又能互相配合,共同研讨,实在难能可贵。我既钦佩他们勤奋刻苦、坚持不懈的治学精神,也敬佩他们能够互相尊重、通力合作的风格。略赘数语,以表祝贺该书问世之枕。
   谨以为序。
                     
                                                                                       杨立志
                                                                                                          2017年9月15日
 
  (注:湖北省武当文化研究会会长、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党委副书记、湖北省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武当文化研究与传播中心主任
 
序三
 
 
这部《老子论语楚辞正编》,是关于中华文化国学经典研究的汇编。
  春秋战国时期,中华文明的天空群星灿烂,其中最亮的两颗星是老子与孔子。老子是智慧大师,他以“道”为最高思想范畴,创立了道家学派。老子思想主要集中在《老子》一书,《老子》一书又名《道德经》,只有五千余言,却是人类最伟大的经典之一。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除《圣经》外,《老子》一书是被译成外国文字最多的文化经典。从《老子想尔注》开始,历代均有对其的注解与发挥,不同时代有不同的“老子”,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老子》研究者可以根据政治、道德、思想领域的时代变化与时代需要,不断地对《老子》作出新的诠释。《老子》五千言,以道摄万有,以德证大道,非静观玄览,实难见其智慧。
  《论语》是中国两千多年来政治和社会伦理的基石,在漫长的中华民族历史上,它一直是国人的必读书,没有哪一个思想家和文学家以及平民不受之影响的,所以,不读懂、读透这本书,就不能深刻理解和把握中国的传统文化。换句话说,它是打开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把钥匙,也曾被比作东方的《圣经》。作为国学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和传统文化的精华,国学经典《论语》被人们普遍学习,备受关注,也不乏研究之人,翻译之作也层出不穷。很多人认为文科的东西没有标准,只要能够自圆其说就好,其实这本身就不符合科学精神,因为“真理”只有一个。人人都自圆(实际不可能都圆)其说,结果恐怕只能是无休止的文字游戏,而不能算是真正的学术研究,也不符合时代精神。孔子思想是一切后世儒学的基础条件和基本要素,想要发现“真孔子”,前提是校勘和正读作为孔子思想主要载体的《论语》。这就要求研究者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正其心、诚其意,真正为学术着想,向社会和时代负责。
  梁启超说:“吾以为凡为中国人者,须获有欣赏楚辞之能力,乃为不虚生此国。”毫无疑义,《楚辞》作为中国文学的重要单元,在中国文学史、文化史等方面都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是上古史研究的重要文献。但是这个源头隐在云雾之中,既令人心生敬仰,又让人望而却步。《楚辞》承载了中原文化遥远而博大的传统,又以惊才绝艳的南楚情调风格展现,令人思接千载,又乐观楚风。关于“发愤以抒情”的诗人屈原的历史记载语焉不详,加上《楚辞》文句的艰难深奥,词旨的委婉曲折,导致了《楚辞》研究疑义纷纭,很多观点莫衷一是。这就为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留下了空间。想读懂《楚辞》,就要对《楚辞》作品下苦功夫,一字一句地细心揣摩,反复推敲。当今社会的选择太多元了,价值太多元了,市场化、世俗化、功利化的冲击力太大了。真正读书有什么效益,埋头做学术研究有什么效益?唯有喜欢,才能投入;唯有投入,才有成果;唯有付出,才有回报;唯有沉潜,才有境界。
  学不传,千载无真儒。《老子》、《论语》、《楚辞》中的误用文字、字形字义起了变化的后生文字、存错简现象有不少,这就需要从文字根源入手,探析字词句意,以更好地接近经典的本意。邵文涛、陈茂信两位学者从文字根源注解《老子》、《论语》、《楚辞》,并系列地翻译成文,这必须花大功夫作搜集、爬梳、剔抉、辨伪、考证、整理等工作,其功夫之深、难度之大,可想而知。
  据我的体会,邵文涛、陈茂信两位学者,他们确实各有所长,邵文涛在武当道教与中国传统哲学方面研究深入、严谨求实,陈茂信在元生象形文字与国学经典方面有自己独到的思考。两位学者对国学经典的敏锐认识和精准把握,我觉得都是我不可企及的,但对我启发良深、受益匪浅。静心阅读可知,两君对于《老子》、《论语》、《楚辞》的研究,不是单纯的重复罗列前人的成果,而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寻微探遗,详加考订,从而得出有异于前人的更加科学的结论。毫无疑问,这部著作凝结了邵文涛、陈茂信两位学者在中国传统哲学研究领域数十年辛勤耕耘的汗水和心血,书中俯拾皆是的精见新论,乃是他们潜心探索深入思考的集中体现。
  摆在眼前的作品,或许我们所看到的,更多的是他们研究生涯中光亮的一面,至于治学的寂寞、孤苦和酸辛,知晓者又有几人!我对他们严谨、坚韧、不畏艰辛的付出,抱有深切的敬意!
  《老子论语楚辞正编》一书的出版,不止是荆楚文坛也是社会科学界的一件盛事,可喜可贺。
  谨以为序。
                                         
                                                                                                潘世东
                                                                                              2017年9月20日
 
      (注:汉江师范学院副院长、政协十堰市委员会副主席、湖北省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汉水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关于我们 | 出版流程 | 基本价格 | 新书展示 | 精品图书 | 版权转让 | 咨询回复 | 联系我们 |
宁ICP备20000515号-1 宁公网安备 64010602000777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号:新出银字第061号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91641100227744848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