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老人出书 家族出书 单位出书 教师出书
学生出书 自费出书 博客出书 其他出书
 
 

手机:13037972986

电话:0951-7895312 7895346

腾讯QQ在线客服

地址:银川市金凤区新昌西路132号银川当代文学艺术中心图书编著中心园

网址:http://www.csw66.com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新书展示 > >> 信息详情

趣为形 智乃韵

发布日期:2021-01-08 18:54:16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趣为形 智乃韵 / 聂枫著. -- 长春 : 吉林文史出版社, 2020.11
    ISBN 978-7-5472-7282-4
 
    Ⅰ. ①趣… Ⅱ. ①聂… Ⅲ. ①课堂教学-教学研究-小学
Ⅳ. ①G622.421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20)第201471号
 
 
 
目 录

第一辑 我们的治校观点

 
 
学区制管理的思考  \  002
趣·智信念  \  006
湖南省津市市第二小学简介  \  008
办学理念  \  009
趣智文化图解  \  010
津市市第二小学教师誓词  \  011
校 歌  \  012
趣为形 智乃韵  \  014
 

第二辑 学生主体

 
 
“趣少年”:礼、艺、阅、律、识  \  020
礼:博爱、敬畏、自谦尊人、君子风范  \  021
艺:美妙、真实、发掘生活之美  \  025
阅:理解、领悟、认识世界、发展思维  \  027
律:规范、约束、克己复礼、为仁由己  \  029
识:辨别、见解、通晓事理、乐于实践  \  031
践行自主理念 建构自尊体验  \  033
生活即教育  \  035
体育精神是体育活动之本  \  044
趣为形 智乃韵  \  052
 

第三辑 教师成长

 
 
管常规 理方法  \  058
经师易遇 人师难遭  \  062
警惕!某些师德现象实为师能的短板  \  064
学校管理忌用权宜之计  \  067
愿你成为这样的“三好”教师  \  070
成为孩子的理想师长  \  072
教育案例  \  079
 

第四辑 人文互化

 
 
用人文精神滋养教师心灵  \  116
学校管理中巧借哲理故事  \  120
用智慧培育教师的工作热情  \  124
解读教师文化中的“美丽”  \  129
源自抱怨的管理创新  \  132
管理文化催生学校文化  \  136
 
 

第五辑 家校共育

 
 
嗨!家长  \  142
爱而不敬 非师也  \  144
厘清家校教育边界  \  147
师长,请用行动给予孩子入学仪式感  \  149
从家长会到家访,多了温度,少了应付  \  151
关于“吃”,我们该知道的  \  153
读《扫除道》议“学会生存”  \  155
关于“学校品质提升”的思考  \  157
 
 
 
 
                                            节    选
 
 
 
 
 
 
 
 
 
第一辑
 
 
我们的治校观点
 
 

任何有效的战略,不是想出来的,而是探索着做出来的。我们所理解的学校文化,不是一个想象中的文字概念,而是在回应治校过程中一个个真实问题的挑战中形成。

 
 
 
 
我们的学校坐落在县级小城——湖南津市,津市居澧水尾闾,素为湘北名埠,九澧门户。明正德九年(1514年),“津市”始见经传,意谓“傍津设市”。傍澧水、滨洞庭的津市古为荆楚之地,嘉山孟姜女传说和车胤囊萤照读的故事是津市人接受教育的源点,对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品质成为津市人的普适价值观。随着时代的变迁和世事的更迭,小城人民对优质教育的渴求已不拘囿于县级文化。因课堂教学研究扎实而享誉三湘四水的津市市第二小学,在时代的催生下,成为小城义务教育阶段第一所实行学区制管理的学校。实质是学区内几所学校成为发展共同体,用优质的文化、管理、教研来推动学区内几个校区优质均衡发展。
 
 

