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老人出书 家族出书 单位出书 教师出书
学生出书 自费出书 博客出书 其他出书
 
 

手机:13037972986

电话:0951-7895312 7895346

腾讯QQ在线客服

地址:银川市金凤区新昌西路132号银川当代文学艺术中心图书编著中心园

网址:http://www.csw66.com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新书展示 > >> 信息详情

国学智慧与提升自我素养

发布日期:2017-04-24 16:06:55 



图书在版编者目(CIP)数据
国学智慧与提升自我素养/  李洁著 / --南京∶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 2017.3
 ISBN  978-7-5580-1835-0
Ⅰ.①国… Ⅱ.①李… Ⅲ.①国学-通俗读物
Ⅳ.①Z126-49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7)第072169号
 
  
   
 
        
 
 
                                            前 言


 
  你能走多远取决于你与谁同行。一个人一生走哪条路,决定了一个人的归宿。 孔子总结了古代圣王治理天下教化万民的光辉思想,用了十四年的时间周游列国传播古圣思想。祖述尧舜、宪章文武、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并用余生的时间整理修订了诗书礼乐,缔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像太阳一样千古照耀中华民族,使得中国成为礼仪之邦、文明大国。今天在西方纯粹的物质主义、拜金主义、竞争理念、丛林规则的运行下,人心已经不再像远古那样质朴,人心在变成狼心,肉心在变成铁心,物质丰富化,精神沙漠化。动物世界在消失,而人在接管动物世界的规则,正在把人类社会变成动物世界。人类社会的环境越来越不适合人类的生存,导致人心不明亮缺少阳光。2014年第69届联合国大会上,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说:“世界在崩溃,二战以来世界上还从未出现如现在这样多的难民和流离失所的人。”如何挽救颓败的人心和混乱的社会?英国历史学家汤恩比博士开出的治疗方案是:只有用中国的儒家思想才能够拯救人心和社会。
  现在中国的小学中已经普遍开展了儒家思想教育,让孩子们接受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截至到2016年5月11日,全球已有102个国家和地区设有孔子学院共计349个,孔子学堂400余个,注册学员约50万人。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出国访问时,只要有机会就出席当地孔子学院或孔子学堂的有关活动。这一现象证明了汤恩比博士的预言正在变成现实,全世界更多的人认识到了:只有中国的儒家思想能够挽救即将被丛林法则摧毁的地球!
  圣人是有顶级的智慧和道德水准的人。中国的圣人有老子、孔子、颜子、曾子、子思、孟子。跟圣人学就是要学习他们的著作,如《道德经》《清静经》《太上感应篇》《大学》《孝经》《中庸》《孟子》《论语》《弟子规》《三字经》等。学习他们的著作并且做到知行合一,相信、发愿、行动,知道并且做到,我们就能够提升自我素养。
  当我们每个人都能够不断提升自我素养,努力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就是把习近平主席倡导的“国家富强、人民富裕、民族复兴”的中国梦变成现实,让中国梦梦想成真!
  
 
 
 
 
                                        目 录


 
第一章  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缔造精神家园1
第二章  读国学的好处和顺序12
第三章  读国学懂道理15
第四章  读国学认识道路28
第五章  学习国学的目标是止于至善36
第六章  学习国学可以提升自我46
第七章  国学智慧让我们懂得什么是天平54
第八章  与国学智慧共振58
第九章  国学智慧使我们懂得作用力与反作用力62
第十章  国学智慧让我们增加定力80
第十一章  国学智慧在日常生活中90
第十二章  国学智慧让我们知道厚德载人97
第十三章  国学智慧教化出礼仪之邦116
第十四章  欲不可纵124
第十五章  知行合一138
 
 
 
