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老人出书 家族出书 单位出书 教师出书
学生出书 自费出书 博客出书 其他出书
 
 

手机:13037972986

电话:0951-7895312 7895346

腾讯QQ在线客服

地址:银川市金凤区新昌西路132号银川当代文学艺术中心图书编著中心园

网址:http://www.csw66.com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新书展示 > >> 信息详情

弗吉尼亚·伍尔夫的空间书写

发布日期:2016-12-21 14:38:46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弗吉尼亚·伍尔夫的空间书写 / 牛宏宇著. -- 北京:
中国文联出版社, 2016.12
 ISBN 978-7-5190-2416-1
Ⅰ. ①弗… Ⅱ. ①牛… Ⅲ. ①伍尔夫(Woolf, Virginia 1882-1941)
-文学研究 Ⅳ. ①I561.065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6)第308301号    
 

 
                             摘 要


  作为当代空间理论最重要的思想先驱之一,列斐弗尔在其1974年出版的《空间的生产》一书中宣称:“1910年左右,某个空间崩溃了。”列斐弗尔所指的空间崩溃是指基于欧几里得空间与透视空间,并在西方艺术和哲学中得以充分体现的传统理性空间的崩溃。列斐弗尔指出,伴随着这一参照系的消失,诸如城镇、历史、父权、音乐、道德观等等方面的一系列传统观念也消失了。对于这一空间巨变,其实伍尔夫早在50年前就有过相似的论断,她说:“就让我们把这些变化的时间确定在1910年左右吧。”伍尔夫所指的变化是人与人之间一切关系的变化,以及随之而来的信仰、行为、政治和文学的变化。可以说,伍尔夫很早就意识到了人与人之间的复杂社会关系所构成的社会空间的变化,感知到了空间的工具性,并因此终其一生地致力于寻找适应这一变化的文学形式,但直到几十年后,列斐弗尔才将空间的概念引入对这种社会变化的分析之中,试图构建一种理论来描述和分析这种变化的实质及其产生的影响。因此,当列斐弗尔的社会空间理论以其巨大的包容性和适用性潜能进入文学批评的视野时,伍尔夫创作中隐蔽的空间性特征就得以彰显出来。
  本书旨在运用列斐弗尔的社会空间概念及其空间三元辩证法的理论,分析伍尔夫作品所呈现的空间化叙事结构及其作品中的空间所蕴含的政治意义。作为20世纪前半期的现代主义作家,伍尔夫经历了城市化、工业化和世界大战带来的时空观的变化及相应的身体与心理体验方面的变化,其空间化叙事的美学实验就体现了对这种变化的关注和反应。另外,伍尔夫对空间的处置也源于她自身作为一名女性作家的边缘身份,正是这种边缘身份使她能够敏锐地意识到地理位置和边界所体现出的社会压迫以及日常生活实践和话语中的不平等的权力关系。在伍尔夫的创作中,她不仅以超越传统的空间化叙事再现了令现代人倍感焦虑的破碎的世界、杂乱的空间和无情的现实,同时将空间作为由社会生产和权力关系构建的、具有差异性的、矛盾的、动态的场域,通过对空间中受压制的他者力量的呈现,揭露并批判了社会权力阶层借空间表征的作用对弱势群体或异质力量的同质化压迫。
  本书引言部分是对选题缘由的介绍。正文部分共分为三章内容。第一章主要是对伍尔夫空间研究的可行性分析。首先,简单介绍文学批评研究的“空间转向”;其次,指出列斐弗尔的社会空间理论及其空间三元辩证法与伍尔夫创作研究的契合关系;最后,分析伍尔夫研究空间的复杂性和开放性,并指出伍尔夫空间研究的可行性。第二章主要探讨伍尔夫小说创作中的空间化叙事。首先,伍尔夫的小说革新实验是构成社会空间的文学空间实践,它将历史的宏大叙事转向对日常生活空间、生存的此在空间和感性的社会空间的关注,彰显了文学空间的他者力量对文学叙事传统的颠覆;其次,《墙上的斑点》《达洛卫夫人》和《奥兰多》等作品的空间化叙事表明了伍尔夫的创作实验致力于在时间的碎片中“追忆流逝的空间”,表征了现代都市生活的碎片化、异质性和无序性,又体现了伍尔夫自己的生存体验和人生哲学。这种叙事形式的创新是对现代叙事困境的突围,也是对资本主义现代性发展进程中文学表征空间的建构。第三章主要探讨了伍尔夫作品中的空间政治。空间化叙事使作品中的空间不再是静止、中立、被动的故事背景,而成为既是手段又是目的的社会空间,社会空间中的人物在性别、阶级、民族“空间表征”的规训下,通过“空间实践”,以差异化的“表征空间”,向“空间表征”挑战,对性别主义的、民族主义的和权力阶级的话语提出了质疑并予以解构。本章通过对《一间自己的房间》、《三个基尼币》《往事杂记》《出航》《夜与日》《达洛卫夫人》《到灯塔去》、《弗勒希》《海浪》《岁月》等作品的分析,分别从性别、阶级、民族三方面指出伍尔夫以性别政治为核心内容,兼顾阶级政治和民族政治的空间政治批评。本书的结语部分不仅是凝结着全书核心思想和内容的总结性结尾,又是与本书相关的后续研究的开端。
  在空间理论的观照下,将政治文化批评与文学本体研究结合起来,从文本内部结构和文本外部的社会层面更全面地研究伍尔夫所具有的他者力量,是对伍尔夫研究空间的进一步拓展。可以说,这一研究不仅颠覆了伍尔夫只关注内心世界、思想偏狭、创作“非常空洞而无意义感”的传统形象,而且也表明了伍尔夫研究更多可能性的存在。
 
