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老人出书 家族出书 单位出书 教师出书
学生出书 自费出书 博客出书 其他出书
 
 

手机:13037972986

电话:0951-7895312 7895346

腾讯QQ在线客服

地址:银川市金凤区新昌西路132号银川当代文学艺术中心图书编著中心园

网址:http://www.csw66.com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新书展示 > >> 信息详情

艺教拾零

发布日期:2017-01-17 11:05:05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艺教拾零 / 程晖著. -- 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17.1
(清雅书苑 / 杜哲,黄娜主编)
 ISBN 978-7-106-04520-3
Ⅰ. ①艺… Ⅱ. ①程…  Ⅲ. ①散文集—中国—当代
Ⅳ. ①I267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7)第010002号
 
 

 
 
 
                           前 言


  “美育者,神经系也,所以传导”,我国教育家蔡元培先生对美育的定位揭示了美育在整个教育系统中的重要作用。
  然而,曾几何时,由于受功利性的影响,学校艺术教育被社会人称之为“小三门”“副科”而一直处于边缘化的地位,学校的所有工作重点,皆为高考和中考这“两列专车”服务。
  在上世纪80至90年代,我国提出了素质教育的目标,并于1999年将美育纳入基础教育之列。但是,摆在人们面前的是艺术教育依然是学校教育中的薄弱环节,美育依然没有引起每一个教育人的高度重视。如何改进学校美育教学,积极大胆地探索立德树人的教育模式,全面实现教育的核心素养,使学生获得21世纪的各项技能,引起了人们对美育教育现状的反思。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迎面吹来杨柳风,美育迎来了蓬勃发展的春天。十八届三中全会《决议》里提出了“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与人文素养”要求,以中央“决策”的形式重申了美育在现代教育中的地位。2014年10月,教育部颁发了《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2015年9月15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等重要文件,为学校美育教育的健康发展起到了理论性的指导作用,同时也为基层学校美育教育的顺利开展保驾护航。
  推进艺术教育,关键在师资。一是提升教师自身的专业水平和人文素养,二是强化教师对课堂教学基本功的彰显,三是提高教师对学科探究的科研能力。在这里,奉献给各位读者的,是80余篇或长或短的学校教育特别是美育方面的文章,大体上分为教学研究、教育杂谈、教学案例与设计、读后感和课题研究五个方面,确切地说是20多年来在教育教学中的“拾零”,并进行了投稿,有的发表于《人民教育》《教师教育研究》等国家级核心类杂志,有的发表于《美术教育研究》《中小学课程教材研究》等省级杂志,也有的发表于《中国教育报》《少年素质教育报》等报刊。她像一面面镜子,“映射”出不同时期对学校美育教学的思考和关注。
  在最后附录了近年来国家和教育部颁发的一些关于促进美育教育的文件,其目一是为了引起广大读者的兴趣,其次是给艺术教育工作者一个可供参考的资料。
  今天,我把她引荐给大家,仅仅是抛砖引玉罢了,毕竟是一家之言、一己之见,不可避免地带有一定的偏见和不足之处,恳望读者不吝提出宝贵意见。
 
  
编  者        
2016年10月4日星期二  
  
  
  
  
  目 录
  
  
   
    教学研究篇

        瞧,外面世界多精彩1
  唐诗里的科学2
  “X”意味着什么3
  美术课教学应加强各学科间的渗透4
  初中美术课教学之我见8
  玩出兴趣玩出美13
  在地方课程中感悟美——陶之声15
  “活”字当头,让学生成为美的发现者18
  让每个孩子都能够自信地绘画20
  浅谈“情境探疑”教学模式在美术课中的运用23
  幼儿电脑绘画启蒙教育探析26
  提升教学思想品位,培养学生写字兴趣28
  浅谈美术课中的创新教育32
  地方课程中感悟美——纸之情36
  在地方课程中感悟美——石之韵41
  儿童美术教育漫谈44
  浅谈美术培训对中小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48
  浅谈中国画中的艺术想象52
  让美术为孩子插上翱翔的翅膀55
  在中小学书法课教学中提升学生发展核心素养60
  在地方课程中感悟美——石之韵72
  课堂是“你来我往唱大戏”75
        教育杂谈篇
  微笑是教师最美的语言79
  新一轮高考改革所引发的对“钱学森之问”的思考83
  “钱学森之问”带给艺术教育的思考89
  谈优秀教师应具备的教学素质94
  送给家长一份课表98
  孝道教育,是当下农村教育的短板100
  教育学者,请不要老拿“起跑线”雷人105
  把脉赛课“失优”的病症及其医治良方109
  教师,是一名高明的园艺师118
  那一刻,父亲的热泪如吻122
  一个乡村校长的教育情怀124
  向高考后的学生伸出温暖的手127
  政策是导向 落实最关键130
  责任心,教师职业道德的第一要旨133
  一个好老师应具备的品质137
  放飞孩子创新的梦想是教育者永远的追求140
  家长,别尽早地剥夺了孩子玩的权力142
  当“春天到来”时 “山花烂漫”才是景144
  假期,我的至爱,教师的荣光148
  互联网+,未来教师应有一个博大的梦想150
  挫折教育是孩子的“必修课”153
  让孩子做一个幸福的普通人155
  2016,我希望国家的教育政策一步步落地生根159
  泥巴,我的最爱162
  彩陶“诞生”记164
  写在教师节前的话166
  新一轮考试招生制度对学生素质教育不良因素的思考176
  我们的课堂应多一点人文关怀179
  让教师在校规中感到幸福180
  教育要坚守住“三观”这条底线183
  老师,您关注孩子的“闪光点”了吗187
  坚守,良知,教育的真谛190
  中小学“校讯通”后面隐藏着什么193
  有特色的课往往扣人心弦197
  为使明珠更璀璨200
?誅 教学案例与设计篇
  在地方课程中感悟美——煤之颂203
  在地方课程中感悟美——陶之趣209
  在地方课程中感悟美——纸之情213
  在地方课程中感悟美——石之韵220
  在地方课程中感悟美——雾之像227
?誅 读后感
  要不要优先谈谈“挫折教育”233
  有方向,就“忙”而不“茫”234
  “孝敬教育”要循序渐进234
  要正确认识孩子学习的“动力”观236
  莫让绩效工资成教育的“绊脚石”237
  消除教育差异 实现良好教育生态238
  民族精神仍需在和平年代中传承与光大242
  乡村学校的“饱”与“饥”240
  “坏”字带来的喜悦242
  开放性教学方使教育走向核心素养243
  毅力培养是学生突破“瓶颈”走向成功的关键245
  让儿童站在学校的正中央246
  “知识无力论”再次拷问教育的价值247
  教师,也应崇尚“爱与责任”249
  开发青少年健康课程势在必行250
  精彩与出彩251
  对“现代化与教育使命”的思考252
  迎面吹来杨柳风254
?誅 课题研究篇
  对地方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实践研究257
  对中小学生挫折教育的研究268
  中小学泥塑课堂教学的实践研究280
  中小学各科教学方法改革促进学生创新思维、实践能力
    发展研究293
?誅 附 录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302
  教育部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310
  
