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老人出书 家族出书 单位出书 教师出书
学生出书 自费出书 博客出书 其他出书
 
 

手机:13037972986

电话:0951-7895312 7895346

腾讯QQ在线客服

地址:银川市金凤区新昌西路132号银川当代文学艺术中心图书编著中心园

网址:http://www.csw66.com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原创天地 > >> 信息详情

势利小人讨人嫌/铁面无私斗权贵/ 军令如山不可撼/加官进爵诀窍多/直言忠谏见赤诚/(作者:郭彦全))

发布日期:2021-09-24 16:37:32 



                                         势利小人讨人嫌
 
 
 
在一个社会里,从理想状态来说,无论是炙手可热的高官,还是默默无闻的平头百姓;无论是男人女人,还是老者幼童;无论是富贵者,还是贫穷人,在人格上都应该是平等的,这样才能形成一个人人平等、博爱友善、互相尊重的和谐社会。但从古至今,有些人却做不到这一点,看人总是戴着有色眼镜。对有钱有势者,是一副面孔;对贫穷落魄人,则换了另一副嘴脸,势与利决定着他们对人对事的态度,人们习惯地把这些人称为势利小人。
势利小人的显著特点:
一是唯利是图,以财取人。战国时苏秦一家子就是这样的人。苏秦最初游说秦王而未如愿,狼狈地回到家乡。《战国策》有一段绘声绘色的记载:“资用乏绝,去秦而归。羸縢履蹻,负书担橐,形容枯槁,面目黧黑,状有饥色。归之家,妻不下紝,嫂不为炊,父母不以言。苏秦叹曰:‘妻不以我为夫,嫂不以我为叔,父母不以我为子,是皆秦之罪也’。”用现在的话说,苏秦游说秦王没有成功,盘缠也没了,破布扎着绑腿,脚踏着破草鞋,肩挑着破书箱,面目黧黑,形容枯槁,面带饥色,这是一副典型的落魄窘困的穷书生样子。妻子看到他后视而不见照样织布,嫂子不给他做饭,父母不给他搭话。苏秦感叹说:“这一切都应归罪于秦王。假如我说服秦王,那家人就不会这样对待我了。”果然如苏秦所言,后来他悬梁刺股,发奋读书,又去游说赵王,献上了合纵之策,以抗秦国。赵王用其谋,封他相印,赐他豪车百乘,黄金万两,锦缎无数。苏秦可谓一夜暴富,声名显赫。当他再次路过洛阳时,还未到家门口,就发生了戏剧性的一幕:“父母闻之,清宫除道,张饮设宴,郊迎三十里。妻侧目而视,倾身而听;嫂蛇行匍伏,四拜自跪而谢。苏秦曰:‘嫂,何前倨而后卑也?’嫂曰:‘以季子之位尊而多金。’苏秦曰:‘嗟乎!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人生世上,势位富贵,盖可忽乎哉!’”苏秦嫂子的一句话,最能代表势利之人的心声:“以季子位尊而多金”,就因为此,家人才对苏秦采取了与上次截然相反的态度。
汉高祖刘邦的嫂子也与苏秦的嫂子差不多。刘邦微贱时,游手好闲,好吃懒做,闲居无业,还常常爱邀一帮狐朋狗友来家里蹭饭。其嫂本来就对这个小叔子心存看法。有一天,刘邦又带几个朋友来到嫂子家中,嫂子看到后,就假装锅里羹饭吃完,于是用饭勺发出刮锅底的声音,刘邦的那些朋友只好不情愿地离开了。他们走了之后,刘邦揭开锅盖一看,里面尚有饭羹。此事刘邦一直耿耿于怀,不能释怀。等他当了九五之尊的皇帝后,遍封宗室,唯独不封长兄之子。刘太公看到后,就找刘邦求情。刘邦对太公说:“不是我忘掉了他,他是个好孩子,只是当年他的母亲太不厚道了。”在刘太公的求情下,刘邦勉强将长兄之子封为“羹颉侯”,翻成现在的话说,就是刮羹锅候,显然带有讥讽嘲笑的意思。刘邦嫌长嫂不厚道,但自己也厚道不到哪。
还有妻子不认贫穷丈夫的。《汉书·朱买臣传》记载,朱买臣年幼时家境贫寒,不治产业,只是爱好读书。常常是挑着担子上山砍柴,而且喜欢一边走一边高声朗诵诗文。他的妻子也跟在他的后面走,多次劝告朱买臣不要挑担而大声诵读诗文,以免让别人看到难为情,朱买臣却越发放快声调。妻子感到十分羞耻,要求离开朱买臣。朱买臣对她说:“我年龄到五十岁时必当富贵,今已经四十多岁了。你已经过了很久的苦日子了,等待我富贵以后报答你的功劳。”妻子发怒地对他说:“像你这样的人,最终会饿死沟中,何能富贵!”买臣留不住妻子,只好由她而去。之后,朱买臣独自砍柴走在路上照旧大声诵读,有一天来到一个坟墓间,碰到前妻与丈夫上坟。前妻看到朱买臣饥寒交迫,就招待他吃了顿饭。又过了几年,朱买臣得到朝中权臣严助的帮助,严助把他推荐给了汉武帝。朱买臣在汉武帝面前讲解《春秋》和《楚辞》,深得武帝喜欢,就封朱买臣为中大夫,与严助同为侍中大夫。之后,朱买臣又任会稽大夫,身居高位,衣锦还乡。车马来到吴县地界,看到前妻与丈夫正在修路的队伍里。朱买臣停下车子,让后面的车子把前妻和她的丈夫载上,一同来到太守舍中,安置园中,好吃好喝款待。住了一月后,前妻羞愧自缢而死,朱买臣馈赠其夫银两令他好生安葬。朱买臣的妻子也是以钱财取人,目光短浅。不过,这个妇人还是良心未泯,当年遇到饥寒交迫的朱买臣于坟墓间时,还出手相助。只是脸皮薄了点,匆匆忙忙赴了黄泉。
二是唯势是图,以势取人。势即权势。你有权有势,他千方百计如胶似漆地粘着你;你无权无势,一下子又变成了孤家寡人,门可罗雀,这是官场的常态,也最能看出势利小人的嘴脸。司马迁在《史记》中曾经感叹道:“夫以汲、郑之贤,有势则宾客十倍,无势则否,况众人乎!下邽翟公有言,始翟公为廷尉,宾客阗门;及废,门外可设雀罗。翟公复为廷尉,宾客欲往,翟公乃大署其门曰:‘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贫一富,乃知交态;一贵一贱,交情乃见!’汲、郑亦云,悲夫!”汲黯与郑庄皆是汉代的重臣。汲黯曾担任太子洗马、东海太守和主爵都尉;郑庄曾担任太子舍人和大农令。两人都为官清正,刚正不阿,位列九卿,声名显赫。得势时趋炎附势者络绎不绝,门庭若市,皆以与他们相识为荣。但因刚直被汉武帝罢官后,人们唯恐避之不及,他们的门庭一下子冷落下来,门前简直可以张网捕雀了。司马迁还联系下邽翟公的遭遇,鞭挞了极不正常的社会风气和世俗之态。司马迁写他们的不幸遭遇时可谓充满感情,感慨万端,其中自然充满对自己平生遭遇的愤愤不平之气。