  关键词: 弗吉尼亚·伍尔夫;空间理论;空间化叙事;空间政治
 
 
BSTRACT
  Henri Lefebvre, a forerunner of the Theory of Social Space, has claimed in his The Production of Space published in 1974 that “around 1910 a certain space was shattered”. The shattered space Lefebvre mentioned refers to the space of classical perspective and geometry, developed from the Renaissance onwards on the basis of the Greek tradition and bodied forth in Western art and philosophy. Lefebvre states that with the disappearance of the reference systems, other former 'commonplaces' such as the town, history, paternity, music, traditional morality, and so forth have also disappeared. As for such great change, Virginia Woolf has made the similar announcement fifty years earlier that “Let us agree to place one of these changes about the year 1910.” According to Woolf, about the year 1910 all human relations have shifted,hence a change in religion, conduct, politics, and literature. Woolf, so to speak, has been aware of the shift in social space woven by all human relations and the instrumentalness of space at very early time and devoted her whole life to seeking new ways of writing to fit the social change, whereas Lefebvre introduced the concept of space into the analysis of the social change dozens of years later and attempted to construct a theory to describe and analyze the essence of the change and its effect. Therefore, while Lefebvre’s Theory is seeping into the literary criticism with its great potential of inclusiveness and applicability, the hidden features of spatiality and sociality in Woolf’s writing are manifest.
  This book aims at analyzing the spatialized structure of narration and the political significance implicated by social spaces in Woolf’s writings by using Lefebvre’s concept of social space and his triad dialectic of space. Virginia Woolf, as one of the famous modernist writers, went through the urbanization, the industrialization and the First World War in the first half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which brought about the change in her outlook and experience of space and time and influenced her aesthetic experiment. In addition, Woolf’s way of dealing with space in writing is resulted from her marginal identity as a woman writer which enabled her to be sensitive to the social oppression embodied by geographical places and the unequal power relations in the practice and discourse of everyday life. Woolf’s writings not only represent the broken world, the chaotic space and the relentless reality by means of the spatialized narration, but also disclose and criticize the social authority’s oppression on the disadvantaged groups or the heterogeneous forces by using space as constructed, contradictory and dynamic.
  The foreword part of the book briefly introduces the reasons for choosing the subject and the perspective of the study. The body part consists of three chapters. The first chapter analyzes the feasibility of studying Woolf and her writing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 space. Firstly, ‘the spatial turn’ in literary criticism is simply introduced; secondly, how Lefebvre’s theory fits into the study of Woolf’s writings is analyzed; and lastly, the complexity and openness of the study space about Woolf is presented and the feasibility of the space study about Woolf is proved. The second chapter focuses on the spatialized narration of Woolf’s novel writing. The first section of this chapter points out that Woolf’s writing innovation is a kind of literary spatial practice which can be considered as part of the social spatial practice. The new way of writing transfers the concern from the grand historic narrative to the everyday life space, the Dasein space and the perceptual social space, which reveals the subversion of the other in the literary space against the literary narrative tradition. The second sector points out that the spatialized narration in Woolf’s novel innovation represents the recollection of the past spaces in the temporal fragments by analyzing such novels as The Mark on the Wall, Mr. Dalloway and Olando. The untraditional way of writing reflects the fragmentization, heterogeneity and disorderedness of the modern urban life and embodies Woolf’s own living experience and philosophy. It is not only a break through the modern narrative predicament, but also a construction of the literary space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apitalist modernity. The third chapter is mainly about the spatial politics in Woolf’s writings. In the spatialized narratives, spaces are no longer the static, neutral and passive story settings but rather the dynamic, active and open social spaces both producing and being produced. People in the social spaces, who are disciplined by the representations of space in terms of gender, class and nation, make challenges to the representations by means of spatial practice,questioning and subverting the discourses of sexism, nationalism and class hegemony. This chapter concerns with such works as A Room of One’s Own, Three Guineas, A Sketch of the Past, The Voyage out, Night and Day, Mrs. Dalloway, To the Lighthouse, Flush, The Waves, The Years, etc. By analyzing the functions of spaces in these writings, this chapter expounds the spatial politics criticism in terms of gender, class and nation. The epilogue of the book is not just an ending that concludes the core thoughts and contents of the previous chapters, but a very beginning of the subsequent studies related to the present one.
  The combination of the literary ontology study with the political and cultural criticism in light of the theory of social space presents Woolf’s otherness power both from the internal structural level and from the external social level of the texts. The study on the one hand subverts the traditional image of Virginia Woolf whose only interest is the inner world, whose thought is narrow and whose writings are “empty and meaningless”, and on the other hand, it turns out that the space of Woolfian study is open and there exists more possibilities to be explored.
KEY WORDS:  Virginia Woolf; Theory of Social Space; Spatialized Narration; Spatial Politics
  
 
目录  
  摘要1
Abstract4
引言1
 
第一章 伍尔夫研究与空间研究的契合5
第一节 空间理论——现代主义文学研究的新视域7
一、“空间贬值”与“空间转向” 8
二、列斐弗尔的社会空间理论12
三、空间理论走向文学批评  17
 
第二节 伍尔夫与列斐弗尔的相遇24
一、列斐弗尔的1910年左右 25
二、伍尔夫的1910年左右 28
三、殊途同归 34
 
第三节 伍尔夫的研究空间与空间研究37
一、国外伍尔夫研究  38
二、国内伍尔夫研究 48
三、伍尔夫的空间研究  50
 
第二章 伍尔夫小说中的空间化叙事57
 第一节 伍尔夫的小说实验与空间实践62
一、作为一种空间实践的小说实验  62
二、基于空间体验的空间化叙事 68
三、致力于对真实世界的呈现 71
 
第二节 《墙上的斑点》与阿莱夫 77
一、叙事困境与现代小说家的探索77
二、《墙上的斑点》:突破性的创作81
三、墙上的斑点与阿莱夫86
 
第三节 《达洛卫夫人》:存在的瞬间91
一、伍尔夫的时间观 92
二、“存在的瞬间” 98
三、瞬间中存在的克莱丽莎 104
 
第四节 《奥兰多》:空间建构下的奥兰多110
一、狂欢会与老宅  112
二、君士坦丁堡 114
三、伦敦117
四、碎片化的奥兰多 120
 
第三章 伍尔夫作品中的空间政治123
 第一节 社会的伍尔夫和空间表征 127
一、社会关系 129
二、社会实践体验 133
三、边缘身份 136
四、创作与空间表征140
 
 第二节 《一间自己的房间》到《三个基尼币》
——性别的空间政治146
一、私人空间与公共空间的二分148
二、“房中的天使”——被构建的女性身份 157
三、“自己的一间屋”——寻找失去的自我 166
四、埃莉诺·帕吉特的空间实践                                                 ——走出家庭 172
 
 第三节 温玻尔街与白教堂的对立与交集
——阶级的空间政治181
一、《往事杂记》:中上层阶级家庭空间的构                         建性183
二、《弗勒希》:空间表征掩盖下的阶级政治190
三、《达洛卫夫人》:挑战权力话语的空间                                   实践 196
 