  后记314


教学研究篇
瞧,外面世界多精彩
  学生们从上学前班的那一天起,课堂就一直局限在学校这个狭小的天地之中,很少延伸到外面的世界。相对而言,学生们的视野和思维被固定在一个有限的区域内,被凝固和僵化在一定的模式之中──仅限于书本上的知识。由此可见,学生们很有必要走出教室,走出学校,把课堂延伸到外面精彩的世界。
  美术教学中风景写生课的教学目的,主要是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和表现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们的审美情趣和欣赏能力学习色彩写生在美术课通常是画静物。摆在室内的静物景点小、主次分明,学生们易掌握。而室外风景写生的景物种类多,景色的层次丰富,动态变化大。如太阳光线的变化,风吹草木的摇动等。所以在进行写生教学时,不仅要注意画面的结构完美,景物的近、中、远的层次,而且要抓住事物瞬息万变的动感。
  最让学生兴奋的是:风景写生是在户外,在自然社会中进行的。学生们会目睹许多绚烂无比的景色和美妙生动的形态,会学到课堂上、书本里无法学到的知识。如变幻莫测的白云,跌宕起伏的山峦,层林尽染的树木,汹涌澎湃的河流,巍峨雄伟的宝塔,巧夺天工的桥梁,朴素整齐的农舍,争奇斗妍的花朵,还有活泼可爱的动物……自然万物不仅开阔了学生们的视野,而且使他们的思维和想象插上了翅膀。我们不妨想一想:假如李白没有身临庐山瀑布奇境,怎能留下“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千古诗句;正是徐悲鸿大师看到骏马奔跑时的矫健姿态,才画下了气势万千的《八骏图》;正是齐白石仔细观察了虾的习性,才画出了多幅力透纸背的《虾戏图》……所以说,走到外面的世界进行风景写生和欣赏,会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绘画,进行创作的灵感。
  把美术课堂搬到社会中,延伸到大自然,让学生们了解认识外面精彩的世界,应该是美术课教学的重要内容。
  注:该文发表于《中国教育报》2000年9月23日第4版美育天地)
唐诗里的科学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首《送孟浩然之广陵》,不仅朗朗上口,而且能够悟诗中所拨打的含义。在这首诗中,它不仅给每一个读者展现了广阔无垠、绝妙而深邃的意境啊,好像这美丽的景色就呈现在我们的眼前。
  我被这首诗所陶醉,也为我们祖国而感到骄傲。因为这首诗所表达出来的意境,正恰恰符合西洋画论中所说的透视学原理。这个知识点也是现行的九年制义务教育初级中学美术课本第二册第三课“绘画中的空间表现”中所学习的内容。如图所示:
 
 
 
 
 
