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老人出书 家族出书 单位出书 教师出书
学生出书 自费出书 博客出书 其他出书
 
 

手机:13037972986

电话:0951-7895312 7895346

腾讯QQ在线客服

地址:银川市金凤区新昌西路132号银川当代文学艺术中心图书编著中心园

网址:http://www.csw66.com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新书展示 > >> 信息详情

岁月回望

发布日期:2016-12-29 16:34:35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岁月回望 / 李喜社著 -- 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16.11
(书韵文香 / 杜哲,黄娜主编)
 ISBN 978-7-106-04602-6
Ⅰ. ① 岁… Ⅱ. ① 李…  Ⅲ. ① 散文集-中国-当代
 Ⅳ. ① I267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6)第300299号
 

 
 
 
                           豪情满怀写人生
                               ——《岁月回望》序

                                   陈梦榆


  波澜壮阔的淼淼江河汇聚了涓涓细流和无数水滴,才有了一泻千里惊涛拍岸。是细流成就了江河,还是江河包容了小溪?当然是二者兼有,她们互为依存,才孕育了瑰丽多彩的大千世界。其实,人类社会的历史也是这样,无数个平凡却也伟大的个体生命,都在时代舞台上演绎着人生独具特色的精彩故事。这是我在读了好友——西安外国语大学李喜社老师长篇自传体散文《岁月回望》后所想到的。
  岁月静好,回望有得。因为生活本身就是一部厚重的教科书,她既哺育了我们激情澎湃的生命,又滋养了我们感知万象的灵魂。李老师的大作气势恢宏、文笔流畅、耐人品味,他以自身成长经历为线索,以真挚感人的情怀和生动细腻的笔触,通过记叙故乡习俗、家庭往事和个人经历,展现了近百年社会变迁中的时空故事,抒发了作者在几十年栉风沐雨后的理性思考和人生感悟,也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作者的阅世视野、人生识见和精神气象。李喜社老师出身农家,弱冠年华也曾回乡务农,在春种秋收的耕耘劳作中初经了人生的历练。继而从军入伍,度过了二十年激情燃烧的军旅生活。高等学校的教育管理岗位更是为李老师工作生涯后面二十年提供了展现才华的最佳平台,他敬业勤奋,好学善思,德才兼具,深得师生及与他相处过的朋友们的认同和赞许。
  文以载道、文如其人。看李老师的书轻松愉悦,好像和他坐在一起拉家常一样。透过字里行间,令人感受到他那颗激越跳动的博大爱心。正是不忘初心,才有对家乡扯不尽的挂牵,对父母报恩不及的愧疚和眷恋,对老师培养朋友帮助的深情感恩和念念不忘。不管是在部队,还是在地方,李老师对事业都是那样的忘我和投入,对同志都是那样的坦诚和宽厚,热情执著、敬业勤勉的精神几十年信守如初一以贯之。我想,读者如能静下心来,仔细体会,一定会在李老师做人处事的态度和风范中有所感悟和启示。
  我与李老师相交有年,相知甚深。给我的印象,他总是那样的谦和、厚道、睿智,给人以暖暖的正能量。难得退休后的他仍不辞苦辛,还在为旅游学院和陕西旅游事业的发展竭尽努力贡献心智,但愿他如老骥伏枥雄风永在,再为读者朋友奉献他人生阅世悟真沥沙见金的精神成果。
  希望有更多的读者朋友,通过《岁月回望》,享受和李老师促膝长谈的喜悦。 
 
2016年仲夏于西安
 
(作者为陕西省旅游局副局长)
 
 
 
 
  在人类的悲欢离合中,我的故事极其普通。然而,我不能不对它倾注了全部的感情。
 
——作者
 
 
 
 
引 言1
第一章   家住蒲城3
家乡梗概3
方言特色6
戏剧文化 14
节日民俗 16
往来节事22
红白喜事 23
第二章   少年时代 27
李家概况 27
三年灾害30
最爱祖母32
外家印象 37
北小启蒙 40
初中磨砺44
第三章   青春岁月 50
兴中奠基 50
回乡劳动58
驻对历练 62
百合之春 67
第四章   军营生活73
结缘六零73
汽教训练78
得失瞬间83
管理初探91
教院学习95
十年修为103
机遇之门107
第五章   山海之爱111
家严春秋111
母爱似海120
雪月之殇129
此情绵绵135
第六章   齐家心得144
手足情深144
养女有感152
苦乐爱妻177
第七章   修己育人188
走进学府188
基层感悟192
潜心育人202
学海修身212
后 记218
 
