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老人出书 家族出书 单位出书 教师出书
学生出书 自费出书 博客出书 其他出书
 
 

手机:13037972986

电话:0951-7895312 7895346

腾讯QQ在线客服

地址:银川市金凤区新昌西路132号银川当代文学艺术中心图书编著中心园

网址:http://www.csw66.com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新书展示 > >> 信息详情

仇庄家风故事

发布日期:2019-01-23 15:14:38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仇庄家风故事/王书信,孟有新 编著.--北京:团结出版社,2018.12
      (笔墨书香/杜哲,黄娜主编)
        ISBN 978-7-5126-6858-4
 
      Ⅰ.① 仇…Ⅱ.① 王…  ②孟…Ⅲ ① 散文集—中国—当代
Ⅳ.①I267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9)第003319号
 
 
 
 
                                                       前    言
 
 
        一个偶然的机会,结识了仇庄村王书信书记,一见如故,谈得很深,很快成为朋友。此后,仇庄就成了我常来常往的地方,也成了我向朋友介绍最多的地方。
仇庄是一个魅力村庄。因为它洁净美丽,而又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仇庄人质朴可爱,他们真诚而不乏智慧,勤奋而不乏创新,用自己勤劳的双手把一个落后的村庄发展成为一个新时代农村的典范。仇庄村党支部书记王书信同志是一位有着极深人格魅力的人,他率先垂范,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先做到,赢得了村民的支持和爱戴,也吸引了来自四面八方、五湖四海的朋友。
        随着和更多村民的接触,我越来越被仇庄人所感染和打动,就产生了给他们写点故事的想法。从2016年起,开始着手写这本书。期间,得到了仇庄村委会工作人员和仇庄村民的大力支持,使我们的故事写作得以顺利完成,在此向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本书所写的都是仇庄人真实的故事,没有虚构,没有夸张。我们编写小组采访了每一位故事的主人公,给每一次访谈都做了录音和笔记。对个别村民故事中有涉及其他村民的内容,我们还认真地向村委会知情的工作人员进行了求证。我们以极为认真的态度完成了本次创作。虽然水平有限,瑕疵难免,但是我们可以负责任地告诉读者,通过阅读本书,您所了解到的仇庄人的风貌是接近于原生态的。仇庄村民在王书信书记的带领下,沿着复兴孝道家风这条传统文化的路子,重塑家风、振兴经济,逐步发展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典范,成为各地争相效仿的“示范村”和“最美乡村”。仇庄人也因孝道彰显、家风和谐而为外界所学习和尊重。此次创作也是我们向所有仇庄人的一次致敬!
在仇庄发展和成长的过程中,有很多来自社会各界的朋友,他们深深地被仇庄这片土地所吸引,不自觉地加入到仇庄的新农村建设中来,为仇庄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在仇庄人的心目中,他们已经是地道的“仇庄人”了,而这些热情的外来建设者们,也从内心深处接受了“我是仇庄人”的理念。比如,原北京市政协委员、通州区政协副主席杜宏谋先生,原于家务中学校长孟繁信先生、仇庄“荣誉村民”张玉聪女士等,虽然他们的故事没有写入本书,但是他们无私奉献的大爱精神无时不感染和激励着每一个仇庄人不断地努力和奋斗!在此一并向他们致以崇高的敬意!
        编写小组的成员有我们公司的员工,也有特邀来自于清华大学的翁武明研究员,在创作过程中,他们都极为认真。我们开过很多次专题会议,一起沟通故事的创作思路、写作手法、注意事项等。我们努力通过村民的故事的挖掘,告诉读者一个更为真实、更为全面的仇庄村民的精神世界。在此,向所有参与采风和撰写的工作人员表示感谢,感谢你们的辛勤努力和付出!
        本书故事所涉及的年龄表述,是按截至2016年计算的。2018年出版前夕,个别故事有所调整,时间有所延展。
        最后再次感谢所有为本书做出贡献的人,感谢所有关注本书出版的朋友,也感谢未来的读者,希望读者朋友喜欢故事中的仇庄人,也希望你们有空来仇庄看看。仇庄欢迎你们!仇庄愿与各界朋友一道,把中国的新农村打造成和谐宜居、快乐祥和的人间桃花源。
 
                                                                            孟有新于北京

 
 
 
 
目    录
 
赤诚奉献篇
王书信:治村如家好书记 2
高建华:模范之家感党恩 12
杜振国:仇庄村的活雷锋 15
张永珍:做人民的好战士 18
刘凤仕:真抓实干解民忧 21
高启亮:赤诚奉献勇担当 24
 