学区制管理的思考
 
 
纵观近些年各地促教育均衡的举措,首先观察教育资源的配置。从我们所处的地区看,乡村学校的“硬件”配置与城区学校已没有任何差别。再看师资情况,近些年,年轻的教师分配或充实到乡镇和薄弱学校,可以说,政策强制性教师均衡已收到了效果:薄弱学校教师年龄、学历层次均大幅度提升,但比较不同学校同一批次教师的成长却发现极不均衡。对比教育目标,学生能否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均衡发展,薄弱学校和自身比有所改善,但校际之间的差距仍在扩大。可以看出,教育均衡的软肋在于“人”,不同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均衡发展成为教育均衡发展的瓶颈。作为基层学校,能为教育均衡发展做点什么呢?我们学校是一所县级小学,区域教育的均衡现状也一如上述情况。因本校享有一定的社会美誉度,为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我校在本地区2014年试行学区制管理中成为首批试行单位,所辖三所学校。这两年,我们着力在校内班级设施、师资、生源和管理方面均衡发展的同时,力所能及地在促进学区校际均衡及区域内同级学校均衡发展中做了一些尝试,让不同学校的师生成长处于均衡状态,增加了本地区教育均衡发展的可能性。

资源互享,课程共建,促成长均衡
从宏观层面说,教育均衡指教育均衡发展;从微观层面说,教育均衡指课程均衡发展。纵观各地的集团化办学、学区制办学,薄弱学校由名优学校领办后,短时间内教学质量均有所提升,社会满意度提高,甚至产生了质的飞跃。再看一些薄弱学校与优质学校联动,致力于打造学校共同体,这种形态下薄弱学校工作有所改进,但难以达到如集团化办学、学区制办学的改变效果。究其原因,后者的这种合作尚属于一种学校共同体形成的“原发状态”,因为薄弱学校处于发展的劣势,更多的是向优质学校“取经学习”,所以在共建过程中基本处于“失语”状态。不可否认,“取经学习”能改善工作方式,但缺乏共同探讨、缺失课程共建的平台而囿于分享,难有深度的改变。分析前一种均衡发展模式,集团化办学或是学区制管理,集团或学区内的成员置于共同愿景下,区域内的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大融合,教师们在角色、责任和义务上形成一个互惠的关系结构,相较于“取经式学习”的“结合体”关系,这种管理模式才是真正的共同体关系。津市市第二小学所在的学区共三所学校,以津市市第二小学为主导,三所学校不仅教育资源互享,课表、作息、德育活动、评价等同步开展,更重要的是课程建设共建共享,这样就保证了学区内各校学生的学习活动大趋同,增加了区域内学生成长均衡的可能性。
培训同步,评价一体,促师资均衡
教育均衡,没有师资的均衡则没有实质上的平等。但我国人事管理制度长期沿用属地管理政策,编制与档案制度的刚性存在与各校教师交流机制的不灵活,导致教师对单位的心理归属强烈。津市市第二小学是湖南省小学教师培训基地,接纳过大量跟班培训学习的教师,和多所学校建立了合作交流培训教师的关系,来校培训学习过的教师均有专业上的提升,对促进教育均衡作出了一定贡献。试行学区制管理的第一年,学区内几所学校的老师培训学习的模式完全一样。起初,我们为了加强融合度,学区内几所学校的老师交流调换工作岗位,遗憾的是交流工作的老师们心理上仍倾向于原单位,在调换的岗位上难有归属感。尽管培训学习模式一样,这部分老师却没有安全感,因而对专业学习停留于边缘参与的层面上。现在,学区内教师进行大融合,让教师从“学校人”转换成“学区人”,评优评先评职等评价方式共建同用,因而各类校本培训学习活动步入深度并多元合作,教师专业成长的内驱力才真正产生。感悟:一所学校要对教育均衡贡献力量,必须在输出教师专业成长模式的同时,提供相对应的评价体系。
文化融合,生态升级,促人文均衡
“削峰填谷”式的均衡是教育均衡的大忌,我们追求的是高位均衡。高位均衡不可回避的就是各级学校的文化建设。优质学校与薄弱校之间的文化差异是明显的,主要体现在教师的生命状态。优质学校的教师勇于挑战、积极进取,薄弱学校的教师往往有固化心态。没有学校文化及人文上的均衡,学校之间的均衡则会流于表象而很难激活薄弱学校的内生力,更难提升优质学校的文化影响力。学区内的三所学校,各校教师的思维方式与行为习惯之前有很大差别。在起初的融合阶段,我们试图用优质学校的文化快速同化相对薄弱学校的文化,结果是原优质学校的教师指责原薄弱学校教师不努力、不学习,原薄弱学校的教师抱怨前者高高在上,苛刻挑剔。为将学区内学校的浅层合作上升到深度共建,我们在课程、学校制度共建的同时,通过各类教师社团和教研活动,有梯度地让各校教师产生交集,活动共设计、过程共参与,结果同评价,在各种常规活动中让各种文化碰撞交织,相互理解和相融,形成学区内共有的有生命力的新文化,促进学区内文化生态升级,让来自不同学校的老师都感受到新变化、新气象,而不是某种文化强势侵占另一种文化的粗暴方式,使各校原文化有了新的变革与转型。目前学区内教师们已没有了“派系”文化的概念,当个别教师固执于原学校的行为习惯时,也会得到大家善意而认真的提醒与帮助。感悟:学校要在教育均衡上作贡献,在文化输出时需和兄弟学校共同在文化生态升级上努力,而不是采用某种文化对另一种文化的“侵略”。
综上所述,我校在学区制管理中,对促进区域内教育公平所做的尝试是有效的。学校在教育均衡发展中责无旁贷,除了内部管理的均衡理念外,在教育系统中需发挥自身融入和引领的作用,合作共建是学校促教育均衡发展的内生力。我们的经验是:资源互享是基础,课程共建是重点;培训同步是要点,评价一体是难点;文化融合是热点,生态升级是制高点。
 