 
引 言
  宇宙苍茫,厚土高天,横无际涯,纵无尽期。沧海桑田,岁月易逝,侪辈愧望,微尘浮世。
  我有时常想,人生有时候就像看一场电影,有些镜头转瞬即逝,快得甚至让人来不及回味。所以,在人生的长河中,当我们畅游到某个港湾的时候,也需要静下心来看看风景,休憩身心,积聚前行的力量。人既是社会性动物,也是具有鲜明性格情感的独特个体。所以,当我们总是被社会潮流裹挟向前的时候,也切记不要被潮流所淹没,需要徘徊一隅,独享“孤独”。或对清风明月,或临晚霞朝露,我们才会屏蔽世间繁华浮尘的杂扰,洗涤那本该纯净的心灵。
  时值2014年大雪时节,从上周起,我已正式移交了学院书记的工作任务。心中无事,一身释然。以前也曾想在花甲之际,回首往昔,且行且思,把自己大半生的经历梳理一遍,点滴心得总结于兹,作为亲朋好友以及想要了解我的读者茶余饭后的谈资笑料,现在终于有时间如愿以偿。我想,历史是史官写的,也是人民写的。个人经历的不同视角,会为历史留下一笔特有的“涂鸦”。一位作家说过:写作是你给予自己的一系列许可,让自己以某种方式表达。发现、悦动、寻觅、跌宕,然后寻找具有自己特色的叙述与坚持。
  动笔之际,如执千钧,我感到这份作业的沉重和不易。往事依稀浑似梦,都随风雨到心头。我想到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我看见蒹葭苍苍,白露为霜,黄河之水天上来;我感念道法自然、慈悲为怀、修齐治平;我思忖人之初、性本善;我想起上小学时学的第一课日月水火、山石田土……这突然之间跃入脑海的文化信息虽成碎片状但仍像须臾不可离开的空气一样包围亲近着我,是我立德成人的精神滋养。我出身农家,祖辈世代为民,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我是高中毕业后入伍从军,算是跳出农门,接受了现代文明观念和生活方式的洗礼。也曾意气风发,也想指点江山,终因才疏学浅,大事无成。但在四十年的生命历程中,我始终坚守朴素平凡的人生信念,就是正直做人,认真做事,做人不耍滑,做事不敷衍。铭记中山先生的教训,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践行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的箴言。所到之处人缘尚好,在部队时曾被所在单位和集团军记功嘉奖;转业高校工作后,两度获评陕西省高等学校优秀共产党员和优秀党务工作者。李商隐有言,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即使平凡如遍布天涯的野草也会得到苍天赐予阳光雨露的眷顾和垂怜。终其一生的经验就是一句话,普通人做好平凡事。把自己的日子过好,也为祖国的繁荣昌盛增砖添瓦。
  昨晚散步时,忽然想起今夏某天曾在微信中写下的一首诗:
 
七律 ·忆江南
曾记当年下江南,梅花开处春意暖。
中山堂前祭总理,雨花台畔忆前贤。
天翻地覆今又是,江花如火水如兰。
习总掌舵开新路,锦绣中华谱新篇。
 
  那是在2005年的正月中旬,学校寒假结束之际,我携爱人去华东五市旅游。首站即南京,初春时节,乍暖还寒,江南的梅花却迎风绽放,令人赏心悦目。感念中山先生铲除封建致力共和的丰功伟绩,当然是先拜中山堂,向这位伟大的中国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献上心中久有的爱戴和敬意。“天翻地覆”是毛泽东形容当年中国政治中心由南京到北京的历史变迁,但当下中国社会正在经历着另一种形式的“天翻地覆”,从经济发展模式到政治体制改革,从铲除党内军内腐败到确立大国特色外交理念,以及干部的思想作风和社会风尚,都在悄然之中发生着变化。笔者由衷希望,在走过毛泽东、邓小平指引和规划的六十年发展阶段之后,中国巨龙会在习近平的领导和统帅下,实现中华腾飞的中国梦。
  