助人为乐篇
高文太:人生工匠大智慧 28
张井发:古道心肠助人乐 31
刘凤祥:拾金不昧暖人心 34
杜振义:仇庄村里热心人 37
史学刚:助人为乐好邻居 40
高文皓:美好家庭心情美 43
 
爱岗敬业篇
苏金栋:敬业爱岗仇庄情 48
刘桂明:爱岗爱村讲奉献 51
杜建国:幸福的建筑工人 54
杜德洪:仇庄植树第一人 57
高庆甲:倾情奉献渔场情 60
刘凤明:爱岗爱家爱生活 63
勤劳致富篇
贺福:永远走在第一线 68
张永金:诚信经营好家庭 71
贺军:创业走上致富路 74
王怀信:发家致富四季忙 77
高文朋:种地能手新生活 80
林海涛:办好超市为村民 83
 
母慈子孝篇
高启财:孝道家风代代传 88
仇绍华:慈母持家爱满堂 91
仇绍兴:家风绵绵育万代 94
仇绍强:德善双全慈母心 97
杜振启:贤良淑德好母亲 100
高晓忠:孝道传家和谐美 103
 
兄友弟恭篇
张振来:我帮哥哥成个家 108
张井军:学习家兄敢担当 111
仇绍良:“三七墙”塑好家风 114
高文礼:勇挑重担向未来 117
王庆玉:不离不弃一家亲 120
刘建胜:兄弟永远是一家 123
 
读书进步篇
周书兰:读书增识惠乡邻 128
孙振玺:家书融通母子心 131
高庆义:教育有方出贤良 134
苏旺:信任是立家之本 137
高文进:培养学习型家庭 140
高文跃:家规家训记心间 143
 
真情大爱篇
高庆合:善心源自厚德家 148
高庆昌:继父养子心连心 151
王庆祥:亲情唤得侄儿归 154
陈广财:继父义子情似海 157
张景富:大爱无疆永记心 160
王怀庆:相濡以沫情更浓 163
 
美好家风篇
王书仁:忠厚持家淳朴风 168
高文甫:厚德之家美名扬 171
高启民:忆苦思甜传家风 175
杜建华:儿女孝顺生活美 178
张永刚:夫妻孝顺阖家美 181
王书明:慈孝串起三代情 184
 
婆媳相敬篇
杨瑞云:扭转家风婆媳美 188
高启成:孝道家风代代传 191
张广信:言传身教立家风 194
高学增:亲如母女婆媳美 197
王凤启:孝顺儿媳暖心窝 200
王怀河:平凡生活有家风 203
 
 
 
 
 
 
 
 
 
 
 
 
 
 
 
 
 
 
 
 
 
 
 
 
 
 
 
 
 
 
 
 
 