 
 
 

趣·智信念
 
 
“趣浸童年,智润人生”,是我和我的校长团队成员们在充分了解本地文化、挖掘本校历史、分析学校现状与学习现代化学校管理的基础上提出的办学思想。勉贯以办学思想之称,不如说是我们的办学信念更为妥帖,因为这个信念让我们坚信:只要我们持之努力,定能让师生在有趣的校园生活中感受到生活之趣,在参与中感知感悟而获智。“当有趣的老师,做有智的校长”也是我个人的教育梦想。初为人师时,我没有“趣”的概念更没有“智”的理念,潜意识中就只是要当个好老师,如果能成为一个对学生有点影响力的老师就更好了,到现在带领大家践行“以趣育智,以智激趣,趣智共生”的校园文化,依然是那颗初心的坚守,一路走来,从未懈怠。
趣(qù),新华字典解释:①兴味,使人感到愉快、兴趣;②志趣,旨趣。作为老师,应当带领孩子们感受生活之趣。对于对世界还知之甚少的小学生来说,老师的引领和陪伴就更为重要。我很朴实地想:如果我们能用趣味吸引学生参与到学校(老师)给他们提供的生活(学习)之中,被动地参与就会因获得乐趣而引发主动参与,在主动参与的乐趣中体验成长与获得点滴的成功,不知不觉就会产生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追求,雅趣自生,在雅趣的浸润中自会辨美丑识好歹进而识趣。在这样的氛围熏陶之下必培养出有志趣的人。我们认为趣有以下几个维度:
兴趣   乐趣   雅趣   识趣   志趣。有专家研究得出:教师的成长分为五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教知识;第二个阶段,教方法;第三个阶段,教状态;第四个阶段,教人生;第五个阶段,教自己。教师成长的五步曲与从兴趣到志趣的学生成长理念殊途同归,最终的教育目标都是培养有鲜活生命力的人,有兴趣仰望星空的人。践行从兴趣到志趣,可以促进师生共同成长,这更坚定了我们践行趣文化的信心。
智(zhì),新华字典解释:①知识,学问;②智慧。教育的成功在于赋予学生以智慧。我校的智文化蕴含在趣文化的发展之中,没有“智”的规范与引领,“趣”会沦落为肤浅与粗俗。从兴趣到志趣就是智的生成过程。我们这样理解:知识  才智  智慧。基于此,我们努力在实践中思考研究,在研究思考中实践,以“悦纳、激励、唤醒”的管理文化浸润师生,以勤于学习精于教研的教师生存状态让校园生活趣智共生。
小时候我以为你很神气/说上一句话也惊天动地/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才知道那间教室/放飞的是希望/守巢的总是你/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才知道那块黑板写下的是真理/擦去的是功利。这首《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是教师们生活的写照,也燃起了年轻人争做教师的梦想。而每一个教师的教师梦都需要所在学校校本文化的滋养和加持,在擅长以一字包罗万象的华夏文化中,我们选择“趣”“智”就是期望以此成为本校师生行为标准和精神操守。“做一个有趣的人”是我的校育人目标,不学习无成长、不教研无理念、不主动无奉献、不互助无团队,要成为一个有趣的教师需要学习和改变的很多。趣文化从文字的表达到师生趣读乐言、趣律乐行的行为,是贯穿校园生活的一种直抵心灵的力量。目前“礼、艺、阅、律、识”趣少年的评选已走进学生心中,成为学生成长的精神家园,但趣文化的话语体系是否符合所有学生成长的“胃口”,是否能说得更有故事性、更有童趣,则需要一代又一代人去实践、提炼和反思。
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站在新百年的征途上,由衷地希望我们的趣信念能催生出怀有大格局、以人格魅力和教师专业能力担起立德树人使命的“大先生”。
 