第一章   家住蒲城
家乡梗概
  我的家乡在陕西省蒲城县,地处关中东北部,属黄土梯层平原地貌,东经109°,北纬33°~35°。地属暖温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3.2度,无霜期180~220天,年平均降雨量550毫米。东临大荔县、澄城县;西接富平县;北依白水县、铜川市。东西长52.8千米,南北宽47千米。总面积1654平方千米/1584平方千米。总人口75万人,县城人口42万(2004年)。现属渭南市管辖。
  蒲城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是先民早期劳作耕耘的一方热土。自周代即有记载,迄今已三千余年,是我国建立县制较早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夏商属雍州,周封贾国,春秋属晋,战国初属魏,后隶秦。秦孝公置重泉县,北魏废重泉设南白水县,西魏更名为蒲城县,唐改名奉先县,宋复名蒲城县至今。1949年4月蒲城解放,从此走上了快速发展的历史时期。
  境内文物荟萃,城外桥、景、光、惠、泰五座唐代帝王陵依山为墓,彼此烘托,尤以桥陵石刻最为精美,气势雄伟,为唐十八陵之冠,一九八八年被国务院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城内南寺唐塔,北寺宋塔,遥相呼应,明清考院、六龙壁、勿幕图书馆、杨虎城将军纪念馆、王鼎纪念馆、将相故里牌坊保护完好。一九八八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对外开放县。
  蒲城历史上文化昌盛,人才辈出。大家比较熟知的蒲城三杰:王鼎、李仪祉、杨虎城,在全国都有很高的知名度,还有金代著名文学家和书法家党怀英、被孙中山誉为“西北革命巨柱”的近代英雄井勿幕等先贤志士。
  蒲城人最引以为傲就是敢在朝廷给皇帝“尸谏”的爱国名相王鼎。王鼎少年时家境贫寒。他勤奋好学,心存大志。清嘉庆元年中进士,曾历任礼、户、吏、工、刑等部侍郎、户部尚书、河南巡抚、直隶总督、军机大臣、东阁大学士。曾改革河务、盐政、平反冤狱,颇有政绩。王鼎做官以廉洁著称。为整饬吏治,他刚正不阿,不徇私情。他在刑部任职,先后深入九省审理过三十余起重大疑案,使贪赃枉法者均被惩处,冤假错案得以平反。王鼎关心国计民生,理财有方,生活俭朴,克己奉公,怜恤民苦。在治黄工程中,以七十四岁高龄,且背患疮疾,亲临工地指挥,紧张时竟八日不返公寓,困时和衣卧于轿中。王鼎忧国忧民,忠贞爱国,晚年为维护中华民族利益,捍为领土主权,与林则徐一道,同穆彰阿、琦善为代表的投降派作了殊死斗争。他尸谏殉国的壮烈之举,成为后代志士的楷体。林则徐在戌途中惊悉噩耗,痛失知音,写下“伤心知己千行泪,洒向平沙大漠风”的诗句。1845年,林则徐被招还北京时,特到蒲城,拜望了王鼎故居,并亲到王氏的坟茔祭奠了王鼎。1864年,任陕西巡抚时,还为王鼎守心丧三个月,如今王鼎故居已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与于右任、张季鸾并称“关中三杰”的水利大师李仪祉,更是以其修建的泾惠渠、渭惠渠、梅惠渠、洛惠渠名扬海内,利泽关中。他幼时聪颖,勤奋好学,在泾阳崇实书院读书时,学习了严复翻译的《天演论》等著作,开始接触西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曾写下《权论》《神道设教辟》《新闺怨》《女子不缠足歌》等反封建的作品。1900年入三原宏道学堂求学,与于右任结为学友,志同道合,开始走上民主革命道路。1906年李仪祉和其兄李约祉同在北京京师大学堂读书,由井勿幕介绍同入同盟会。父亲和伯父又是同盟会陕西分会重要成员,为辛亥革命做出过贡献。因此当时有“一家人四口,革命人两双”的赞誉。1929年关中大旱,饿殍载道,人相食,百姓流离失所,老弱转乎沟壑,兴修水利的呼声越来越高。1930年,杨虎城督陕,任省主席,召回李仪祉任省政府委员兼建设厅厅长,才使他的引泾计划得以实施。1932年第一期工程完工后可灌地50万亩。1935年第二期工程扩灌至65万亩。泾惠渠的建成受益,成为中国当时现代化水利工程之典范。之后他继续实施兴建“关中八惠”(泾、渭、洛、梅、黑、涝、沣、泔)的宏伟规划,为陕西关中地区的抗旱防涝粮食丰收奠定了基础。李仪祉不仅精通水利工程技术,而且博学多才,对天文、地理、文史、宗教都有研究,著述丰厚,尤长诗歌、戏剧,还是一位很有造诣的剧作家。他逝世后,好友于右任为陵园作挽联称:“殊功早入河渠志,遗宅仍规水竹居。”
  杨虎城先生因其“双十二事变”的辉煌功绩更是被国人所熟知,他具有的追求真理、爱国爱民、行侠仗义、威武不屈、有胆有识等优秀品格,更是让蒲城人引以为傲。在他身上较多地体现了蒲城人的性格特征。所以,在某种意义上,杨虎城先生是蒲城人的精神名片。杨虎城起自绿林游侠,伯父为哥老会首领。1908年,杨虎城15岁时,其父杨怀福被清政府绞杀于西安,使杨更加仇视清廷,他便联络贫苦农民,抗御暴政。 1911年,他投身于辛亥革命,后率众参加陈树藩的陕西护国军,参加反对袁世凯的革命活动。1917年,参加陕西民主革命早期由于右任领导的靖国军,后又参加国民军。1924年参加国民党,拥护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先后担任师长、军长、十七路军总指挥、陕西省政府主席、西安绥靖公署主任、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等职。综观其一生,由蒲城起事,反清抗暴,讨袁护法,转战关中,坚守西安,出师北伐,回陕主政,被迫内战,直到呼吁抗战,张杨合作,实行“兵谏”,逼蒋抗日。“西安事变”是他人生的巅峰,而十三年后他也为这民族大义的抉择,付出了生命代价。1949年12月中共中央在致杨虎城家属的唁电中指出:“杨虎城将军在1936年与中国共产党合作,推动全国一致抗日,有功于国家民族。杨将军的英名,将为全国人民所永远纪念。”
 