                           第一章 中华五千年文明缔史造精神家园

 
  习近平主席说:“中国优秀传统思想文化体现着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在生产生活中形成和传承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等,其中最核心的内容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文化基因,是我们的精神家园,是我们文化的发源地。中华文明五千年创立了博大精深的儒释道智慧。儒家智慧教化人实现人际和谐,佛教智慧教化人实现内心和谐,道家智慧教化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大学》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无论哪种和谐都离不开个人的修为。
  在西方个人成功和竞争理念的熏染下,人们把财富的获得当作唯一的成功标志。如果一个人,学会了竞争与比拼的方法,并且眼里只认识钱,其他都不认。对父母不孝顺,对兄弟姐妹不爱护不尊敬,在社会上粗鲁不讲礼,又不知羞耻,这个人是什么样的人呢?是在西方竞争理念下成长的人,自我膨胀,为达目的可以采用任何手段,用丛林法则指导自己的行为,走别人的路让别人无路可走,导致太多的人狭隘,有人遇到一点点不如意就如同天塌下来一样,为芝麻小事而拼命。圣人解释了今天的人自己烦恼及给别人带来烦恼的原因,是因为缺少圣贤的思想教化。老人不讲古,后生没有谱。
  中华文明五千年的古树,其根是和谐。如果把和谐换成了竞争,则给古树带来危险。我们的祖先有太多关于和谐的教化:“和为贵、和气生财”;“兄弟一条心,泥土变成金”;“家和万事兴”;“家里不和外人欺”;“君子和而不同”。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把知行高度合一的至善之人、人伦之至的人,叫做圣人,是具有大智慧和大爱的人,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南宋大儒朱熹说:“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圣人孔子门下有弟子三千,七十二贤人,成为圣人的有四人:复圣颜回、宗圣曾子、述圣子思、亚圣孟子。曾子得孔子的真传,写出了《孝经》《大学》,子思得曾子的真传写出了《中庸》,孟子得子思的真传写出了《孟子七篇》,孔子的学生们集体写出了《论语》。儒家这些思想世世代代指引着中国人走在伦理纲常之金光大道上。
  跟着圣人学就是在修行圣贤智慧,首先要诵读圣贤的经典,把圣贤思想装进自己的头脑,再把圣贤思想变成自己的行动。这个过程叫做与圣人的思想合、与圣人的行为合。内修心性外修行为,让自己身体健康、福寿绵长、灵魂升华、精神境界提高。
  有智慧的人知道能够走多远取决于与谁同行。为什么有人能成圣成贤?因为其道路正确,《道德经》《大学》《中庸》《孝经》所讲的道理就是成圣之道。我们与圣贤同行,以儒家思想为主体,按照圣贤的思想去做,成为圣贤一样的人,就不会辜负祖宗对我们的希望和寄托。把圣贤大道继承下来传播开去,更多的人成为孝子贤孙。修圣贤之道的目的首先是成就自己,让自己成圣成贤,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圣人是有顶级的智慧和道德水准的人。我们跟着圣人学的目的是达到圣人的道德水准和智慧,并有能力可以全心全意为人民、为众生服务。
  现代人以成名得利叫做成功,当身体生病、年老体衰即将人生谢幕的时候,才发现一切都要放下,自己所获得的一切都要留这个世界上然后自己空手离开。人来到人间的使命是积累道德,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有大智慧的人知道人生苦短,如露又如电。努力修行,不虚此行,成就大道。
  为什么人现在空虚?万物皆由阴阳构成,人由物质和精神构成,即由肉体和灵魂构成人。肉体能够站立需要有骨骼,精神要想强大同样需要有支柱,精神支柱就是信仰。2015年习近平主席在谈精神文明建设时说:“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肉身没有骨骼就会瘫软,精神没有支柱也会倒塌。人有两个地方要吃饱:肚子和头脑。肚子饿了吃粮食,头脑空了吃知识。今天人空虚的原因是知识的碎片化,导致人似乎有知识但思维又支离破碎,肤浅而不深入,三句话以后就不能再深入谈下去了。老子说:“知者不博,博者不知。”人限于精力有限,知道的东西很广博以后,就不深入了。特别是负面信息和负面的语言对人的吸引力更大,负面信息和负面的语言就是负能量,这样人积累太多的负能量,增加了个人的愤懑、抱怨、烦恼。因为恨怨恼怒烦,所以不能静心读书和思考。又因为不能静心思考而被碎片化的负面信息所拉扯。人站在地上,没有人拉扯还能够站稳。有一个人往东拉扯跟这个人往东走,还没有走几步又来个人往西拉,又跟这个人往西走。一会儿又被人拉到南边,一会又被拉到北边。这个人最后哪个方向上走得都不远,而且被拉得迷迷糊糊,疲劳不堪,最后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感觉很忙,却越忙越空虚。如同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这种人如水面浮萍,转眼就成明日黄花。似乎很热闹,却是热火朝天的孤独,轰轰烈烈的寂寞。一个人无聊上网是一个人在孤独空虚,因这份孤独,拉别人来陪伴。一伙人形成这样的圈子是一伙人在“孤独”,又拉更多的人一起“孤独”。最后形成的结果是变成一个走路、坐车、家里、饭桌上,都是通过屏幕把头深深埋在网络里的人,不会“游泳”的人可能还会淹死在网络的海洋里。我们可以把现实中人与人的沟通看作“阳”。把网络中人与人的人沟通看作“阴”。由于沉浸在网络里的人太多,所以阴气重的人很多。如果把在网络中使用的粗俗语言用于现实社会面对面的沟通中,很容易产生不良情绪和空虚,不能静心养心。孟子说:“吾善养我浩然之气。”你能够走多远取决于与谁同行,我们与孟子同行,修身养性。
  一个叫做道信的小沙弥问中国佛教禅宗三祖僧璨:“请大师慈悲,教导我解脱的法门。”僧璨说:“谁绑架了你,你为何要求解脱?”道信说:“没有人绑架我呀!”僧璨:“既然没有人绑架你,为什么求解脱法门?”道信顿悟,成为禅宗四祖。今天的人被网络绑架了,又急于去绑架别人,已经是六神无主,身不由己。
