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老人出书 家族出书 单位出书 教师出书
学生出书 自费出书 博客出书 其他出书
 
 

手机:13037972986

电话:0951-7895312 7895346

腾讯QQ在线客服

地址:银川市金凤区新昌西路132号银川当代文学艺术中心图书编著中心园

网址:http://www.csw66.com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原创天地 > >> 信息详情

《城中村》长篇小说连载3、4(作者:张星利)

发布日期:2023-03-15 09:08:26 

                                              3

夏一可出生的那一年,中国实行了改革开放,是由沿海城市开始的,改革开放,这个名词对金水村人来说是新鲜的,也是陌生的。
九爷没事的时候,就会抱着夏可一晒暖暖,天蓝蓝的,太阳暖暖的。堡门口是闲人的聚集地,也是谝闲传的地方。乡党们坐在青石上晒太阳。青石条都是五十年代平整土地时候从坟墓周围拉回来的。那时候也没有文物的概念,就挖出来一些陶陶罐灌、麻钱(古币),也没有啥值钱的东西。由于是集体大队的,也就没有人把青石条拉回家,就搁在堡门口,共大家歇息吃饭时候坐。在金水村人看来,所有的财物都是集体的、大队的。村里的大喇叭每天会定时响起,党中央北京的声音就传来了,传达给金水村的人们。乡党们热衷农事,冬去春来,秋收冬藏。
堡门口里有桑树,枝叶繁茂,就在光芒家的大门口。三伏天最热的时候,人们坐在树荫下,隐隐感觉有凉风。
堡门口外有巨大的槐树,这个槐树不一般,几个人手拉手才能合拢住,虽然一侧已经枯干了,但另一侧还呈现出勃勃生机。
堡门口外还有皂角树,很高很粗,都能做椽,风吹起时长条型的皂角就啪啪作响,像在演奏音乐。
村中央的菩萨庙,“文革”破“四旧”的时候剔除了菩萨像。遭罪的是村门楼,这座门楼呈现出巍峨之势,上面有神兽,雕梁画栋,以前都会有专人定期维修,后来慢慢就没有了,上面一句话,下面就拆除了。
破“四旧”不光是村门楼被拆除了,还有村西成片的石羊、石马也被拆除了,好多坟地都在平整土地时平掉了,石羊、石马在大炼钢铁时被砸烂扔进炼钢炉,二球说看看石头里炼出钢不?
离石羊、石马不远的玉皇大帝庙也拆掉了,庙里的和尚被政府下令还俗。
金水村坐南朝北,南高北低,东高西低,下雨时,水就顺着坡势流下来,流到村边的涝池,涝池有蓄水能力,干旱时还可以灌溉庄稼。夏天下大白雨的时候,涝池的水溢满后就顺着路上的水渠自然流到几百米外的麦子地里,这是一处天然的洼地,大约有几十亩地,越往西走越缓,也就渐渐没有了坑势,成了缓缓地一处平地。坑底下的庄稼每年基本都长得好。因为“墒”好,所以麦子、苞谷都长势良好,几乎每年都有好的收成,这可是金水村的粮仓,属于旱涝保收的地方。要说粮仓,不远处就是靖宁县的粮站,这也是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时候修建的,大部分土地占用的都是玉皇阁的庙产。国家规定,城市的土地属于国有,农村的土地属于集体所有。庙里的和尚就这样被撵走了。
村边的学校也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建起来的,各村建学校,这是中国历史上几千年都没有的事情。建学校所在的地方原来也是一座大庙,有正殿、大殿等多所房屋,大殿移除菩萨神像外,地上铺上砖,墙壁再进行粉刷,就作为老师们办公批改作业的地方。老师们以本村的有文化的年轻人居多,还有县文教局派过来的老师,在周围又建起六个教室,这样一年级到六年级就齐全了。学校的周围由大队组织乡党们打起了一人多高的土围墙。建学校、打围墙的时候金水村的人几乎齐上阵,乡党们都说,咱的娃以后就在这里上学,子孙后代以后都要在这里上学呀!挨着围墙种了几十棵白杨树,幼小的树苗就这样一天天开始长大。
金水村发生着变化,变化堪称天翻地覆。
金水村中的四合院在中国古建筑里并不多见,乡党们也几乎以厦子房居多,四合院虽然不多,但还是有那么几院子,九爷家就是一院,有厢房,有厦房,冬暖夏凉。吃水有水井,水很旺,吃多少,绞多少,一点都不浪费。

                                          4

八十年代初期,金水村也分地到户了,各家各户自己种自己的庄稼,共划分为六个小队。种地给国家納粮,粮站就在村口,这是多么好的事情,上公粮是最近的。
金水村的范围逐渐在扩大,因为人多不够住了,堡子里住不下了,就逐渐向堡门口外发展,因为没有形成具体的规划,所以稍显凌乱,夏义惠搬出老宅是在六十年代,那时候村外人还很少,但是也形成了好几道巷子,本来申请的宅基地就在堡门口的一处空地上,但九爷说那地方不好,因为那里以前是个积肥坑,人的粪尿、羊马骡子的粪便都在那里积攒,积攒到一定程度生产队派人拉去上地,所以九爷一口就否决了那个地方。最后申请的宅基地就离堡门口一大截子路了。那时候,这个地方已经住了几户人家,都是从堡子里搬出来的。搬出堡子里另起宅基地的都是弟兄们多出来的,也都是一家子里老大出来,最小的弟兄留在堡子里。
九爷说一声不行就不行,那时候,夏一可还没有印象,只记得九爷的胡子扎着他的脸生生的疼。
夏义惠属于六十年代农村招工出去的,最早在周宁市北郊的水泥厂,离家比较远,七十年代和一个在靖宁县酿造厂的人进行了工作对调,因为那人家在周宁市北郊,也是离家远,刚好有这样一个机会,所以两人就办妥了相关手续,进行了工作对调,与夏义惠同样在六十年代招工的金水村人一直在水泥厂干到退休,直至女子顶替接班。
所以,九爷的丧事大部分的钱都是夏义惠花的,因为九爷的二儿子在家,没有在外工作上班,所以也就没有什么收入,大头也就是夏义惠出的。九爷的大女子,人在青海,赶回来晚了,也就没有见九爷最后一面,大女子跪在九爷灵前,哭得泪人一样。
九爷的遗像是画的,他的山羊胡子给夏一可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九爷出殡的那天全村人都来了,还有邻村的乡党也都来了,人们跪拜送九爷上山。大路朝天,雪花纷纷扬扬,为九爷送行,这一去就不再回来了!这一去,就是永远。送九爷上山就是去北岭子,九爷长眠于此。
时间是最好的见证,它见证了人世的悲欢离合,见证了世间的人情冷暖,见证了一切都需要见证的东西。
九爷魂归西天,留下了一副石头镜,一把铜壶,和一把算盘。
九爷,就这样离开了人世间。
5
关于我们 | 出版流程 | 基本价格 | 新书展示 | 精品图书 | 版权转让 | 咨询回复 | 联系我们 |
宁ICP备20000515号-1 宁公网安备 64010602000777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号:新出银字第061号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91641100227744848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