 
方言特色
  蒲城处于陕西关中黄土高原东北川垣地带,地域辽阔。由于地表河流和林地较少,常年干旱少雨,而刮风扬沙天气相对较多。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蒲城的特殊人文地理环境,使其内守外放,既内敛又张扬。内守使蒲城文化具有迥异于其他地方的独特性,社会文化、民间习俗、饮食习惯都自成系统,打上了蒲城的特殊烙印。但蒲城又不同于陕南陕北地域环境更为封闭的一些地区。它与大都省距离不远,属于百公里经济圈的远郊区,大城市的政治动态、经济联系、社会风潮以及思想观念都会很快辐射影响到当地,使蒲城文化相对前沿而不落伍。俗语有“刁蒲城,野渭南,不讲理的大荔县”的说法,流传很久也很广,乃至全国人都以为以蒲城为代表的渭北地区民风剽悍,生民难驭。其实不然,据说这句话是以讹传讹,此话原来的本意是形容渭北地域辽阔、纵横无碍的意思。渭北人把相对窄而长的东西叫“吊”,比如说“某某人长个吊吊脸”。说“某块地吊得很”就是指这块地窄而长。这里的“刁”实则为“吊”。“野”是指那个地方旷远辽阔。不讲理的“理”原为“里”,是说那地方的人通常只讲大概,而不局限到具体细致的几里几里的里数,一般以“不太远”“点点路”这样的模糊概念取而代之。这样的解释是不是有助于你更好地理解渭北黄土高坡的人文地理特点。
  蒲城文化厚重,民风淳朴。乡民性格大多外向耿直,朴实厚道。说话声音高、嗓门大,干事风风火火,刀下见菜。蒲城人最见不得说话吞吞吐吐,形态扭扭捏捏,作风拖拖拉拉,行事慢慢腾腾。会说这种人“肉得很”,就是通常说的不痛快的意思。这种人再对人耍心眼、使绊脚,蒲城人会说,那人阴得很。一个“阴”字,包罗万象,其态尽显,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不阳光”。蒲城人的语言特点,一是说话直率,一语中的。蒲城人说话直来直去,不会“弯弯绕”,也最烦别人“弯弯绕”。喜欢一下子就直冲要害,点到痛处。往往让人下不了台。二是语言活泼,形象生动,很接地气。比如,对喜欢装腔作势的人,蒲城人就说“这人张得没影了”。对有些做坏事的人,蒲城人会说“你亏先人哩”。就是说你做的事有损你家先人(祖先)累积的荫德。三是语言简练,言简意赅。蒲城人说话极少空洞无味、文绉绉的语言,句式短而有力,惜字如金。蒲城话中许多都是一个字的单音词。如把美好舒适的东西叫“嫽”,把聪明人叫“灵”或“灵醒”,把坏人叫“瞎人”,把笨人叫“瓜”,把孩子调皮叫“飞”,把女的招惹异性、红杏出墙叫“骚”,把性格内向、做事慢腾的人叫“嗫”,把东西不结实叫“销”或“薄销”等。四是发音较重,形成“转音”。 南方一些地方说话多是使用“平声”或“上声”,语言阴阳顿挫,舒缓优美。与此相反,蒲城人“咬字重”,说话声音铿锵,听如吵架。蒲城语言多用“去声”(四声),有些咬字发音重了,形成转音。转音的情况又分三种:一是声母转音,如把“b”读为“p”:这衣服很薄的“薄”。二是韵母转音,如把“e”读为“ei”:这是红色的“色”。三是字的声母韵母同时转音,如把“d”读为“t”,同时把“u”读为“ou”:他很孤独的“独”。还有一种情况:我在想,有些字原本的声音就该那样读,只是普通话以北京方言为基础,北京方言并没有涵盖全部陕西方言的语音,只得用相近语音“假借”。有些转音字恰恰保存了古代汉语的全部信息,是语言学上的“活化石”。还有不少语音,用现在普通话的声母韵母怎么也拼不出来,根本就找不出一个对应的汉字。比如“儿子”,蒲城人叫“Ζ”(接近英语字母Ζ的读音),既不读si,也不读ri,而是接近si和ri之间的发音。还有一个蒲城人挂在嘴边的动词,叫“片开”,就是从中间用力分开。这个“pia”字和读音都很难找到,这个词的发音古时应该是“屁阿切”,简单地说就是“屁”和“阿”一拼发出的声音,读去声。
  正如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一样,蒲城人这种过分耿直的性格也有明显的缺陷,就是不少人具有当地人总结的“生、噌、冷、倔”的个性特征。这几个词,属于近义词,意思相近而又略有区别。“生”,蒲城人读seng,和“熟”相对,“熟”就是成熟,成熟自然虑事周全,处事稳妥。那么,“生”代表和“熟”相反的意思,就是做事不计后果,率性而为。“噌”更多的是指态度蛮横。“冷”是指待人接物显得不够热情。蒲城人性格比较内敛,不太会虚于应酬,对人往往内热外冷。“倔”是指这种人往往很有个性,甚至略显怪异。从蒲城的几个杰出人物就可看出蒲城人的秉性。王鼎是在清朝当局丧权辱国、江山社稷风雨飘摇的紧要关头尸谏朝廷,惊醒朝野;杨虎城也是在日寇铁蹄肆虐神州,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危难时刻,毅然选择了惊天动地的“兵谏”义举。近代和民国这两次炳彪史册的爱国义举——“尸谏”和“兵谏”,都发生在蒲城人身上,这绝不是历史的巧合,而是偶然中有必然,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地域文化哺育的蒲城人才有这泰山压顶不弯腰、刀架脖子不皱眉的男儿血性。
 