 

湖南省津市市第二小学简介
 
 
洞庭湖畔,澧水河边。始建于1926年的湖南省津市市第二小学,是湖南省津市市义务教育阶段第一所实行学区制管理的学校,现有两个校区(二小校区、双济校区)、两所幼儿园(兰雅幼儿园、晨曦幼儿园)。
趣浸童年,智润人生。学校是全国足球特色校;湖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实验学校、湖南省小学教师培训基地校;常德市语言文字示范校。
趣读乐言,趣律乐行。学校以“给予生命健康的底色”为办学目标,以“做有趣的人”为育人目标。在“趣读乐言,趣律乐行”的行为文化浸润下,成体系的德育课程为学生的成长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教师专业成长围绕“七张名片”梯队型前进,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支撑。
 
 
 

办学理念
 
 
核心价值观:趣浸童年  智润人生
办学目标:给予生命健康的底色
育人目标:做有趣的人
校       训:学会生存  学会负责
行为文化:趣读乐言  趣律乐行
管理理念:悦纳、激励、唤醒
 
教育的目标不能简化为完成作业、不违反纪律、考出高分,给予生命安全感、价值感,培育“学习是一个人生而为人的权利”的信念,这就是给予生命健康底色的初衷。
呵护童心童趣。了解学生才能理解学生,理解学生才能读懂学生,读懂了学生言行,才有给予学生需要的爱的可能。悦纳学生的表现,学生自由展示当下真实的自我,在身心安全的环境中感知自然、感受生活、体验成长。
激发主动参与、自主探索之趣。教育不是告知和被告知的事情,是主动的、建设性的过程。提供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真实有趣的学习场景,激励学生在日常教学实践中主动成长,最终成为自我主动、自觉发展的主体。
展现师生鲜活生命力。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有鲜活生命力的人!师长的人生经验与境界是学生隐性的教科书。经师易得,人师难求,教师终身学习的生命姿态、完整独立的个体自尊体系,是护航学生成长、“给予生命健康底色”的底色。
 
 
 

趣智文化图解
 
 
 
 
 
 
 
 
 
 
 

津市市第二小学教师誓词
 
 
 
我是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我宣誓: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敬业、精业。以趣育智,以智激趣,悦纳、激励、唤醒每一个学生,为学生的终身发展与幸福奠基。
 
 
 
 

