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老人出书 家族出书 单位出书 教师出书
学生出书 自费出书 博客出书 其他出书
 
 

手机:13037972986

电话:0951-7895312 7895346

腾讯QQ在线客服

地址:银川市金凤区新昌西路132号银川当代文学艺术中心图书编著中心园

网址:http://www.csw66.com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新书展示 > >> 信息详情

国学经典诵读集

发布日期:2016-09-14 16:41:06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国学经典诵读集 / 李洁编著. -- 武汉 : 武汉出版社, 2016.9
ISBN 978-7-5582-0640-5
Ⅰ. ①国… Ⅱ. ①李… Ⅲ. ①国学-通俗读物 Ⅳ.
①Z126-49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6)第223158号      

 

                                           前  言

  国之本在人,人之本在身,身之本在德,德之本在孝。刚刚出生的人,是带着天性降临人间的,他是大写的人,其人字的一撇一捺是相互支撑使得其牢牢站稳的,一撇代表人的肉身,一捺代表人的道德。这种人叫做赤子,他的心叫做赤子之心,先天德性具足,“赤诚”说的就是像赤子之心一样诚实。如果一个人能够有所成就,是因为其赤子之心一直保持的原因,因为亚圣孟子观察的结果是:“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但是后来社会上的贪嗔痴慢疑五种不良行为和怨恨恼怒烦这五毒耳濡目染,逐渐侵蚀人的一捺,他的道德在缺失,使得这个人字一点一点地往下倒。当德性基本丧失的时候,这个人就倒下去了。因为厚德载物,把物比喻成树,德比喻成土,则知道山上有棵小树,山下有棵大树。因为山上缺少土。把树比喻成:福气、财富、荣誉、权力、健康、家族、事业、水、土、植物、动物等,都是由德所承载的,有德则可以获得一切,叫做“德与位配”。人积德则可以承载万物,万物又供养人类。人是万物的主宰者,更要做好万物的仆人,以厚德长养万物,万物才能够以厚德供养人类,然后才能够形成“人类厚德载物,万物厚德载人”的良性循环,形成共赢的生态系统,如此才能够把地球建设成人与众生万物共享的大美家园。
  孔子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我们学习古圣先贤的智慧,是在增长自己的道德,把短缺的那一捺再补上来,使得自己又成为一个优美的、牢牢站稳的、大写的人。这是在为自己而学习,为自己成就而修行。
  圣人是具有顶级的智慧和道德水准的人,圣贤思想是圣人为人类指出的光明宽广的大道,是我们的“人行道”,有道才有路,才能够形成道路,否则不能持续走下去。有道叫明君,无道叫昏君,这里君指的是人。道就是自然规律,德就是按照自然规律去做事,道是体,德是道之用。按照自然规律做事的力度越大、范围越广、时间越久,就越是积德,德就越厚。“善不积不足以成名”,养成了积德的习惯,人也就把自己人字的那一捺找回来了。把心修得接近圣人之道,让自己的心符合大自然赋予人类的规律去思想,就与道合了,也就是得道、明明德、达到玄德的境界、开启正法之门。这对于提升我们的精神境界和身体健康都是大有裨益的。
  天道降给人类的本性叫做天性,按照天性去率真地思想、说话、行动,就是行道,而修道就是在教化自己保持住天性。由于我们的古圣先贤心静,静能通神而悟道,他们能够感悟到做人的道理,所以只有读他们的经典我们才能够接近道,而把古圣先贤经典背诵下来装入我们的脑子里,这个过程叫做装藏。我们的脑子里面装的都是圣贤的思想和语言,我们说话和行为就像圣贤了,我们就与圣贤思想和行为合了,距离成贤成圣也就不远了。你能够走多远,取决于与谁同行。我们诵读圣贤经典,就是与圣人同行。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习主席告诉我们:“心中有阳光,脚下有力量。”我们诵读圣人经典,心中就会升起永远不落的太阳。
  为什么提倡诵读经典?看经百遍,不如自诵一遍。听经百遍,亦不如自诵一遍。为什么呢?因为诵读经典能够同时调动人六根神经中的四根去工作(眼、口、耳、意),也就是每诵读一次,就是同时在大脑中留下四条痕迹,而看经典只能调动两根神经(眼、意),听经也只能调动两根神经(耳、意),而抄写经典是调动三根神经(触、眼、意)。当然,边抄写边诵读效果是最佳的。但是经验告诉我们,诵读仍是目前最方便最快捷的修身精进法门。
  基于以上的道理,本书选择了如下的经典供大家读诵:弟子规、三字经、孝经、论语名言、孟子名言、太上感应篇、大学、中庸、道德经、清静经。以往的国学经典大多带有解释和故事演绎,不便于读诵和背诵,本书去掉解释和故事,同时把生僻的字标注出来,可以提前练习认字,然后不受干扰地读诵。
  风厚载大翼,水厚载大舟,土厚载大树,德厚载大物。
  愿圣人思想的光辉帮助我们开启智慧,成就自己之德行。
  