 第四节 帝国空间的建构与解构
——民族空间政治 204
一、伍尔夫的帝国情怀 205
二、伦敦与殖民地——帝国主义的空间表征 211
三、他者对帝国空间的解构 220
 
结 语229
参考文献 236
后 记251
 
 
 
 
 
引 言
  2002年底上映了一部名为《时时刻刻》的电影,这部电影获得了2003年度多种奥斯卡奖项,影片所获得的荣誉和所引发的争议见证了历史进入21世纪后伍尔夫在大众传媒领域所引发的关注。这部影片改编自迈克尔·坎宁安1998年出版并于翌年获得普利策文学奖的同名小说The Hours,它以一部不同寻常的文本贯穿始终,因一个不同寻常的人物而意义深远。这部文本就是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之作《达洛卫夫人》,而这个人物就是其作者弗吉尼亚·伍尔夫。影片以清晰凝重的画面,深度的意象和自由切换的蒙太奇技巧将三位20世纪不同年代女性的现实生活和心灵世界交织在一起,通过镜像式的相互映照表现了现代世界女性内心的压抑与抗争,同时诗意地再现了伍尔夫强大的内在精神和对生命意义的思考。
  影片中尼科尔·基德曼所塑造的伍尔夫形象颇受争议,许多伍尔夫的研究者认为影片强化了伍尔夫脆弱、抑郁和神经质的一面。莱辛在《卡莱尔的房子和其他素描》(Carlyle?謘s House and Other Sketches)的前言中认为,《时时刻刻》中塑造的伍尔夫,不是真实的伍尔夫,是女作家同时代人会感到惊讶的伍尔夫,她指出:“后人似乎不得不使弗吉尼亚变得温柔、可敬、平和、优雅,于是便看不到那粗鲁、苛刻、声音刺耳的部分……这个女人不生病的时候享受生活;喜欢聚会,朋友,野餐,远足,短途游览。”①也有学者认为,影片“抽空了她生活中所表现出的政治智慧和对社会的洞察力”。②那么真正的伍尔夫是怎样的形象,是神经敏感而脆弱的心理小说作家,抑或是睿智而犀利的社会公知?且不说影片是否表现并塑造了真实的伍尔夫,其中有一段场景和对白着实令人深感震撼。在里士满的火车站,伦纳德追上了想要逃离宁静乡村生活的伍尔夫,他小心地劝解她:“弗吉尼亚,奈莉做好了晚餐,我们回去吧。奈莉辛苦了一天,我们有责任回去吃晚餐。”但是伍尔夫对着伦纳德咆哮:“我没有这个责任,没有。我一直在忍受这种监护,我受够了这种牢狱式的生活……我的生活被偷走了。我住在一个不愿意居住的小镇,过着我不愿意过的生活。我们该搬回伦敦了,我想念伦敦,我想念伦敦的生活。我要死在这镇上了……我选择不封闭在这个小镇的宁静祥和里,宁愿面对大都市的动荡,这是我的选择。”③
  影片中的伍尔夫义无反顾地想要回到伦敦喧嚣动荡的都市生活中去。那么,伦敦之于伍尔夫究竟具有什么重要的意义?伦敦如何使得这位美丽而才情外露的女人陷入疯狂、抑郁的境地而又难以抗拒它的魅力?伦敦如何造就了一代意识流大师而又将其吞没?伍尔夫作品中反复出现的伦敦景象代表着怎样的精神世界和社会现实?伍尔夫的成就对于建构现代人眼中的伦敦又有什么意义?当伍尔夫以近乎疯狂的执着想要奔向伦敦时,这一连串的问题便油然而生,同时也令空间理论别具一格而又深刻厚重的空间分析和阐述凸显于对这些问题的探寻之中。现代和后现代思想家和学者们从社会、经济、政治、哲学等方面对我们存在并生活着的空间的重新阐释,似乎与伍尔夫和伦敦这个巨大空间之间的关系具有某种内在的必然联系,它为Lee所指出的伍尔夫的“政治智慧和对社会的洞察力”提供了依据,令我们更加理解了伍尔夫与她所向往的那个社会空间之间既统一又矛盾的关系,理解了她作为一个“里面的局外人”(within outsider),对所处的社会空间所具有的既颠覆又建构的作用。
  《时时刻刻》虽然只展现了伍尔夫为媒体大众所认同的那一面,即为疯狂和自杀倾向所困扰的孤独而脆弱的作家形象,但在那“宁愿面对大都市的动荡”的吁求中,我们分明又感受到了一个勇于面对社会不公与战争创伤,一个勇于向父权社会挑战的政治女性的形象。其实,真正的伍尔夫是什么样已经不重要了,作为一个现代主义的经典作家,她已经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地点被不同的人以不同的方式所阐释,成为一个历史人物,文本中的人物,甚至是一个文化标志,每一种对伍尔夫的解读都既是她又不是她,但每一种解读都让伍尔夫的形象更加丰满、更具有想象性,她已然成为社会空间复杂关系中的一部分,不断地被生产,又不断地再生产,成为一个开放的、异质的、不确定的空间建构,潜藏着各种呼之欲出的可能性。本书将着眼于现代主义和现代性研究中对空间问题的关注,以列斐弗尔的社会空间理论为理论基础,结合文学批评及其他领域的跨学科空间研究,从空间的社会性、异质性和开放性角
  
  
  
 
 
 
 
 
 
 
 
 
 
 
第一节 现代主义文学研究的新视域
——空间理论
  社会空间理论的崛起出现在20世纪后半叶西方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以列斐弗尔、福柯为代表的一批西方哲学家、思想家、社会理论家和地理学家在70年代展开了社会批判理论中对空间意义的反思和重申,这意味着空间问题拨开了历史决定论的遮蔽,打破了人类思想史上重视历史时间维度的思维定式,以令人瞩目的方式凸显出来,正如福柯所言,“当今这个纪元也许将首先是空间的纪元”。①后现代思想家和地理学家索亚也生动地指出,“因为我们生活其中的空间维度,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深关牵着社会生活实践和政治……无论我们是穷于应付扑面而来的电子传媒冲击,是寻求政治的方式解决日益增长的贫困、种族和性别歧视、环境恶化问题,还是试图理解全球范围头绪纷繁的地理政治冲突,我们都日益意识到古往今来,我们始终生来就是空间的存在,始终是在积极参与我们周围无所不在的空间性的社会建构。”②空间理论在众多学者的推动下,迅速成为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哲学、心理学、地理学、历史学等学科领域的桥梁,同时,也深入文学领域,成为文学研究的一个崭新视阈。
 