 
王书信:治村如家好书记
 
家风:厚道、勤敬、行善
 
 
清晨,天刚蒙蒙亮,王书信起床后到庭院散步。多年来他已经养成了早起的习惯。走出房门,沿着庭院的小径走到大门口,还没有开门,就已经远远地闻到一股蔬菜的清香。王书信知道,这又是哪位村民给自己送来了自家种的蔬菜。推开大门,果然,几捆新鲜嫩绿的蔬菜整整齐齐地摆放在大门侧边的石台上,菜根上还有未抖落干净的泥土和清晨的露珠,泛着清香。多年来,不知从哪天起,就常有村民在自家院里摘菜的时候,挑一些新鲜的放在王书信的家门口。“这就是民心啊!”王书信默默地告诉自己。
王书信就是北京市通州区于家务回族乡仇庄村现任党支部书记兼村主任。自1998年上任至今二十余年来,把于家务回族乡这个落后的仇庄村一举发展成全国文明村。王书信书记也凭借着自己崇高的人格魅力,深受村民爱戴。为了表达对书记的感恩之情,村民常常偷偷地把自己家中种植的新鲜蔬菜摘一捆儿,送到书记家门口。王书记非常感恩村民的一片心意,也常常让爱人把自己家中种植的蔬菜送给村民分享。新鲜的蔬菜,代表了绿色的情谊,也成了王书记与村民情感互动的见证。
王书信上任前的仇庄村是通州区于家务回族乡典型的落后村,说仇庄落后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经济水平落后,村民人均收入非常低;二是村风不和谐,村民家庭矛盾凸显,经常有村民找村委会处理家庭矛盾的事例。另外村民上访告状的现象也普遍存在,甚至邪教势力一度盛行;三是村貌破旧,低矮平房多,安全隐患普遍,脏乱差现象明显。当时的村委会已经陷入无法正常工作的状态,开会没人参加,决策村民不执行,局面非常被动。  
1998年3月,乡里组织各村土地二轮承包,这本来是件好事,在其他村都开展得非常顺利,但到了仇庄村却成了一件老大难的问题。老百姓纷纷抵制分地,白天划好的地界晚上就被人悄悄地划没了,划地的界绳、橛子不知何时就不见了,抓阄的阄条被人偷偷地撕毁,三千多亩地分了半个月,硬是分不下去。眼看即将到来的春耕生产即将被延误,怎么办?情急之下,乡党委领导想到了在村办企业羊毛衫厂担任十年厂长的王书信,于是找他谈话,希望他能出来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对乡领导的提议,王书信最初不敢接受。他觉得,村里这么乱,自己没有治理村庄的经验,老书记都管不了,我怎么能管得了呢?但是乡党委领导多次找他谈话,并且告诉他:“作为一名党员,要讲政治,顾大局,关键时刻要站得出来,要敢担当。”领导还表示:“你先帮忙把地分下去,别误了农时。分完了地,如果你觉得实在干不了,可以再研究。”乡领导就这样拍了板。
王书信是一个不轻易做抉择的人,但却是一个重情义的人。领导的话说到这个份上,他别无退路,只能选择担当,立即行动!在由乡领导主持的党员大会上,他表示:“如果大家真的信任我王书信,那我就一定好好干!”由于时间紧,上午任命会一开完,他就找到两委班子成员开会布置下午抓阄分地。谁都没有想到的是,下午的抓阄分地工作竟然格外顺利,两点钟开始,四点多钟就分完了!这在当时的仇庄可以说是个奇迹,因为毕竟之前这地已经分了半个多月都没能解决。事后老百姓说:“王书信的为人我们信得过,我们都愿意他来当这个书记!”
当王书信了解到村民们的这些心声,特别地感动!从那时候起,他就下定了决心:“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我都必须为大家伙儿当好这个书记,必须带领仇庄走上发展的大道!”
王书信就这样临危受命成为仇庄村党支部书记。但毕竟没有当过书记,怎样治村,他没有相关经验。但在潜意识里,王书信有一种认识,那就是治村如治家。家庭是缩小的村,村是放大了的家。如果把家庭治理好了,村庄的治理自然就好了。在家的治理上,王书信是非常成功的,不仅自己的小家庭和谐美满,兄弟姐妹之间的大家庭也是互助互爱,非常和谐。王书信治家讲孝道,讲家风,在村里众人皆知。于是他决定从孝道、家风入手来建设一个新仇庄。就这样,王书信以弘扬孝道文化为路径,开始着手改变村民的精神面貌和家庭面貌。他着手推行“用德管干部,用法管村庄,用孝管村民”的三管模式,最终为仇庄探索出了一条孝道文化引领,法德共治,全面发展的新路子。