 
 
 
目 录
 
前言 /001
《弟子规》 /001
《三字经》 /008
《孝经》 /016
《论 语》 /027
《孟子名言》 /044
《太上感应篇》 /058
《大学》 /064
《中庸》 /071
《道德经》 /085
《清静经》 /120
 
 
 
 
《弟子规》
总 叙
 
弟子规 圣人训 首孝悌 次谨信
泛爱众 而亲仁 有余力 则学文
 
入则孝
 
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 父母教
须敬听 父母责 须顺承  冬则温  夏则凊1
晨则省2   昏则定 出必告 反必面 居有常
业无变 事虽小 勿擅为 苟擅为 子道亏
物虽小 勿私藏 苟私藏 亲心伤 亲所好
力为具 亲所恶 谨为去 身有伤 贻亲忧
德有伤 贻亲羞 亲爱我 孝何难 亲憎我
孝方贤 亲有过 谏使更 怡吾色 柔吾声
谏不入 悦复谏 号泣随 挞无怨3  亲有疾
药先尝 昼夜侍 不离床 丧三年 常悲咽
居处变 酒肉绝 丧尽礼 祭尽诚 事死者
如事生
 
       注释:
  1. 夏则凊(qìnɡ,音“庆”,当清凉讲)。
  2. 晨则省(xǐng,同“醒”音,当反省讲)。
  3. 挞(tà,同“踏”音,当鞭笞讲)无怨。
 
出则悌
 
兄道友 弟道恭 兄弟睦 孝在中 财物轻
怨何生 言语忍 忿自泯 或饮食 或坐走
长者先1  幼者后 长呼人 即代叫 人不在
己即到 称尊长 勿呼名 对尊长 勿见能2
路遇长 疾趋揖3  长无言 退恭立 骑下马
乘下车 过犹待 百步余 长者立 幼勿坐
长者坐 命乃坐 尊长前 声要低 低不闻
却非宜 进必趋 退必迟 问起对 视勿移
事诸父 如事父 事诸兄 如事兄
  注释:
  1. 长(zhǎng,同“涨”音,当尊长、长辈讲,以下文中相同意义者皆同此音)者先。
  2. 勿见(xiàn,同“现”音,当表现讲)能。
  3. 疾趋揖(yà,同“一”音,当作揖、鞠躬讲)。
 

 
朝起早1  夜眠迟 老易至 惜此时 晨必盥2
兼漱口 便溺回 辄净手3  冠必正 纽必结
袜与履 俱紧切 置冠服 有定位 勿乱顿
致污秽 衣贵洁 不贵华 上循分 下称家4
对饮食 勿拣择 食适可 勿过则 年方少
勿饮酒 饮酒醉 最为丑 步从容 立端正 揖深圆 拜恭敬 勿践阈5    勿跛倚6   勿箕踞7勿摇髀8  缓揭帘 勿有声 宽转弯 勿触棱
执虚器 如执盈 入虚室 如有人 事勿忙 忙多错 勿畏难 勿轻略 斗闹场 绝勿近 邪僻事 绝勿问 将入门 问孰存 将上堂 声必扬 人问谁 对以名 吾与我 不分明 用人物 须明求 倘不问 即为偷 借人物 及时还 人借物 有勿悭9
 
  注释:
  1. 朝(zhāo,音同“招”,做早晨讲)起早。
  2. 晨必盥(guàn,音同“贯”,当洗漱讲)。
  3. 辄(zhé,音同“折”,当就、总是讲)净手。
  4. 下称(chén,音同“趁”,当相衬,相符合讲)家。
  5. 勿践阈(yù,音同“育”,践阈是指进门脚踩在门槛上)。
  6. 勿跛倚(bǒyǐ,音同“帛以”,跛倚做偏倚、站立不正讲)。
  7. 勿箕踞(jījù,音同“机句”,当两脚张开,两膝微曲地坐着,形状像箕讲)。
  8. 勿摇髀(bì,音同“币”,摇髀当摇动或抖动两腿讲)。
  9. 有勿悭(qiān,音同“千”,当吝啬讲)。
 

 
凡出言 信为先 诈与妄 奚可焉 话说多
不如少 惟其是 勿佞巧1  奸巧语 秽污词2
市井气    切戒之 见未真 勿轻言 知未的3
勿轻传 事非宜 勿轻诺 苟轻诺 进退错
凡道字 重且舒 勿急疾 勿模糊 彼说长
此说短 不关己 莫闲管 见人善 即思齐
纵去远 以渐跻 见人恶 即内省4  有则改
无加警 惟德学 惟才艺 不如人 当自砺5
若衣服 若饮食 不如人 勿生戚 闻过怒
闻誉乐 损友来 益友却 闻誉恐 闻过欣
直谅士 渐相亲 无心非 名为错 有心非
名为恶 过能改 归于无 倘掩饰 增一辜6
 