  当年神光求道见达摩,达摩问神光你找我何事?神光曰:“请大师为我安心,我心不安。”达摩曰:“把你心拿来,我为你安心。”神光曰:“我找不到我心。”达摩曰:“我已经为你安心完毕。”人心不安是自己空虚,无所寄托,没有精神支柱。古代的人精神空虚知道寻找精神支柱,今天的人心态浮躁却不知道是因为精神空虚。孟子说:“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所求,哀哉!”鸡犬丢了人知道去寻找,把心丢了却不知道去寻找,这真是悲哀!
  老子说:“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内心清净没有欲望的时候,可以观察到事物的本来面目。而当内心充满欲望的时候,只能观察到事物的表面现象。现在人充满欲望心神不宁,有必要静下心来潜心悟道。《道德经》就是让我们提升悟性,感悟真道的修行之路。老子愿人人皈依清静,不再受污浊的沾染,所以就著《清静经》倡导本来清静之说,“清静”就是达于至善之地。众念纷起时,以一止众,以一欲止众欲,止众为一,中庸致曲。孔子以大同世界为愿,佛陀以度尽众生为愿,老子以清静天下为愿。
  孔子对天下大同的构想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是谓大同。”今天中国已经进入小康社会,孔子所追求的大同社会基本实现了。所以世界大同已经是昨日的求索,宇宙的和谐是人们今日的向往。
  霍金说:“地球将在200年内毁灭。人类要想继续活下去只有一条路:移民外星球。” 极端崇尚科学的今天一个国家所拥有的核武器就足以在顷刻间毁灭地球。地球是我们人类共同的家,我们共有一个家叫做“地球村”。但是现在人心危机!道德危机!环境危机!动物危机!植物危机!水土危机!空气危机!人类危机!地球危机!人心已经变得浮躁、烦躁、焦躁、暴躁、急躁!人类正在失去家园、动物正在失去家园、植物正在失去家园!当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危机四伏的时候,谁来拯救我们?
  英国历史学家、哲学家汤恩比博士说:“人类已经有能力终结人类历史,甚至全部的生命。走到悬崖边上的人类必须迅速觉醒、调整方向和目标,才不至于跌落万丈深渊。人类要从根本上改变自己的目标、思想和行为,这是人类继续存在下去的不可或缺的条件。人类将在历史发展的下一个阶段实现政治和精神上的统一。21世纪将是中国文化大放异彩的世纪,中国的儒家思想将引领人类走出迷误和苦难,走向和平安定的康庄大道。”
  根据汤恩比博士的思想,未来的世界应该是世界大同而不仅仅是孔子的天下大同。
  《道德经》是一本人类未来的书。为什么呢?因为书中都是内圣外王工夫。
  《道德经》以道德为宗旨,以无为无不为作教化,以致虚守中、致柔守静为工夫,以道法自然为究竟。体合大道,用参造化,人人都可参天地,赞化育。古代人的学习是为了自己而学习,为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道德水平而学。今天的人学习是为了别人而学习,为了工作、岗位、家人、房子、物质财富的增加而学习。而现在我们的学习目标要调整,学习《道德经》是为自己而学习,目的就是要达到老子的精神境界,明心见性,见性成圣。在今天的人“欲望无限,资源有限”的时候,我们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跟老子学习如何获得清静,静能通神,就是可以成就自己。
  《大学》之道的六步道功是止定静安虑得,而如果不能清静则不能安虑得。清静的真意也就是儒家所说的“达于至善之地”。老子愿人人皈依清静,不再受污浊的沾染。所以就倡导本来清静之说,著《清静经》而告诉世人。从大道无形、无情、无名,直至降本流末生出万物。惟恐迷人失根忘本,故此又说“清者浊之源,动者静之基,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这就是让人知本的意思。因为明本方能返本,知根始可归根。人心本来也是好清静的,不过受了一切物欲的引诱,才惹得不安静了。欲使皈依清静,还须从根本治疗,才能得到效果。所以必须澄心遣欲才能行。老子说:“真常之道,悟者自得。得悟道者,自然可以皈依清静,不生不死。”故此《清静经》,不但是修道之至宝,也是治世之秘诀。念经不如讲经,讲经不如依经行。我们今天如果能体意实践,才合圣人的本意。
  推动人行为发生的动力有两个:一个是正激励,一个是负激励。正激励就是胡萝卜,让人得到什么。负激励就是大棒,让人受到惩罚而失去什么。正负激励就是承受因果。老子的《太上感应篇》明确地告诉了我们为什么会有因果,只要不造因,就不会承受果。人如果不学是不知道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学习了《太上感应篇》,就知道保护自己不受恶果的惩罚了,有助于清净而保持道心。
  “体”、“用”是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概念。体用指本体和作用。体是最根本的、内在的、本质的。用是体的外在表现、表象。体指本体或实体;用指作用、功用或用处。体用还用来表示一和多、全和偏、必然和偶然、原因和结果、主要和次要等多种关系。例如有牛之体,则有负重之用。有马之体,则有致远之用。孙中山说:“何谓体?即物质。何谓用?即精神。譬如人之一身,五官百骸,皆为体,属于物质。能言语动作者,即为用,由人之精神为之。”体用明确地解释为本体和现象。
  人身是体,这个体有很多用处,一个重要的用处是精神存在其中,并借助这个体来修行提升境界。所以要知道身体的主人是谁?我是谁?来干啥?到哪去?如何去?
  道是体,也叫道体、性体。德是道的用,叫道用、性德。道是树根,德是树冠。可以看见树冠,可以描述树冠。但是看不见树根,也不能描述树根。由于道不可名不可道,那么如何看出一个人是否有道?就看他的德行。离道者无德,缺德者无道。在儒家思想中有充分的对德的描述,按着这些指引去修行,就可以让自己回归道。儒教真义尽在《中庸》,重在修道以返先天,是成果证道的功夫,而不仅仅只谈礼乐治平。达成天命成就,都可由中庸成就。
  用古圣先贤的思想综合解释今天我们所面临的一些问题,目的是让修行圣贤智慧的人,了解圣贤的思想,运用圣贤的思想,用圣贤的思想改造自己的思想,使得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达到圣贤的标准。
  我们修行圣贤智慧,目的是让自己成圣成贤,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万物众生服务、为社会注入正能量。帮助别人成圣成贤叫做度人,度人是天下第一奇功,外功圆满而内功自圆,所以我们修行圣人之道的人,要努力劝化更多的人学习圣人的思想,对照圣人的思想修行。同时抽时间自己学习,读圣贤之书,领会圣人的良苦用心,在成就别人的过程中成就自己。
 