一、“空间贬值”与“空间转向”
 
  空间在“空间转向”之前的西方传统中,一直是一个超验的、抽象的、形而上的概念,这使得空间“成为等待人去直观反映或理性认识的纯粹客体,成为超离于人、抽象于人的纯粹存在,空间因此成为一种绝对的、抽象的、永恒的、无限的、静止的实体存在或神秘存在”。①这种观念割裂了人与空间的关系,空间被看作客观、均质、无限的容器,人们关注和思考的是空间内事物之间、人类群体以及个体的和谐秩序问题以及各种事物以及人类如何在时间和历史的维度上演化、发展、进步的问题。同为物质存在基本形式的时间和空间在西方知识传统中被给予了截然不同的地位,“一种在本质上是历史的认识论,继续蔓延于现代社会理论的批判意识……这一旷日持久的认识论在场,在界定批判性的思想和阐释的本质时为‘历史的想象’保留了享有特权的地位”,②而空间自身的本体地位则被搁置一旁,仅被当作是时间演绎历史的容器。米歇尔·福柯称这种现象为“空间的贬值”,他指出:“空间以往被当作是僵死的、刻板的、非辩证的和静止的东西。相反,时间却是丰富的、多产的、有生命力的、辩证的。”①而索亚也认为历史决定论的长期霸权地位淹没或边缘化了空间的想象,扼杀了人们对社会生活空间性所同样具有的批判敏感性。
  随着20世纪西方思想和物质语境的发展变化,随着列斐弗尔、福柯等思想家对空间时代来临的宣告,从20世纪中后期开始,西方学术界掀起一股广泛的、跨越学科界限的“空间化”浪潮,社会理论家对以往受历史决定论宰制的理论进行了反思,他们辨识出传统理论具有明显的去空间化倾向,而空间的失语又限制了理论的解释力,所以,他们通过各自不同的路径进入到社会理论的空间转向这一理论思想的演进之中,空间逐渐浮现为社会理论的一个核心议题。
  福柯在20世纪60年代的研究中就对“空间着了魔”,他认为在现代性、权力和知识的构成中,空间与时间起着同样重要的作用。福柯虽未对空间理论进行系统的逻辑建构和理论探索,但他实现了从后现代视域对知识、权力和历史的空间化解读。后现代地理学家索亚说,“他关于考古学和谱系学的知识,为空间性的后现代文化批评和权力的制图学提供了一条重要的发展途径”。②1974 年,列斐弗尔的《空间的生产》的法语版出版,后经哈维等人介绍到英语世界,但直到1991 年其英译本才得以出版,这一重要著作在一定程度上揭橥了社会理论对空间概念的系统关注。
  继列斐弗尔和福柯之后,一批来自不同领域的学者展开对空间和文化地理学的跨学科研究,无论是布尔迪厄的“空间区隔”(distinction of space)、吉登斯的“时空分延”(time-space distanciation)、德波的“景观社会”(spectacle society)、鲍德里亚的“仿真拟像”(simulation simulacra)、卡斯特尔的“流动空间”(space of flows)、还是哈维的“时空压缩”(time-space compression)、索亚的“第三空间”( the third space),①均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对启蒙时期和笛卡尔主义以及康德的空间观提出挑战,并以其不同的方式揭示出:“空间自身是如何既作为一种产品(经过不同的社会过程和人类干预所产生的)、又作为一种作用力(它反过来影响、指引、限定人类在世界上的活动和路线的潜能)而存在的”②1985 年,一群地理学家和社会学家联手出版论文集《社会关系与空间结构》,此书被视为英语世界的社会理论家关注空间议题的一个宣言。这一社会理论的“空间转向”改变了传统的思维、言说和解释方式,不仅为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提供了空间化思考的理论方向,为现代性和后现代性问题的探讨提供了崭新的阐释视角,而且成为沟通各学科知识的桥梁。
  魏格纳指出,在社会理论对空间给予重新关注,并以此对现代社会结构和运作机制所进行的研究中,“贡献最大的两位思想家是列斐弗尔和福柯”。③ 作为空间研究的先驱人物,他们所具有的开拓性思想贯穿在人文社科领域注重空间角色的各种研究之中。与列斐弗尔始终偏重对社会空间的社会生产的意义进行研究不同,福柯着力于空间的权力关系分析。他说:“人们时常以空间的着魔指责我,我确实对空间着魔。但是,我认为通过它们我确实达到了我根本追寻的目标:权力和知识间可能存在的诸关系。一旦知识能够用地区、领域、移植、移位、换位等空间术语来描述,我们就能够把握知识作为权力的一种形式和播散权力的效应的过程。”① 通过对监禁场所和规训机构等权力关系发生作用的场所进行考古学的研究,福柯认为 “我们的社会不是一个公开场面的社会,而是一个监视社会……个人被按照一种完整的关于力量与肉体的技术而小心地编织在社会秩序中”,② 这种技术或称“规训技术”就是空间中权力的运作,通过对空间、时间和他性的社会控制来实施和完成现代社会权力的操控。福柯认为由权力关系构建的场域充满了异质性,“那攫取、啮噬着我们的空间,本身也是一个异质的空间”,③因此这种权力关系空间强调一个拆解现状的动态的、颠覆性的过程,一个具有无限的改变可能性的过程。福柯关于空间、知识、权力之间工具性联系的话语在许多方面都类似于列斐弗尔关于空间性和社会空间生产与再生产这一主题的探讨,因此,对福柯思想的简单介绍将是我们深刻理解和把握列斐弗尔空间理论的良好补充。
 