为了强化村民孝道意识,1999年起,王书信把每年的腊月二十定为仇庄“老人节”。每年到了这一天,村党支部都会组织村干部到60岁以上的老人家中进行慰问,发放慰问金、了解老人的身心状况,根据情况解决老人的实际困难;为了提升村民居住环境,2006年起,仇庄又实施了新农村改造,完成改水、改厕、道路硬化、沼气气化等一系列民心工程;2014年,仇庄启动了“追寻家规家训,呼唤良好家风”主题教育活动,以孝为根,帮助村民树立正确的家庭观。还专门成立了孝道文化专家组,为全村193户家庭提炼家风、家训、家规,使家家户户过日子都有章可循、有规可守。并独创了仇庄《家道》三字经,让村民找到治家之本、齐家之道。仇庄还在不同时期兴建了百姓俱乐部、党员活动室、村史馆、孝道馆、党建教育馆、公益摄影艺术馆等,一系列举措让仇庄走上了快速发展之路。
在王书记的努力下,孝道意识在村民心里开始扎根。无论是在公开场合,还是在村民家中,孝老爱亲成了村民经常讨论的话题。大家围绕着什么是孝,该怎样孝等问题展开探讨。有家庭关系不和谐的村民,主动说出自己的困惑,让大家帮忙出主意,进而理顺自己的家庭关系,实现孝老爱亲。孝道文化治村让村民普遍形成共识:“孝敬老人是光荣的,不孝敬老人是可耻的。”虽然这种共识看起来似乎没有什么特别新鲜的地方,但是在过去的仇庄,村民的孝道意识并没有这么清晰,更没有上升到荣辱的程度。打骂老人,不承担赡养老人义务等现象普遍存在。大家也都认为很正常,不会为此感到羞耻。现在不同了,如果哪家发生对老人不孝顺的事儿,一旦让周围村民知晓,会受到大家的唾弃和责备,自己也会为此感到羞耻。孝道已经成为了仇庄村民处理家庭问题的行为准则。
路子找对了,再加上二十年如一日的坚守,在王书信书记的努力下,仇庄村陆续获得“首都文明村”“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全国美丽乡村”“中华孝心示范村”“北京最美的乡村”“全国敬老文明号”等各种荣誉称号上百个。全国政协、中组部、民政部、北京市委、通州区委等各级领导多次来该村视察和指导工作,仇庄村的发展得到了各级领导的一致肯定。2017年,王书信书记应邀参加中共中央春节团拜会,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2018年,王书信获得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仇庄村成功了!王书信成功了!
打铁还需自身硬!要想干出一番事业,没有过硬的人品和足够的人格魅力是不行的。无论在什么场合,王书信始终强调:正人先正己,要别人做到的,自己要先做到。王书信正是用这种人格魅力影响了家庭,带动了仇庄村的发展。
王书信是个孝子。1984年,王书信的母亲因病瘫痪在床,生活不能自理。他和妻子无微不至地照料,直到老人离世的16年时间里,没让老人身上生过一个褥疮,没让老人说出一个不是,走进老人的屋子,也感受不到一丝的异味与不适,由此能充分感受到他们照顾老人多么的细心。在仇庄村,提到王书信的家庭,没有一个不竖大拇指的,更没有一个对王书信不服气的!2013年,王书信被评为北京市孝星,可以说是实至名归。正因为自己能做到“孝”,王书信才有足够的底气推行以“孝”治村,要求村民行孝道。也正因为王书信的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孝道文化才能在仇庄落地生根。
王书信兄弟姐妹众多,可是他们家族中从来没有出现过兄弟姐妹闹矛盾或财产纠纷。他时常教育子女,对亲属要有感恩之心,平时要多想想大爷大娘、姑姑姑父们的好处,永远不要说他们的不好。所以在他们家族中,一大家子人永远都是和和气气的,不要指望能从一个人的嘴里听到一句对另一个人不满意的话。别看在村里王书信是支部书记,可在家族中,王书信永远把大哥放在第一位,家族中的事永远是大哥说了算。孝悌仁爱是王书信始终秉承的理念。用乡亲们的话说,他是一个从来都不计较金钱,把亲情看的比什么都重要的人。
九十年代以前,王书信一直住着家中的老宅子,后来买了一处新房,他就想着把老宅子转给大哥或者二哥。二哥有地方住就没要;大哥表示要房子可以,但不能白要,非要给他两千块钱,这钱王书信说什么也没要,但老宅子就此归了大哥。可是没过多久,王书信就听别人说大哥要把老宅子卖给同村的村民,他以为大哥遇到了经济难处,就向大哥询问。原来大哥认为留着老宅子也没什么用处,干脆卖了算了。王书信觉得老宅子虽然暂时没什么用处,但留着是个念想,就劝大哥不要卖。最后干脆说:“大哥,这房你要非卖不可,我给你钱,你卖给我!”大哥不解地问:“这房子你也用不着,你买下来做什么用?”王书信说:“我买回来,就为了给您留着。”