 
  对于“透视”这个理论学说的产生,首先是1435-1485年意大利建筑家:埃罗·德拉·弗朗西斯长所著的《绘画透视学》中提出来的,而李白是701——762年于盛唐时的诗人。从这一点上看,我们的祖先对透视学的揭示和应用早于欧洲近八百年!
  同学们学习《绘画中的空间表现》这一课时,不妨从欣赏这首诗入手,不但容易掌握有关透视中的概念,而且更容易理解透视的形成和运用。
  注:该文发表于《少年素质教育报》2000年6月26日第2版
“X”意味着什么
  一提起“X”,人们不约而同地会想到“3+X”考试中的X,“X”自然成为每个家长和考生关注的焦点。
  那么,“X”究竟意味着什么?就目前而言,它表示了“两个大的综合”,即:文科综合和理科综合,这已是众所周知的。但是,我敢断言:在不久的将来,在“3+X”改革趋向成熟的时候,“X”又会多一层新的内容,这就是艺术类综合。日前,中央电视台播出了重要新闻——国家教委将中学各学科的教学归为三类,即社会科学(包括政治、地里、历史)、自然科学(包括物理、化学、生物)和艺术类(包括美术、音乐)。为什么要进行这样的教学改革呢?其目的就是为日后“3+X”考试制度的顺利进行而打基础。
  《中国教育报》(第4515号)所刊登的《新一轮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确定》一文中已明确提出了此次方案“加强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而“课程的综合性,主要体现在注重学生经验,加强学科渗透”。艺术类的美术课教学就是加强各学科渗透的一个“典范”。
  “文学艺术”、“绘画是历史的一面镜子”——一语道破了文学与艺术、历史与艺术间的关系。绘画作品的“形式结构”——构图的形式有三角形,以及对角线、黄金分割线等,点、线、面、体所组成的二维空间、三维空间……这些非数学原理而难以阐明;而动、植物写生,须通过《生物》来了解其结构、骨骼、肌肉;“红色+黄色+蓝色(三原色)=黑色”,但“红光+黄光+蓝光=白光”,用物理知识就回答了这个问题;欣赏《印象·日出》(法国·莫奈),运用地里知识才能够理解其朦胧的画面——因为法国是典型的温带海洋性气候;理解天空色调的变化,地里知识也会助一臂之力。现代的工业产品(包括小到一根针,大到航天航空飞机的设计等)、商业美术(包括食品包装设计、商标设计、布料印染、服装设计等)、建筑设计(包括公民建筑设计、公路、铁路桥梁设计、环境林园设计等)也都离不开“造型的手段”。现在,我国将加入“WTO”要让我国的各类产品在国际市场上“走俏”。必须要在工业产品“设计”上狠下工夫。由此可见,艺术在日常生活中是多么重要!
  “X”对学生是一个挑战,又是一个机遇。同学们将如何面对呢?
  注:该文发表于《少年素质教育报》2002年2月25日第1版
美术课教学应加强各学科间的渗透
  在一般人的意识中,美术课教学无非就是让学生涂涂画画、贴贴剪剪而已。就连有些美术教师,自认为如此。我认为,要上好一节漂亮的美术课,教师除不断地加强自身基本的专业知识技能外,还需加强在其他方面的文化修养,在教学中“串串亲家”——加强各学科之间的联系和贯通是很有必要的。
  在初中《美术》的“美术和美术的社会作用”这一课中,明确地指出美术是一门造型艺术,它不仅仅包含了具有欣赏性的绘画和雕塑,还包括具有实用价值的现代工业美术、商业美术和建筑艺术。这就要求在传授知识时,教师不但要讲解有关工业的、商业的、建筑的等方面的知识,还需穿插讲一讲在商业美术和现代工业美术设计中,常常受到价值规律等因素制约的影响;讲一讲建筑中有关公用建筑、民用建筑和纪念性建筑的分类及属性,因为建筑除给人们带来舒适的实用外,还有其他造型艺术所无法比拟的欣赏价值,如天安门、故宫等。这样,让学生通过了解“小到一根针,大到庞大建筑群”的设计,不仅增强了学生学习美术课的趣味性,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激发了学生自己动手,进行艺术创造的欲望,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除此之外,美术教师还需加强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和渗透,对提高美术课教学质量有很大的裨益。
  一、联系语文、历史、地理课,提高学生对绘画的欣赏能力
  人常说:“文学艺术”,这一句话就点明了文学与艺术是一家。对这一点,语文教学中常用的夸张、衬托、对比、呼应等修辞手法,文章的题材和主题(中心思想),内容与形式等,这些都是绘画中经常运用的艺术语言,也是欣赏美术作品所不可缺少的“参照物”,特别是中国画中所追求的“画中有诗”的意境表现,是欣赏中国画的主要内容,也是讲解美术知识的有力理论。
  人又常言到:“绘画是历史的一面镜子”,这一语又点破了美术与历史的关系。如欣赏《簪花仕女图》(唐·周肪)和《清明上河图》(宋·张择端),就得使学生在“贞观之治”“开元盛世”,以及“物埠民丰”的繁荣景象中来欣赏以肥为美的人物形象和壮丽的画卷;欣赏《地道战》(现代·罗工柳),就得给学生讲解有关抗日战争时期,我国军民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所开展的各种灵活多样的敌后抗日游击战争,并且至今影响着一代又一代华夏儿女。这样让学生在历史背景的感染下,分析和欣赏美术作品就自然而然地“读”懂了画面的内容与形式。
  欣赏法国印象派画家——莫奈的《印象·日出》,借用地理知识是很有作用的。因为法国处在典型的温带海洋性气候之下,常年雨量充沛,气候温暖湿润。当早晨太阳露出海岸上时,在弥漫的水气中看事物,总是朦朦胧胧的一片。这样使学生欣赏《印象·日出》那水分淋漓的画面,而达到顺理成章的理解效果,仿佛使学生身临其境。
  二、运用语文、数学、地理生物课,讲解有关的美术知识
  妙用唐诗“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而讲解绘画中的透视现象,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讲解“绘画的构图”和“用线条表现物体的结构”,就免不了用数学中的几何知识。如,常见的构图形式有三角形、S形、椭圆形,对角线和黄金分割线;圆锥体的形成是:沿直角三角形的一直角边为旋转轴,旋转360度或由一个等腰三角形旋转180度而形成的;球的表面积分解是“无数个月牙形”。讲解绘画技法,离不了最基本的点、线、面、体的结合。所以说,数学中的有些知识要素,也是绘画中最常用、最基本的艺术语言。
  讲授“明暗表现与绘画形成的立体感、空间感”这一课,巧妙地运用地理课中的“昼夜更替的现象”来解释说明,又是让学生十分轻松的事情。如:明面(上午、中午、下午),半明半暗面(黎明、黄昏),明暗交界线(傍晚),暗面(夜晚),反光(月光)。我们同时可以看到,就是在再阴沉的白天里看东西比皓月当空的夜晚要清晰,因为白天毕竟是白天,夜晚毕竟是夜晚。同样的道理,就是表面再光滑再细腻的物体,其明暗调子的反光再强再亮,但绝对强不过明面的亮度,因为明面毕竟是受光面,反光毕竟在背光面。
  常言道:“梅花五、竹叶三”。这句话听起来似乎非常简单,实际上这是人们对植物花卉细微观察的结果。从这一点上看,生物课知识又是学习好美术知识的必修课;又如,要描绘出“形神兼备的人物形象”,不仅要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而且更为重要的是首先要了解人物的比例、结构、动势和姿态,人体的骨骼、肌肉,了解头、颈、胸,躯干和四肢之间的关系等。因为形是神的前提和基础,只有把“形”描绘准确了,才能体现出“神”的风貌。描绘人物如此,写生花卉、虫鱼、禽兽亦如此。所以说,生物课知识是美术课教学中最为密切的一门。
  通过以上的分析,充分说明了美术课教学与其他各学科之间的密切关系,充分说明了美术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很有必要“串一串亲家”,以此来开阔自己的眼界,夯实自己的文化知识和教育教学技法,这样才能上好一堂多姿多彩,富有感召力的美术课,又使自己的绘画水平升华到一个新的起点。
  三、运用地方课程,丰富课堂内容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不同的民族形成了不同的民族风情、宗教信仰和建筑特色;我国又是一个世界文明古国,悠久的历史形成了各自的地方方言、神话故事和历史遗产与文化遗产;我国地质构造复杂,形成了丰富的矿产资源、河流体系、地理风貌和人文景色。因此,我国蕴藏着丰厚的地方课程资源,涵盖了文学的、历史的、地理的、生物的、艺术的等各个方面的内容。如果我们把地方课程能够合理地开发与利用,将会使我们的课堂锦上添花。所以,在美术课教学中,我以当地的“黄河奇石”为课题,从欣赏、评述的角度入手,让学生在欣赏黄河彩石的同时来感悟黄河精神,感悟做人的哲理;在八年级下册《大提琴》一课中,以“煤海情”为课题,让学生通过对煤的感受和联想,联系自己周围的人(矿工—父亲)和事(矿山生活),感悟煤矿工人劳动的艰辛和环境的艰苦,并运用抽象的绘画语言,表达对煤矿工人、对矿山的爱;在讲授七年级下册《绿洲》一课时,我结合同学们亲身看到的白银银光厂——硫酸、国企靖员电厂——“大水锅”渗水等现象为情景,让学生感悟环境污染对人类的危害性,使学生认识到环境保护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同时,我又利用2008年5月14日四川省汶川县发生的7.8级地震为背景,让学生以“我为灾区人民献爱心”为主题,进行招贴画设计,通过招贴画的制作与宣传活动,让学生关爱生命,“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助人思想,从而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涵养人文精神。
  注:该文发表于“人教网”(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教法研究所主办)
 