战国时功勋卓著的老将廉颇,秦赵长平之战处于胶着之态时,秦用反间计使赵王用善于纸上谈兵的赵括代替了他。《史记》中记载:“廉颇之免长平归也,失势之时,故客尽去。及复用为将,客又复至。廉颇曰:‘客退矣!’客曰:‘吁!君何见之晚矣?夫天下以市道交,君有势,我则从君;君无势则去,此固其理也,有何怨乎?’”这些势利小人的歪理邪说,言之凿凿,给老将廉颇上了一堂政治课:官场也如市场,有利则图,无利即去;有势则从,无势则去。这是不变的道理和法则。还直埋怨廉颇“见之晚矣”。
因以势取人者关注点在于“势”,因而同样是官他们也会认真区分你是“有实权的官”还是“无实权的官”,是有“发展前途的官”,还是“无发展前途的官”,以此来决定自己的态度。
南朝时刘孝标因感任昉生前喜奖掖人士,死后诸子穷困潦倒,无一人相助的现实,写了一篇《广绝交论》的文章,他将世间所谓“交谊”分为五种:一是“势交”(依附权势),二是“贿交”(贿交有钱人),三是“谈交”(以言语结识名人而牟利),四是“穷交”(彼此不得志,互为利用),五是“量交”(思量与对方相交可以得到好处)。他认为这些结交都是因私利出发,而不是真正的友谊。
《汉书》中记载,西汉时平通侯杨恽居功自傲,被朝廷判死刑,与其相关联的官员皆被免职。杨恽的朋友京兆尹张敞因深受汉宣帝的信任暂时还未被免职。张敞派手下贼捕掾絮舜查办案件。絮舜知道张敞受杨恽案件的牵连在位不会太久,就私自回家拒不办案。有人劝他不能这样做,絮舜说:“我为张敞已经尽力多年了,今天他只能再做五天的京兆了,以后他哪能再办案?”张敞听到絮舜的话很生气,立即让部吏收絮舜入狱。这时冬月只有几天就要过去,办案人员昼夜抓紧办理案件,终于定其死罪。絮舜行刑之前,张敞使主簿手持文告对絮舜说:“五日京兆究竟怎么样?冬月已经过去了,你不想延长寿命吗?”于是就在街市上杀掉了絮舜。絮舜这个势利小人就因为以势利取人,拿捏不好,结果反让别人取了性命。这也是势利小人应得的报应吧。
对这些势利小人,有的人是锱铢必较、秋后算账。比如,《史记》中记载,公元前129年,汉武帝派遣李广、公孙敖、公孙贺和卫青4人率4万大军分别迎击入侵的匈奴。李广兵败被俘,凭借其英勇机智逃脱而回。回到京城后,朝廷把李广交给执法官吏来审讯。执法官吏认为,李广损兵折将较多,又被匈奴俘获,按律应得死罪。李广用钱物赎了死罪,被削职为民。之后,李广赋闲在家,常常到南山打猎。有一次,他又带着随从出去打猎,在田间与人饮酒后回来时时间已很晚。走到霸陵亭,霸陵尉喝醉了酒,大声喝斥,禁止他们通行。李广随行人员对霸陵尉说:“这是故李将军。”李广身经百战,名声显赫,朝内高官显贵,尚且敬他三分。不料那位廷尉说:“现将军尚不得夜行,何况故将军呢!”李广被扣留,只好忍气吞声停宿在霸陵亭下。没过多久,匈奴入侵,镇守渔阳的韩安国被打败,汉武帝想起了英勇善战的李广,立即任命他为右北平太守。李广随即请求派霸陵尉一起赴任。李广一到军中,就把霸陵尉杀了。这位霸陵尉首先是位不知天高地厚的势利小人,他只看到李广已被削职为民了,再无东山再起的机会,于是想羞辱李广一番,也好过过官瘾。不料世事轮回,前景难料,李广很快就被朝廷任用,这个霸陵尉只好自己活腻了,搭了条性命。
据野史记载,唐肃宗时曾经担任过宰相的王播,祖籍山西太原人氏,后来全家迁移到了江苏扬州。王播幼年时,父母就先后去世,无人照料他,但他极好读书,于是在扬州昭惠寺木兰院的僧寮里寄读,并随僧就餐。寺庙里招呼僧人吃饭时往往要击钟,每次听到钟声他就前往就餐。但时间久了,僧人们嫌他白吃白喝,开始讨厌起他来。于是他们想了个办法,先吃完饭后再击钟。按惯例听到钟声后,饥肠辘辘的王播来到餐厅,但饭早就没有了,他知道这是僧人们做的手脚。
经过多年的发愤读书,王播终于考取进士。20多年后又被派往江苏担任行政长官。这个昔日随僧蹭饭的穷书生如今官居高位,声名显赫,今非昔比了。有一日,他忽然想起旧事,要到当年住过的寺院看看。那些闻知高官王播要来寺院巡视的僧人们,一下子乱了手脚,又是把昔日王播住过的寺院修葺一新,又是把王播昔日在寺庙墙壁上所写的诗作用碧纱笼罩起来,以示珍贵和荣宠。故地重游的王播来到寺院后,免不了受到热烈而隆重的欢迎。酒足饭饱后,这些趋炎附势的僧人们,还要求王播留下墨宝,以示荣宠。此时王播猛一抬头,看到墙上的旧诗作已被碧纱所笼罩,回想起昔日在寺院的屈辱遭际,不禁百感交集,感慨万端,随即提笔疾书,诗名为《题昭惠寺木兰院二首》。其一云:“二十年前此院游,木兰花发院新修。而今再到经行处,树老无花僧白头。”不过是感慨光阴似箭,物是人非,人生易老。接着笔锋一转写道:“上堂已了各西东,惭愧阇黎饭后钟。二十年来尘扑面,如今始得碧纱笼。”然后怅然而去。僧人们顿觉得尴尬不已,羞愧万分。势利的僧人们受到王播的讥讽也是咎由自取。
当然,也有些人是以德报怨,不屑于斤斤计较。这方面的例子也是很多的。比如,西汉时的韩信,年轻时受到屠夫的羞辱。身居大将军衣锦还乡后,不仅不记恨屠夫,还把他安排为军中中尉,就是以德报怨的典型事例。
还有西汉的韩安国度量也很宽广。韩安国原来在汉景帝之弟梁孝王刘武手下做官,后来因事被捕。狱吏田甲觉得韩安国失势了总是羞辱他。韩安国就对他说:“难道死灰就不能复燃吗?”田甲答道:“如果复燃我就撒尿把它浇灭”。过了没几天,梁国内史一职缺位,朝廷就派使者任命韩安国为梁国内史,也就是说朝廷要从囚徒中寻找担任两千石的官员。田甲听到这个消息后就逃走了。韩安国对大家说:“田甲如果不回来就职,我就灭他的族。”田甲听到后只好脱衣露胸前来谢罪。韩安国对田甲说:“你可以撒尿了!像你们这些人还值得我整治吗?”最终善待了他。
后赵时的石勒也是一位不记旧仇的人。他年轻时,与一位叫李阳的人为邻居,多次因争夺沤麻池而打架。后来石勒当了后赵皇帝,邀请武乡耆旧前来襄国。其他人都来了,只有李阳不敢来。石勒对大家说:“李阳是一位壮士。我同他过去争夺沤麻池,那是我当普通百姓的怨恨。如今我正值兼容天下,岂能记恨一个老百姓呢?”所以拜李阳为参军都尉。
就本人看来,对个人之间的恩怨斤斤计较、秋后算账,与不记旧恨、以德报怨相比,毕竟境界还是要低一些。如果斤斤计较,冤冤相报何时了?特别是对一些掌握大权的统治者来说,更应该胸怀像海洋般宽阔,要善于容纳各种人才,哪怕是羞辱过自己或与自己曾经有过仇的人,因为统治者应该“所持者大、所虑者远也”。但对那些势利小人,也应给予一定的惩戒,让其吸取教训,今后再不能以势利取人,再不能旧病复发,这也是必要的。
 