就这样,他“逼着”大哥没有卖掉老房子。事后,王书信还专门叮嘱自己的孩子们说:“南头那处老宅子是给你们大爷的,现在是,以后也永远是。”如今,仇庄进入发展的快车道,仇庄的房价也在快速地飙升,当时几千元的房子现在已经价值百万,可王书信始终告诫子女:“现在仇庄发展好了,宅子值钱了,可你们都要记住喽,即使以后值再多的钱,这老宅子还是你们大爷的。人无信则不立,做人要讲究信誉,你们不要让我做一个言而无信的人,更不要让你们自己成为不讲信誉的人。”这就是王书信处理家族事务的方式,他以诚信和责任维护着家族的亲情。现在,王书信每年都要组织大家族成员们一起聚聚,在欢快祥和的家庭氛围中,所有的家庭成员都紧紧地团结在一起。
在个人家庭上,王书信做了很多,可是他更感恩爱人对家庭的付出。王书信和爱人赵俊兰之间一直是相敬如宾,互敬互爱。尽管如此,对于妻子,王书信却有着一份发自内心的愧疚。自从担任了仇庄村党支部书记,王书信的主要精力都放在了村里的事上,家里的事几乎都是爱人操持忙碌,对此王书信充满了歉意和感激。2016年妇女节,王书信送给爱人一份特殊的礼物,他写了一封信,并附上一些钱,信中感谢爱人多年来的辛苦和对家庭的付出。他告诉爱人,妇女节到了,自己没有时间给她买点儿礼物,只能附上一点零花钱,让爱人自己看着买点儿东西。爱人看信后感动得热泪盈眶,她理解王书信,支持王书信,为家庭的付出她无怨无悔。
在子女的教育方面,王书信始终相信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处处以身作则,教育子女如何做人,如何做事。事业上引导孩子做一个有理想,敢担当的人,生活上引导孩子做一个有孝心,负责任的家庭成员。受父母的影响,儿子王海明和儿媳于佩非常孝顺懂事,而且特别谦逊,村里人都夸两个孩子好。即使这样,王书信还是会利用每一个机会教育孩子们更深层次地去理解孝道的涵义。
2016年母亲节前夕,儿子王海明和儿媳于佩回家给母亲过节。第二天早上,母亲却早早起床给他们做好了吃的。王书信就这事又给儿子儿媳上了一课,他教育孩子:孝顺不是走走形式,既然是回家给母亲过节的,为什么不能早点儿起床,让母亲休息休息,给母亲做点儿吃的,反而是母亲给你们做了吃的呢?听了父亲的话,孩子们才恍然大悟,对孝的理解也更深了。
强烈的人格魅力加上一心一意地为村民着想,王书信实施孝道文化治村取得了显著成效,改变了过去落后混乱的局面,村民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家庭关系和睦,村风更加和谐。上任之初,他最忙的一个工作就是到村民家中调节矛盾纠纷,有家庭内部矛盾,也有邻里之间矛盾,有经济方面的,也有日常琐事,有在村里发生的,也有到乡、区政府上访的,常常是这里还没有调解结束,那里又来找他。现如今村民矛盾越来越少,王书记感慨地说:“现在,有时候一年都遇不到一个找我调解矛盾的了!”
王书信就是这样有感召力的人。他的感召力来自于自身的努力。在思想方面,他热爱传统文化,喜欢在传统文化的经典著作中找到修身之道;在家庭方面,他传承了先辈优良的家风,尊老爱幼,勤俭持家;在处世方面,他胸怀坦荡,为人仗义;在待人接物方面,他尊德敬贤,关心贫弱。这些人格魅力,不仅使他的班子成员积极响应他的号召,连村里普通的百姓也积极报名参加志愿者行动,为村里做义工服务。来自各地的专家学者也时常汇聚仇庄,为仇庄发展出谋划策。在仇庄,王书信的感召力变成了生产力,带动了仇庄的发展。
王书信的执行力和担当精神更是令人钦佩。仇庄村在发展过程中做了很多具体的事情:实施新农村改造、设立仇庄老人节、筹建村史馆、孝道馆等。这些项目的落实,既需要得到村民的理解,也需要大笔的资金支持,需要上级主管部门的批准。王书信突破重重障碍,使这些工程最终落地。在新农村改造建设过程中,缺少资金,王书信就动用自己家的房子做抵押,换取80万元的银行贷款。正是有了这种执行力,仇庄的发展才能年年推进,最终取得丰硕的成果。前司法部部长——八十二岁的高昌礼老先生莅临仇庄参观后感慨地说:“农村要发展,必须有王书信这样有担当的好书记才行啊。”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群众的爱戴就是最大的动力!如今仇庄村又迎来了新型城镇化的热潮,为了仇庄更加美好的未来,王书信书记正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到火热的建设中去。
 