 
二、列斐弗尔的社会空间理论
 
  列斐弗尔具有和福柯一样的对“空间的着魔”,他通过对“空间”概念的重新建构,对一般空间理论的系统阐述,启迪了当代学者对现代性和日常生活逻辑的重新认识和阐释。“社会空间”这一概念来源于列斐弗尔最有影响力的一部著作——《空间的生产》。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列斐弗尔将马克思的物质生产概念与空间和地理的分析结合起来,详细地解释了资本主义现代性的发生和发展是如何通过一个特殊的“(社会)空间的(社会)生产”而产生的。
  首先,列斐弗尔的社会空间理论提出“自然空间已经无可挽回地消逝了”,“空间是社会性的;它牵涉到再生产的社会关系,亦即性别、年龄与特定家庭组织之间的生物-生理关系,也牵涉到生产关系,亦即劳动及其组织的分化”。“今日,对生产的分析显示我们已经由空间中事物的生产转向空间本身的生产”。①列斐弗尔认为,空间从根本上是通过并依靠人类活动而产生的,它不是马克思那里的物质生产的器皿和媒介,“不是由事物的堆积,由(感官)数据的汇集所组成的,也不是承载着各种物品的像包裹一样的容器,此外……它不能被缩减成一种凌驾于现象、事物、客观物质性之上的‘形式’”,②而是 “一种互动性的或者追溯性质的产物,它介入于自我生产之中……就其生产性地位作用而言, 并作为一个生产者,空间( 或好或坏地被组织起来的) 成为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一个组成部分。”①为了更清楚地了解空间生产的真相, 列斐伏尔对空间的生产进行了政治经济学的反思。他认为,空间就是一系列社会关系的构建,社会主导性的生产关系以一种具体的和人造的空间性形式得到再生产,这种空间被一种处于不断推进中的资本主义所“占有”,被分裂为各个部分,同质化为离散的商品,组织为各种控制场所,从而达到继续生存的目的。因此,空间的形成不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 它是一个各种利益奋力角逐的产物, 受到各种利益群体的制约与权衡。在列斐弗尔眼中,空间永远都是政治性的、策略性的,“真正是一种充斥着各种意识形态的产物”。②
  其次,列斐弗尔认为,任何由社会产生的历史空间都是由他所谓的“空间实践”“空间的表征”“表征性空间”经过辩证地交错而成的矩阵所构成,这就是索亚所说的列斐弗尔的“空间性三元辩证法”。其中空间实践“包含着生产和再生产,以及作为每一社会构成之特征的具体地点和空间集合。它确保了连续性和某种程度的凝聚力。这种凝聚力意味着一种基本的能力和具体的行为”,(Production:33)是指生产社会空间性之物质形式的过程,因此它既表现为人类活动、行为和经验的中介,又是它们的结果,这种具体化的、社会生产的、经验的空间被描述为“感知的”空间,强调空间的物质性。空间的表征是概念化的空间,这是科学家、规划者、城市学家、分门别类的专家政要的空间,是仿佛某种有着科学爱好的艺术家的空间,它与社会生产关系及这一关系所强加的秩序紧密相关, 因此它是占统治地位的空间,是权力和意识形态、控制和监督的再现,强调空间的精神性。表征性空间在列斐弗尔看来既与其他两类空间相区别又包含着它们,它是全然“实际”的空间,是具体化的个人文化体验,与“社会生活的私密的或底层的一面”相连,也与艺术相连。实际的表征空间把真实的和想象的、物质的和精神的在平等的地位上结合起来,因此成为“反面空间”诞生的领域,成为从属的、外围的和边缘化了的处境产生出来的反抗统治秩序的空间,这一空间与索亚的第三空间非常接近,它强调了统治、服从和反抗的关系,具有潜意识的神秘性和有限的可知性,它彻底开放并且充满了想象。①
  最后应当指出的是,在对空间概念的重新定义中,列斐弗尔反对传统二元论非此即彼的对立,他说“始终有三项关系,始终存在他者”。②因此,正如索亚所言,“《空间的生产》关键就是批判性的他者化-第三化理论,它重申空间性,以对抗西方哲学、科学、历史编纂学及社会理论(包括最具有批判性的变种)只关注存在的历史性和社会性互动的明显倾向”。③索亚将列斐弗尔的思想概括为“本体论的三元辩证法”,其中空间与社会和历史一起,对于人类认识世界与存在构成不分主次、不分先后、相互涵盖、相互关联的三元结构,而“空间性的三元辩证法”正是这一结构的重心从存在的本体论向空间认识论的转变。列斐弗尔通过对他所说的“双重幻象”的批评,把(客观的)物理空间和(主观的)精神空间融合为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的亦此亦彼的社会空间。这种融合或者第三化是一种日益空间化的辩证法,是对诸如生产者与产品、原因与结果、中心与边缘、主体与他者、同质与异质等相互对立的现代性二元结构的解构,从而揭示空间性背后所隐匿的现代社会的混乱和危机。“按照特里·伊格尔顿的说法,空间解构的宗旨是给过去的‘庄严的挂毯翻个面’,揭露其零乱的编织纹路,而正是这样的纹路组成了批判社会思想中的知识历史。”①