  注释:
  1. 勿佞(nìng,音同“宁”,当花言巧语讲)巧。
  2. 秽(huì,音同“会”,当肮脏、丑恶讲)污词。
  3. 知未的(dì,音同“地”,当明了,清楚讲)。
  4. 即内省(xǐng,音同“醒”,当反省、反思讲)。
  5. 当自砺(lì,音同“立”,本意为粗磨刀石,当自我磨砺讲)。
  6. 增一辜(gū,音同“姑”,当罪讲)。
 
 
泛爱众
 
凡是人 皆须爱 天同覆 地同载 行高者
名自高 人所重 非貌高 才大者 望自大
人所服 非言大 己有能 勿自私 人所能
勿轻訾1  勿谄富 勿骄贫 勿厌故 勿喜新
人不闲 勿事搅 人不安 勿话扰 人有短
切莫揭 人有私 切莫说 道人善 即是善
人知之 愈思勉 扬人恶 即是恶 疾之甚
祸且作 善相劝 德皆建 过不规 道两亏
凡取与 贵分晓 与宜多 取宜少 将加人
先问己 己不欲 即速已 恩欲报 怨欲忘
抱怨短 报恩长 待婢仆 身贵端 虽贵端
慈而宽 势服人 心不然 理服人 方无言
 
  注释:
  1. 勿轻訾(zǐ,音同“紫”,当衡量、计算讲)。
 
 
 
亲 仁
 
同是人 类不齐 流俗众 仁者希 果仁者
人多畏 言不讳 色不媚 能亲仁 无限好
德日进 过日少 不亲仁 无限害 小人进
百事坏
 
余力学文
 
不力行 但学文 长浮华 成何人 但力行
不学文 任己见 昧理真 读书法 有三到
心眼口 信皆要 方读此 勿慕彼 此未终
彼勿起 宽为限 紧用功 工夫到 滞塞通
心有疑 随札记 就人问 求确义 房室清
墙壁净 几案洁 笔砚正 墨磨偏 心不端
字不敬 心先病 列典籍 有定处 读看毕
还原处 虽有急 卷束齐 有缺坏 就补之
非圣书 屏勿视 蔽聪明 坏心志 勿自暴
勿自弃 圣与贤 可驯致
《三字经》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
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
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1,宜先知。
首孝悌,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
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
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
三纲者,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
曰春夏,曰秋冬,此四时,运不穷。
曰南北,曰西东,此四方,应乎中。
曰水火,木金土,此五行,本乎数。
十干者,甲至癸2。十二支,子至亥3。
曰黄道,日所躔4。曰赤道,当中权。
赤道下,温暖极。我中华,在东北。
曰江河,曰淮济。此四渎5,水之纪。
曰岱华6,嵩恒衡。此五岳,山之名。
曰士农,曰工商。此四民,国之良。
曰仁义,礼智信,此五常,不容紊。
地所生,有草木。此植物,遍水陆。
有虫鱼,有鸟兽。此动物,能飞走。
稻粱菽7,麦黍稷8。此六谷,人所食。
马牛羊,鸡犬豕9。此六畜,人所饲。
曰喜怒, 曰哀惧, 爱恶欲, 七情具。
青赤黄,及白黑,此五色,目所识。
酸苦甘,及辛咸,此五味,口所含。
膻焦香,及腥朽,此五臭10,鼻所嗅。
匏土革11,木石金,丝与竹,乃八音。
曰平上,曰去入,此四声,宜调协。
高曾祖,父而身,身而子,子而孙。
自子孙,至玄曾,乃九族,人之伦。
父子恩,夫妇从,兄则友,弟则恭;
长幼序,友与朋,君则敬,臣则忠。
此十义,人所同,当顺叙,勿违背。
斩齐衰12, 大小幼。 至缌麻13, 五服终。
礼乐射,御书数,古六艺,今不具。
唯书学,人共遵,既识字,讲说文。
有古文,大小篆,隶草继,不可乱。
若广学,惧其繁,但略说,能知源。
凡训蒙,须讲究,详训诂14,明句读15。
为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
论语者,二十篇,群弟子,记善言。
孟子者,七篇止,讲道德,说仁义。
作中庸,子思笔,中不偏,庸不易。
作大学,乃曾子,自修齐,至平治。
孝经通,四书熟,如六经,始可读。
诗书易,礼春秋,号六经,当讲求。
有连山,有归藏,有周易,三易详。
有典谟16,有训诰,有誓命,书之奥。
我周公,作周礼,著六官,存治体。
大小戴,注礼记,述圣言,礼乐备。
曰国风,曰雅颂,号四诗,当讽咏。
诗既亡,春秋作,寓褒贬,别善恶。
三传者,有公羊,有左氏,有谷梁。
经既明,方读子,撮其要,记其事。
五子者,有荀扬,文中子,及老庄。
经子通,读诸史,考世系,知终始。
自羲农,至黄帝,号三皇,居上世。
唐有虞,号二帝,相揖逊,称盛世。
夏有禹,商有汤,周文武,称三王。
夏传子,家天下,四百载,迁夏社。
汤伐夏,国号商,六百载,至纣亡。
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
周辙东,王纲坠,逞干戈,尚游说17。
始春秋,终战国,五霸强,七雄出。
嬴秦氏18,始兼并,传二世,楚汉争。
高祖兴,汉业建,至孝平,王莽篡。
光武兴,为东汉,四百年,终于献。
魏蜀吴,争汉鼎,号三国,迄两晋19。
宋齐继,梁陈承,为南朝,都金陵20。
北元魏,分东西,宇文周,与高齐。
迨至隋21,一土宇,不再传,失统绪。
唐高祖,起义师,除隋乱,创国基。
二十传,三百载,梁灭之,国乃改。
梁唐晋,及汉周,称五代,皆有由。
炎宋兴,受周禅22。十八传,南北混。
辽与金,皆称帝,元灭金,绝宋世。
舆图广,超前代,九十载,国祚废23。
太祖兴,国大明,号洪武,都金陵。
迨成祖,迁燕京,十六世,至崇祯。
权阉肆24,寇如林25,李闯出,神器焚。
清世祖,膺景命26,靖四方,克大定。
由康雍,历乾嘉。民安富,治绩夸。
道咸间,变乱起。始英法,扰都鄙。
同光后,宣统弱。传九帝,满清殁27。
革命兴,废帝制。立宪法,建民国。
古今史,全在兹。载治乱,知兴衰。
史虽繁,读有次。史记一,汉书二。
后汉三,国志四。兼证经,参通鉴。
读史者,考实录,通古今,若亲目。
口而诵,心而惟,朝于斯,夕于斯。
昔仲尼,师项橐28,古圣贤,尚勤学。
赵中令,读鲁论,彼既仕,学且勤。
披蒲编,削竹简,彼无书,且知勉。
头悬梁,锥刺股,彼不教,自勤苦。
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
如负薪,如挂角,身虽劳,犹苦卓。
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
彼既老,犹悔迟,尔小生,宜早思。
若梁灏29,八十二,对大廷,魁多士。
彼既成,众称异,尔小生,宜立志。
莹八岁,能咏诗,泌七岁,能赋棋。
彼颖悟,人称奇,尔幼学,当效之。
蔡文姬,能辨琴,谢道韫30,能咏吟。
彼女子,且聪敏,尔男子,当自警。
唐刘晏,方七岁,举神童,作正字。
彼虽幼,身已仕,尔幼学,勉而致。
有为者,亦若是。犬守夜,鸡司晨,
苟不学,曷为人31?蚕吐丝,蜂酿蜜,
人不学,不如物。幼而学,壮而行,
上致君,下泽民。扬名声,显父母,
光于前,裕于后。人遗子,金满籯32,
我教子,惟一经。勤有功,戏无益,
戒之哉,宜勉力。
 