蒲城方言语音演化(转音)拾例
  
 
 
 
 
 
 
 
 
 
 
 
 
 
 
 
 
 
 
 
 
 
 
 
 
 
 
 
 
 
 
  蒲城乃至陕西方言,大量是古代甚至远古的地方语言。历史发展到现在,大多话语虽存(因祖辈口口相传),文字已失,所以很难找到对应妥切的现代字。现行普通话只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并没有涵盖所有的方言语音,所以,只能以相近的语音和字形代替,出现了字音不一致的情形。比如“言传”,读音叫niancuan。
  蒲城方言是关中东部方言的一部分,和周围渭南、澄城、白水、富平一带基本相似。但各县方言也不完全相同。这里,我剔除了一些过于褊狭拗口又不够流行的词语,把蒲城比较典型又广泛流行的一小部分方言整理于后,以飨读者。
蒲城方言俚语拾例
 
 
 
 
 
 
 
 
 
 
 
 
 
 
 
 
 
 
 
 
 
 
 
 
 
 
 
 
 
 
 
 
 
 
 
 
 
 
 
 
 
 
 
 
 
 
 
 
 
 
 
 
 
 
 
 
 
 
 
 
 
 
 
 
 
 
 
 
 
 
 
 
 
 
 
 
 
 
 
 
 
 
 
 
 
 
 
 
 
 
 
 
 
 
 
 
 
 
 
 
 
 
 
 
 
 
 
 
 
 
 
 
 
 
 
 
 
 
 