 
                                    第二章 读国学的好处和顺序
 
  人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人是从道中来的。落叶归根、认祖归宗,只有再回归于道才是最终的归宿。道是宇宙的总能量,是所有众生万物生命的能量来源。
  读《孝经》,孝是修儒道的第一步,百善孝为先。以孝悌为基础,再读《大学》,会知道成就的人不但要自己成道,更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才能够成就人生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读完《大学》,会明白要想帮助别人成就,首先要成就自己。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又如何能够救别人?而自我成就的智慧尽在《中庸》之中。儒教的微言大义、精微之言,尽在《中庸》之中。《中庸》是各位圣人成圣的实践经验总结,是真正的成圣方法。《中庸》以道为金刚,以和谐为圆融,是变形金刚的智慧,万变不离其宗。宗就是宗旨目标,就是成道;而不是简单世俗、为人处世的变色龙技巧。如果是这样的雕虫小技,不会历经两千五百年而光照千秋。《中庸》之道是成圣之道,圣人得道而成道,与道合一以后,就可以说“天上天下唯我独尊”。
  道不可说,但是还是要说。然后要读《道德经》,了解道与德是什么。读懂《道德经》和《中庸》,必须有修道的功夫,要懂道。如果用一个字描述老子思想,就是“无”。如果用两个字描述,就是“无为”。庄子说:“有是在天地以前就生出来的物吗?主宰物的,她本身并不是物。物的出生并不能先于物,因为这个物出生以前还有其他的物存在。物出生以前还有物的存在,这样推衍就没有休止了。因此非找出一个非物出来不可。”这个非物就是道,她是孕育天地万物的根源。成道者是在替天行道,是上天借助人在化育众生万物,因此,得道者不敢把上天的功德据为己有。庄子说:“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老子在《清静经》中告诉我们通过清静而得道,以及得道以后的状态:清静为天下王,静能通神,名为得道,实无所得。越有道者越谦虚。在《太上感应篇》中明确了因果:“祸福无门,唯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所以要种善因,才能有善果。
  故读经典国学的顺序是:《弟子规》《孝经》《大学》《中庸》《道德经》《清静经》《太上感应篇》。越学习心性升华得越高。读一遍不懂就多读几遍,要一字一字地读,一句一句地读。一章搞懂了,要讲给别人听,能够讲明白才是懂了,再读下一章。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不要因为难懂而产生畏难情绪,“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驯致”。
 