  注释:
  1. 弟(tì,音意通“悌”,)于长。
  2. 甲至癸(guǐ,音同“鬼”,天干的第十位)。
  3. 子至亥(hài,音同“害”,地支的第十二位)。
  4. 日所躔(chán,音同“馋”,日月星辰运行的轨迹)。
  5. 此四渎(dú,音同“读”,当水道、河道讲)。
  6. 曰岱华(dàihuà,音同“带画”,岱山,泰山的别称;华代指华山)。
  7. 稻粱菽(shū,音同“书”,豆类的总称)。
  8. 麦黍稷(shǔjì,音同“属寄”,古代的食物)。
  9. 鸡犬豕(shǐ,音同“使”,意为猪)。
  10. 此五臭(xiù,音同“秀”,作名词翻译成气味)。
  11. 匏(páo,音同“袍”,葫芦的一种)土革。
  12. 斩齐衰(cuī,音同“崔”,古代用粗麻布制成的毛边丧服)。
  13. 至缌(sī,音同“思”,细麻布孝服,丧服中最轻的一种)麻。
  14. 详训诂(gǔ,音同“古”,用现代话解释古代词语)。
  15. 明句读(dòu,音同“豆”,古代诵读文章极短的停顿叫读)。
  16. 有典谟(mó,音同“磨”,当策略、计划讲)。
  17. 尚游说(shuì,音同“税”,当游说讲,)。
  18. 嬴(yíng,音同“莹”,姓氏)秦氏。
  19. 迄(qì,音同“气”,当至、到讲,动词)两晋。
  20. 都(dū,音同“督”,定都城)金陵。
  21. 迨(dài,音同“带”,等到,达到)至隋。
  22. 受周禅(shàn,音同“善”,当禅让、禅位讲)。
  23. 国祚(zuò,音同“座”,君主坐的位置)废。
  24. 权阉(yān,音同“焉”,代指宦官)肆。
  25. 寇(kòu,音同“扣”,代指百姓起义)如林。
  26. 膺(yīng,音同“应”,当承受,承当讲)景命。
  27. 满清殁(mò,音同“末”,当灭亡讲)。
  28. 师项橐(tuó,音同“驼”,此处为人名)。
  29. 若梁灏(hào,音同“号”,此处为人名)。
  30. 谢道韫(yùn,音同“韵”,此处为人名)。
  31. 曷(hé,音同“何”,当怎么讲)为人。
  32. 金满籯(yíng,音同“莹”,当竹笼讲)。
  