戏剧文化
  蒲城人喜爱秦腔,如痴如醉。会唱的人有事没事吼上两嗓子,就好比喝了美酒一样酣畅淋漓。多数不会唱的人却都是戏迷,跟着会唱的人鼓掌欢呼,一样快乐无比。小时候,老人对孩子最大的奖赏就是领着去看一些相对有名气的剧团演出。关中道的人不会唱陕北、甘肃、青海一带的信天游、花儿一类的歌曲,会的就是秦腔。秦腔多以慷慨悲壮的故事居多,唱的人热血沸腾,豪情万丈。《铡美案》《三滴血》《三世仇》《周仁回府》《下河东》《杨家将》《窦娥冤》《王宝钏》等剧中唱段,无不是国仇家恨,悲喜交集,大开大阖,令人唏嘘。这些戏文,既浅显又深刻,虽遥远却亲切,小戏中包含大理,叙事中教你做人。所谓“戏如人生,人生如戏”,高台教化人,所以很受人们喜爱。特别是在解放前,能够有幸读书的人寥寥无几,大多数普通人对历史文化的了解,对社会人生的认知,不少都启蒙于这些戏曲。到现在,我们还经常听到人们把负心郎叫“陈世美”,把命运悲戚的女性比作“秦香莲”,可见这种戏曲文化对人的影响之深。
  小时候经常和大人一起去看戏,但因年龄小,许多戏文也似懂非懂,但看戏也是找乐,小孩子当然喜欢凑热闹。过去文化生活单调,看戏是农村人难得的享受。在方圆十里(五公里)以内的村子演戏,相邻村子的人都会结伴而行,且大多是徒步。至六十年代末期,农村家庭几乎很少有自行车的。自行车是在七十年代以后才渐渐多起来。过去演戏的地方,多是前面一个戏台后面很大的空地。它的好处是对看戏的人数有很大的弹性,几百人可看,一两千人也容纳得下。当然演戏的主办方会组织一帮小伙专司“维稳”任务,观众席哪里骚动拥挤,长竹竿就会对准哪里警示,急了也会用竹竿打好事者的头。看戏结束一般已到十点左右。回去路上,尽管黑灯瞎火,但大伙儿一是熟路,二是人多,大家鱼贯而行,说说笑笑,乐在其中。我印象深刻的有两次,一次是和我婆(奶奶)、我大(爸爸)去荆姚街上看的《三世仇》。是一个正规剧团的演出。这是一个悲戚的故事,一个惯常的主题——压迫与反抗。但在我幼小的心灵里,开始播下是非善恶、公平正义的种子,小脑袋瓜子会开始思考人情冷暖世间万象。还有一次是和我妈去看的,也是去荆姚街上,演的是《白玉楼挂画》。我至今记得演张彦的演员,唱得字正腔圆、声泪俱下、肝肠寸断,“白玉楼上马快跑!”张彦为妻免遭凌辱急切呼唤的情节,至今音犹在耳。我小时候和妈妈一起单独活动的机会少之又少,因为妈妈在家里百事缠身,吃喝拉撒都得操心,她很少有闲暇时间。所以,和妈妈那次看戏的往事,在我是非常难能可贵。 我还清楚记得,我和妈妈是站在从亲戚家借来的长条凳上看完全剧的。演出前场内各种小吃的打趣叫卖声此起彼伏,非常热闹。“芝麻棍子油麻糖,花西蛋儿换婆娘”。意思是这些小吃好吃得很,都能哄得女孩跟上你走。妈妈也给我买了平时难得一见的小吃,让从不贪吃比较听话的我过过嘴瘾。
  解放后,一些新的剧目也颇受大众欢迎,如《红灯记》《祝福》《红色娘子军》,眉户戏《梁秋燕》等。我上小学时候正值“文革”,古装戏不让唱了,说是宣扬帝王将相、才子佳人。所以,只能演样板戏。我们大队就排了《红灯记》《红色娘子军》等样板戏。还排了一出戏叫《一颗红心》,说的是队里一位德高望重的老饲养员关心集体,在饥荒岁月,自己忍饥挨饿,却从家里拿粮食喂集体的牲口的故事。这些戏是非分明、惩恶扬善,使人很受教益。我奶奶就是他们同时代人的典型代表,她没上过学,但却特爱看戏,百看千看无数遍看都不会感到厌烦。他们看戏早已超越了对故事剧情熟悉知晓的范围,因为戏文他们早已烂熟于心,更享受的是“看”的过程,和戏中人一起心潮澎湃,同悲同喜,享受文化的精神大餐。
  蒲城人家里有红白喜事流行请一些艺人到家里唱戏,俗称“喧荒”,一般的是当地艺人自结班子,人数不拘,五个六个,十个八个都行。这些人往往吹拉弹唱,样样在行;生旦净丑,都有两手。喧荒的艺人一般不用化妆。唱的段子可以随主人喜好,随点随唱。一般他们都会依事选戏,不敢唐突,给人难看(蒲城人说“难看”是指出洋相、下不了台的意思)。
  蒲城也时兴关中的皮影戏。搭起一个封闭的舞台,中间有一块约两米见方的幕布。里面演员要挑着用牛皮做成的戏剧角色,边耍边唱。在里面灯光的辐射反衬下,外面的观众才能看到活灵活现的彩色皮影,举手投足,惟妙惟肖,令人叫绝。