校 歌
 
 
校歌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内是号召和激励,对外是形象展示和宣传,反映了教育者的理想、要求、愿望,又有受教育者的感受、追求和成长心声。
有人问我:学校一定得有校歌吗?校歌有什么意义?学校是否需要有校歌,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应放在怎样创作出好的校歌,而不是要不要校歌这个问题上。就当下而言,校歌只是师生共唱的一首“我们的歌”,除了能让当下的活动更有仪式感外,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十年二十年后,远离了校园的我们无论身在何方,当这首熟悉的旋律响起时,歌词中“澧水边、后湖畔”的家乡景色,校园里“学会生存、学会负责”的呼声,“趣读乐言、趣律乐行”的趣少年活动场景均成为旋律的底色,亦会勾起忆往昔的情愫。师长“踏槐花”“天下识君”的嘱托和祝福会让人心生温暖之力量。(“踏槐花”源自苏轼的《和董传留别》: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厌伴老儒烹瓠叶,强随举子踏槐花。唐代有“槐花黄、举子忙”俗语,槐花落时,也就是举子应试的时间了,故后称参加科举考试为“踏槐花”,此处意为接受国家的挑选。“天下识君”源自高适的《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此处喻意在学校 “趣读乐言、趣律乐行”行为文化熏陶下的学子,不必担心前路漫漫,在趣文化中成长的你自信、自律、担当,天下谁人不尊重这样的人呢?)
 
 
 
 
 

趣为形 智乃韵
 
 
津市市第二小学创办于1926年,至今已有90多年历史。2005年前是一所公办民助的全市重点小学,其师生都是“抬高门槛”全市挑选。自取消公办民助后,就近招生,加上留守儿童急增,生源优势已是昨日黄花,全市挑选优秀教师的政策扶持也早已不复存在,更有大批优秀教师流向生活条件更优越、待遇更丰厚的北上广……但走进学校,你仍会感受到师生乐于学习的激情,被师生阳光、进取的精神面貌所感染。在硬件建设已滞后于社会发展现状的津市市第二小学,究竟靠什么力量让师生有如此昂扬的生命状态,使校园呈现如此生机勃勃的景象呢?这一切得益于学校围绕办学目标“为学生的终身发展与幸福奠基,为教师的专业成长与成功领航”所进行的理性思考,用课堂教学研究激发教师自我内在的认识,发挥每个教师的独特价值,用师生乐于参与的趣课堂、趣课程引领师生成长。课堂、课程趣起来,校园自然活起来。

引领教师专业成长 课堂“趣”起来
教师主要的事情就是上课,如果日复一日的课堂不能让教师体会成长与成功,那只能徒然耗费人生宝贵的职业光阴而难有幸福的教育生活。对孩子们而言,无趣的课堂是浪费不可重新来过的生命成长时间。起初我们的课堂教学研究锁定在教学技巧方面,用教师过硬的教学基本功保障课堂之趣,课堂教学技巧目标如下:
名称 内容
导入的技巧 教师唤醒学生的注意力,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的技巧
强化的技巧 教师适时对学生正确的学习行为给予奖赏的技巧
变化刺激的技巧 教师变换感觉的途径,变换交流的模式,变换语言声调的技巧
发问的技巧 教师对学生进行训练,改善学生的反应,增强学生的参与度的技巧
分组活动的技巧 教师组织小型的学生小组,指导咨询,鼓励协作的技巧
教学媒体运用技巧 教师设计板书、使用教具、掌握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技巧
沟通与表达的技巧 教师使用书面语言、表达口头语言、运用体态语言的技巧
结束的技巧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学习、复述学习重点的技巧
辅导指导的技巧 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指导学生作业的技巧
 
 
这些研究落实在教师个人上的常态课,备课组、教研组、教科室推出的公开课中。学校内研课的常用形式如下:
 