《孝 经》
开宗明义章第一
 
  仲尼居,曾子侍。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汝知之乎?”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复坐,吾语汝。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大雅》云:‘无念尔祖,聿修厥德1。’”
  注释:
  1. 聿(yù,音同“玉”,引申为述,助词)修厥(jué,音同“觉”,代指文王)德:继续发扬先人的德业,此句出自《诗经·大雅》的文王章。
 
 
天子章第二
 
  子曰:“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盖天子之孝也。《甫刑》云:‘一人有庆,兆民赖之。’”
 
诸侯章第三
 
  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高而不危,所以长守贵也。满而不溢,所以长守富也。富贵不离其身,然后能保其社稷1,而和其民人。盖诸侯之孝也。《诗》云:“战战兢兢2,如临深渊,如履薄冰3。”
 
  注释:
  1. 保其社稷(jì,音同“寄”,社稷指国家)。
  2. 战战兢兢(jīng,音同“经”,当小心谨慎讲)。
  3. 如履薄(bó,音同“帛”,很薄的)冰。
 
卿大夫章第四
 
  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是故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无择言,身无择行;言满天下无口过,行满天下无怨恶:三者备矣,然后能守其宗庙。盖卿大夫之孝也。《诗》云:“夙夜匪懈1,以事一人。”
 
  注释:
  1. 夙(sù,音同“素”,当早讲)夜匪懈(xiè,音同“谢”,松懈,懈怠)。
 
士章第五
 
  资于事父以事母,而爱同;资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故母取其爱,而君取其敬,兼之者父也。故以孝事君则忠,以敬事长则顺。忠顺不失,以事其上,然后能保其禄位,而守其祭祀。盖士之孝也。《诗》云:“夙兴夜寐,无忝尔所生1。”
 
  注释:
  1. 无忝(tiǎn,音同“添”,辱,有愧于)尔所生:不要辱没了你的父母。
 
庶人章第六
 
  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故自天子至于庶人,孝无终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
  
三才章第七
 
  曾子曰:“甚哉,孝之大也!”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经,而民是则之。则天之明,因地之利,以顺天下。是以其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先王见教之可以化民也,是故先之以博爱,而民莫遗其亲;陈之于德义,而民兴行;先之以敬让,而民不争;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示之以好恶,而民知禁。《诗》云:‘赫赫师尹,民具尔瞻。’”
 
  注释:
  1.赫赫(hè,音同“贺”,显著盛大的样子)师尹,民具尔瞻(zhān,音同“占”,往前或往上看,这里指万民都看着师尹)。
 
孝治章第八
 
  子曰:“昔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不敢遗小国之臣,而况于公、侯、伯、子、男乎?故得万国之欢心,以事其先王。治国者,不敢侮于鳏寡1,而况于士民乎?故得百姓之欢心,以事其先君。治家者,不敢失于臣妾,而况于妻子乎?故得人之欢心,以事其亲。夫然,故生则亲安之,祭则鬼享之。是以天下和平,灾害不生,祸乱不作。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如此。《诗》云:‘有觉德行,四国顺之。’”
 
  注释:
  1. 不敢侮(wǔ,音同“五”,欺负,轻慢)于鳏(guān,音同“官”,形容无妻或丧妻的)寡。
 
圣治章第九
 
  曾子曰:“敢问圣人之德无以加于孝乎?”子曰:“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孝莫大于严父。严父莫大于配天,则周公其人也。昔者周公郊祀后稷以配天1,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是以四海之内,各以其职来祭。夫圣人之德,又何以加于孝乎?故亲生之膝下,以养父母日严。圣人因严以教敬,因亲以教爱。圣人之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其所因者本也。父子之道,天性也,君臣之义也。父母生之,续莫大焉。君亲临之,厚莫重焉。故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2;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以顺则逆,民无则焉。不在于善,而皆在于凶德,虽得之,君子不贵也。君子则不然,言思可道,行思可乐,德义可尊,作事可法,容止可观,进退可度,以临其民。是以其民畏而爱之,则而象之。故能成其德教,而行其政令。《诗》云:‘淑人君子,其仪不忒3。’”
 
  注释:
  1. 昔者周公郊祀(sì,音同“寺”,祭祀)后稷以配天。
  2. 谓之悖(bèi,音同“背”,当违背讲)德。
  3. 其仪不忒(tè,音同“特”,当差错讲)。
 