  我小时候和奶奶睡在一起,她晚上经常一边纺线一边哼唱着戏文,有滋有味,十分投入。我记得她常唱的有《铡美案》《王宝钏》《三娘教子》等。我至今还依稀记得奶奶唱的包拯的唱段:包拯出生后,“你娘说你是妖精怪,你大说你是古怪精,扔到城南蓖麻坑,狼虫虎豹来喂你,鸟(‘鸟’读‘巧’)鸦五四搭凉棚”。还有奶奶最爱唱的就是《王宝钏》,那种钟情挚爱、守身如玉、坚贞不屈又苦尽甘来的悲喜情节,暗合了祖母苦命人生的精神寄托和情感皈依。祖母还会经常给我讲戏曲的故事梗概,把她的喜怒哀乐传递给我。也使我从小间接了解社会人生,给未来世界观人生观的建构涂上了厚重的底色。
节日民俗
  蒲城的民间节令和关中道的风俗差不多。其最为隆重、时间最长、影响力最持久的当属春节了。农家过春节(农村叫过年),日子一跌到腊月就开始了。先是男主人上会(赶集)置办年货,女主人则要虑当一家人的过年衣着。时光进入后半月,年的脚步也日益临近,更见紧锣密鼓,来去匆匆。为过个干净整洁的新年,农家会全家动手,洒扫清除,把一年的污浊晦气一扫而光。这指挥统帅的当属女主人了。我们家自然是我妈挂帅,冲在前面,把家里仡佬拐角都要打扫干净。拉开过年序幕的是腊月二十三灶王爷(俗称灶火爷)生日,也叫小年,家家户户要祭祀灶火爷,给灶火爷献上油糕、点心等贡品,好让灶火爷“上天言好事,下地降吉祥”。
  蒸年馍也是年前最重要的事情之一,一般年前几天,左邻右舍或本族几家会错开时间,互相帮忙,完成这一重要任务。过年的馍是农家最看重的,年馍蒸不好,会被旁人笑话。年馍的讲究还在于一是数量多,家家户户要蒸上好几锅,大约一百多斤的面粉是要的,原则上要够一家人从年前吃到正月初十左右。还要有初上(初十前)走亲戚拿的年馍。二是样数全。蒲城的年馍一般有:有油包子(当地叫油角角),里面的馅用食油拌面粉,加上调料;花卷(当地叫牛蹄窝,大概因放在笼屉上压出的印子像牛蹄窝);馄饨馍;大馍(像盘坐的飞龙或鲤鱼)。蒸的最多的是包子,既有肉包,又有素包,还有豆沙包。这里面素包子是主力品种,要蒸上好几锅。包子馅多是萝卜、白菜、豆腐、粉条,还有当地产的一种叫“地软”的食物,有点像超市卖的木耳。但我觉得其口感比木耳好吃多了。它是野地里的自生菌,我至今没听说过有人工种植的,因其稀少,就更显其价值。最最重要的是年馍寄托着庄户人一年的期盼和幸福,你想,谁一年春耕秋收辛苦到头不指望换来过年的欢乐呢?而吃的正是体现欢乐的载体和象征,特别是在过去缺衣少食的年代。庄户人宁肯大半年饿肚子,过年也要美美地咥上些日子。
  大年三十是除夕,年的大幕已徐徐拉开。先是敬土地爷、贴年画、门神和春联,营造过年的气氛。单说这春联里面的文化可就大了。除了字要写得好,关键是内容更要大方得体,文白恰当,雅俗共赏。联语既关国事,又涉人情。既要写景状物,更在叙事抒情。这就要求书写者既不能阳春白雪,和者无几;又不能过于土俗,缺少内涵。所以,这活一般是村上的文人绅士干的,但它确实是生长在庄户人心上的乡土文化。
  除夕早上,还要祭祀祖先。旧时原始的做法,就是在家庭的大堂正中墙上挂上先人轴子。小时候,我曾在本族我二伯家见到过。记得宽约一米,长在两米左右。列祖列宗仪容堂堂,依序而坐,肃穆庄严。画像下方有名讳。父亲告诉我,先人轴子的画像类似于现在的素描,但只是抓住根本(人的主要面部特征),寥寥几笔。这种技法古时叫“摘容”,我想其意就是把人的容颜用笔摘取到画轴上。但家族绵延,枝蔓众多,也不是家家都有先人轴子。没有的家庭,就请人写上“列祖列宗之灵位”的木制或纸制牌位,以后发展到有了过世老人的遗照,就用来祭祀纪念。
  蒲城的除夕早饭要吃“馄饨馍”,取“守住魂魄”的意思。所以,每个人都必须吃。襁褓中的婴儿则由其母亲或其他亲人代吃。午饭除了菜肴以外,还要吃长寿面。象征来年顺顺利利,人寿年丰。傍晚开始,到处噼里啪啦,鞭炮震天,所谓“爆竹声中一岁除”。孩子们特别是男孩子最开心的就是放鞭炮。不为别的,就为听那霹雳一声震天动地,看那炮仗冲天而又烟灭灰飞,在震撼与颤栗中享受愉悦和满足。
   “守岁”是过年当中的核心,一家人团聚在一起,迎接新年的到来。这延续了千百年的天伦之乐,激荡了多少华夏儿女的心弦,千里万里就为着心的相聚。我常想,我们小时候过年,单纯也快乐。没有网络,没有手机;没有音乐,没有电视;没有KTV,也没有卡拉OK;甚至没有电灯电话。没有现代化的“小三”偷窃和离间一家亲人间的感情。有什么呢?有铁环、毽子、新衣服,灯笼、炮仗、出出火,还有孩子们藏猫胡、叫马城、斗鸡(蒲城叫顶牛)、跳大绳、挤暖暖。大人在一起,议论收成丰歉、民情政事,感叹世道人心、里短家长,谋划着怎样过好来年的日子。