诗云:
名利从来辨小人,贫穷落魄狗难亲。
苏秦感慨钱尊贵,刘季萦怀釜内音。
炽热权门宾百计,萧条庭院鸟难寻。
寄语无势无权者,历尽寒冬有盛春。
选自出版费用
 
 
                                         军令如山不可撼
 
 
 
纪律是一个政党、一个军队克敌制胜的重要法宝,也是增强凝聚力、战斗力的重要保证,还是树立自我形象、打击敌人嚣张气焰的有力武器。
齐景公时,晋国攻打齐国的阿、甄等地,而燕国又侵犯到黄河边,齐军大败,齐景公十分忧虑。这时,大臣晏婴向齐景公推荐了穰苴。他说:“穰苴虽然只是田家的庶子,但他这个人文能使大家亲附,武能使敌人慑服,希望大王能启用他。”齐景公于是召见穰苴,与他谈论军事,大为高兴,于是任命他为将军,统帅齐军抵御燕、晋军队。穰苴对齐景公说:“我出身卑贱,大王从平民中把我提拔起来,使我位居大夫,但士兵此刻不亲附我,百姓不信服我,人微权轻,希望大王能够派出一位宠信大臣,国家所尊信的人,来做监军,方才可以。”于是齐景公答应了穰苴,选派庄贾前往军中监军。穰苴与庄贾相约:“明日中午会于军门。”次日穰苴先到军中,立下标杆看着影子,调整好记时漏器等待庄贾。庄贾平素就骄横,认为统领自己的军队自己又作为监军,所以不急着赴任;亲戚左右听到消息后又为他送行,与他一起喝起酒来。日色已到正午庄贾还没来。穰苴让士兵放倒记时的标杆倒掉漏中的水滴,进入军中,整饬军队,申明纪律。纪律申明完毕,太阳快下山时,庄贾才来到军营。穰苴问他:“为什么迟到?”庄贾回答:“不才有大夫亲戚相送,留下饮酒。”穰苴说:“将帅受命之日就应该忘掉自己的家,临军打仗纪律约束就应忘掉亲朋好友,战鼓响起就应忘掉自己的性命。今敌国深侵,国内骚动,战士宿营于外,国君寝不安席、食不甘味。百姓的命运,都掌握在你的手中。还说什么别人相送违时!”穰苴于是找来军中的司法官问道:“军法中规定限时到达而未到达者如何处理?”司法官回答:“应当斩首。”庄贾一时惊惧,派人驰报齐景公,请求救他一命。使者前往,还未返回,穰苴已斩庄贾告知三军,三军皆为之惊恐。过了一会儿,齐景公派遣使者拿着文书要求赦免庄贾。使者驰入军中,穰苴说:“将在军营,君令有所不受。”问军中司法官说:“军中不允许车马奔驰,今使者奔驰,应该如何处理?”司法官说:“应当斩首。”使者大惊失色。穰苴说:“皇帝派来的使节不能杀他。”于是斩使者的仆人和左边驾车的马匹,宣告三军。穰苴派使者向君王复命,然后大军出发。穰苴在战斗中军令如山,关心士兵,身先士卒,三军振奋,奋勇争先,名声大振。晋军听说穰苴治军严整,急忙退军;燕军听说,也渡河归去。于是穰苴乘胜追击,夺取失地后班师回京。齐景公见到穰苴得胜回京,即封他为大将军。穰苴军令如山,敢违君命,不畏权贵的行为,赢得了君王和人们的尊重。
我国古代伟大的军事家齐国人孙武,初出茅庐时就是以严明法纪闻名于世的。《史记》中记载,孙武拿自己所著的兵法去拜见吴王阖闾,阖闾说:“你的兵法三十三篇,我全都看了。可以小试于排兵布阵吗?”孙武说:“可以。”于是吴王答应从宫中挑选180位宫女,孙武把她们分为两队,以吴王宠姬二人为队长,都让她们持戟。然后发布命令说:“你们知道自己的心与左右手背吗?”宫女们说:“知道。”孙子说:“往前,则看心;往左,视左手;往右,视右手;往后,就看背。”宫女们说:“知道了。”纪律发布,于是设执行军令官,即刻将纪律三令五申。于是,击鼓向右,宫女们大笑起来。孙子说:“纪律不明确,号令不熟练,为将的责任。”于是三令五申而击鼓向左,妇人们又大笑起来。孙子说:“纪律约束不明,申令不熟练,将帅的责任;既然纪律、号令已经明确而不执行法纪,官吏和士兵的责任啊。”于是要斩左右队长。吴王从台上观望,看到要斩爱姬,大惊。吴王派使者下令,对孙子说:“寡人已经知道将军善于用兵也。假如我没有这二位宠姬,饭也会吃不香了。希望不要斩她们啊。”孙子说:“我既然受命为将,将帅在军营,皇帝之命可有所不受。”于是斩队长二人以巡告众人。孙子把排在第二位的宫女任命为队长,接着又击起鼓来。妇人们左右前后,以及跪倒起立都中规中矩,完全执行纪律,而且没有人再敢发出声音。
孙子训练宫女获得成功启示我们,宫女们本以姿色取媚于君王,完全不懂得什么军法的重要性,训练起来肯定比军队要难得多;而吴王又作为她们的坚强后盾,这些女人就更加有恃无恐,把军令当鸡毛了。在这种情况下,严明号令尤其重要。当吴王也保护不了她们,血淋淋的人头放到大家面前时,宫女们就会“前后左右,跪立中规中矩”起来。这就是军令的魔力所在。
西汉时周亚夫也是一位号令如山、军纪严明的将军。据《史记》记载,汉文帝六年,匈奴大举侵入边境。朝廷以宗正刘礼为将军,驻扎在霸上;以祝兹候徐厉为将军,驻扎在棘门。另以河内守周亚夫为将军,驻扎在细柳,防备匈奴入侵。为了检阅军队备战情况,汉文帝亲自前往军营视察。当他到霸上和棘门军营时,车队可以长驱直入,将以下的军官相迎送。不一会儿,汉文帝等来到细柳军营,先头随从说:“天子马上就要到来!”军门都尉说:“将军号令说‘军中只听将军令,不听天子的诏书’。”没过多长时间,汉文帝驾到,也不能入军门。于是文帝派使者手持皇帝文书对周亚夫说:“皇帝欲入军营劳军。”周亚夫才传命打开壁门。壁门守吏对文帝随从车骑说:“将军命令,军营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按辔徐徐在军营中行走。到了军营,将军周亚夫手持兵器对文帝长揖说:“军中佩戴甲胄不便拜谢,请允许我以军礼相见。”文帝为周亚夫严格的军纪所感动,动容驾车离开,并让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行完礼后驶出军营。群臣都十分惊恐。文帝对大家说:“啊,这才是真正的将军!前面在霸上、棘门驻扎者,就如儿戏啊!这些将领们固然可以被敌人袭击而俘虏。至于周亚夫将军,敌人能有可乘之机而侵犯吗?”文帝称颂了很长时间。过了一月多,匈奴退兵,三军退回营地,于是拜周亚夫为中尉。周亚夫为了严肃军纪,对匈奴严阵以待,而不惜得罪文帝,这在一般将军是做不到的。他的这种行为反过来使文帝对他更加敬重,并且加以重用。也在历史上留下了一段佳话。
三国时的诸葛亮也是号令如铁的军事家、政治家。诸葛亮与司马懿在街亭的争夺中,马谡自告奋勇要求作为主将镇守街亭。诸葛亮对他虽有担心,因为刘备生前曾对诸葛亮说过:“此人言过其实,不可大用。”但马谡却一再坚持,并愿立军令状,如果不能成功守住街亭就处死全家。诸葛亮最后勉强同意,并指派较为小心谨慎的王平将军作为副将一并前往,有事要求马谡与王平商量而后行,安营扎寨后要立即汇报,马谡一一答应。但到街亭后,马谡执意驻军山上,不听王平将军的劝阻,并未履约向诸葛亮汇报安营扎寨的情况。等到司马懿派兵进攻街亭,围兵山下,切断蜀军的粮草和水源,最终使蜀军丢失了重要据点街亭。在援军的保护下马谡逃回了蜀营。马谡曾经在诸葛亮手下担任参谋多年,也出过一些好的谋略,比如诸葛亮在征服西南少数民族的过程中,曾经提出过“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的正确建议,深得诸葛亮重视;而且马谡的哥哥马良,自幼与徐庶、庞统皆为诸葛亮的好朋友,为天下名士。但为了维护军令的严肃性,诸葛亮还是挥泪斩了马谡,并向朝廷提出自己因用人不当而自贬三级。
严明号令还是保全自己、打击敌人的有力武器。汉高祖刘邦次子刘肥的儿子朱虚侯刘章,年方二十,有气力。他不满吕氏掌权而刘邦后代得不到官做。有一次参加吕后的宴会,吕后令朱虚侯刘章为酒吏。刘章说:“我本来是将种,请同意我以军法行酒。”吕后说:“可以。”酒喝得很多,刘章进饮歌舞。不一会儿,他对吕后说:“我想为太后说耕田歌。”吕后笑着说:“一看你的父亲就知道田稼之事。如果生下来为王子,哪能知道田稼之事?”刘章说:“臣知之。”吕后说:“请试着说说耕田歌。”刘章说:“深耕灌溉,精心护种。立苗疏远,不是好种子,就锄去它。”吕后听到后不作声了。过了一会儿,吕氏中有一人醉酒,要逃酒。刘章追上去把他杀掉了。回来向吕后报告说:“有逃酒者一人,我已按军法斩之。”吕后左右都大惊失色。但因为已经许可刘章按军法从事,也就无法怪罪他。饮宴就这样结束了。自此之后,诸吕很怕朱虚侯刘章,大臣们也愿依付刘邦之后,刘氏势力日益强大起来。刘章巧妙地利用军法行酒,打击了诸吕势力,使吕后也难以发作,长了刘氏之威。
通过以上事例可以看出,严明号令、执法如山,需要坚持以下几点:
首先要有大无谓的英雄气概,即要具备“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的精神。严明号令和执行纪律,首当其冲得罪的就是最高统治者皇帝,弄得不好就要掉脑袋。周亚夫细柳营阻挡和得罪的是汉文帝和他的随行大员,刘章杀掉的是吕后的近亲,孙子杀掉的是吴王的宠姬,穰苴杀掉的是齐景公的宠臣,而且其中皇帝又发布了赦免令。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拿捏不好就会掉脑袋,甚至株连九族。没有点英雄气概岂能为之?
其次自己要以身作则,严于律己,赏罚严明。诸葛亮虽然与马谡立下军令状,按常理马谡受惩罚罪有应得。但诸葛亮不这么认为。他觉得任用马谡丢失街亭,主要原因在于马谡不知变通而又刚愎自用,同时自己也应承担用人失察的责任,因而主动上书朝廷自贬三级。这样做丝毫不影响诸葛亮的光辉形象,反而使他的形象更加丰满感人了。
再次严明号令、执法如山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国家利益,维护统治者的利益,而绝非满足一己私利,或泄私愤、图报复,逞强使性,小肚鸡肠,因而能够获得最高统治者的理解和支持,获得成功。
 