初中美术课教学之我见
  教育是事业,事业的意义在于奉献;教育是科学,科学的价值在于求真;教育是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美术教学如何在创新中追求“艺术”的本真,增强教学的有效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研《标准》,抓实质
  根据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要求,对美术学科的教学,应主要从“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与“综合·探索”四个层面进行。就四个层面共同的属性进行归纳总结,其实质是学生想象与实践能力的培养,这也是美术课教学的最终目标。“欣赏·评述”是为学生想象力的培养提供基本知识与理论依据的;而“造型·表现”、“设计·应用”、与“综合·探索”则是学生想象与实践能力的具体体现。也就是说,“欣赏·评述”是为学生想象能力的培养提供基本的知识技能与技巧;“造型·表现”、“设计·应用”、与“综合·探索”是学生通过一定的载体(如美术作品或手工制作等)形式,对其想象能力的具体呈现与展示。因此,在美术课教学中,教师若能抓住美术课教学的实质,让学生能自由地放飞自己的梦想,愉悦的驰骋自己的想象,并将自己的想象力能灵活自如地展示于每一位观赏者的时候,那么我认为美术课教学就实现与达到了其最高的境界与目标。
  二、把时间、机会留给学生
  《标准》提出,美术课教学应注重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即提高学生欣赏与评述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应当遵循审美的规律,多给学生感悟艺术作品的机会,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进行比较,求同存异;同时应引导学生从不同的层面体验、思考、鉴别、判断,努力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要改变以前讲授式的教学。例如,在欣赏《步辇图》(中国画·唐代·阎立本,湘教版七年级下册第1课《过去的日子》P.5)时,首先要让学生了解有关作者生活的历史背景和唐代文成公主进藏联姻的历史事实,使同学们在“贞观之治”的社会环境中感悟人物形象的美让学生真正的去理解“绘画是历史的一面镜子”这一思想内涵。
  三、设置情境,诱导创新
  美术课教学要特别重视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师要积极地为学生创设有利于激发创新精神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在美术创作中创造性地运用美术语言,表达自己的心声与感情;同时,教师应鼓励学生在绘画的实践活动中,开展探究性的学习,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如,在学习《桥》(湘教版七年级下册第2课)时,我以多媒体课件形式,将电视连续剧《滇西往事》中有关惠通桥的故事情节的发展展现给学生,让学生从电视画面中感悟桥在现实生活里的重要性,以及人们对桥梁所充满的深刻的情感体验。讲授《绿洲》(湘教版七年级下册第3课)时,结合同学们亲自看到的国企靖远电厂——“大水锅”渗水使周围万亩良田盐碱化的事实,让学生感悟到环境污染对人类危害的严重性,使学生认识到环境保护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同时,我又让学生以“地球的呐喊”为主题,以环境保护为题材,进行招贴画设计。通过招贴画的制作,使学生树立起保护环境,关爱生命,关注我们生活“空间”的环境意识。
  四、增强文化含量,涵养人文精神
  《标准》中提出,学生对美术知识的学习,已从单纯的技能、技巧的学习层面提高到美术文化的层面。美术教学要创设一定的文化情景,增加文化含量,使学生通过美术学习,加深对文化和历史的认识,加深对艺术的社会作用的认识。根据这一要求,在讲授《心灵的关爱》(湘教版八年级下册第7课)这一课时,我以“5.12”汶川大地震为例,让学生以“我为灾区献爱心”为主题,进行招贴画创作活动。目的是要使学生懂得关爱生命,关注民生,培养“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的精神,从而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取向,涵养学教师要彻底转变传统的授课观念,加强教学中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提倡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和平等对话。在学习《远古的呼唤》(湘教版七年级下册第5课)生的人文精神。
  五、转变观念,体现学生主体性
  在教学中既要注重教师的教,更要注重学生的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上课时,我积极参与到学生们自编、自导、自演的课本剧活动中,用“夸张”的动作,巧妙的“对白”与同学们“乐在其中”。既体现了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性,也更加凸显了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既增进了师生之间情感的交流,又调动了学生学习美术的浓厚兴趣,于寓教于乐中使美育教育得到体验的升华。
  六、加强各学科间的渗透与联系
  美术学科是一门庞大的学科体系,在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进行综合性和探究性的学习,加强与其他学科间的联系和渗透,加强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与渗透,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和综合探究能力,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丰富课堂生活,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趣味性。如:在学习绘画的透视时,我妙用唐诗“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的意境而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欣赏法国印象派画家——莫奈的《印象·日出》,借用地理知识是很有作用的。因为法国处在典型的温带海洋性气候之下,常年雨量充沛,气候温暖湿润。当早晨太阳露出海岸线时,在弥漫的水气中看事物,总是朦朦胧胧的一片;在欣赏《山村小店》(油画·朱毅勇·现代,湘教版七年级《美术》下册第1课P.3)时,首先要让学生通过了解“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那一段特殊的历史背景,了解当时的社会经济、文化及人们的生活环境等知识,通过对比、分析的方法,让同学们来欣赏不同的“背影”姿态,从而感悟《山村小店》中那“过去的日子”所表现出的人物形象的精神美和作者情感的“再现”美。
  七、请进来、走出去
  “请进来”,一是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学生通过观看名家的“光盘”,直观的了解名家绘画的全过程,从而增强学生对造型的感受能力和绘画水平,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趣味性和主观能动性。二是充分利用现代化多媒体网络信息手段,合理有效地将现代化的多媒体网络教学引进课堂。例如,在给学生讲授《剪纸艺术》一课时,就很巧妙地利用网络视频的教学方法,让学生通过观看《剪纸教程》系列教材,进行“直观性”学习,学生就很轻松地掌握了剪纸的基本方法与技巧,取得了极好的教学效果。
  “走出去”,一是让老师走出去,让教师通过观摩与培训,开阔视野,储备知识,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与业务能力。二是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大自然,观察、感悟外面精彩的世界。学生通过对大自然的观察和描绘、感受与体验、造型与表现,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特别是风景写生课更宜在户外、自然环境中进行。当同学们面对丰富多彩的景色和美妙生动的生命形态时,会激起他们的强烈的创作欲望,使他们学到课堂上、书本里无法学到的知识。如,在学习《光影的交响》《多彩的风景》(湘教版八年级上册第7. 8课)时,我根据本地冬季来的比较早这一特点,及时调换课时安排而提前进行学习,让学生走出校园,走进大自然,进行风景写生和创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绘画灵感,并通过对景色的描绘,来表现出学生对家乡、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八、开发和运用地方课程,丰富课堂内容
  合理地开发和利用地方课程资源,是丰富课堂教学内容的手段之一。丰厚的地方课程资源,涵盖了文学的、历史的、地理的、生物的、艺术的等各个方面的内容。如果我们把地方课程能够合理地开发与利用,将会使我们的课堂教学锦上添花。所以,在美术课教学中,我以当地的“黄河奇石”为课题,从欣赏、评述的角度入手,让学生在欣赏黄河彩石的同时来感悟黄河精神,感悟做人的哲理;在八年级下册《大提琴》一课中,以“煤海情”为课题,让学生通过对煤的感受和联想,联系自己周围的人(矿工——父亲)和事(矿山生活),感悟煤矿工人劳动的艰辛和环境的艰苦,并运用抽象的绘画语言,表达对煤矿工人、对矿山的爱。
  九、建立公正客观的评价体系
  美术作业,一般是分组合作完成,且具有直观性。在评价中,教师可以从不同的侧面提出评价要求。首先进行作业展览,让学生分组自评——自己打分;然后让学生互评——通过举手投票的多少而评定分数的高低;最后教师在指出学生作业优缺点的基础上,肯定成绩,指出不足。通过这种公平合理的评价活动,不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上进心,同时也使学生的审美水平又一次升华的过程。
  十、开展课外兴趣小组活动,以点带面,全面提升教学质量
  开展课外兴趣小组活动,是对课堂的延伸与拓展。开展课外兴趣小组活动,就是把爱好美术的一部分学生调动起来,进行单独的辅导学习,使他们向专业化的方向发展。因此,教师要牢牢抓住这一有利契机,在进行业余辅导的同时,使这一部分学生能够带动大部分学生,爱好美术,喜欢美术,以达到以点带面的目的。例如,我利用课外活动的时间,根据制定的学习方案和课时计划,对爱好美术的学生进行坚持不懈的辅导培训,不但使这部分学生得到有力的强化,而且通过这部分学生的带动,使大多数学生提高了学习兴趣,教学质量得到了全面的提升。
  注:该文发表于《中小学课程教材研究》(甘肃省教育厅主办)2011年第2期P56-58
 