  列斐弗尔的三元辩证法不仅旨在解构,而且旨在一种启发性重构,它开辟了一个新的领域,这个领域并不完全归于权力,因为没有一种空间是完全受崇拜的,也没有一种社会关系可以被完全掩盖,每一个空间都包含“势力”和“差异”,它们之间的矛盾“将永远无法平息”。(Production: 23)在列斐弗尔看来,社会空间是“一个充满张力和畸变的力场”,(Production: 145)既是压迫性的,又是解放性的,它向各种可能性开放。正如索亚所说,它是“一个集体反抗的空间,一个‘政治选择的第三空间’,同时也是所有边缘化或外围化的‘主体’聚首的地方,不管这些边缘化主体置身何处。在这样一个充满政治色彩的空间中,人们可以描绘并实现崭新的、另一种形式的‘公民身份’”。②
  然而,当在《空间的生产》中谈到文学空间时,列斐弗尔将文学语言的地位置于物质现实之下,从而低估了文学的批判力量。他认为在空间的历史中,空间是“理念或话语的空间”(Production: 116)或是“文本中的一种文学语言”(Production: 136),是通过阅读哲学、数学或文学话语来抽象地把握的,但真正的空间是社会的,是生产和被生产的,是关系的,是异质的,是不能通过阅读就可以理解其内在机制的。“当文学文本中建立的代码被应用于空间——比如城市空间时,很容易可以看到,我们仍停留在纯粹的描述性阶段。任何用这种代码解释社会空间的尝试一定会将空间本身还原成为一种信息,而在其间的栖居也仅是一种阅读。”(Production: 7)在列斐伏尔看来,文学文本中处处都有空间,但却各有其伪装,它们是“被封闭的,被描述的,被投射的,被梦想的,被推测的”,(Production: 15)语言中隐藏的意识形态使其蒙上了一层朦胧的面纱,制造出一幅现实的幻象,遮蔽了现实世界的被建构性。列斐弗尔认为,“空间不能被还原为日常话语或是文学文本语言”(Production: 136),因为空间的实际存在方式与书写的现实“截然不同”。(Production: 142)这样,文学文本和空间架构之间便竖起了一道无形的屏障,前者被认为是一种体现智力和意识形态的言语艺术品,而后者则是各种关系相互交叠的社会网络。宋阳珠认为是列斐伏尔对物质性给予优先权的马克思主义冲动驱使他在阐述社会空间时将其与文学空间割裂开来,①这与他反对精神空间与物质空间二元对立,并坚持空间同时是物质的、精神的和社会的观点相矛盾,在无形中削弱了在分析社会空间生产的过程中所显示出的批判力量,并且掩盖了文学作品所具有的颠覆性潜能。
  其实,列斐弗尔对文学空间的贬抑主要基于他对文学语言的批评,他反对文学作品以虚幻的现实隐匿社会空间的建构与被建构性,而向人们呈现一幅虚假的世界画面,其实这一点也正是伍尔夫和与她同时代的现代主义作家们所反对的。事实上,当后结构主义理论、符号学理论和解构主义理论开创了语言与现实不可分割而又相互建构这一新的理解方式之时,我们有理由相信,以语言文字符号为媒介的文学空间生产必然构成社会文化空间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参与表征性空间的建构,同时,它也是皮埃尔·布尔迪厄所谓的 “权力场中的文学场”,无法逃脱构成社会空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各种权力关系的共同作用,文学空间与社会空间之间这种相互联系相互建构的关系实际上与列斐弗尔社会空间辩证法的意义旨归并行不悖。
  无论如何,列斐弗尔的社会空间理论是极富开拓性的理论研究,它对于后来的许多批判性理论研究,诸如后现代主义、空间女权主义、后马克思主义,以及被称为文化批评的理论研究、关于身份和差异的文化政治学研究都具有开启和借鉴的作用,它成为后现代阶段关于社会及人的存在及其关系研究的一个重要的基础。
 