诗云:
漏动杆移号令急,斩讫庄贾赞穰苴。
律明法峻歌孙武,玉殒香消叹宠姬。
霸上棘门军可戏,兵营细柳帝难屈。
宴前赖酒杀诸吕,挥泪军营丞相悲。
选自出版一书
 
 
                                          铁面无私斗权贵
 
 
 
坚持自己认为是正确的东西,敢于大义凛然、铁面无私地批评和制止权贵,哪怕是最高统治者皇帝,这是我国古代社会官场的一个优良传统。可惜当今社会这种传统由于各种原因已经丢失得差不多了。社会上吹牛拍马者、阿谀奉迎者、圆滑世故者、唯唯诺诺者,屡见不鲜;而真正敢于仗义直言者,铁面无私地开展批评者,特别是对自己的顶头上司,敢于发出谔谔之言者,可谓风毛麟角,少之又少了。党的十八大之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深入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把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作为专题民主生活会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十分英明的。古人云:“千人之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谔谔”者的大量涌现,无论对我们的事业还是对被批评者,都是十分有益的。
古代社会中敢于批评和制止权贵不法行为的事例,可谓多如牛毛。我只能在浩如烟海的史籍中,择取一些最为著名的事例。
一是针对古代社会最高统治者本人的。汉文帝时名臣张释之,文帝三年升任廷尉,是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案件的最高审判官。他在案件的审判中,敢于秉公执法,仗义执言,维护法律的权威性,有时甚至敢于直接违反皇帝的旨意。有一次,太子和梁王同乘一辆车入朝,到了皇宫外的司马门也不下车,径直进宫。张释之见状,立即迎上前去加以制止,并把他们的不敬行为上告汉文帝。汉文帝摘下帽子赔罪说:“怪我教导儿子不严格。”薄太后也派使臣带着赦免太子、梁王的诏书前来,张释之才放二人入宫。
还有一次,汉文帝出巡路过长安城外的中渭桥时,忽然有一个人从桥下面跑了出来,一下子惊了皇帝的车马。皇帝的随从武士拥上去抓住了他,朝廷将其交给张释之审讯。那个人对张说,他是长安县的乡下人,听到皇帝驾到禁止通行的命令后,一直躲在桥下面。他以为皇帝车马已经过去就从桥下走了出来。发现皇帝的车马后,就想跑走,不料惊动了皇帝的车马。张释之审讯后认为,这个人只是违反了清道的禁令,应该处以罚金。他把廷尉的意见上报汉文帝后,汉文帝十分愤怒,说这个人惊了他的马,好在他骑的这匹马温顺驯服。如果换了别的马,说不定就从马上掉下来了。廷尉只对这个人处以罚金太轻了。张释之对文帝说,法律应该是天子和天下人共同遵守的。现在的法律这样规定,如加重处罚就不能取信于民。作为朝廷掌管国家法律的部门廷尉应该带头执行。希望皇上能够明察。过了很长时间,汉文帝才说廷尉的判决是正确的。
过了不久,又有人偷了汉高祖庙神座前的玉环被抓到了。汉文帝大怒,即刻将该人交廷尉治罪。张释之按照法律给其人定了死罪。文帝看到后十分不满地说:“这个人大逆不道,竟敢偷盗先帝器物。我交给廷尉,就是要灭他全族,你们却按所谓法律条文治罪,这不是我维护继承宗庙的意思啊。”张释之看到皇帝生气了,就脱下帽子磕头说:“法律这样规定治罪就足够了,而且罪行相等还要看轻重程度。今天偷盗宗庙器物而对他灭族,有如毁坏宗庙的万分之一。假如有一天愚民取了长陵一抔土,陛下如何再判他重罪呢?”过了很长时间,汉文帝与太后说起这件事,才认为张释之处理得是对的。
从张释之处理的这几件事情可以看出,汉文帝确实是一个开创文景之治的明君,否则,张释之在几件事情上与皇帝相违,还有你好果子吃?所以君臣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在封建社会高度集权的情况下,张释之敢于宣传法大于人,是十分难得的。
汉元帝时的大臣薛广德,也是一位敢于直言面谏的诤臣。有一年秋天,汉元帝要出行祭祀宗庙。他准备出便门而乘楼船从水路前往。这时御史大夫薛广德挡在皇帝的车马前,脱下帽子叩首说:“皇上还是应该从桥上乘车陆路走。”皇帝下诏对薛广德说:“请你戴上帽子。”薛广德说:“陛下不听我的建议,我就自杀,以鲜血污秽车轮,陛下不能入宗庙了啊!”汉元帝听后很不高兴。这时光禄大夫张猛劝元帝说:“我听说君王圣明大臣才敢直言。乘船水上有危险,从桥上陆地上走安全。聪明的君主不行危险之事。御史大夫的话可以听!”元帝也顺势说:“明白人不应该这样做啊!”于是由最初的乘船前往改成了乘车陆路前往。薛广德与汉元帝争论的实质是,乘车要比乘船节省大量的钱财,只有出以公心才能像薛广德这样不惜得罪皇帝而仗义执言,为民谋利。
汉光武帝刘秀取得政权后,迷恋上了打猎,常常为之流连忘返。有一天,汉光武帝又一次出城打猎,天色很晚才来到城门前,时任东城门候的郅恽拒不开城门。汉光武帝令随从者在门间与郅恽见面,郅恽对随从说:“火把太远照不清楚。”于是不受诏。光武帝只得从东中门进入。第二天,郅恽上书劝谏皇帝说:“过去周文王不敢以打猎为乐,只是一心考虑亿万老百姓的疾苦。今陛下到遥远的山林中打猎,夜以继日。这样做把江山社稷置于何地?空手搏虎,徒步过河,虽然还未到这种程度但还是要引以为戒啊。”他的书信报告皇帝后,得到皇帝赞同,汉光武帝还把昨晚放他入门的东中门候降为参封尉。
唐代的魏征,也是一位对皇帝不留情面的大臣。有一天,唐太宗得到一只鹞子,非常高兴。正在把玩欣赏之际,忽然看到魏征前来奏事。唐太宗最了解魏征直言敢谏的脾气,为了不惹麻烦,就赶忙把鹞子藏在袖中。等到魏征一件件奏事完毕退下后,鹞子也被闷死了。魏征不留情面、直言敢谏的性格,常常使唐太宗下不了台,愤怒不已。唐太宗多次对皇后说:“我必杀此乡巴佬!”但气头过后,又觉得魏征批评得对。所以,魏征去世后,唐太宗十分伤心,犹如失去了一面明镜。
二是敢于制止和批评飞扬跋扈的皇帝近亲。汉武帝时的近臣江充,也是一位不畏权贵、执法如山者。有一次,江充外出,遇到汉武帝的姑母、陈皇后的母亲馆陶长公主带着随从行走在驰道中,因驰道只能供皇帝行走,这是一种违制行为。于是他就加以呵斥。馆陶长公主说她有皇帝的诏书。江充认为,即使有诏书,也只准公主行走驰道,其他随从则不可。所以他把公主随从的车马全部没收入宫。
还有一次,江充随汉武帝去甘泉宫,遇到太子派来请安的人马也行走在驰道中,就把他们交给有关官吏处理。太子闻知后,派人向江充谢罪,并说此事不想让天子知道,希望江充能够宽大为怀。江充还是不答应,坚持把此事上报武帝。武帝见奏,表扬了江充,认为作为臣子就应该像江充这样坚持原则,恪尽职守。
还有汉光武帝姐姐湖阳公主家府中的一个奴仆,白日杀人后就藏身于公主家中,官吏不能抓他治罪。等到湖阳公主出行时,他作为仆人乘坐在车上。京都洛阳令董宣于洛阳城北面西头门等待公主车驾。当公主车驾到来时,董宣以刀画地,勒令停车。并告诉公主原由,大声宣布男仆罪责,喝令男仆下车,并立斩于地。湖阳公主立即回车入宫向皇帝哭诉。汉光武帝大怒,立即召董宣,要锤杀他。董宣磕头说:“希望能让我说一句话而死。”皇帝说:“你要说什么?”董宣说:“陛下依靠弘扬道德而使国家兴盛,而今放纵奴仆杀人,将如何统治天下呢?我不需要锤死,请让我自杀。”随即以头击柱,血流满面。皇帝让小太监架住他,让董宣向湖阳公主叩头赔罪。董宣不从,强挺脖颈,两手撑地,不肯叩头。湖阳公主对皇帝说:“你过去是老百姓时藏匿逃亡者,官吏还不敢入门。今天贵为天子了,威权竟然不能行之于一个洛阳令吗?”皇帝笑着说:“当皇帝后不能与当老百姓时相提并论。”于是下令:“强项令退下!”事后光武帝觉得董宣做得对,赏钱30万。于是董宣敢于搏击豪门贵族,京师无人不为之震动。董宣敢于拦阻湖阳公主车马,并当面杀死犯罪的奴仆,拒不执行皇帝的命令,不向公主谢罪等,得了一个“强项令”的美名。他这种大义凛然,不畏权贵,坚持正义的行为,最终还得到皇帝的认同。
三是对皇帝的宠臣也毫不留情。汉文帝的宠臣邓通,因与文帝梦中相助他登天的人相合,名字又叫邓通,与“通天”相谐。所以被汉文帝留在身边。之后又赐给邓通一座铜矿山,还允许他私自铸钱。对皇帝面前这样一个红得发紫的人,刚正不阿、奉公廉洁的丞相申屠嘉,却不买帐。《史记》中记载:申屠嘉为人廉直,家里从来不接受私自来访者。这时太中大夫邓通正得到汉文帝的宠幸,赏赐累计成千上万。文帝还常常宴饮于邓通家里,其受宠程度竟达到这样的地步。有一日,申屠嘉入朝,而邓通竟然站在皇帝身边,一副怠慢无礼的样子。申屠嘉向皇帝奏事后,就对皇帝说:“陛下宠爱臣子则可以给他富贵,至于朝廷应有的礼仪,不可以不整肃!”文帝说:“你不要说了,我在私下告诫他。”申屠嘉罢朝回到丞相府后刚刚坐定,就立即下令召邓通到丞相府,如果不来就斩首。邓通惶恐,急忙找皇上告知此事。皇帝说:“你去丞相府第,我一会儿使人召你离开。”邓通到达丞相府后,脱下帽子,光着脚,向申屠嘉叩首谢罪。申屠嘉端坐自如,并不还礼,责骂邓通说:“这个朝廷是汉高祖亲手打下的朝廷啊。你一个小臣,敢于戏弄殿上,属于大不敬,应当斩首。执行官吏现在就把他推下去!”邓通听到后一个劲儿地叩头,头上血都流出来了,申屠嘉还不饶他。皇上考虑到申屠嘉已经使邓通吃尽苦头,就派使节持节召邓通,并拜谢丞相说:“这是我喜欢的臣子,所以还是放过他吧。”邓通来到皇面前说:“丞相几乎杀了小臣。”不过,申屠嘉虽然未杀他,但邓通的结局还是应验了相面者之言,最后贫困饥饿而死。因为他拍文帝的马屁时得罪了景帝,汉景帝即位后,剥夺了邓通的所有官职,没收了他的全部财产,最后终被饿死。
四是对皇帝的宠姬也不会让步。皇帝的宠姬往往凭借自己的几分姿色恣意妄为,别人也投鼠忌器,不敢对她们怎样。但也有一些人不惧怕她们。汉景帝时中郎将郅都有一日陪景帝到上林苑打猎。汉景帝的宠姬贾妃去上厕所,突然一只野猪也冲了进去,情况十分危急。汉景帝示意郅都去营救,郅都却无动于衷。汉景帝想自持兵器亲自去救,郅都拦在他的面前说:“陛下即使失去一个宠妃,还可以再选一个。可是作为皇上您的行为如果放纵而不自重,那置国家宗庙和太后于何地呢?”后来野猪跑了出来,贾姬也并未受到伤害。因为此事郅都得到太后的赏赐。
当然,今天看来,郅都的做法也未必妥当。在他的眼中,首先把人分为三六九等,因此来确定人的价值。他甚至认为,皇帝的一些失态要比救贾姬的命还重要。这当然是迂腐之见。
从以上我们可以看出,这些敢于铁面无私地对待权贵者,他们均生活在较为开明的“清平盛世”,而这些帝王都是历史上有名的开明君主,如汉文帝、汉景帝、汉光武帝等。封建社会有所谓“君明臣直”之说,皇帝开明大臣才敢直言面谏,不怕惹恼皇帝遭轻易砍头。从皇帝来说,这些臣子“逆耳忠言利于行”,听几句牢骚、尖锐话塌不了天。这些臣子的所作所为最终还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维护自己家天下的利益。因此,事后封建统治者想清楚后还会给他们一点奖赏,以鼓励这种敢于直言面谏的行为。
 