 
 
玩出兴趣 玩出美
——农村中小学泥塑课堂教学札记
  贪玩是孩子们的天性。城市里的孩子玩玩具、玩积木、玩魔方。农村的孩子玩什么呢?玩水、玩土、玩泥巴。
  有人说小学老师的工作就是“哄”孩子。虽说一个哄字,听起来简单,可具体的做起来却难度真不小。哄,要有一定的方法和手段,掌握好一定的“分寸”;哄,更需要持之以恒的爱心和耐心,还需要一定的勇气。“放”的松了吧,整个课堂教学就会乱糟糟,虽然孩子们“玩”高兴了,但组织教学就会失控,长期下去,真的就成放“羊”了;“管”得紧了吧,孩子们会正襟危坐,端端正正,但却死气沉沉,没有了生气。时间长了,孩子们就会对学习不喜欢了、不感兴趣了,甚至对老师产生抵触心理,若把握不好,就会出现厌学、逃学的不良现象。老师们真的成了孩子们人生成长路上的“绊脚石”和罪人。放得松了行不通,管得紧了也犯难,让人困惑,让人迷茫。怎样把握好学与玩的火候呢?其中的奥妙是难以用文字来说明的,只有身临其境的一线老师们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这个难以表述的尺度,驾驭着已离港湾驶向航程的舵轮。
  就拿农村的孩子玩泥巴来说吧,喜欢玩泥巴一点儿不夸张。每当雨过天晴,总会有四、五人一组、六、七个一簇的孩子们盘腿而坐,就地取“材”,围城一个圈玩泥巴,有的还用细树枝进行连接,用粗树枝做骨架。可以说,玩得是津津乐道。然而,他们的玩是来自于潜意识中的乐趣。如果有大人参与其中,并提出一定的目标并且要求捏出一个像模像样的东西的话,他们就会不乐意了,就会产生与你相抵触的情绪,甚至有人会停手不动成为“看客”,有的还会讨厌你,以退出的方式与你进行“对抗”或“宣战”。那么在农村中小学泥塑课堂教学中,如何让学生既玩出兴趣,又玩出有一定欣赏性的作品呢?笔者经过几年来的琢磨,采用了以下方式进行尝试教学,感觉有点收获。
  一、放手
  这里的“放手”就是让老师真真实实、完完全全地放开对孩子们的管束,不能有半点的缩手缩脚和小家子气。让他们在自由自在的泥塑乐园中倘佯,于无拘无束中玩起来。喜欢怎么玩就怎么玩!并且在一定的时候,老师还要“放一把火”,燃烧起每一位孩子们对玩泥塑的激情。如,用鼓励性的语言激励孩子,用办展览的方式展示他们的“佳作”(就是再不像样的作品也要纳入其中)。老师把学生的作品全部收集起来,陈列摆放在一号展室进行参观展览。
  二、收手
  当老师在放手的过程中把孩子们的兴趣充分、全面地调动起来时,就该“收手”了。注意不是一下子收住手,而是一点一点地慢慢地收起。首先,老师要有意识地慢慢参与其中,成为孩子们其中的一员,和他们一起玩,一起耍。在玩的过程中,老师要诱导孩子跟自己玩,因为模仿又是孩子们地一大天性。当老师有步骤地玩出一只漂亮的小鸭子时,孩子们马上会仿照着捏出一只自己心中的小鸭子。虽然与老师的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但他们已经是使出了自己全身的本领了。这个时候,老师要不失时机地对孩子们的“小鸭子”提出高度的评价,用鼓励性的语言激励孩子们继续玩下去,玩出小鸡、小鹅等与之相近的作品。
  三、再放开
  当老师玩出的泥巴与孩子们的作品有一定差距时,孩子们往往就会气馁,以前形成的兴趣也就减少了很多,甚至有的产生厌倦的情绪。这个时候,老师就又该放手了。这次的放手,不像第一次那样无条件的开放,而是有一定“附加条件”的放手。由于,老师的长时间示范给有些孩子的心理形成了依赖。所以,首先教师要跳出“圈子”成为局外人,让孩子自己去玩。玩什么呢?老师不妨给孩子设置一定的情境、情景,如,农家小院、小蝌蚪找妈妈、乌鸦喝水等。情境的设置给孩子们的玩提出了一定的难度要求,这个时候老师又要出招了,发挥众人拾柴火焰高的作用性,即分组合作的方式来进行,提出让孩子们自由组合、自由合作。这样就减轻了孩子们的精神压力和心理负担,自由组合,从主观上发挥了孩子们的积极性和主动参与性。
  广阔天地,大有作为。在农村这片肥沃的土地上,曾经繁衍了华夏文明,今天又在孕育着艺术精英。
在地方课程中感悟美——陶之声
  上帝往往给人意外的惊喜,由笔者主持申请的课题“中小学泥塑课堂教学的实践研究”被甘肃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立项为“甘肃省教育科研‘十二五’重点课题”,批号:GS[2013]GHBZ016。带着这份喜悦,带着这份激情,课题组在接到立项通知单后,就雷厉风行地进入到实质性的研究阶段。
  根据课题组的分工,笔者和张民辉老师将带领部分小学组学生到平川陇烨陶瓷厂进行实践观摩,学习陶艺制作,达到以点带面之目的。在“中秋节”放假后的第一天早上,我们一行10人就去了陇烨陶瓷厂。走进工厂,气势宏大,环境卫生清洁如洗,各个员工待人礼貌。我不由地感叹:“呵,不愧为是西部陶都之王!”
  走进操作间,宽敞明亮,精美简洁的布置设计,营造出特有的艺术氛围,诱发着我们尝试的冲动。回顾左右,一面是通透的玻璃窗,给了整个房间足够的光线,而另一侧更有一番设计:中间是陶艺精品展示台,展示着艺术作品给人无尽的享受。蓝底白字印刷的一系列“规章制度”和“陶瓷工艺流程图”很对称地装钉在展示台的两边。听工人师傅说,他们必须一丝不苟地按照“规章制度”和“陶瓷工艺流程”来工作,否则会受到严厉的处罚。“无规矩不成方圆”——这难道不就是给我们传递的第一个“声音”吗?!今天,我们每一个人都生活在自由的优越环境中,但一定要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和生活作风。
  中间地带便是陶艺创作室。宽大的工作台一字排开,拉坯区、上釉区、烧制区……井然有序的排列暗示着陶艺制作的严谨性。“讲究程序,崇尚创造。”陶艺就这样从坚实的泥土之上绽放出绚丽的艺术之花。
  严谨不仅仅体现在程序上,从原材料到成品都自然流露出对美学法则的遵从。陶土是从打拉池专车运来的。土、水、胶要严格地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配置并进行长时间的均匀搅拌,窑炉是按标准设计建造的,拉坯师是当地最著名的熟练技师(由于事前学校领导与厂长取得联系,工厂专门给我们派了最优秀的师傅)。“科学的艺术,艺术的科学”——这是陶艺制作前给大家“诉说”的第二个真谛!