三、空间理论走向文学批评
 
  紧跟列斐弗尔的空间理论,涌现出来自不同学科领域的对空间和文化地理学的跨学科研究,这些研究涉及社会学(安东尼·吉登斯,皮埃尔·布尔迪厄),地理学(爱德华·索亚,大卫·哈维),女性主义地理学(多琳·梅西),都市研究和日常生活的文化研究(米歇尔·德·赛都)等多个领域, 对于理解空间构成、权力和政治机构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新的阐释视角。这些理论的共同特征是向传统的空间概念——即空间是展开历史和文化进程的一种均质的、客观的、虚空的容器——提出挑战。尽管他们的论点各有偏重,但他们一致认为社会空间既是人类目标、动机、权力和实践的产品,又是其生产者,而这些人类活动又因性别、阶级、种族、民族和性取向的不同而各有不同。
  在全球化空间重组的社会背景之下,在西方文化思想界对社会历史空间维度的关注之下,空间成为人类展开思考、解释、批判活动不可或缺的维度,对空间和空间性的关注也越来越多地进入文学批评和文化批评的视野,人们开始更多地关注文学和其他文化文本是如何表现空间的。尽管列斐弗尔对文学空间能否揭示现实世界的社会空间关系方面提出质疑,但《空间的生产》仍为现代性的批判提供了一种独特的空间阐释视角,“对20世纪后半期广泛的学科领域的研究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范围从都市化研究、建筑学、社会理论到文学和文化研究”。①
  在历史决定论的强势话语统治下,文学批评的传统始终存在着注重时间维度而轻视空间维度的倾向,人们更多地关注文学的历史书写与叙事,故事情节、性格发展、戏剧冲突、历史事件等历时性因素成为叙述艺术的最关键的内容,而空间只被看作背景或舞台,始终处于次要的地位。随着现代派小说日益趋向人物内心化,小说似乎完全沉浸在人物意识活动的呈现之中,就连故事情节发生的客观地理背景也变得不重要了,正如魏格纳所说,“任何对个体意识之外的背景或空间的关注仿佛都消失了”。①另外,从古代到现代的文学理论都强调文学文本结构的整体性和逻辑性,因此,传统文学想象都呈现出文学内部空间的同质性和统一性,以至于当现代社会危机所导致的社会空间的重构使得叙事方式发生了空间性转变时,文学的空间想象仍不被文学批评领域所普遍关注。然而,这并不意味着现代文学从对现实主义和人道主义特定意义的追寻转向对不同风格、技巧和空间结构的运用这一事实永远会被历历决定论的话语所掩盖,现代小说中超越既定规则的空间形式很早就已经引起了少数批评家的注意。美国著名文学批评家约瑟夫·弗兰克就早在1945年首次提出了小说空间形式的理论。因此,文学领域对空间的关注并非肇始于后现代对现代主义和现代性的反思和批判之中,但对这一关注的重新发现却正是源于社会批判理论的“空间转向”。
  自从1945年约瑟夫·弗兰克发表《现代文学中的空间形式》一文以来,人们对空间的关注就一直与并置、剪接与拼贴等现代主义叙事形式密不可分,这些叙事特色也成为我们理解文学艺术如何表征碎片化现代社会的关键。弗兰克认为现代小说对并置和拼贴等反传统叙事手段的采用建构了与艺术相似的空间效果,而这源于“那种在科学技术连续胜利中产生的、把握生活的目的和意义上的失落感”。①弗兰克的论文引起人们对文学中空间问题的关注,成为文学空间研究的滥觞。然而,弗兰克对文学空间形式革新的关注作为现代主义文化现象的一部分,其研究指向现代艺术的内部自我构建力量,和对物质世界的超越,向内心空间的转向——即意识、心理状态和对现实的主观呈现,结果也自然被戴上了脱离外部现实和外部空间的帽子。当然,这并不是说在空间研究中现代主义审美的主观和心理维度是不重要的,我们也不能在批判现代主义的主观性的同时,仅仅关注相对于内部意识王国的外部现实世界,构成一种显而易见的二元对立,因为这种僵化的二分法不仅是伍尔夫等现代主义作家们所质疑的,同时更是当代社会空间理论和后现代文化地理学所批判的。因此,对社会空间概念的引入,将驱使我们重新审视将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作为二元对立面的现代主义观念,重新审视在致力于呈现人类意识世界的同时,以同样的热情积极关注并投身社会生活的伍尔夫,并着力体现其作品中的空间形式及空间本身所蕴含的社会意义、政治意义和存在意义。
  空间的着魔和现代性经验使我们能够从崭新的角度对现代艺术的空间形式进行新的探讨。当福柯把我们的时代定义为“空间的纪元”时,他说:“我们处在一个同时性的时代:一个并置的时代,一个近与远的时代,一个比肩的时代和弥散的时代。我相信,我们处在这样一个时候,我们所经验的世界与其说是在时间之中发展的漫长生活,不如说是一个用自身的经纬连接诸点和交叉点的网络。”②这一陈述与约瑟夫·弗兰克关于现代主义叙事的展开并非基于线性发展的传统时间框架,而是基于意象的空间并置这一观点可以说是不谋而合,具有异曲同工之妙。福柯所说的对世界的经验尽管并未明确指向英国现代主义鼎盛时代,但他对现代性体验的观察可以使我们从不同的角度理解现代主义对空间的关注。福柯将同时性、并置和网络结构与人们对现代社会中各种异质性存在之间相互关系的体验联系起来,使我们有理由认为现代艺术的空间形式并非只是超越时间框架的内在机制,脱离了物理空间的经验,相反,它反映了现代社会时空结构的巨大变化给人们带来与以往不同的身体和心理体验,这种体验又反过来对时空进行重构。
  关于现代主义空间审美与人们对所处时代地理经验之间的关系,人文历史学家斯蒂芬·克恩指出现代性经验与现代主义审美在一种不断变化的“时间与空间的文化”中得以建构。他认为,在1880年到1918年的西方世界,交通、通信、资本、医疗等领域现代科技的发展给思考和体验时间和空间带来了各种新的方式,而立体主义、未来主义和意识流小说中“空间形式”的凸现则是这一巨大变化在文学艺术上的反应。①在空间高度社会化的现代历史中,工业化、城市化所带来的现代性空间意识和体验浸润着作家的主观审美经验及创作形式,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超越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成为文学关注的主要内容,文学的叙事样态也变得更为复杂和多样化,而超越因果线性时间叙事的空间化叙事则成为最具有代表性的文学创作特征。因此,自然地,时空体验和时空意义的巨大改变也成为理解现代主义视觉艺术和叙事形式的重要因素。
  受社会空间理论家的启发,文学批评家们对空间位置和空间话语的文学表征的理解也发生了改变,他们认为空间具有生产性,现实生活中的空间和文学作品中的空间都应该被看作蕴含丰富文化意义的充满活力的场域,而不是文化和历史叙事借以发生的僵滞、虚空的背景。正如迈克·克朗在《文学地理景观》中指出的那样:“文本作品不仅是简单地反映外面的世界,只注重它如何准确地描写世界是一种误导。这样浅显的做法遗漏了文学地理景观中最有效用和有趣味的因素。文学地理学应该被认为是文学与地理的融合,而不是一面单独的透镜或镜子折射或反映的外部世界。同样,文学作品不只是简单地对地理景观进行深情的描写,也提供了认识世界的不同方法,揭示了一个包含地理意义、地理经历和地理知识的广泛领域。将文学评价成‘主观的’恰恰遗漏了这个关健问题。文学是社会的产物,事实上,反过来看,它又是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社会发展过程。”①文学创作作为人类生存境遇的文化表征和人类的文化生产活动,是社会文化空间生产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空间作为人类生存体验的基本形式,又构成文学的内在生命意蕴。文学并不对空间进行简单的再现式反映,它通过创造性的叙事手段,直接参与空间社会性、历史性和人文性的建构,赋予空间以意义和价值内涵,成为空间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从社会空间角度对文学文本尤其是现代主义文学文本的阐释将是对传统文学批评的突破,通过分析文本空间的文化表征意义,呈现符号化“幻象”空间所蕴含的阶级、种族、民族、性别等多重异质性因素,我们可以揭穿空间生产背后所隐匿的政治权利、意识形态、理性规训等社会历史动机,以及它对人的生产方式、行为方式、文化方式、生存方式及道德价值取向所产生的重大影响,从更深更广的意义上来揭示现代主义文学空间所具有的对现实的批判力量。
 