诗云:
敢把皇帝拉下马,为民何惧自身剐。
惊巡车马难成罪,盗庙门环岂可杀。
血溅皇轮停水路,城关帝驾利国家。
太宗难斩乡巴佬,强项声名世代夸。
选自出版一本书需要多少钱
 

                                                           
                                   加官进爵诀窍多
 

 
 
封建社会的官吏们,如果凭自己的本事、能力,为国为民做出了成绩,加官进爵也很正常。但是,有些人加官进爵却有诀窍,用一些歪门邪道,或者走所谓的“终南捷径”、另类手法,获得统治者垂青,则是很不正常的,不宜效仿的。这些人加官进爵的诀窍多种多样:
一是不顾客观实际,时时事事揣摩皇帝意图,阿谀奉承皇帝。西汉时的酷吏张汤,当廷尉后,办案决平,一律以皇上意旨为是。汉武帝如要加罪这个人,他就想方设法罗织罪名,与同行们加重其罪责;皇上想释放这个人,张汤就与同行们想法减轻他的罪行,以便开释。汉武帝于是十分喜爱他。张汤虽然是个酷吏,其唯上的行为虽遭人诟病,但却为官清廉。
其行为与张汤类似的西汉另一个酷吏杜周,也非常善于揣摩汉武帝的旨意。汉武帝要排挤的人,杜周就想方设法陷害他;汉武帝要释放这个人,他就想办法减轻其罪责,以便开释。有人责备他说:“你为天子判案决平,不遵循三尺法,专门以皇帝旨意而判案。这些案子本来难道就应该这样吗?”杜周回答说:“前面君主肯定的就是法律,后面君主认为对的就疏为令。君主此时的旨意就是法令,何必效法过去制定的法律呢?”杜周秉承武帝的意旨,采取严刑拷打、锻炼成狱的手段,制造了不少冤狱,杜周却凭此猎取高位,死时“家资累巨万矣。”
而西汉另一位重臣汲黯,为官清正,刚正不阿,他位列九卿时,张汤等人才是个小吏,但张汤因为会阿谀奉迎,其官职一再高升,与汲黯同列于朝。皇上对张汤的尊崇,甚至超过了汲黯,汲黯免不了发几句牢骚。有一次他见到皇上说道:“陛下用群臣如堆积薪柴,后来者倒居于上列。”皇帝听到后默不作声,十分不满。这从另一个侧面印证了张汤、杜周等人加官进爵的有效诀窍。
还有隋炀帝时的宠臣郭衍,史载其对下属倨傲,升官诀窍是“事上奸谄”,所以获得了时任晋王杨广的特别喜欢,逐步成为杨广争夺太子地位的心腹。郭衍特别善于揣摩隋炀帝的心思:“君所谓可,亦曰可焉;君所谓不,亦曰不焉。”隋炀帝常常对人称赞他“唯有郭衍,心与朕同。”郭衍还劝炀帝不要像文帝那样辛苦,应多花时间玩乐,每隔五天处理一次政事就行了。隋炀帝称赞他很孝顺。
隋炀帝的另一位大臣裴蕴,“素怀奸险”,办案决狱,完全随炀帝旨意。隋炀帝喜欢歌舞,裴蕴就广搜天下乐家子弟,使倡优歌妓增至3万多人,使隋炀帝大为高兴,获得了加官进爵的资本。隋炀帝随即升裴蕴为民部侍郎。在决狱办案时,裴蕴最善于探知炀帝的细微心思。炀帝想治谁的罪,他就设法加其罪责;炀帝想宽恕谁,他就想法减轻其罪行,以便释放。所以炀帝把不少案件交给他来办理。炀帝想追查杨玄感同党,裴蕴严刑峻法,勾连坐实,杀了好几万人;炀帝不喜欢诗人薛道衡,裴蕴就设法陷害他,最后诛杀了薛道衡。裴蕴一生贪赃枉法,拉帮结派,又善于曲意逢迎,恶迹昭彰。宇文化及叛乱时被杀。
这些人除了自己阿谀逢迎外,还不允许别人向皇帝进谏,以便堵塞言路,掩饰自己的恶行,独揽朝政。唐朝宰相李林甫,一生连任宰相19年,独掌朝纲16年,与其高超的为官诀窍是分不开的。他曾经威胁朝臣说:“主上英明,我们照办就行了,不用发什么议论。你们不见朝廷的仪仗马吗?整天无声无息却吃三品豆料。如果它们一发声就要被清除出仪仗马队了”。他因擅长取媚唐玄宗而获得重用;又因擅长搞阴谋诡计排斥直臣张九龄、裴耀卿等跻身高位;还因堵塞言路等,导致唐玄宗晚年政治腐败,潜伏下安史之乱的祸根。
二是力劝皇帝行乐,荒于政事以便自己揽权干政,获取好处。北朝时齐武帝高湛宠臣和士开,因与高湛爱好的游戏相同,并善于弹奏胡琵琶,甚得高湛赏识。他曾吹捧高湛说:“殿下不是天人,而是天帝。”高湛反过来又吹捧和士开说:“和卿不是世人,而是世神。”高湛即帝位后,和士开对他说:“自古帝王也会化为灰烬,尧舜和桀纣有何区别,到头来不都是尘土吗?陛下应趁着年轻力壮,恣意作乐,快乐一日,胜过白活千年。国家大事就交给臣下去办,没必要劳累自己。”高湛于是真把国家政事交给几个大臣,自己三四天才坐一次朝,而且一会儿就退朝。和士开还陪皇帝到后宫游乐,乘机与皇后勾搭成奸。
曾经历顺宗、宪宗、穆宗、文宗、武宗几朝,杀死二王、一妃、四宰相,把持朝政二十余年的唐代大宦官仇士良,公元843年因年老告退时对其门生故吏传授经验说:“天子不可以让他有空闲时间,常常适宜给他安排些奢靡活动娱乐耳目,而且要天天变换项目,变本加厉,使他没有空闲时间考虑其他事情,然后我们这些人就可以得志。千万不要让他读书亲近儒臣,如果他看到前代的兴亡,心里增加了忧患惊惧,对我们这些人就疏远或排斥了。”众人听后,如获至宝,一再拜谢。这个大宦官就是凭借这些所谓经验,引诱皇帝荒于朝政,一味吃喝玩乐,由他们把持朝政,陷害忠良,胡作非为。
明代大宦官刘谨,也非常熟谙此道。明武宗朱厚照两岁就被立为太子,他在刘瑾、马永成、高凤、罗祥、魏彬、丘聚、谷大用、张永号称“八虎”的八个太监的唆使下,不务正业,修建豹房,荒淫无度。为了玩乐,明武宗把天下奏章全部交付刘瑾处理,刘瑾则变换花样让皇帝娱乐。有时故意等到明武宗玩得兴头上时多上奏章,请皇帝过目。明武宗不耐烦地说:“我用你们干什么?而事事麻烦我!”有皇帝这句话,刘瑾自己就决定起大事来。刚开始刘瑾还送内阁拟旨,而执笔起草圣旨者往往要探听刘瑾的意见来草拟。遇到特别重要的事情令堂侯官到刘瑾处请示明确后,方可下笔。所以,刘瑾假借圣旨,陷害忠良,窃取巨额财产,恶贯满盈,最后被凌迟处死。
明代的另一位大宦官魏忠贤,深知明熹宗朱由校年少好玩。他与明熹宗乳母客氏狼狈为奸,引诱朱由校走马行猎,于池中窃水泻珠为乐。他又利用朱由校终身喜爱木工的特点,故意在朱由校手持斧锯木工活儿干得正起劲儿时奏事,皇帝不等听完就不耐烦地说:“你们好自为之吧!”在朱由校眼中,任何事情都比不了他引绳削墨、营造木具快乐和重要。魏忠贤于是就逐步掌握议政大权,胆大妄为,放纵厂卫,打击忠良,把国家引向深渊。