目标 课型 参与者
模仿中学习 名师效仿课 教师个体
实践中学习 同课异构课 备课组
研讨中学习 优质公开课 教研组
研究中创新 示范引领课 专家组
 
 
组本研修中每个备课组每学期的公开课,上课的只有一人,而“磨”课的是一个组,其流程分为“个人设计—组内研究—邀请听课—二度设计—教学展示—研讨反思—撰写论文”七个版块。对这种“磨课”方式,一些美食型教师们戏称:名师效仿课是吃生萝卜,同课异构课、优质公开课属萝卜炖萝卜,示范引领课是肉炖萝卜的滋味。教师们在“萝卜大餐”中乐此不疲,形成了我校的“磨课”文化:上出一堂课,研究一类课,成长一批教师,带动一群教师。于是,省课堂赛场上、国家课堂赛场上到处都活跃着我校教师的身影。
我们思考:学校可以用制度确保学习的速度,例如要上多少节公开课,写多少篇教案、反思,但是教师们需要学习的很多,上出什么样的课、写出什么样的反思等问题更重要。怎样保证课堂教学改革“以学定教”的角度第一,课改的速度第二呢?实践中我们认识到:趣智课堂的理念渗透是工作的关键。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们体会到:让孩子们学的有趣,自己得教的有趣,让孩子们获得智慧,自己得有开放的视野以及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基本能力以及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因此,校本培训中教师们下大气力苦练基本功,走进任何一个办公室,你总会看到那一本本摊开的教研期刊或专业书籍,那是老师们在吸取“趣、智”的营养。每周固定的教研组学习,教师们会早早赶到会场,如遇交流学习心得体会发言,经常是台上未完,台下已经有人抢着话筒在“排队”,发言的主题依然是以“趣、智”理念为指导的实践反思。少先队活动课程也围绕“趣、智”展开:学生精神抖擞地走上讲台或舞台,朗读、讲故事、分享心得;每个教室的后墙上都贴满密密麻麻的读书卡……这是校本教材《阅读》使用的汇报场景;每天早晨,古诗吟诵、成语接龙在各班此起彼伏,这是班级之间“比、赛、追”的内容之一;跳蚤市场上学生自我设计、自我管理的课堂亦极富“趣智”之特色。
近些年,成熟的教师一批批调走,新教师一批批进来,好学的氛围依旧,师徒结对、同伴互助、专家讲座的形式依旧。在多年的课堂教学研究与实践中,教师们积累了大量“怎样教”的经验,随着教师的流动,“怎样教”的经验也随之相传、翻新。不可否认在课堂教学研讨中教师的基本素质提高了,但面对新一轮课程改革却遇到了发展的瓶颈:课堂上教师是精彩的,孩子们的参与也是热烈的,这些极富教学技巧的“精致型课堂”让孩子们乐于参与而学得轻松,甚至学习习惯、思维习惯都很严谨、细致。但这些精致的课堂难以落实在每节常态课中,钱学森之问、莫言现象提醒我们课改不能停留在“怎么教”的层面研讨上,更应思考“教什么”,“怎样教好每一节常态课”。基于这些追问与思考,活动课程、校本课程建设就成为我校课堂教学研究的新方向。