高建华:模范之家感党恩
 
家风:厚德、勤俭、孝道
 
 
走进高建华的家里,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墙上各种大大小小的奖状,有其爱人沈会伶的先进个人的奖状,还有女儿从小到大被学校评为三好学生的奖状,而最多的是高建华本人的奖状:1972~2000年,多次被工厂评为“先进生产者”或“先进个人”;通县“百名走向市场模范共产党员”;北京市总工会“爱国立功标兵”;2015年仇庄村“节水先进个人”等。
高建华的父亲高文甫是一名老党员,曾经是抗美援朝志愿兵,复员后在仇庄村里当了村支部书记。当时村里还很穷,各家各户都缺吃少穿,身为党员和村干部的父亲经常叮嘱自己的家人子女,宁可饿肚子,也不能动集体的一粒粮。高文甫最爱挂在嘴边的话,就是一定要爱国爱党,凡事以集体利益为重,不做违法违纪的事,工作要兢兢业业。父亲严于律己,家里此类爱党爱国的书籍特别多,在父亲的影响下,高建华小时候也读了不少爱党爱国的故事,心中油然而生对党的感情,常常告诉自己要听党的话。
1972年,十八岁的高建华到国营北京市永乐店磷肥厂工作。当时,磷肥厂刚起步,连个像样的厂房和宿舍都没有。他们这批新进厂的工人就边生产边建厂,虽然从基层干起很辛苦,但高建华十分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工作机会,工作踏实卖力,任劳任怨。工厂里的工人几乎每天都可以看见他忙碌的身影。鉴于高建华的突出表现,不久组织将他发展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随后又将他提拔为维修车间主任。
1986年,高建华接到领导指派的一个艰巨任务,要求他指导本部门自行研发一套生产“磷酸氢钙”产品的设备。接到任务的高建华压力特别大,一方面厂里设备不全,另一方面技术力量不足。但是再大的困难也要上,高建华一边组织人马改装设备,一边带着骨干力量,马不停蹄地到农机修造厂等企业找资料、学技术。经过努力,这套设备终于制造出来,并安装投放市场。消息一出,轰动全城!该设备当年填补了华北地区空白。当年高建华被评为“通州百名走向市场模范共产党员”。
2000年,高建华退休,2004年和爱人一起回到仇庄村生活并照顾父母。然而对党充满感情的高建华退休不退岗,只要村党支部有需要他的工作,他就义不容辞地去做。他的胸前经常别着一枚闪光的党徽,见证着他这个不折不扣的共产党员。
高建华工作中认真负责,生活中朴素节俭,对父母恭顺孝敬,对子女要求严格。2013年,高建华的母亲去世后,为了更加周到地照顾已经八十岁的老父亲,高建华兄弟三人专门请了保姆来照顾父亲的起居饮食。同时,一有空就回家看望老人,照顾老人生活起居。
高建华的家教十分严格,从小教育孩子必须孝顺老人,尊敬师长,不说脏话,不许打架。他常给女儿讲道理:不好好学习,就没有真才实学,就不能更好地回报社会。只有好好学习,有了文化知识,才能更好地施展才能,报效祖国。他还要求孩子生活节俭,不铺张浪费,即使生活条件好了也要勤俭节约,不买没必要的东西。
高建华的家规家训对女儿高艳坤的影响是深远的。她对人始终彬彬有礼,从小到大学习成绩优异,年年被评为“三好生”或“五好生”。生活中的高艳坤也保持了高家一贯节俭朴素的好习惯,从不乱买衣服和化妆品,而且工作踏实认真,经常受到单位的表扬。
退休后的高建华对自己的生活很满意,家庭和谐,女儿孝顺,邻里和睦。他感恩地说:感谢党,感谢好政策让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
 
 
杜振国:仇庄村的活雷锋
 
家风:孝老爱亲、勤劳节俭、助人为乐
 
   
杜振国今年五十九岁,是仇庄村一名普通的工作人员。他甘于奉献,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以村委会为家,上班心思在单位,下班心思在村内。村里很多事情,都有他热情服务的身影。在村党支部书记王书信的眼里,他就是村委会离不开的人,为此,亲切地称他为“活雷锋”。
杜振国是个热心人,帮助别人对他来说是再平常不过的了。仇庄村有一位八十多岁的老人张振奎,现在已经去世了。老人在世时,杜振国无偿照顾老人六年之久。张振奎老人身体不好,家里经济条件也一般,杜振国常去看望他,尤其是刮风、下雨或冬天下雪天,怕老人出什么安全问题,杜振国一定要去看看才放心。六年下来,照看张振奎老人已经成了杜振国的生活习惯。偶尔忙隔几天才去看,就觉得心里不踏实。老人很感激,常说:“振国呀,你对我太好了,我可给你添麻烦了!”杜振国却笑着说:“振奎大伯,您不用这么客气,咱们就是一家人,有什么事儿您就说话!”2015年老人去世前夕,他还去看望过。在村里,像张振奎这样的老人,杜振国平日里照顾的有好几位,都把他们当自己的亲人一般去对待。
在大家的眼里,“活雷锋”这个称呼用在杜振国身上是再合适不过的了。过去农忙季节,有些家庭忙不过来,杜振国就会主动过去帮忙收收庄稼,推车粮食;村民刘凤祥拾金不昧,杜振国知道后,非常感动,总想为他做点儿什么,于是自己拿出200元钱,以村委会的名义奖励给了刘凤祥;杜振国在村委并没有职务,可他始终把村里的事当成自己的事,常常在村委会办公到很晚。有一次仇庄专家徐继福老师到仇庄指导工作,都中午十二点半了,看到办公室就杜振国一个人还在认真地写着什么。徐老师都误以为杜振国是村委会的办公室人员了。杜振国的这些故事真是讲也讲不完。
2014年,仇庄村筹建村史馆。为了丰富陈列馆里摆放的物品,杜振国走街串户到村民家中搜集,同时把自己多年收藏的402件“宝贝”全部拿了出来,无偿捐赠给村委会。捐的藏品有票证、纸币、生产工具、生活用具,还有许多历史书籍和文件。村里多次要给他报酬,可他始终坚持无偿捐献,他说:“这些物件都是我们家收藏的,既是我们家的历史,也是咱们村的历史,把他们放在村史馆供人参观,比放在我们家更有意义,就算是我们家为村里做的贡献吧!”
2017年,仇庄村拉开了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序幕,为了把未来的仇庄建设得更加美好,王书记经常组织各个领域的专家汇聚仇庄畅谈发展规划,这些研讨会上经常会出现杜振国的身影。热爱学习又甘于奉献的他,认真记下专家的建言献策,他要当好王书记的“参谋”,希望积极参与到仇庄新型城镇化建设中,为仇庄村的跨越式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仇庄村在王书信书记的领导下,以党建为引领,以弘扬孝道文化为方向,积极推进仇庄的新型城镇化建设。仇庄的村风越来越好,“活雷锋”也越来越多,对此,杜振国感到十分高兴,仇庄村是一个和谐的大家庭,如果人人都是“活雷锋”,人人争着做贡献,那样的村风多好啊!“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这句话正是杜振国生动的写照啊。
 