 
                                         第三章 读国学懂道理
 
  道与理合成为道理,先有道,后有理,由道而生理,道是标准,是参照系。离道无理,道是判断是否有理的标准。理在道里,道在理中,无道者即使再言其有理,也是无理辩三分,强词夺理,无理取闹。不懂道则不在理,其所谓之讲理,也是离经叛道之歪理邪说。就如同有了货币,人们才知道一个东西值多少钱。有了秤,人们才知道一个东西的重量。有了尺子,人们才知道一个东西的长短。货币、秤、尺子都是标准。故“道”就是标准,有了标准才能够进行判断和比较,有道则有理,无道则无理。
  凡事无绝对的好坏、无大小、无对错、无多少,寸有所长,尺有所短,离开参照系则没有了判断标准。因为有美所以才有丑,因为有善才有不善;美是丑的判断标准,善是恶的判断标准。故真善美是假丑恶的判断标准。正如老子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天下都知道什么是美,是因为有丑存在。都知道什么是善,是因为有不善。有道理是相对没有道理而言的,是否有道理必须有共同认可的标准。因为有长所以才有短,故长短相形。因为有高才有低,故高低相倾;因为有难所以才有易,故难易相成;因为有有,所以才有无,故有无相生;因为有声,所以才有音,故音声相和;因为有前,所以才有后,所以前后相随。以此推演:左右相向,黑白分明,善恶分班,美丑分别,阴阳平衡,男女相伴。
   故没有参照系,则没有定位;没有道则,理没有根据。有道者明,无道者糊涂,故有“有道明君,无道昏君”。老子说:“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宇宙之中有四种东西可称为“大”,而人只是四大之一。但人要效法所处的地理环境,而地理环境又效法上天运行的规律。天依据道来运行,而道是自然规律,所以人遵守自然规律叫做修道、行道。人如果违反大地运行的规律,叫不讲理。让黄土高坡长水稻,就是不讲理。地违反了天道运行的规律,叫作地不讲理。让天在盛夏下大雪,就是蛮横不讲理。道的理在大自然那里。
  自然规律即是道,万物众生都是遵道而行的,而道说大则无所不包,说小则无所不藏,所以《中庸》说:“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道在日常的小事之中,叫做道在日常。把日常的道参悟透彻了,就可以通晓天地了。但道又很质朴,道德表现很谦卑,知其白守其黑,知其荣守其辱,知其雄守其雌,知其强守其弱。老子描述道的表现是:“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弗有,长而不宰,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不拒绝万物依靠自己而生发,生发万物又不据为己有,虽然掌控万物却不主宰万物,无限有功却不居功自傲,对自己的功德,从不张扬。所以叫大道自然。
   自然之道长养万物,人是众生万物的仆人,仆人要爱护其所服务的对象,要让其和谐生长持续繁衍,不能把众生的生命及生存空间摧毁破坏来满足人的欲望。这叫讲道理,也叫遵守天道。但现在人不讲道理了,雄心勃勃,欲望无限,用高科技加快了破坏环境的速度,来满足人类无止境的享受。
  墨子说人要兼爱,否则就起祸乱,祸乱起源于不相爱。人一旦不相爱,儿子不孝顺父母,臣子(下级)不爱君王(上级),兄弟之间不和睦,不顾别人,变得自私自利。邻居之间相互偷盗而利自己家,邻国之间偷盗而利本国,更甚者是攻打征伐别国而利己国。兼爱是道,杀伐别人而自利则为不道,兼爱即为仁。仁表示二者之间的关系和睦和谐。有德之人是有大爱之心的人,具备四维之德:礼义廉耻,因而能够修其身而齐其家。“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一个人好了,一家人就好了;一家好了,一个国家就好了。人心好了人才会好,每个人好了,整个社会就好了。离道是由一个人的心念所发。“一切法由心想生”,离道导致人不讲理,人心贪欲使得人离道不讲理,所以“欲不可纵,志不可满,乐不可极,傲不可长。”节欲的人节俭,纵欲的人放情,节欲者安,放情者危。放纵自己的人,对自己身体不讲理,因为满足心理欲望的时候身体在默默承受伤害,过度消费也是对自己不讲理。
  人心惟危,人心的不合理欲望导致人离道而无理,对别国的同类实施攻击杀戮,更对动物杀戮和掠夺其领地。
  人类居住地的无限扩张侵略了动物世界;人对动物的杀戮,人类把动物世界的食物吃了,动物没办法只能偷人类的粮食。
  人类有天命,应护道讲理。如果一项技术,只利于人类不利于万物众生,则该技术就是不讲道理的技术。如果一项技术有利于此人而不利于他人,则此技术即为不德的技术。德是彼此善待的意思,“德”字的右边是一个加号,一个“四”,一个“一”,一个“心”。人有四个心:手心、脚心、头心、心脏。四个心加在一起,成为一个心。“德”字的左边是双人旁,表示两个人,指的是彼此。“德”字表示彼此一心一意诚心相待。“天地为大矣,不诚不能育万物。圣人为智矣,不诚则不能化万民”(出自《群书治要》)。天地最为博大了,但是不真诚就不能化育万物。圣人最为睿智了,但是不真诚就不会教化万民。而德就是彼此真诚相待,人真诚对待众生,才能够保护众生。像孔子告诫我们的那样去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愿意承受和看到的,就不要施加给别人。有一个字上面是如,下面是心,这个字是“恕”。像对方的心那样思考,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像自己内心感受那样去体谅别人的心。
  人用智慧产生不德的技术,这属于不真诚相待,以强势压弱势。弟子规说:“势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无言。”用权势和力量使得人屈服,人口服心不服。用道理去征服人,则人会心服口服。
  道理在“中庸”中,中庸是最美的状态,事物是否有失偏颇,则以中庸为参考标准,故中庸就是道。孔子说:“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中庸的状态实在是太美了,这种美一定是人心美、行为美、大自然万物美、山美水美土地美、人的语言行为美,人心和谐,人际和顺,人与万物自然和谐。由于“人心惟危”,中庸状态很难达成,一般人达到了中庸也难以坚持很久,所以人都容易离道而不讲道理,都自以为是,甚至掉进了笼子陷阱、罗网中,还不知道逃脱。“人皆曰予知,驱而纳诸罟攫陷阱之中,而莫之知辟也”。即使有圣人启发了他达到了中庸的状态,他也难以坚持到一个月的时间。“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中庸的状态是大自然的造化,存在于天地自然之中,大自然能够做到,而人做不到。人有太多描述大自然美的词汇,只有庄子最有智慧:“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早上的日出和黄昏的日落,日月同辉的壮观美丽;白天太阳,晚上月亮,富于变化的月亮引发了海水潮涨潮落;雪落下来是洁白的,雨落下来是千变万化的;树叶的层次是美丽的,春夏秋冬树叶变化颜色给大自然增添美丽。这些都是自然之道,中庸之美。
  人由于不修道行道,更甚者离道叛道,所以需要用圣人的思想教化人上道。一个不在道上的人,其心志、行为和身心意不符合道,自然达不到中庸。所以圣人孔子感叹:“道其不行矣夫!”两千五百多年来圣人一直未能唤醒沉迷的饮食男女。只有让人们闻道、信道、修道、行道、守道、遵道,才能达到中庸的状态,达到中庸的状态而得道。
  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不相信圣人,不相信圣人之言,自以为是,我行我素,是舍大路走小径,小经则为邪径。老子说:“大道甚夷,而人好径,是谓盗夸,非道也哉!”圣人指出的平坦大道不喜欢走,偏喜欢走小路邪径,这不是光明正大的行为,是不走正道。