 
 
 
 
 
 
 
第二节 伍尔夫与列斐弗尔的相遇
  列斐弗尔与伍尔夫在这里并非简单的理论与文学实践之间的关系,他们之所以能够在这里共同支撑起一座文本分析的大厦,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曾经在同一个时间点上相遇,这个时间点就是1910年,他们二人都做出了与这一时间点有关的论断。尽管他们发表论断的时间相隔整整50年,但两种论断的内容和性质却是惊人的相似,这为本论文的选题角度又提供了一个有力的支撑。
  1924年,弗吉尼亚·伍尔夫在剑桥大学进行了一次名为《班奈特先生和布朗太太》的讲座。在她宣读的讲稿中,她说:“就让我们把这些变化的时间确定在1910年左右吧”。①无独有偶的是,50之后,列斐弗尔在其《空间的生产》一书中声称,“1910年左右某种空间崩溃了”。(Production: 25)那么,伍尔夫和列斐弗尔为何会在某种变化的时间上有如此的巧合,他们分别缘何有此论断,两者之间又有何必然的联系呢?回答了这些问题,我们就能更好地理解两位伟大人物之间思想上的契合,也就能心安理得地将空间理论作为伍尔夫作品解读的一种崭新视角了。
 
一、列斐弗尔的1910年左右
 
  在列斐弗尔看来,空间“既不由一系列事物或感觉数据的集合构成,也不是像包裹一样装有各种不同内容的虚空”,(Production: 27)而是两者兼而有之的社会空间,它“暗示、包含、掩盖着各种社会关系”。(Production: 83)通过《空间的生产》,列斐弗尔提醒我们:社会空间不仅是社会关系和权力结构的产物,同时又是其生产者,是人的主观意识通过社会实践转化为物质现实的动态过程,因此,作为生产的手段和结果,社会空间与包括技术和知识在内的生产力、与社会劳动分工、与政治国家和社会上层建筑是不可分割的,它布满着社会生产关系的复杂网络,承载着社会不同历史阶段占统治地位的阶级和权力的意志。
  在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空间的批判性分析中,列斐弗尔认为由于占统治地位的空间形式(财富和权力的中心)总是竭力塑造被统治的空间(边缘空间),甚至不惜采用暴力手段,以消除统治中遭遇的障碍和反抗,所以表面看来资本主义的抽象空间表现出同质性。但任何一种社会空间所固有的内部矛盾性必将导致主体位置的替代,因此,“当我们越认真地考察空间,不仅用我们的眼睛和智慧,同时用我们的感官和我们的整个身体,我们就能越清晰地认识到空间的冲突,认识到这些冲突如何酝酿着抽象空间的爆炸,和他者空间的生成”。(Production: 391
  列斐弗尔正是在理性和感性的共同作用下试图通过揭示社会空间生产的内在机制,赋予空间以前所未有的活力和地位,使其成为探讨本体论和存在论问题时不可或缺的元素,也正是基于对空间的革命性认识,令列斐弗尔做出了关于“某个空间崩溃了”的论断,他断言,“1910年左右,某个空间崩溃了。那是常识的空间,知识的空间,社会实践的空间,政治权力的空间,是一直以来隐匿于我们的日常话语之中的空间”。(Production: 25
  那么,列斐弗尔为什么会以1910年左右作为空间崩溃的时间标志呢?首先,正如大卫·哈维在《空间的生产》的《后记》中指出的,列菲弗尔的政治思想和学术思想是在经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俄国革命和当时思想文化界的巨变后逐渐形成的。20世纪之交的西方世界无论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各个领域都处在跌宕起伏和风雨飘摇之中,霸权国家对世界版图野蛮争夺,世界民族运动风起云涌,各国政党交替更迭,社会阶级矛盾日益尖锐,人类信仰不断丧失。尽管发生这些事件的历史记载并不是1910年,但在它们从酝酿到发生的过程中,1910年无疑是事件必经并且又便于作为分界而记忆的一个时间段,而列斐弗尔在成长过程中对这些事件的经历必定为他从空间角度批判社会的思想播下了种子。在列斐弗尔那里,20世纪世界范围内的危机和巨变是无法用传统的历史叙事来加以真实而深刻的分析和批判的,线性的历史叙事可以无止境地将人类存在的轨迹续写下去,然而历性性中的断裂却被无情地掩盖了。当空间本身成了资本主义为稳固其地位而被生产和消费的对象时,那就意味着作为一种参照系的传统几何学和透视的空间消失了。如同对商品生产的分析能够揭示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一样,列斐弗尔相信对空间生产的分析也能使我们更真实地理解现代社会的混乱和现代性的困境。
  另外,1910年左右艺术领域对世界表述方式的变化也使列斐弗尔意识到了某种空间的崩溃。在《空间的生产》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段与1910年相关的论述。“当1910年左右的学院派画家还在通过完美的形象来表达主体情感的时候,先锋派画家们却忙于从表现物中将意义抽离……通过他们实验性的创作活动,这些先锋派画家们成了现代世界‘主体危机’最敏锐的捕捉者。他们的创作中清楚地认识到一个新的事实,那就是所有参照点的消失……无所依靠的画家们在画作中对绘画对象施以‘残酷的暴行’,任意地打破次序或者进行错位的处置,使主客体之间发生无止境的断裂。这种断裂最终大到‘其他东西’的出现。”(Production: 300-301)这种“其他的东西”应该就是指不同于以往的空间。
  这里,列斐弗尔在论述空间生产问题时,从1910年左右法国先锋派绘画(尤其是毕加索的立体主义)创作风格的变化佐证了现代社会空间的崩溃。他认为,现代社会失去了一切参照点,出现了全面的主体危机,绘画的技巧也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以毕加索为代表的立体主义受到塞尚思想的直接启发,努力减少作品的描述性和表现性成分,试图通过线条和几何图形创造一种结构美,同时,先锋派画家认为一个物体的所有不同面可以被同时考虑,这便是他们发展出的一种所谓“同时性视像”的绘画语言,将物体多个角度的不同视像,共置于同一结构框架之中。这样,传统由透视线和构图来表现的事物局部被各种几何图形和色块拼接所代替,在不同状态及从不同视点所观察到的对象被集中地表现于单一的平面上,其中空间本身不再是背景,而是与人和物相互切割,又相互交融的描画对象,而超越现实世界与主观印象的真实意义就被隐藏在事物多面的同存性中了。这种利用色彩、线条、空间布局对作品进行极端变形和夸张的手法,真实而有力地传递了现代资本主义畸形的社会和扭曲的人际关系。
  列斐弗尔对1910年左右绘画艺术发展变化的阐述主要源于绘画与空间之间的特殊关系,他说,“毕加索的空间预示了现代性空间的形成”,(Production: 302)绘画表现物和意义的分离、能指和所指的分离,表现出人对化为抽象概念的残酷现实的焦虑和对社会空间秩序的撕裂,“暴力”如猛虎出笼,取代了主体性和能指对意义的表达,并对存在的一切予以“蹂躏”。列斐弗尔认为,毕加索通过揭示碎片化空间的矛盾预示了另一个空间的出现,一个差异空间的出现。
 
二、伍尔夫的1910年左右
 
  在列斐弗尔那里,1910年的空间崩溃是指在希腊传统(欧几里得几何学和逻辑)的基础上从文艺复兴发展而来,并在西方艺术和哲学中得以充分体现的传统理性空间的崩溃,也是构成这一空间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关系的巨变,归根结底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以及人与自我之间的关系与以往大不相同了。而对于这种变化,最为敏感也最为迅速地做出反应的往往是哲学家和艺术家们,身在其中的伍尔夫就敏锐地将1910年左右规定为这些变化发生的时间,她说:“人与人之间的一切关系——主仆、夫妇、父子之间的关系——都已经发生了变化。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一旦发生了变化,信仰、行为、政治和文学也随之而发生变化。”①
  对于伍尔夫的“1910年”,后世对其中的缘由引发了许多争论和猜测。且不说在此之前英帝国在非洲的殖民扩张和之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仅仅翻开英国历史上的1910年这一页,就足以使身处其中的伍尔夫感受到政治、经济、文化、科技领域给人们带来的巨大冲击。这一年,南非摆脱英属殖民地的地位,相对独立为英联邦的一个自治领。这一年,英国大选对议会进行改造,英国从爱德华时代进入乔治时代。这一年,第一次航空飞行表演在英国亨顿举行,第一次进行往返英吉利海峡的飞行。这一年,英国第一家职业介绍所在伦敦开业,英国最古老的约克公爵电影院在布莱顿开业。这一年,理查·施特劳斯的《艾莱克特拉》在英国首次公演,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的起源和发展》英文版出版,E· M·福斯特也出
关于我们 | 出版流程 | 基本价格 | 新书展示 | 精品图书 | 版权转让 | 咨询回复 | 联系我们 |
宁ICP备20000515号-1 宁公网安备 64010602000777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号:新出银字第061号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91641100227744848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