 
 
张永珍:做人民的好战士
 
家风:勤俭持家、忠厚行善
 
 
 
2017年8月1日,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7月30日上午9时,在朱日和训练基地举行了隆重的阅兵式,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检阅部队并发表重要讲话。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在建军节举行的阅兵。看着电视上盛大的阅兵场面,听着震撼人心的轰鸣声,八十三岁的张永珍激动不已,作为1950年第一批抗美援朝的老兵,张永珍的脑海再次呈现出当年满怀激情报名参军,誓死血洒疆场,保家卫国的画面。如今祖国更加强大,在习主席的英明领导下,人民军队发扬了老一辈革命精神,成为一支不仅能战、战而必胜的威武之师。
参军后张永珍被安排到通县军分区卫生所,成为一名卫生员。虽然没有机会到一线参加战斗,但是,从参军的那一刻起张永珍就把自己交给了党和人民,决心做一名人民的好战士。十七岁的他对部队的生活充满了热情。学习、训练、为战士们看病,张永珍都认认真真,一丝不苟。1952年被安排到独立营二连工作;1953年被安排到顺义公安队;1954年又因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过硬,被安排到二支队六分队去看押劳改犯,直到1958年光荣复员。
在部队期间,张永珍参加了1953年的文化大建军活动,认真学习,完成了高小毕业文化教育。1956年,张永珍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共产党员。他更加坚定了做一名合格好战士的信心,树立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理想。他以战士的健康为己任,努力做好医护工作,确保战士的身体健康和营养状况。根据部队的工作要求,张永珍每月定期向上级汇报战士的营养情况。别看张永珍学历不高,在当时的部队里,也算是文化人呢。张永珍的报告内容认真全面,重点突出,有时候还会把存在的问题向上反映一下,张永珍的工作得到了部队领导的认可。
在二支队六分队看押劳改犯的工作对张永珍是个考验。当时看押劳改犯的战士来自北京14个区县,有很多是老兵,管理起来难度很大。当时劳改犯服刑的窑厂面积很大,劳改犯上工期间需要足够数量的战士上岗执勤。可是有些老兵为了偷懒,故意以身体有病为由不上岗。这种情况导致上岗率很低,劳改犯看押工作面临安全隐患。当时的张永珍还是个新兵,他看不惯这些个别老兵的行为,就直接批评他们,受到批评的老兵就想办法给张永珍的工作添乱。为了彻底解决这些战士的思想作风问题,张永珍仔细考虑后,采取了新的管理策略。针对那些佯装生病的战士,张永珍不再直接批评他们,反而热心地照顾他们,用真情去打动他们。闲暇之余,张永珍还和这些战士唠唠家常,把自己听到的优秀战士的事迹讲给他们听,潜移默化地转变他们的思想。不仅如此,张永珍还建议把伙食弄好一些,提高战士的积极性。在张永珍的努力下,他和这些战士们的关系越来越融洽,战士们的上岗率明显提高,看押隐患降低了。张永珍的岗位也越来越离不开他。有一次张永珍的脚长了鸡眼,在潞河医院做了手术,被安排到通县大队卫生院疗养。当时安排了一个助理军医临时代替张永珍,没想到这个助理军医只待了三天就受不了了,他对张永珍说:“你这工作我是做不了,真难为你做得这么好!”就这样,张永珍还没完全康复就又匆匆地回到了岗位上。
一朝入行伍,永远是战士!张永珍复员后的六十多年里,无论是在工作岗位上,还是在家庭生活中,都时刻以军人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和家人,以实际行动践行一名战士的追求。
 