  工厂后勤提前给我们准备了十套工作服:胶质大褂和一双雨靴。我按照师傅的安排,第一个坐上工作台,其他学生随后一字性地坐在右侧。师傅在旁边指导我坯上“坐”泥,当双手伸进凉软的湿泥时,软绵和柔润使我立刻感受到大自然的亲切和无比的安宁。可是,操作并非如预想的那么简单。转盘的速度不是太快就是太慢,胎壁不是变形或薄厚不均匀,就是残缺或开洞,做了一件又一件,师傅总是不厌其烦地手把手传授动作要领。最后,一个造型非常简单的坯体——歪颈花瓶终于“诞生”了。看似简单的东西,制作起来竟然是如此费劲。“细节决定成败”,“正视失败,心系一处”——这是陶艺给我们的又一声“警句”。我看看其他同学,情况比我还糟,有的泥水沾了一脸,甚至有的渗进衣服,真正的变成了“泥娃娃”,张老师朝我诙谐地一笑,翘起大拇指!“继续努力!”
  泥的盘筑和捏塑则是另一种感觉。柔软的陶泥在手中任你揉、搓、盘、压,此刻你就是上帝,想什么就可以捏造什么。揉、搓、打、拍、摔、印、压、推……每一种手法与力度都会产生新的形态。造型和局部处理要按照美的规律进行创作,必须“一丝不苟,从头做起”——陶艺再一次给了我们如此的“忠告”。同学们则好像进入到另外一种境界,一个个兴致勃勃,专心地“玩弄”着手中的陶泥,有的旁边还放着许多的“陶艺作品”在展示,看来成果斐然!
  接下来是上釉的工序了,需要耐心等待。但成型的泥坯要放在厂房里需十天半个月的自然阴干,才能够进入到下一道工序了。看来同学们用今天的作品上釉是不可能的,只好用工厂的半成品上釉。我想,在土坯上上釉就像学生给纸上涂抹水粉颜料一样简单,没有什么奥秘,于是就提出让学生自己尝试上釉的要求。然而,事情没有我想象的那么“好玩”,暗淡无光的釉料随处流淌,滴落满地,学生刚洗过的手变成了大猩猩之爪——一团黑。在旁边的师傅不得不指导我们再次上釉。听着师傅的指点,釉料终于在我们的掌控下“行走”,多重叠彩,交叉渗透,在这方小小的天地间,物象、纹饰、釉色尽可发挥你的想象与创造。“应物象形,触类旁通”——这是陶艺传递给我们的美学之声。
  一个上午的时间飞逝而去。专心致志的劳动和充实的收获,让我们乐而忘返,没有丝毫的倦意。最后一道工序要等待釉彩稍干方可进窑烧制定型。上千度的高温,可能升华出“绝世”精品,恰是巧夺天工;也可能出窑一件残破的废品。因为在土与火的转化中,要经受高温的考验,可能成功,也可能失败。果然不出所料,我和另外一个学生的作品被烧裂出现了一条细缝,其他同学的也不同程度地出现裂痕。“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需要经受难以预料的挫折;成功时不言喜,困难时不言败,勇于进取!”——这是陶艺学习留给我们最后的叮嘱。
  让我值得骄傲的是一位小女孩,她不紧不慢,捏造出一件名为《小胖墩》的笔筒,尽管有些粗糙,但创造美感和实用性能结合得如此妥帖,实在让我们惊讶。对他们来说,今天这是一次课堂的转换,也是一次美学知识的启蒙,诸如平面、立体、抽象、具象等生疏的概念、名词,得到一次实体的认证。更有意义的是,他们在脑力与体力的结合中体验了想象、创造、美感的意境,体验了完整的劳动过程与艺术的创造收获,同时也培养了耐心、细致等良好习惯的品质。
  在这种让人陶醉的陶艺创作中,我也获得了一分挥之不去的感悟:泥塑如似人生,几段成长,无数磨炼;接受成功,更要正视失败!
  注:该文发表于《校外教育研究》2013年第12期P92
“活”字当头,让学生成为美的发现者
  随着我国新课改的全方位进行,美术学科教育也毫不例外地进行着大胆的改革和创新,为美术教学开辟出了一片新的天地。这里笔者结合自己在教学中的一些教学经验,谈谈在教改中的感受。
  一、教法要“活”
  常言道:法无定法。同样,教师的教法也要灵活多样化。例如,我们面对一幅幅绘画名作,首先,教师要鼓励学生去“寻找”“访问”历史,“绘画是历史的一面镜子。”不同的绘画作品也就反映了的不同国家在不同时期的时代背景和历史事件,包括其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或世俗生活的各个方面。例如在欣赏《清明上河图》时,让学生通过查阅北宋的历史,了解有关北宋时期的经济、因此,让学生在了解历史的基础上,去推开欣赏名作的扉门,进行审美的共鸣与呼唤,达到一箭双雕的目的。其次,要求学生自己从绘画的构图、造型、色彩等艺术语言中来欣赏和评说,谈谈自己的审美体会。最后,进行分组来讨论和评述,并书写出文字性的材料,再在全班进行交流和总结,达到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这样使学生在“走进”名画中去真正发现美和感悟美。使学生搜集资料与处理信息的能力达到有力的结合。
  二、教材要“活”
  这里的教材“活”,指的是对教材运用的灵活运用与处理。例如,在八年级《美术》第五课“大提琴”(湘教版)一课中,我把地方课程有机地融入其中,让学生通过对“煤炭”的观察,感悟煤“燃烧自己,温暖别人”的品质。再联系日常生活中煤矿工人——父亲们在艰苦的环境中而进行的艰辛工作,运用抽象的绘画艺术语言,表达对矿工、对矿山的热爱之情。又如,在学习“心灵的关爱”(湘教版,八年级《美术》第七课)中,我以发生在四川省汶川县“5·12”地震为事例,让学生通过“我为灾区献爱心”为主题的宣传画制作活动,使学生懂得关爱生命,“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人文思想,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三、“活”字表现在由内走向外
  这里的“由内走向外”,既要求把学生的观察能力、欣赏能力由狭小的教室内走向广阔的教室外,于多样的、丰富的大自然中,寻找美、发现美、挖掘美,感受美的欢乐、美的向上、美的启迪。“多彩的学习生活”(人教版七年级《美术》上册第二单元)就是让学生在“外面的世界”中,通过写生美丽的景色来进行的。使学生的实践性与操作性有机的融为一体。
  四、“活”用学法表现美