纪孝行章第十
 
  子曰:“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事亲者,居上不骄,为下不乱,在丑不争。居上而骄则亡,为下而乱则刑,在丑而争则兵。三者不除,虽日用三牲之养,犹为不孝也。”
 
五刑章第十一
 
  子曰:“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要君者无上,非圣人者无法,非孝者无亲。此大乱之道也。”
 
 
广要道章第十二
 
  子曰:“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礼者,敬而已矣。故敬其父,则子悦;敬其兄,则弟悦;敬其君,则臣悦;敬一人,而千万人悦。所敬者寡,而悦者众,此之谓要道也。”
 
广至德章第十三
 
  子曰:“君子之教以孝也,非家至而日见之也。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为人父者也。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兄者也。教以臣,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君者也。《诗》云:‘恺悌君子1,民之父母。’非至德,其孰能顺民如此其大者乎!”
 
  注释:
  1. 恺悌(kǎi tì,音同“凯替”,和乐平易)君子。
 
 
广扬名章第十四
 
  子曰:“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事兄悌,故顺可移于长。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是以行成于内,而名立于后世矣。”
 
谏诤章第十五
 
  曾子曰:“若夫慈爱恭敬,安亲扬名,则闻命矣。敢问子从父之令,可谓孝乎?”子曰:“是何言与,是何言与!昔者天子有争臣七人1,虽无道,不失其天下;诸侯有争臣五人,虽无道,不失其国;大夫有争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家;士有争友,则身不离于令名;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臣不可以不争于君;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
 
  注释:
  1. 天子有争(zhèng,音同“诤”,直爽的劝告)臣七人。
 
感应章第十六
 
  子曰:“昔者明王事父孝,故事天明;事母孝,故事地察;长幼顺,故上下治。天地明察,神明彰矣。故虽天子,必有尊也,言有父也;必有先也,言有兄也;宗庙致敬,不忘亲也;修身慎行,恐辱先也。宗庙致敬,鬼神著矣。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诗》云:‘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
 
事君章第十七
 
  子曰:“君子之事上也,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诗》云:‘心乎爱矣,遐不谓矣1。中心藏之,何日忘之。”
 
  注释:
  1. 遐(xiá,音同“霞”,当远、长久讲)不谓矣。
 
丧亲章第十八
 
  子曰:“孝子之丧亲也,哭不偯1,礼无容,言不文,服美不安,闻乐不乐,食旨不甘,此哀戚之情也。三日而食,教民无以死伤生。毁不灭性,此圣人之政也。丧不过三年,示民有终也。为之棺椁衣衾而举之2,陈其簠簋而■之3;擗踊哭泣4,哀以送之;卜其宅兆,而安措之;为之宗庙,以鬼享之;春秋祭祀,以时思之。生事爱敬,死事哀戚,生民之本尽矣,死生之义备矣,孝子之事亲终矣。”
 
  注释:
  1. 哭不偯(yǐ,音同“以”,哭的声音曲折委婉)。
  2. 为之棺椁(guǒ,音同“果”,棺材外面套的大棺材)衣衾(qīn,音同“亲”,尸体入殓时盖尸体的东西)而举之。
  3. 陈其簠簋(fǔ guǐ,音同“符鬼”,是两种盛黍稷稻粱之礼器)而哀戚之。
  4. 擗踊(pǐ yǒng,音同“匹永”,擗,锤拍胸部;踊,以脚顿地,擗踊形容极为悲痛的样子)哭泣。
 
《论 语》
按功能理解论语
 
立 志
 
  1.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2.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3.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4.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5.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6.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7. 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篑kuì,音同“愧”,盛土的筐子)。
 
为 学
 
  1.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说yuè,音同“悦”,愉悦)。
  2.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识zhì,音同“志”,记,把所见所闻默默记在心里)。
  3. 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4. 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焉矣哉!
  5. 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6.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罔wǎng,音同“往”,当蒙蔽讲;殆dài,音同“代”,当危险讲)。
  7.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8. 朝闻道,夕死可矣。
  9. 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10. 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
 
修 身
 
  1.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乌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2. 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3.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4.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5. 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智者利仁。(乐,lè,音同“勒”,安乐)。
  6. 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
  7.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8.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9. 见善如不及,见恶如探汤。
  10. 不患莫知己,求为可知也。
  11. 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称chèn,音同“趁”,相符合,相称)。
  12. 过犹不及。
  13. 恭、宽、信、敏、惠。
  14. 修己以敬。
  15. 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16. 君子忧道不忧贫。
  17.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知zhì,音同“智”,智慧)。
  18. 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好hào,音同“号”,喜好)。
  19. 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之不能徒,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处 世
 
  1. 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2. 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3.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4. 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圬wū,音同“乌”,当抹墙讲)
  5. 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
  6. 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7. 愚而好自用,贱而好自专。
  8.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9. 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
  10. 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孙当卑顺讲)。
  11. 言顾行,行顾言。
  12. 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
  13. 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14. 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15. 仁人,其言也讱。(讱rèn,音同“认”,形容言语迟钝)。
  16.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17. 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狷juàn,音同“倦”,当性情正直讲)。
  18. 乡人之善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为 政
 