三是毫无气节,见风转舵,唯官是图。这方面五代时的冯道可谓典型代表人物。冯道一生经历五个时期,“历仕四朝,三为中书”,位不离三师三公,侍奉过10个君主,当了30多年高官,成为历史上官场中著名的“不倒翁。”历史记载:“契丹灭晋,道又侍契丹,朝耶律德光于京师。德光责道事晋无状,道不能对。又问曰:‘何以来朝?’对曰:‘无城无兵,安敢不来。’德光诮之曰:‘尔是何等老子?’对曰:‘无才无德痴玩老子。’”冯道曾经写过一首诗以明自己的心迹:“莫为危时便怆神,前程往往有期因。终闻海岳归明主,未省乾坤陷吉人。道德几时曾去世?舟车何处不通津?但教方寸无诸恶,虎狼丛中也立身。”他还自称为“长乐老”。从上面这些记载可以看出,冯道自称“无才无德痴玩老子”,还是有自知之明。无才倒不见得,无徳倒是货真价实,一点儿不冤枉他。他的人生哲学就是不顾国格人格,见风转舵,有奶即娘,唯官是图,保全自己。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国破家亡,生灵涂炭,他毫不“怆神”,只是一味地歌颂新朝“海岳归明主”即可。所以他能历仕四朝,侍奉10个君主,均能如“舟车通津”般地达到自己的目的,“虎狼丛中”也能安然立身。对这种毫无气节、唯官是图的官场“不倒翁”,著名文学家欧阳修在《新五代史》中给予了无情抨击:“呜呼!五代之乱极矣,传所谓‘天地闭,贤人隐’之时欤?”他认为士人臣子最重要的就是气节,而冯道最缺少的就是气节;缺少了气节,他才能处处通津,朝朝为官,代代长乐。
北宋时的杨畏,也是一个政治立场朝秦暮楚、缺少气节而唯官是图的人。史载王安石、吕惠卿新党当政时他带着自己所写的文章投靠新党,为他元丰年间入仕提供了便利。元祐时期,旧党上台,他摇身一变,又投身司马光阵营,吹捧司马光说:“我在夔州任官时,连深山里的群众听说司马光被重用都互相庆贺。”司马光一死,他又攻击司马光“不知治国之道。”绍圣年间,章惇为相,杨畏又再次弃旧党而投新党,派人捎话给章惇说自己虽然“迹在元祐”,但“心在熙宁”,是个新党的坚定支持者,然而暗地里他又依附了其他人。对他这种变色龙般的投机者,人们给他起了个外号叫“杨三变”,暗讽他元丰起家、元祐显达、绍圣被贬的经历。
北宋大奸臣蔡京也是一个政治上的变色龙。王安石变法,受到宋神宗的支持,他积极投靠王安石;司马光上台,蔡京马上变为司马光的拥护者;宋哲宗即位恢复新法,他又依附章惇,反对旧党司马光的法令。总而言之,毫无气节,见风转舵,唯官是图,保全自己,是心术不正、缺德为官者加官进爵的重要诀窍。
四是圆滑世故,不求建树,不求创新,只当太平官,也是一些人的为官诀窍。北宋的宰相王珪为相多年,却不干什么实事,只是热衷于写好官样文章,却往往得到重用,被人称为“三旨相公”。他的主要差事是,上殿进呈,说“取圣旨”;皇帝表达完同意或否定的意见,说“领圣旨”;退下时告诉奏事者,说“已得圣旨”。在官场上这种太平官往往好当,年年“依样画葫芦”,不容易犯什么错误。
明宪宗时太监汪直提督两厂,专横跋扈。当时御史徐镛对皇帝说:“今天下之人,只知有两厂而不知道有朝廷,只知畏汪直而不知畏陛下。”在这种情形下,那些内阁、六部大臣们也要看汪直的脸色行事。所以被人们称为“纸糊三阁老”、“泥塑六尚书”。而“纸糊三阁老”之一的万安,还被人们称为“万岁阁老”,即见皇帝只会喊“万岁”。《明史》中记载,有一年彗星在天,犯太微。朝内大臣都说这是因为君臣相隔,皇帝宜召大臣议政。大学士彭时、商輅力主请皇帝议政。见到皇帝后,彭时说:“上天的变化我们应有敬畏之心”,皇帝说:“已经知道了,请你们尽心国事。”彭时又提了一些建议,皇帝同意。正当大家还要向皇帝建言时,万安却顿首呼喊起“万岁”来,大臣们只好磕头跪谢而退。事后那些宦官们嘲笑朝臣说:“你们这些人总说皇帝不召见,但等到见面了,却只会呼喊万岁。”“万岁阁老”被人们一时传笑,皇帝从此也不再召见大臣了。
清代腐朽的官场为官的诀窍也很多。如身历乾隆、嘉庆、道光三朝的显宦曹振镛为官的诀窍就是“多磕头,少说话”;另一位经历咸丰、同治、道光三朝的大臣王文韶,遇事圆滑,模棱两可,让人摸不着头脑,谁也不得罪,圆滑的被人们称为“琉璃球”。他们的老祖宗唐朝的苏味道就说过:“处理事情不宜决断得太清楚明白。如果有错误,必然会遭到追究和谴责。但你说得含糊不明确,别人可以这样理解,也可以那样理解,就可以了。”苏味道以此处世哲学而取得高官,担任宰相长达数年之久。
五是善于伪装,把自己伪装成廉洁官吏的形象,也是封建官场为官的诀窍。西汉时丞相公孙弘,位及三公,但平时却装扮成一副寒酸样。盖的被子用布缝制,吃饭时不吃两个肉菜。主爵都尉汲黯十分反感他的做法,就对皇帝说:“公孙弘位在三公,俸禄很多,然而却盖布被,这是一种欺诈啊。”于是皇帝就问公孙弘,公孙弘回答说:“了解我的以我为忠,不了解我的以我为不忠。”皇帝觉得公孙弘说得对。每当听到左右宠臣说公孙弘的坏话,皇帝却更加厚待公孙弘。公孙弘在朝廷上议论政事,从来不当面与人争论;他与公卿们事先约定好了向皇帝谈论的意见,但到了皇帝面前,却违背约定,总是顺从皇帝的意旨。他就是这样一个善于伪装又只唯上的人物,因而深得皇帝宠爱。
窃国大盗王莽也是一个善于把自己伪装成廉洁干练官吏的典型。他在获取高位之前,给人们的印象谦恭忠直,克己不倦,十分注意自己的名节,特别是爱以俭约形象示人。他的母亲生病后,朝内公侯列卿纷纷派夫人前来探视,王莽的夫人出来迎接。大家一看王莽夫人,衣服的长度盖不住脚面,布裙仅仅遮住膝盖。大家还以为是家里的奴仆,一问才知道这竟是王莽大人的妻子。沽名钓誉到这种地步。几千年后的今天,也有一些贪官学到了公孙弘、王莽这一手,平时挽着裤管,脚踏胶鞋,身挎布包,惯以廉洁形象示人,骗取好名声。然而暗地里收起钱财来却贪得无厌,一点不客气,成为表里不一的巨贪。
封建社会加官进爵的诀窍可谓不胜枚举,手法也是多种多样,我在这里只能是挂一漏万而已。
 