  大道平坦,不孤独、不危险、不寂寞,走大路人胸怀宽广。大道就是圣贤之路。走小路邪径导致今天的人面临的状态是:我们的财富在增加,满足感在下降;沟通工具在增加,深入的沟通在减少;认识的人在增加,可以谈话的人在减少;路越来越宽,心越来越窄;楼房越来越高,视野越来越矮;建筑越来越坚固,人越来越脆弱。太多的人拿起筷子吃肉,放下筷子骂娘。更有人一边吃肉一边骂娘。不忠不孝,不仁不义,现用现交,过河拆桥,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导致人的状态是热火朝天的孤独、轰轰烈烈的寂寞。都是不走大路走小路所造成的结果。
  只有让人心回到圣人指出的大道上,方能够建设人类和谐社会。理在道中,离道无理,悖道歪理。
  道是自然规律,道是从无始劫远古之前产生,从远古铺展开来。开启智慧之眼的人——圣人贤人,以天人合一的能力,悟明白了道,发现万物由三而生,三由二生,二由一生,一由道生。得道者也叫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出自《道德经》)。万物众生以及君主,都要遵道而行,否则就会谷物枯竭,天不安宁,地不清净,神鬼不灵,侯王的江山社稷也就不保了。因为道自远古而来,因此跟古圣先贤保持一致,就是与道保持一致,就是追随宇宙大道,就是与道同行。《孝经》说:“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是故非法不言,非道不行。”不是古代明君所制定的合乎礼法的衣服不穿,不是古代明君所说的合乎礼法的语言,不说。不是古代先王实行的道德标准和行为,不做。这样才能得到祖宗的福荫,从而达到《孝经》所说的状态:“言满天下无口过,行满天下无怨恶。”这样才能保证自己身份地位安全,也能帮助修行人走在道上而安全。
  人生于天地之间,头上是苍天,脚下是大地,身边是圣贤,他们都在保护着人类。“天职司覆,地职形载,圣职教化”(出自《列御寇》)。天的职责是覆盖,地的职责是承载,圣人的职责是教化。用道对人的教化叫修道,有道之人率性展现的本真行为和言语都不离道,都是道的自然表现,有道人自由自在、洒脱、无拘无束的表现叫做率性。因其有道,故可以率性地表现自己,所以说:“率性之谓道。”
  人之所以孤独是因为走小径没有朋友,小径邪径上的朋友也不是君子更可能是小人。“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出自《论语》)。君子坦坦荡荡,小人偷偷摸摸。君子不记仇,小人心量不大,甚至连小事都不能容下,斤斤计较,睱眦必报,因此“宁可得罪君子,不可得罪小人”(出自《增广贤文》)。由于任何两个人的心都不能完全和合,所以即使是君子之间也感到孤独。“画龙画虎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易涨易退山溪水,易反易复小人心”(出自《增广贤文》)。人心隔肚皮,只有真诚的两颗心才有伴而不孤独,这个朋友在哪里?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个朋友就是本我真我,修行圣贤智慧最终的目标是打开正法之门看到大道,找回自己天性的本我,找回天人合一的真我。这个“我”道德充盈、智慧饱满,这个人和自己完全一致,他就是我,我就是他,他是我心心相印的朋友,得道以后人就不再孤独了。
  孔子是得道的圣人,学生颜回感念与推崇老师,赞叹说:“越抬头看,越觉得崇高,越深入学,越难以透彻。看起来在前面,忽然又跑到后面去了。老师很能循序渐进地带领学生,他以文献知识来增长我的见识,又以礼仪规范约束我的行为,使我想停下来都不可能。但是,当我想再进一步追随老师却又找不到路可以走了。”《史记》上是这样记载颜回这段话的:“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我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蔑由也已。”颜回描述的孔子的形象就是老子对道的描述,老子说:“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颜回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的感觉就是老子描述的道,所以,孔子是得道之圣人。
  有道之人不刻意表现就符合道,“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出自《道德经》)。上等的德性不刻意去做有道德的行为,也是有道德的行为,是真的出于不刻意。而下等德性之人即使努力不失去德行也会失去德行,下德者所说的出于无心做的德行,实际上是刻意做出来给别人看的。例如,在中国建希望小学。大德之人建希望小学是出于内心,并确实是出于爱心,是真的在为孩子着想。不德之人建希望小学是出于功利心,并可能是攀比之心。就如同讲地方的方言,当地人不讲当地话也是当地的话,外地人努力讲当地话也不是当地话的味。当地人说话带当地味不用刻意努力。外地人说话带当地味,是刻意努力的。达到大德的境地以后,就可以率性而为之了。可以“从心所欲而不逾矩”(出自《论语》),内心产生的任何想法都符合道,都可以自由地说出来做出来。
  道是从远古传承下来的。一是文化传承,如民间传说、图腾、神话故事、英雄故事等,这些是口头传承。二是通过教材传播,这个教材叫做“经”。如基督教的《圣经》、伊斯兰教的《古兰经》,佛教的《佛经》,道教的《道德经》《南华经》,儒家的《四书五经》《三字经》《孝经》。一代传一代用经里的道德去教化民众,就是在帮助祖宗完成对其子孙的教化任务,让其子孙们恢复和保持天性,这个天性就是道唯心主义。人的使命是认识这个道,保持好这个道,并把这个道继续按祖宗设计的方式传承下去。使得子孙万代心性保持与远古时的心性一致,这样人的本性不变,人道不失。古代那些苦苦思考努力悟道而有建树的人,在历史的功德碑上他们的名字熠熠生辉,他们的思想称为国学智慧宝库,只有他们才是“万古长青”的,他们“死而不亡者寿”(出自《道德经》)。放下肉身而精神永存的人是不死的人,所以圣贤不死,他们一直用他们的思想陪伴我们。
  今天我们读祖宗的经典,就是在自觉接受祖宗的教化,我们都是祖宗的子孙,中国人共同的祖宗叫做炎黄,我们都是炎黄的子孙。我们教育自己的孩子“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让孩子读《弟子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孝经》《论语》《孟子》《道德经》《大学》《中庸》《易经》《诗经》《太上感应篇》《黄帝内经》,就是用祖宗的思想教化孩子,我们的孩子也是祖宗的子孙后代。只有这样,老祖宗发现的天道才可以传承下去,使道不再失传,有道才有路。我们的孩子不学好,无道,我们自己痛苦,我们的祖先更痛苦。当有人因为工作繁忙没有时间教化孩子而内疚的时候,他应该想想他如果有时间他怎样教化孩子?他只是陪孩子玩耍叫做溺爱,“严父出孝子,溺爱多败儿”。用圣人的思想严格地教育子女,才会让他走在圣人指出的人性闪光的大道上。但是“父子之间不责善”(出自《孟子》),父亲责怪儿子善行不够,儿子会逆反顶撞父亲,父亲会因为愤怒而动用父亲的训斥权力。根据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原理,这导致儿子更加逆反,然后父子感情变得疏远。孟子提出的解决办法是“易子而教”,同有道德的君子人交换教化儿子。在今天,就是把自己的孩子送到“国学智慧”“孔子学堂”等学校去学习。用圣人的思想教化儿女,也是圣人在教化他的子孙后代。
  圣人是我们的老祖宗,圣人思想对子孙后代的教化才是正道。没有这种教化,就没有道的传承,也就没有产生理的根据。理在道中,有道才有理。所以,离开了道也就没有理了。大家都学道、修道、修圣贤之道,都遵守共同认可的道理,这样才不至于冲突不断、竞争迭起,才能够实现和谐。
 