  在教学中,既要重视教师的教,更要重视学生的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唱主角、演大戏。例如,在七年级上册“多彩的学习生活”活动二——“校园伙伴”这一课时中,就是让学生在了解人体比例的基础上,通过自己所“呈现”的姿态和动作来发现美和表现美,感悟人体造型的韵律美和节奏美,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中的“表演者”。湘教版七年级《美术》下册第五课——“远古的呼唤”更须如此。
  五、“活”字表现在由学校走向社会
  走出校门,去拜访有经验的老裁缝,了解服装设计的原理与要求,了解服装裁剪的尺寸等,为自己设计一套精美的夏装,会发现自己的设计很有“眼色”,同时,常常又使学生学习的兴趣更加浓厚和积极,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总之,愿我们以“活”字为家,让我们的教法百花齐放,大展风采,各有特色;让我们的学法百柯争流,驰骋想象,放飞梦想。
  注:该文发表于《中小学课程教材研究》2011年第5期P21
让每个孩子都能够自信地绘画
  喜欢画画是每个孩子的天性,他们总是在有意与无意间在地上或纸上“信手拈来”地描绘自己所喜欢的事物,呈现在“画面”上的物象,可以是他们见到过的东西,也可以是他们想象中的。总之,在他们稚嫩的笔下很天真地表达了他们的“审美”感受,流露出他们的“审美”情绪,揭示了他们“无污染”的童趣。他们的画面往往却是耐人寻味的、百看不厌的。但是进入学校后,孩子们的天性似乎被“一夜之间”扼杀了,他们的童趣也似乎“荡然无存”了。他们怕画画,更很难在老师和同学们的面前有自信地画画。
  经过调查和询问,小学生产生紧张害怕的心理因素主要是:一是小学生对传统的教学方式不喜欢;二是看到其他小朋友画的好,怕自己不好的画画会给同学们留下不好的印象;三是小学生的锻炼不够,心理素质不好;四是刚刚进入学校的小学生,好象进入了“陌生”的环境,看到“陌生”的老师和同学,就莫名的紧张。这就是造成学生不能自信绘画的主要原因。这种现象的产生当然和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心理素质有一定关系。因此,要培养小学生绘画中的自信心是很有必要的,那么,怎样才能够培养小孩子绘画中的自信心呢?笔者认为,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可以培养小学生在绘画中的表现力和自信心。
  一、在教学中,教师要以娴熟的、直观的范画激发学生学习绘画的兴趣
  示范性教学是美术课教学的基本方法之一,其最大的特点和优势就是在教师的亲身演示下,让学生能够直观地学习和掌握绘画的基本方法和技巧,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表现欲。而兴趣是一个人对某种事物的积极态度,是学习的一个重要心理因素。兴趣与信心总是相辅相成的,只有产生了兴趣才会有自信的绘画表现,因此,教师的示范性绘画一定要以学生的兴趣为先。那么教师在范画时,一定要胸有“成竹”,技法要很娴熟地表现绘画的内容与形式,必要时教师还可以做一下表演性的动作,使小学生达到对物象特征的熟悉和了解。例如:学习一年级美术《小动物盖房子》(湘教版)一课,教师可以一边在黑板上用粉笔描绘大棕熊、小白兔、小猴子等的形象,也一边用肢体语言表现大棕熊笨重的样子和小猴子活泼可爱的动作;还有在讲授《过去的日子》(湘教版)一课时,我首先播放了刘欢演唱的歌曲《弯弯的月亮》,同时让学生一边欣赏歌曲,我一边根据歌词的大意在黑板上描绘出:遥远的夜空——弯弯的月亮——弯弯的小桥——弯弯的小船——弯弯的河水——童年的阿娇……的画面。这样不但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绘画的兴趣,还为学生能够用自己手中的画笔很熟练地表现出动物的形象打下了基础,并且很有可能还会给学生留下终生难忘的“烙印”。
  二、在课堂组织形式上,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民主的、平等的气氛,给学生以自信的、宽松的空间环境
  新课程改革强调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而传统的美术课组织形式常常是教师高高地站立于讲台上,以严者的姿态审视学生,学生则正襟危坐仰视老师,人为地造成了一种威慑力,于无形中给学生造成了心理压力。长期处于这种环境,势必会抹煞学生的个性、创造力和自信心。
  为此,美术课教学应该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让学生身处宽松、平等、相对开放的组织环境中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需要有一种相互平等、相互交流、默契配合的关系,需要有一种愉悦、和谐的氛围。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需要,以多种组织形式进行授课。
  三、在学生活动中,借助小组或多人合作表演,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许多心理学家发现同龄人之间的沟通比不同龄人之间沟通更容易,他们之间的心灵界限更少设防。