  1.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2.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3. 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4. 李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5. 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
  6.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7. 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
  8.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9. 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10. 割鸡焉用宰牛刀?
  11. 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
  12. 苛政猛于虎也。
  13. 近者悦,远者来。
  14. 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
  15. 居之无倦,行之以忠。
  16. 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17. 仁不可为众也。夫国君好仁,天下无敌。
  18.论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19.如何劳而不怨,欲而不贪。
  20.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群星共之。
 
交 友
 
  1. 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2.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有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3. 道不同,不相为谋。
  4. 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5. 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6. 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
  7. 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
  8. 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教 育
 
  1. 有教无类。
  2. 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
  3.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隅yú,音同“鱼”,意为角落)。
  4. 爱之,能勿劳乎?
  5. 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
  6. 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7. 不学诗,无以言。
  8. 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9. 攻乎异端,斯害也己。
 
义 利
 
  1.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箪dān音同“丹”,古代盛饭的圆形竹器)
  2.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3. 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则从吾所好。
  4.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5. 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6. 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
  7. 君子谋道不谋食。
  8. 义者,宜也,尊贤为大。
  9. 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10. 君子贞而不谅。
 
孝 亲
 
  1. 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2. 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3. 仁者,人也,亲亲为大。
 
君 子
 
  1.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2.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3. 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4. 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5.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6. 君子泰而不骄,小人娇而不泰。
  7.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助人。
  8. 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
  9.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10.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11. 君子上达,小人下达。
  12.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13. 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14. 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按八德理解论语
 

 
  1.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2. 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3. 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4. 仁者,人也,亲亲为大。
  5.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6. 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7. 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至,然后能事亲。
  8.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9.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1.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1. 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2. 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3. 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4. 子路问事君。子曰:“勿欺也,而犯之。”
  5. 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6. 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
  7. 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
 

 
  1. 言必信,行必果。
  2. 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3. 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4.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5. 笃信好学,守死善道。
  6. 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知己者。过则勿惮改。
  7. 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
  8.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9.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1. 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2. 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也。乐骄乐,乐佚游,乐宴乐,损矣。
  3. 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4. 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
  5. 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莅之,则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莅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莅lì音同“立”,当到讲)。
  6. 君子之行也,度于礼。施,取其厚。事,举其中。敛,从其薄。
  7. 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
  8. 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葸xǐ音同“喜”,害怕、畏惧)。
  9.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10.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11. 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1.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乌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2.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3.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4. 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则从吾所好。
  5. 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6. 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
  7. 君子谋道不谋食。
  8. 义者,宜也,尊贤为大。
  9.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10. 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11. 君子贞而不谅
  12. 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
  13. 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
  14. 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之不能徒,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15. 见利思义,见危授命。
  16. 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
  17. 君子义以为质,厉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18. 君子上达,小人下达。
  19. 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
  20. 当仁,不让于师。
 