 
                                         第四章 读国学认识道路
 
  道路道路,有道才有路,无道则没有路。道从圣贤那里开始,向子孙后代延展。飞机飞行有航线,水路通畅好行船,火车走在轨道上,人行人道有明天。圣人为我们设计了“人行道”,用圣贤智慧铺就了人类和谐的金光大道。只要沿着这个道走的人,一定活得轻松自在,就不会是不忠不孝、不仁不义之人。
  《弟子规》明确地告诉我们:“用人物,须明求,倘不问,即为偷。借人物,及时还,后有急,借不难。”
  一个司机问:“朋友借钱不还咋办?”答曰:“很简单,找他要就可以。”司机说:“没有那么简单,如果你不要钱,还能够看见这个人,如果找他要钱,人都看不见了。”莎士比亚说:“不借给人钱,也不借人钱。借出去人财两空,借进来忘记了勤俭。”这都是缺少圣贤教育产生的结果,导致亲戚朋友之间借钱的路都断掉了。
  当人们判断事物的标准多而乱的时候,每个人都拥有自己做事的道理,都自己开出一条道。名曰“自由、民主、平等”,结果导致道路纵横交错,互相干扰而不能正常行走。每个人的自由过度就破坏了别人的自由,导致人人不能自由自在。
  有人晚上唱歌以显示自由,有自己的道理,却影响了别人的睡眠。“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出自《孟子》),人必须遵守规矩,只能在框架下自由,在护栏内开车,在舞台上跳舞,在禁锢下成就。人不是无拘无束的,人受到道德、制度、法律的约束,这些就是框架,冲破这些框架就是无法无天了。“要君者无上,非圣人者无法,非孝者无亲,此大乱之道也”(出自《孝经》)。要挟君主的人目无领导,诽谤圣人的人不讲礼法,不孝顺的人眼里没有父母,这就是天下大乱的根源。所以我们必须用圣贤智慧指导自己的行动,遵守共同的行为准则,才是人间正道。
  飞机有飞机的道,叫做航路,离开航路则迷失了方向。火车有火车的道,离开轨道叫做脱轨、越轨、不轨、出轨,则导致火车翻车。汽车有汽车的道,高速公路上汽车冲出护栏的约束就会跌入深谷。人要走人行的道,走错误的道路则不能到达目的地。
  “道”字的构成:走之里面加一个“首”字。首表示头,即表示一个人的头,也表示一个组织的头,即领导者。头要起到领导的作用,就要往前走,不走则停滞不前。头往前走才有了道。头的使命,是要大胆往前走开辟出一条道,然后让人们跟自己来。跟来的人每一步都要有落脚的地方,这个字叫做路。“路”字左边是一只脚,右边是各自的各,表示每只脚都有地方可以放,都有立足之地。先有道后有路,故成道路。“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第一个开路者踩出的是一个条道,因为适合人行走,所以很多人跟着踩出了大路。
    老子为我们开出了“人与自然和谐的道”。孔子为我们开出了“人与人和谐的道”。释迦牟尼佛为我们开出了“心灵和谐的道”。儒释道三家合一,把我们领上了和谐之康庄大道,回归精神家园之通天大道。人的家在房子里,精神的家在心房里。人回家要有路,精神(心灵)回家要有道。心态决定状态,有精神家园心就和谐了,才能够建设和谐的家园,这个家园就叫做和谐社会。自我与自我和谐,自我与他人和谐,个人与组织和谐,人与自然和谐,人的精神世界和谐。
  道藏在日常小事之中,“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出自《中庸》)。天性以率真的方式表现出来,天性就是道,天性就是中庸,是最优美自然的和谐状态。偏离中庸之道的行为都是离道,而展现离道的行为态度都是不道。道是摇篮,在道之中众生万物都将得到护佑。“道不可须臾离也。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出自《中庸》)。就如同火车一刻也不能离开轨道一样,人时刻也不能离开道,可以离开的就不是道。修道之君子,在没有人看见的地方也用道德规矩约束自己,在没有人看见的地方也用道来管束自己。因为人在做天在看,有形在做无形在看,能够管住自己身、意的只有道心。心在道上,用道心管理凡心,则心就不会如脱缰的野马欲望狂奔,“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出自《孟子》)。心不被不合理的欲望牵扯,道心坚定,就是诚心,身口意就符合道。心诚则灵,天地不诚则不能化育万物众生,圣人不诚则不能教化万民。只要诚心,如赤子之心诚,赤胆忠心遵道、护道、行道,就如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原理,则会受道之诚心关爱,修道之人也必将得道。
  千门万教各有其理,但其道是相通的。千门万教属于车,车上载的乘客是其教派的信徒,千门万教都修自己的教理。教理无外乎对信徒进行身、口、意的规范。无论如何规范,都不外乎做个真、善、美的人,做个好人,善待自己,善待家人,善待周围的人,做个对众生万物有用的人。而天只有一个,故各门各派最后回到同一个地方去,这个地方是共同的精神家园。故各学各派之车走的是同一条大道。
  世界是一家,天下人一家亲。中华民族有共同的祖先炎黄二帝,而炎黄之前还有伏羲女娲。越往远古人数越少,少之又少以至于只有一个人了,这个人就是全人类共同的始祖,始祖由道所生。这就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出自《道德经》),一家人不说两家话,大爱是上天赋予每个人的本性、天性。大爱就是修道之人要回归的心性,爱自己、爱父母、爱兄弟姐妹、爱亲友、爱万物、爱众生。以爱心去行动、去说话、去思维,就是有德性,就在积功累德,就是修行。“天下为公,世界大同”是孙中山先生提出的口号,也是心性平和、热爱人性众生万物之仁人志士的共同愿望。“仁者爱人”(出自《论语》),仁德的人有大爱之心热爱人类。“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出自《孟子》),敬爱别人的人也一定会受到别人的敬爱。“同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出自《弟子规》),天地之间的人,都是兄弟姐妹,其宗旨目标是一致的:健康快乐无忧无虑、幸福安康地享受地球村的美好。放弃门户之见,就有了共同的参照标准,也就有了大家公认的道理——公理。大家在一起就有道理可讲了,有了判断事物的共同标准,才有构建和谐世界的基础。
  孝是人必须要走的路,“天地之间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孝乃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出自《孝经》)。天地之间人是最尊贵的,在人的所有行为中孝是最重要的。孝是人天经地义的行为。不孝之人是无道缺德之人,也就是一个无理的人。“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出自《孝经》)。“教”字的左边是“孝”,右边是文化的“文”字,指的是有孝道的人,才是可以教化的,才能够以文化之。五伦大道(君臣、父子、兄弟、夫妻、朋友)是在家庭中被教化出来的,“百善孝为先,万恶淫为首”(出自《孟子》)。恪守孝道的人,才能把从孝顺父母的过程积累的素养传送到职场和社会中,才能够懂得做好职场工作和社会角色的道理。
   热爱自己父母的人,不会对别人凶恶。 尊敬自己父母的人,不会对别人傲慢。“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则天下可运于掌”(出自《孟子》)。只有把对自己父母的孝和对自己孩子的慈转化成对天下父母的孝顺和对天下孩子的慈,慈爱天下才能够安天下。
  孝敬父母的人,接受祖宗的道德教化,维护的是祖宗传下来的道,说话和行为都符合道,不离开道,这样可以达到“言满天下无口过,行满天下无怨恶”(出自《孝经》),从而能保护住自己的荣誉地位,不至于身败名裂。坚持祖宗的智慧和经验而形成的道理,就会受到祖宗恩德的福荫,则可以获得平安与吉祥。
  “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出自《弟子规》)。兄弟之间长幼有序和睦相处,就是对父母的孝,就实现了五伦大道,把这种悌道用于社会则实现“长幼顺而上下治”(出自《孝经》),则会上下通达,左右逢源,时时有贵人,处处有资源。孝顺父母是一个人修道讲理的开始,有道则为明君,无道则为昏君。明君得民心而得天下,昏君失民心而失天下。“玩物丧志,玩人丧德”(出自《群书治要》)。沾染不良嗜好会丧失志向,对人奸诈欺骗就丧失德性。这些都是在堵塞自己前进的道路。遵循《大学》所说的:“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有德的人才会凝聚人,有人则可以干事业,有事业才可以生财富,有财富才可以使用财富。这样可以不断延长和拓宽自己前进的道路。
 