很多学生在老师面前可能是战战兢兢,唯唯诺诺,可是在他(她)同龄人交往圈里却是大胆、自信的一员,所以我们在让学生进行美术课教学活动时,尽量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能动性,能够让每个学生展示自己特长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例如,在讲授《花香鸟语》一课时,首先让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制作”(可以是绘画的形式、可以是撕纸的形式、可以是剪切的形式,也可以是画贴相结合的形式等)出“花”和“鸟”,然后让不同的“花”和“鸟”自由地组合并进行表演,对于胆怯的学生,教师要鼓励性的语言来激励学生大胆地表演,这样在欢乐的氛围中激发了小学生的参与意识和表现意识,也增强了小学生喜欢美术课的积极性和趣味性;又如在讲授课本剧《远古代的呼唤》一课时,首先让学生进行自由组合成小组合作的形式,并在每一小组内推选出自己的“导演”,然后让学生在导演的指挥下进行自由的编写剧本、自由的进行排练、自主的道具设计和自由的进行演出,充分地、尽可能地、全方位地调动各个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活动中,要面向全体学生,要让学生人人参与,人人有事,对那些表演能力弱的学生,也要给他们参与的机会,切忌把他们“丢”在一边不闻不问。形式多样的组织方法,缩小了师生的空间距离,为学生大胆自信参与美术课活动奠定了基础。
  四、在教学评价中,借助心理暗示效应,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在教学当中常会发现这种现象,教师对某些学生的“偏爱”,并对其有较高评价的,结果这些学生就常期盼上这位老师的课,并且上课时情绪饱满、自信,对老师的指令心领神会。我们在美术教学当中可充分利用这一点优势,对一些性格内心、不喜欢表露或是认为自己绘画差、怕丢丑的学生,进行实施激励性的表扬教育,让这些学生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关爱,集体对他的重视;同时,教师用真挚的爱、宽容的微笑、亲切的语言以鼓励学生,如:“我相信你能行”、“你一定能画的好”、“你是最棒的”……也可以利用小红花、小红旗、小五角星等形式来奖励在绘画中有所进步的学生,给他们以肯定性的赞扬,激励他们更好地表现自我、展示绘画的能力;另外,教师在给学生进行纵向传授知识的同时,也可利用课余时间对有特长的学生进行课外辅导,让特长生起“领头羊”的作用,达到学生之间的横向学习与交流;对较落后的个别学生进行谈心,告诉他们的点滴进步,帮助内心、不自信的学生摆脱阴影,走向阳光,走向自信。
  充满自信是一个人性格成熟的标志,是一种对生活积极的态度,怎样让我们的每一位学生充满自信地进行绘画表现,是我们每一位美术教师应该探索的课题,希望我们广大美术教师从自身做起,关注学生的点点滴滴,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充满自信的绘画展示,从而自信的面对生活中的每一件事。
  注:该文发表于《艺教导报》2002年8月15日第3版
浅谈“情境探疑”教学模式在
美术课中的运用
  “情境探疑”教学模式是甘肃省白银市平川区教育局李志信同志研究的课题之一,其兼容了“情境教学法”和“三疑三探”等先进的教学模式,符合当地教育实际需要,具有鲜明时代性特征的新型教学模式之一。所谓“情境探疑”教学模式,简单地说就是充分利用以现代多媒体技术为主的各种教学手段和资源,不断创设有价值的教学情境和学习情境,注重培养学生的“疑”“探”精神,能有效实施“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激起学生的学习情绪和求知欲,焕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把探疑(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结合起来的一种教学模式。学生的知识具有情境关联性,特定的情境不仅决定学生对事件意义的理解,还决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同时影响学生的知觉内容以及学习方式,并且自然的对记忆产生深刻影响。教学活动可以为学生创设多种情境。
  一、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创设一系列的问题情境和艺术氛围,使学生沉浸在探究的氛围中,无疑将学生的思想和情绪立即转移到课堂教学的好方法。如在教学《小鸟找家》(湘版一年级美术上册第8课)一课中,笔者设置了“顽皮”的小鸟不听从妈妈的劝告而偷偷地溜出家门,结果在狂风暴雨中迷失了回家的路。天马上又要黑了,小鸟该怎么回家呀?小朋友们听了这样的故事情境,都争先恐后地“描绘”出了自己最好的主意,帮小鸟找回了家。
  二、创设激励情境,增强学生自信心
  新课改中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精神。但是小同学因“独生”惯了,与人合作的习惯很难养成,并且胆子小不敢回答或者表演节目。因此,教师要因势利导,鼓励学生大胆去表现自我。如在传授《鸟语花香》(湘版一年级美术上册第9课)一课时,笔者首先让男同学扮演“鸟”,女同学扮演“花”,然后让他们合作上台表演。可以是合唱,也可以是舞蹈,也可以是一个唱、一个舞蹈.形式多样,不拘一格,鼓励小朋友们在自己的“星光大道”上大胆地展示自己的才艺。通过学生的表演,不但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而且增强了学生上“舞台”表演,展示自我的自信心。
  三、创设实践情境,锻炼学生意志
  在美术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的示范性作用使学生在直观性的情境中掌握技法和要领往往是
关于我们 | 出版流程 | 基本价格 | 新书展示 | 精品图书 | 版权转让 | 咨询回复 | 联系我们 |
宁ICP备20000515号-1 宁公网安备 64010602000777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号:新出银字第061号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91641100227744848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