诗云:
终南捷径耐琢磨,进禄加官诀窍多。
帝意为绳绳即法,君王曰善善为可。
肉池酒宴恣心目,歌舞升平唱赞歌。
暮楚朝秦唯势转,稳行宦海少风波。
选自出版网
 
                                      直言忠谏见赤诚
 
 
“文死谏,武死战”是封建社会衡量文臣武将是否合格的一个重要标准和尺度。文臣们为了国家利益,冒着“舍得一身剐”的危险,不怕得罪最高统治者皇帝,敢于面折廷争,仗义执言,而不考虑自己的安危得失;武将们则为了保卫国家,浴血奋战,舍生忘死,不惜战死疆场,这种精神在今天看来也是应该值得称道的。
忠谏有各种各样的方式,有的方式非常壮烈,令人肃然起敬。
一是折栏死谏。汉成帝时丞相张禹,凭借其皇帝老师的身份,皇上极为推崇尊敬他。但故槐里令朱云当着公卿大臣的面,却不给丞相和皇帝面子。他大声说:“当今朝廷大臣,上不能匡扶君主,下不能有利于百姓,都是些尸位素餐,像孔子所说的‘卑贱者不可以为君主处理事情的人啊’。我愿意得到皇帝赐予的尚方斩马剑,斩一人之头来警示其他人!”汉成帝问朱云:“你说的是谁呀?”朱云回答:“丞相、安昌侯张禹!”皇帝听后勃然大怒道:“你一个小臣处在下位而诽谤上级官员,在朝廷广众之下侮辱我的老师,该当死罪而不能赦免!”御史上去就要把朱云拿下。这时朱云使劲儿抓着殿槛不走,槛栏为之折断。朱云还大声呼喊说:“我可以赴地下从龙逄、比干这些忠臣同游,已经十分满足了,不知道朝廷这样发展下去结果怎么样呢?”这时左将军辛庆忌摘下官帽叩头为朱云求情,汉成帝才渐消怒气,饶恕了朱云。后来宫廷维修被朱云攀折坏的殿槛时,汉成帝说:“不要换了,留下这些旧栏杆用它来表彰直臣吧!”朱云冒死弹劾安昌侯张禹,丝毫不考虑汉成帝的面子,这种精神和行为,是值得肯定的。
二是拉袖强谏。这方面有三国时的辛毗“引裾直谏”。魏文帝曹丕拟把在冀州当兵的10万户百姓迁至河南郡。当时正值蝗灾不断,百姓饥贫,群臣都觉得这样做不可行,但曹丕却执意如此,大家都不敢说话了。这时侍中辛毗对曹丕说:“皇上要迁移这些人到河南,是出于什么考虑呢?”曹丕说:“你认为我这样做不对?”辛毗说:“我真的以为不对啊。”曹丕说:“我不与你议论这件事了”。辛毗说:“陛下不以我无能,把我放在您的左右,安置在谋事之官的位置,哪能不与我议论啊!我所说也不是为了个人私利,而是为国家考虑,您怎么能对我发怒呢!”曹丕不回答,起身进入宫内。辛毗紧随其后拉着曹丕的衣裳,曹丕奋力甩脱而不回头。过了很长时间曹丕才出来,说:“你们辅佐朕治理国家,拉着我的衣裳为何这样急迫呢!”辛毗说:“今迁移百姓,既失民心,又不能解决他们的粮食问题,所以我不敢不力争。”曹丕于是把原来计划迁移的人口减少了一半。
还有宋代宰相寇准,也留下“拉袍断袖”的故事。史载寇准曾经在宫殿上奏言事,言语不合宋太宗赵光义的旨意。太宗愤怒地站起来要离开,寇准上前拉住太宗的龙袍,让太宗重新坐下来,继续据理力陈,直到把事情解决了,才让太宗离开。事后宋太宗非常赏识寇准的这种做法,他对左右说:“我得到寇准,就像唐太宗得到魏征一样。”这是对寇准的最高奖赏。
三是抬棺进谏。主要表明誓死进谏的坚强决心。北周宣帝宇文赟即位不到一年,就陶醉于声色犬马,挑选大批美女充实后宫,并且游宴无度,有时一连10天不出宫处理政事。群臣们向皇帝奏事,都由太监批转。这时大臣乐运用车拉着棺木来到朝堂,直陈北周宣帝的八条过失,其中包括独断专行、沉湎女色、荒于政事、刑法严滥、追求奢华、供养艺伎、阻绝奏事、不修德政等。皇帝听后,勃然大怒,欲杀乐运。内史元岩劝皇帝说:“乐运知道书奏必死,故而不顾身家性命,就是要取后世之名。陛下如果杀了他,于是成就了他的名声”。皇帝听了元岩的劝阻,赦免了乐运。第二天,皇帝有所感悟,把乐运召来对他说:“朕昨夜思考你的奏书,实是忠臣。我父亲圣明,您数有规谏;朕既昏暗,您还能继续如此。”于是赏赐御食而嘉奖了乐运。
四是打人进谏。这个做法看起来较为野蛮点,但也是情急之下不得不如此。北魏世祖拓跋焘时,有人上书,反映皇家园囿建设太多,建议减少大半,以赐穷人耕种。大臣古弼看完奏书,觉得有理,就入宫见北魏世祖拓跋焘,正好碰到皇帝与给事中刘树下棋,皇帝的心事根本不在奏书上。古弼在旁边等待了很久,得不到皇帝的答复。于是就在皇帝面前揪着刘树的头发从床上扯下来,一手拧其耳,一手打其背说:“朝廷不能很好地治理,实在是你们这些人的罪过!”皇帝一看变色放下棋子说:“不听奏事,实在是我的错误。刘树有什么罪!把奏书放这里。”古弼把奏书呈上去听皇帝发落。皇帝深感古弼的正直,于是全部同意了所奏的内容,把耕地赐予了贫者。
还有一次,皇帝到河西打猎,古弼留守。诏书要求把肥壮之马给打猎者,古弼却命令把弱马给他们。皇帝知道后大怒道:“尖头奴,胆敢修改裁量我下的诏书!等我回宫后先斩此奴。”因为古弼脑袋较尖,世祖常叫他笔头,所以当时人们都称古弼笔公。这时古弼手下的官吏都惊慌不安,害怕皇帝杀头。古弼对他们说:“我以为侍候君王打猎不舒适,这个罪过小。不作不虞准备,使戎寇放肆入侵,这个罪过就大了。方今北狄猖獗,南虏未灭,他们窥伺入侵边境,这正是我所担忧的。所以把健壮肥美之马准备军用,为了万一遇到入侵而准备。假使我做得对国家有利,我就不回避死亡的危险。明主可以用道理说服。这是我的罪责,你们没有错误。”世祖听到古弼的这些话后说:“有这样的直臣忠臣,国家的宝贝啊!”于是奖赏了古弼很多东西,认为古弼是真正的“社稷之臣”。
五是不厌其烦,反复进谏。史载北宋名相赵普,能以天下事为己任,刚毅果断,敢于担当。他曾经向皇上推荐某人为官,太祖不用。赵普第二天又复奏,皇上还不用。接着赵普又继续把推荐奏折呈上。太祖大怒,撕碎奏折投掷于地。赵普脸色不变,跪下来收拾起破碎的奏折归去。他日又补缀上奏。太祖终于有所醒悟,任用了这个人。
还有一回,有一人理当升迁,但宋太祖平素就十分讨厌这个人的为人,没有批准。赵普坚持为他求情。太祖发怒道:“我就不给他迁官,你能怎么样?”赵普回答说:“刑罚是为了惩罚做了坏事者,奖赏是为了酬谢有功劳的人,这是古今的道理。而且刑赏是为了天下人,而不是陛下自己。哪能以自己的喜怒来对待呢?”太祖听后更加愤怒,起身就走,赵普也跟在后面。太祖进入宫内,赵普就立于宫门,久久不去。最后太祖见他这样坚持也就同意了。可见劝谏皇帝接受自己的意见需要耐心韧性。
六是唾溅帝面。北宋名臣包拯,不惜冒得罪皇帝的风险,六次弹劾国丈张尧佐。张尧佐是宋仁宗爱妃张贵妃的伯父。这个德才平庸的人竟然一年之内晋升四次,而且同时担任三司使、节度使等四个重要官职。但为时不久,张贵妃又向宋仁宗吹“枕边风”,要求宋仁宗授予张尧佐宣徽使之职。对此引起了群臣的议论,包公首先出面弹劾。宋仁宗却一意孤行,坚持非把张提拔起来不可。有一次,包公同宋仁宗激辩起来,包公一时义愤填膺,滔滔不绝,唾沫星子竟然溅了皇帝一脸。宋仁宗十分尴尬和窝火,起身拂袖而去。回宫之后张贵妃急于打探消息,宋仁宗没好气地对她说:“你只管要宣徽使、宣徽使,岂不知包拯为御史吗?”在包拯等人的坚持劝谏下,宋仁宗削去了张尧佐的一些职务,这件事总算勉强平息了。唾沫星子溅在一般人脸上,尚且尴尬不敬;溅到了皇帝脸上,可见当时包拯情绪之激动,言辞之激烈,而把自己的安危得失置之度外了。