 
  1.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2.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3. 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4.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5. 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
  6. 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7. 苛政猛于虎也。
  8. 近者悦,远者来。
  9. 居之无倦,行之以忠。
  10.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1. 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
  2.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3.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4. 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
  5.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孟子名言》
  1.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2. 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3. 人有不为也,而后才可以有为。
  4. 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5. 其进锐者,其退速。
  6. 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7.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8. 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
  9. 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
  10. 国君好仁,天下无敌焉。
  11. 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耨nòu,锄草)。
  12. 仁者无敌。
  13.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铄shuò,音同“硕”)。
  14. 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
  15. 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16. 体有贵贱,有大小。无以小害大,无以贱害贵。养其小者为小人,养其大者为大人。
  17. 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
  18. 有不虞之誉,有求全之毁。
  19. 人之易其言也,无责耳矣。
  20. 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21. 仲尼不为已甚者。
  22. 西子蒙不洁,则人皆掩鼻而过之;虽有恶人,斋戎沐浴,则可以祀上帝。
  23. 世俗所谓不孝者五:惰其四肢,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弈好欲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
  24. 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25. 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
  26.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27. 仁则荣,不仁则辱。
  28. 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29. 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此所谓率土地而食人肉,罪不容于死。
  30. 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31. 鱼亦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32.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33.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34.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35. 杀一无罪非仁也,非其有而取之非义也。
  36. 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未闻弑君也。
  37. 贤者在位,能者在职。
  38. 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则天下之士皆悦而愿立于其朝矣。
  39.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40.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41.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42. 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43. 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
  44.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45. 春秋无义战。
  46. 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兽。
  47.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48. 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禹闻善言,则拜。
  49. 君子必自反也。
  50. 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
  51. 古之君子,其过也,如日月之蚀,民皆见之;及其更也,民皆仰之。
  52. 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君子之德,风也;小人之德,草也。草上之风,必偃。
  53. 民事不可缓也。
  54. 贤君必恭俭礼天,取于民有制。
  55. 尽信书,不如无书。
  56. 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57. 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
  58. 戒之戒之,出乎尔者,反乎而者。
  59.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60. 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茫茫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则苗槁矣。(闵mǐn,音同“悯”;揠yà,音同“压”;槁gǎo,音同“稿”)。
  61. 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
  62. 人皆可以为尧舜。
  63. 祸福无不自己求之者。
  64. 说大人则藐之,勿视其巍巍然。(藐miǎo音同“秒”)。
  65.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66. 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
  67. 养心莫善于寡欲。
  68. 恭者不侮人,俭者不夺人。
  69.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70. 不挟长,不挟贵,不挟兄弟而友。(长zhǎng,音同“涨”)。
  71. 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72. 有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轫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轫rèn,音同“认”)。
  73. 不耻不若人,何若人有?
  74.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75. 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
  76.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
  77. 事,孰为大?事亲为大;守,孰为大?守身为大。不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闻之矣;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未闻也。孰不为事?事亲,事之本也;孰不为守?守身,守之本也。
  78. 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
  79. 顺天者存,逆天者亡。
  80. 君子有三乐。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之,三乐也。(怍zuò,音同“坐”,惭愧、羞愧)。
  81. 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
  82. 莫非命也,顺受其正。
  83. 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84. 万物皆备于我。
  85. 古之贤王好善而忘势。
  86. 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87. 无为其所不为,无欲其所不欲。
  88. 人之有德慧术知者,恒存乎疚疾。
  89. 鸡鸣而起,孳孳为善。(孳zī,音同“资”)。
  90. 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91. 仁者以其所爱及其所不爱,不仁者以其所不爱及其所爱。
  92. 山径之蹊间,介然之而成路;为间不用,则茅塞之矣。(蹊xī,音同“溪”,小路、道路)。
  93. 人能充无欲害人之心,而仁不可胜用也。
  94. 往者不追,来者不拒。
  95. 君子莫大乎与人同善。
  96. 规矩,方圆之至也。圣人,人伦之至也。
  97. 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
  98. 尽其心者,知其性也。
  99.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濯zhuó音同“卓”;缨yīng音同“英”)。
  100. 今之欲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
  101. 道在迩而求诸远,事在易而求之难。
  102. 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瞻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
  103. 原泉混混,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
  104. 先知觉后知,先觉觉后觉。
  105. 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
  106. 枉己者,未有能直人者也。
  107.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108. 君子有一生之忧无一朝之患也。
  109. 食色性也。仁,内也,非外也。义,外也,非内也。
  110. 君子不怨天,不尤人。
  111. 彼一时,此一时也。
  112. 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
  113. 以五十步笑百步。
  114. 一叶蔽目,不见泰山。
  115. 惟孝顺父母,可以解忧。
  116. 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
  117. 人之相识,贵在相知,人之相知,贵在知心。
  118. 物之不齐,物之情也。
  119. 惟仁者为能以大事小。
  120. 五谷者,种之美者也,苟为不熟,不如荑稗。夫仁,亦在乎熟之而已矣。(荑稗yíbài音同“移拜”)。
  121. 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恶。胸中正则眸子瞭焉;胸中不正则眸子眊焉。听其言也,观其眸子,人焉廋哉?(眸mào,音同“贸”,眼睛昏花看不清楚)。
  122. 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
  123. 仁之胜不仁也,犹水胜火。
  124. 饥者甘食,渴者甘饮,是未得饮食之正也,饥渴害之也。
  125. 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126. 非礼无为也,非礼无行也。
  127. 虽有智慧,不如乘势。
  128. 富岁,子弟多赖;凶岁,子弟多暴。非天之降才而殊也,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也。
  129. 求之有道,得之有命。
  130. 仁,人之安宅也。
  131.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132. 仁者如射,发而不中,反求诸身。
  133. 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134. 可以久则久,可以速则速。
  135. 得其民者得天下。
  136. 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
  137. 取诸人以为善。
  138. 思诚者,人之道也。
  139. 教者必以正,以正不行,继之以怒。继之以怒,则反夷矣。“夫子教我以正,夫子未出于正也”。则是父子相夷也。父子相夷,则恶矣。古者易子而教之,父子之间不责善。责善则离,离则不祥莫大焉。
  140. 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授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141. 君有大过则谏,反覆之而不听,则易位。
  142. 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才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
  143. 大匠不为拙工改废绳墨,羿不为拙射变其彀率。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中道而立,能者从之。(彀gòu音同“构”)。
  144. 梓匠轮舆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
  145. 自作孽,不可活。
  146. 非礼之礼,非义之
关于我们 | 出版流程 | 基本价格 | 新书展示 | 精品图书 | 版权转让 | 咨询回复 | 联系我们 |
宁ICP备20000515号-1 宁公网安备 64010602000777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号:新出银字第061号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91641100227744848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