 
 
                                  第五章 学习国学的目标是止于至善


 
  《大学》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学就是研究宇宙真道,也就是修道,大学就是全力以赴修道。大学就是成就大人、大家的学问,是成圣成贤的学问,是立功立德立言的学问,是安身扬名、光宗耀祖的学问。与小学相对应,是成就大我的学问,小我是一滴水,大我是大海之水。小我变成大我即相当于一滴水融入了大海,则整个大海的水都是自己。小我是来自无极上天的一点灵光,回归母体就是回归无极上天,才能够小我变成大我,从而具有大我的智慧和能量。大海是水滴的家,无极上天是一点灵光的家。故大学是小我回归大我、一点灵光回归无极上天的学问。
  孔子说:“君子不器。”身体是躯壳,是承载灵魂的器皿。身体是车,灵魂是司机。车是载人的工具,人拥有车的目的不是为了与车永远待在一起,车的作用是把人送到目的地。躯壳的作用是把人的灵魂送到彼岸,躯壳是假,灵魂是真。灵魂利用这个躯壳学习大学的智慧,让灵魂升华到圣贤的境界,就是借假修真。身体是船,灵魂是乘船的人,人不能贪恋于船而不过河,人不能迷恋于车而不开车到达目的地。车和船的华美装饰比喻成人的各种名利欲,人如果因为各种名利欲望而不注重本性的修为,则不能称为君子,不能成为圣贤。故“君子不器”的“器”指小我、物质的我,是形而下的我。君子不能因小失大,不能只为了满足名利情之色身欲望而不修行灵性回家之路。
  孟子说:“体有贵贱有大小。养其小者为小人,养其大者为大人。”物质的我为小我,精神的我为大我。这一生一世红尘的我是小我,灵魂成就千秋万代放光明的我才是大我。修养心性提升灵魂的高度就是在养大我,满足身体嗜欲是养小我。孟子说“吾善养我浩然之气”,此浩然之气就是正能量,就是原始祖气,就是来自无极上天的一点灵光,这一点灵光就是正能量,就是性理道心。
  所以要想成圣成贤就要学习《大学》之道。
  在英国伦敦特而菲神庙中,一句名言吸引了全世界游人在此深思:“认识你自己”。如何认识自己?我现在是谁?我在这里是谁?在那里是谁?在家里是谁?在单位是谁?在路上是谁?我过去是谁?我将来是谁?我外表是谁?我内心是谁?达摩在修道之初发问:“我未生时谁是我?生我之后我是谁?”最重要的是认识自己是小我还是大我?物性的我还是灵性的我?《大学》之道是认识自己之路。
  人之初,性本善。人的本性是上天赋予的,是绝对的真善美爱,但是后天环境的影响让人们失去了本来面目,以至于人都不认识自己了。受气禀所拘,受物欲所蔽,使得天性,埋没于万丈红尘之中。六祖慧能在被五祖开启正法之门时的体悟:“我没有想到,自己的本性原来是不生不死、自我圆满、不增不减、不动不摇、平等无别。我没有想到,任何佛法都是从自己本性中产生出来的。”《金刚经》是万法之源,金刚就是法身,就是自我本性,本性生万法。
  认识了自己,就是体悟到了本性,即可以见性成圣。《大学》之道可以帮助自己让自己本性复明。

上一:费多与果果

下一:无花果

关于我们 | 出版流程 | 基本价格 | 新书展示 | 精品图书 | 版权转让 | 咨询回复 | 联系我们 |
宁ICP备20000515号-1 宁公网安备 64010602000777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号:新出银字第061号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91641100227744848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