课改催生“趣智”文化 课程“趣”起来
近些年,全国上下校园文化建设如火如荼。作为一所县级小学,我们无法拥有一流的硬件,达到学者余秋雨描述的那种公共审美基础,但我们能做到物尽所用,通过课堂教学研究保障课堂教学的高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确保办学的专业性。在近百年的办学历程中,学校始终将课堂教学摆在学校管理的首位,在新一轮的校园文化建设中,我们亦坚持以课堂文化建设为契入点打造校园文化。在校园文化建设的社会大背景与学校课堂教学研究及课程改革的基础上,我们坚定了“趣智课堂”的研究与实践方向。按字典上的解释:趣(qù),旨趣、志趣,使人感到愉快、有趣。智(zhì),聪明、智慧,有对事物迅速、灵活、正确地理解和解决的能力。教育的最高境界就是使学生乐学。小学阶段,当想方设法创建孩子们乐于参与的课堂,想方设法开发各类课程让孩子们快乐起来,喜欢身边的人和事,热爱生活……为其成为一个健全的人打基础,如果孩子们对健康有益之事均热情参与,在参与之中必学习和探讨解决问题之方法,智就会因趣而获。教育的成功在于智慧,也在赋予学生以智慧。没有智的规范与引领,趣会沦落于肤浅与粗俗。在起初追求教学技巧的课堂教学研究基础上,我们开展了“以趣育智、以智激趣、趣智共生”的课堂与课程活动,活动课程是我校“趣智”课堂的又一亮点。
“高高兴兴地玩,快快乐乐地学”是我校“玩”的口号,也是我校落实活动课程的工作策略之一。操场上,音乐响起,所有的学生开始做自编的课间操,扭扭腰,摆摆胯……这是课间“快乐三分钟”,团体操、乒乓球赛、接力赛、集体跳绳……学生人人参与,欢乐无比,这是一年一届的体育课程汇报活动。唱歌、跳舞、弹琴、演讲、朗读……热闹非凡,精彩不断,这是学校的艺术类课程成果展示。甩着胳膊踏着步,昂着头挺着胸,口中还有节奏地回答老师的各种问题,引得来校参观的客人和家长拍手称赞……这是一年级“为起航加油”系列活动之新生入学适应课。活动课程使学生们“玩”出了童趣,“玩”出了快乐,“玩”出了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孩子们在活动课中乐了起来,教师们也在积极为活动课做准备:临时布置的T型台上,教师们在展示服饰和化妆的美,在欢笑和掌声中,教师职业装的款式敲定了。放学了,教师们急急地奔向梯形教室,那里,礼仪教师正在训练“优雅教师的举止谈吐”。舞蹈室内,学生的排练刚结束,悠扬的旋律又一次响起,教师每天的瑜伽课已开始了。乒乓球室掌声不断,双方奋力搏杀,那是工会组织的教工比赛。课件制作室内,不同的电脑各自放出风格迥异的音乐,那是“美文诵读”的领诵教师在精心制作课件……都说:健康的生活方式是事业成功的基础。教师们在玩中享受到了生活的乐趣,培养了高雅的情趣。学校有一名男性教师是一位思想活跃、体力充沛、很热衷于玩的老师。在学校构建“玩”课程前,他在学校玩伴很少,感觉他就是一个“江湖人”,整天和社会上的人混,用他的话说:“老师们不会玩没得趣,只得在外面找伴玩。”学校“玩”的课程让他在各种活动中如鱼得水,玩得不亦乐乎,更重要的是竞技强能式的玩打败了散漫消志式的玩。在一次座谈会上,这位老师感慨地说:“以前是越玩越空虚,现在是越玩越知不足,知不足才能感受生活的快乐和自身的成长啊!”
在“趣智”课堂的实践与研究中,我们练习教学技能,摸索教学艺术。更为重要的是通过磨课渗透为师之道,努力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磨课是我校进行课堂教学研究的重要方式,即团队对授出的一堂课集体进行深度学习、反复设计、多次交流,这种实战性研究迫使教师们对影视、网络等视听性“泛阅读”“即时阅读”“浅阅读”有了新的认识,此类阅读已满足不了教师对学校课程和课堂进行学术性研究的需求。有的教师开始有针对性地学习教育理论专著,有的教师开始将教材涉及到的经典原著原原本本地读一遍。这些教材之外的“闲书”起初读着费劲,随着研究的深入,阅读渐变为“悦”读,已被优秀教师们奉为最广博、最有效的备课,学校校本课程《阅读》的课标也应需而生。
“玩”得尽兴的活动课,“学”得开心的常态课,“研而悦读”的氛围,是我校课堂教学及课程建设的现状,也是我校“趣智”文化的雏形。受历史和现实背景等因素影响,我们亦存在着对学校课程及文化建设认识不到位、不同年龄段教师文化冲突等问题。特别是“趣智”信念下的课堂教学仍热衷于某一个教学环节的精雕细刻,教学模式、教学策略以及教师们的课程观还缺乏对“趣智”系统的思考。而这些正是学校进一步践行科学的办学理念、实现持续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将且思且行。
 


 


关于我们 | 出版流程 | 基本价格 | 新书展示 | 精品图书 | 版权转让 | 咨询回复 | 联系我们 |
宁ICP备20000515号-1 宁公网安备 64010602000777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号:新出银字第061号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91641100227744848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