七是叩血进谏。唐敬宗李湛即皇帝位后,一味玩乐,从不把国事放在心上。有一天群臣来到朝堂准备议事,此刻已日上三竿,唐敬宗还未上朝。大臣们为了赶早朝有的很早就起来,一直等到现在不见皇帝踪影坚持不住就昏倒了。等到皇帝上朝后,右拾遗刘栖楚以头叩地,血流满面,极力劝谏皇帝要以国事为重。唐敬宗当时表现得似乎很感动,但事后仍然不改,甚至更加懈怠了。辜负了刘栖楚的一片苦心和一摊鲜血。作为谏官,刘栖楚的责任算是尽到了。
八是口出狠言相谏。汉高祖刘邦取得政权后,觉得应该享受享受了,常常日上三竿还不上朝,搂着美人们取乐。大臣周昌,为人倔强,敢于直言。有一次,周昌闯入宫内奏事,汉高祖刘邦正搂着戚姬尚做美梦。周昌正要退出,汉高祖大怒,追上去骑在周昌脖子上问他说:“我是个什么样的君主?”周昌仰面答道:“陛下是桀纣之主。”于是高祖也笑了,但内心还是害怕周昌。
高祖想废掉太子刘盈,立宠姬戚夫人之子如意为太子,大臣们为此争论不休,这件事迟迟确定不下来,而周昌在廷堂上表现得最为激烈。汉高祖问他的意见时,周昌比较着急,说话又口吃:“我口不能言,但我却知道这件事期期不可。陛下如果要废太子,臣期期不奉诏。”说得高祖也笑了起来。周昌敢于当面把刘邦比作桀纣之君,也即亡国之君,这是封建帝王最忌讳的,充满了勇气,然而却有掉脑袋的危险。
公元282年元旦晋武帝司马炎南郊祭天,祭祀仪式结束后,晋武帝若有所思,问大臣刘毅道:“我可比汉朝的哪一位皇帝呢?”刘毅不加思索地回答:“可比桓灵。”满朝文武一下子惊呆了。刘毅却神态自若,毫不惊慌。晋武帝说:“我虽然少德,也不至于像桓灵那样腐败吧?”刘毅回答:“桓帝灵帝卖官,钱还入了官库;陛下卖官,钱入私门。以此两相比较,恐怕陛下还不如桓灵呢!”忽然武帝笑着说:“桓灵时听不到这样的话,今天我得到了直臣,终究还是高出桓灵了。”这样气氛才缓和下来,大家都如释重负。刘毅对司马炎评价是否妥当,姑且不论,这种敢于捋虎须的勇气则令人钦佩。
北齐宣祖文宣皇帝高洋,后期残暴放纵,营造宫室,酗酒癫狂,残杀无辜,干了很多坏事。百僚战栗,莫敢劝谏。只有典御丞李集,当面把高洋比作桀纣。皇帝听到后勃然大怒,命令把李集捆绑起来,投入河流之中很久,才让人把他从水中拉出。高洋问道:“我同桀纣相比怎样?”李集回答:“你向来比不了桀纣。”高洋又令把他沉入水中,拉出来再问,如此四次之多,李集仍然不变回答。高洋大笑说:“天下有如此痴汉,方知龙逄、比干,不是英雄人物”。于是把李集放了。
当然,历史上最为著名、最为成功的进谏者就是唐太宗时的魏征了。唐太宗之所以能够开创“贞观之治”,成为历史上光耀千秋的一代明君,是与他能够虚心纳谏、魏征等一大批忠臣能够放言直谏分不开的,二者相辅相成,共同作用,缺一不可。所以,后来魏征去世后,唐太宗非常伤心地说:“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他把魏征比作一面明镜,时时映照自己的所作所为,加以自警自省。反观一些昏君,当忠臣这面镜子照出自己的失误后,不是认真清理自己的颜容,而是把镜子砸碎了事,怒杀谏臣,制造了一幕幕悲剧,桀纣就是其代表。
从上面这些记录中可以看出,在封建社会中,敢于向皇帝提意见,甚至冒着被杀头的危险,面折廷争,拉袍引裾,直言相向,不厌其烦,规劝统治者纠正不当行为,是正直官员的主要职责,做不到这一点,就是官员的失职和耻辱。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真正能够说服君主是一件非常艰苦、后果难料的事情,无异于捋虎须之举。激怒老虎的后果不堪设想。春秋战国时韩非曾借弥子瑕的故事来说明为官为说之难。弥子瑕曾经受到卫国国君的宠信。按照卫国的法律,偷驾君主的车辆是犯罪,要被去掉膝盖骨。有一日,弥子瑕的母亲病重,人们听到后急忙告诉了他,弥子瑕驾着皇帝的车辆就急匆匆地看望母亲。当时卫国国君听说后称赞他说:“孝子啊!为了母亲之故而不怕触犯刖罪!”还有一次,弥子瑕与卫国国君同游果园,弥子瑕尝了一个桃子十分甘甜,就把未吃完的桃子奉送给了君王。君王说:“喜爱我!忘了他用口吃过的桃子而想着我!”等到弥子瑕色衰而不受宠信了,得罪了君王,卫君说:“过去曾僭越而偷驾君车,还曾经把自己吃剩的桃儿给我吃。”可见,弥子瑕行为并没有改变,前面被表扬而后面获罪,是因为君王爱憎的变化。所以,谏说之士不可不观察君王的爱憎而后加以劝说。
一般来说,爱听顺耳、赞美之言,乃人之本性,无论是明君还是昏君,无论是大人还是小孩,无论是男人还是女人,概莫能外。所以,纵观封建社会历史,一般来说,受君王宠爱者,往往是那些宦官阉人,太监近侍,奸臣佞臣。他们不管正确与否,只要是皇帝所说,一味地恭维,投皇帝所好,满口拍马顺耳溜须、唯唯诺诺之言,行动上则竭力满足皇帝的穷奢极欲,齐心协力地将昏君送上了断头台,而他们则又可以投靠新主,继续玩弄讨好君王的伎俩。而那些直臣诤臣,结局则比较惨。有的被杀了头,有的被流放,有的浪迹江湖,隐姓埋名,以逃一死。即使像唐太宗那样不可多得的英明君主,急起来有时也把魏征看作眼中钉、肉中刺,恨不得除之而后快。他曾经咬牙切齿地对长孙皇后说:“我一定要杀掉魏征这个乡巴佬!”所以,君明才能臣直。作为统治者,首先胸怀要宽广,要有容人之量、容言之量,这样才能形成一种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言者无罪、闻者足戒的良好氛围,社会上才能涌现出有利于国家和人民利益的更多的谔谔之士。
诗云:
折栏毁槛气难消,欲斩皇师警侪僚。
断袖拉袍谋社稷,抬棺进谏奏当朝。
勇驳帝意言难尽,怒打权臣罪不饶。
誓为国家除弊事,虎须也敢捋三遭。
选自出版流程

关于我们 | 出版流程 | 基本价格 | 新书展示 | 精品图书 | 版权转让 | 咨询回复 | 联系我们 |
宁ICP备20000515号-1 宁公网安备 64010602000777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号:新出银字第061号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91641100227744848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