  初一“大拜年”是过年的重头戏。农村人讲究人勤春来早,特别是大年初一,更要早早起床,争得一年的好彩头。一家人穿戴整齐,整理收拾好卧室厅堂、房前屋后,敬祀礼拜祖先。然后小辈给长辈拜年,蒲城的拜年方式:晚辈给长辈要行跪拜礼。即晚辈要恭恭敬敬跪在地上,叩首作揖(蒲城叫磕头)。长辈给小辈要发压岁钱。同辈之间则不必拘泥,问好、敬礼或磕头均可。早饭要吃得比平时早些,为的是早一点去给族里的长辈们拜年。给族里长辈拜年更要懂得规矩,礼貌有加,就像《弟子规》中讲的,“敬叔父,如敬父”,决不可敷衍造次。否则,就会被认为少调失教,家教不严。除了族里长辈还要去给村上年岁较大、德高望重的老人,以及一些声望好的村中名流(如老师、医生等)拜年。我们当地风俗把教师、医生统称为“先生”,很受乡亲崇拜和敬重。对这一古风我很以为然,因为他们或救人危难或启人心智,是对有文化人的敬称。初一的餐桌,早饭一般除菜、馍外还要吃饺子(蒲城叫扁食),意思和别处差不多,因饺子形如元宝,预示来年多多发财。午饭一般比较丰盛,凉菜热菜、荤荤素素,加上过去砂锅炖的熬菜,熬菜一般都用肉汤,富裕些的家庭砂锅里就会多些肉片、肉丸等,使饿了好几月的孩子们大快朵颐。
  初一过后,最主要的就是走亲串友,互相拜年。蒲城讲究初一不去亲戚家,但可以去朋友家拜年。所以,一般是从初二开始走亲戚。首先,当然是女儿、女婿要领着孩子回娘家,给父母(岳父母)拜年。然后,老外婆家(奶奶的娘家)、老姑家(爷爷的姐妹)、老姨家(奶奶的姐妹)、姑家、姨家等,都要去拜年。正月里农事一般也不太忙,过年差不多就持续到了元宵节。
  元宵节也很热闹,首先是吃元宵。蒲城的元宵和关中地区的做法基本一致,是用糯米粉做的皮,里面的馅用糖块果脯各式各样。其次,就是举办各种灯笼活动。一到傍晚,村中乡道各式灯笼,绚丽多彩,竞放光明。元宵节的灯笼活动一般要持续三个晚上。除此,一些街道、乡镇或大点的一些村庄,还要“耍社火”。社火的项目主要有:走高跷,蒲城人叫“柳木腿”,一般要按照古戏里的角色打扮。走高跷演员的穿着扮相通常要夸张一些。跑旱船,这个节目各地都差不多。三是叫“芯子”的节目,几个人抬着很高的杆子,上面一个八九岁的小演员,看着有些心怯。四是马车上戏剧演员群像展示。一般一出戏一辆车,主要人物登车亮相。五是众多群众参与的扭秧歌,鼓乐齐奏,载歌载舞,挥洒心中的快乐和期盼。
  农历三月到了季春时节,天清景明,繁花似锦。“三月三日天气新, 长安水边多丽人”。人们走出家门,郊游踏青,舒展身心,吸收大自然的精华阳气以充实自身,达到天人合一、与时俱进的境界。三月初恰值清明,清明也是深具中国传统文化的节日,它既是节气,又是节日;既涉自然,又关人文;既观照故人,又教育后代。是中国人寻根思源、慎终追远的集体意识的载体。所以,从我记事起,不管风云如何变幻,也不管政府提倡或是反对,清明祭祖活动就一直没有中断过。即使在“文革”横扫传统文化的极端时期,人们也会以不同方式进行祭祖,以尽中国人特别看重的孝道文化。记得“文革”时期,队里平了坟头,到清明时,奶奶也要我们带上冥纸(用一种马钱造型的铁具打在草纸上成马钱印),偷着去给爷爷上坟,以寄对亲人的哀思。
  清明过后两个月就到了端午节,即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也是非常有文化内涵的节日,这两个节日还有许多共通的地方。首先都关乎时令,端午过后一般就到了暑热逼人的日子;清明则更是节气转换的分界。其次都是纪念故人。不同的是,清明是家族祭祀活动,端午则是举国祭祀英雄。屈子是我国有史以来第一位浪漫主义诗人,历来就是爱国主义的代表,是理想和光明的化身。他坚持真理、爱国爱民、不惧权贵、洁身自爱的精神气质,历来就是中国文人极力推崇的典范。推而广之,成为全国人民对家国一体观念的一种感知和认同。因为屈原的故
关于我们 | 出版流程 | 基本价格 | 新书展示 | 精品图书 | 版权转让 | 咨询回复 | 联系我们 |
宁ICP备20000515号-1 宁公网安备 64010602000777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号:新出银字第061号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91641100227744848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