 
刘凤仕:真抓实干解民忧
 
家风:忠诚可靠、孝亲敬老
 
 
 
第一次见到七十九岁的刘凤仕老书记就被他笑嘻嘻的神态所感动。岁月在他脸上、身上留下的印迹已经完全被他孩童般纯真的快乐所冲淡。老书记见人就笑,常对邻居说现在的日子过得舒坦,心里亮堂,感到越活越有奔头,在外人看来俨然就是一位“老仙生”。
刘凤仕从1979年开始担任仇庄村党支部书记,1988年退休。回忆起自己就任书记那十年,老书记说那是仇庄村最困难的时期。令他印象最深的就是全村40多个小伙子找不到媳妇。方圆百里仇庄村是出了名的穷,没有姑娘愿意来,媒人也不愿意给仇庄村小伙子牵线搭桥。一个村也就700多人,这么多光棍,不出乱子已经很不错了,更不要提发展了,你说怎么办?就像村民仇绍华,一家哥四个,三个光棍儿,家徒四壁,一大家子挤在三间小矮房里。自己是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在农村要娶媳妇,首先你得有房子。村民没能力盖房子,怎么办?大队就得想办法帮他们盖房子。当时盖房的条件比现在要简单,只要你有砖和能做房梁的木头,出点儿钱找几个泥瓦匠就可以了。不过看似简单的要求,在那个艰苦的年代,也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大队领导商量后,一致同意把村里的树分给社员盖房子用。同时派人说服砖厂,让砖厂同意先让村民用砖,然后分期还砖款。这一切准备妥当,大队召集村民开会,专门商讨协助村民盖房子的事。村民一听盖房的消息,顿时沸腾了,纷纷举手表示支持。就这样家家户户都动员起来,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谁家盖房子大家都来帮忙。队里的车以及各种盖房能用的工具也都免费给大家使用。经过村民的集体努力,房子解决了,媳妇好找了。有了媳妇有了家,小伙子们干劲更足了,仇庄村的经济也就慢慢跟上来了。
刘凤仕老书记对十年的书记生涯总结道:一个好书记,必须要从心里愿意为村民服务,为村民解决实实在在的问题。他说:“虽然我是一个没有上过学,识字不多的书记,但这是我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你为村民服务,村民就会支持你、拥护你,遇到问题就会站在你这边。”
说到自己的家庭,老书记自信满满地说:自己跟老伴张秀清从结婚到现在一辈子没有吵过架。自己家的家风就是“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榜样”,父母一辈子和和睦睦,孩子就会跟着学。老书记特别有爱国情结,从小就教育孩子要忠心爱国,这一理念也体现在两个孩子的名字里面,他们一个叫刘建军,一个叫刘建国。
谈起退休后的生活,老书记一直关心着仇庄的发展变化,感触最深的,就是近些年仇庄村在王书信书记领导下发生的变化。虽说孝道、礼仪、家风等这些传统道德观念一直存在人们的衣食住行中,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些传统道德观念逐渐被淡化了。自从仇庄开展“追寻家规家训,呼唤良好家风”主题活动以来,村里就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每一个家庭都在有意识地培养好的家风,每一个人都在用心地感受好的家风。孩子越来越孝顺,老人越来越快乐。人与人之间看到的都是别人的好,嘴里说的也都是别人的好。日子是越过越有滋味,越来越甜蜜……
听着老书记说的话,看着老书记对仇庄未来充满深情的展望,想着老书记年轻时奋斗的身影,此刻我只想说:老书记,您因仇庄而自豪,仇庄因您而骄傲!仇庄人民会永远记住您的贡献,仇庄人民感谢您!
 
 
高启亮:赤诚奉献勇担当
 
家风:勤俭、安分守己、踏踏实实
 
 
 
“生活上低标准,政治上高要求”“从点滴做起,平凡的好事儿多做点”“我是党员,帮助群众的话要多说点儿”“正人先正己”“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这些都是高启亮常说的话,作为一名有着几十年党龄的老党员,高启亮从我做起,从平凡小事做起,严格践行着一名党员的责任与担当,无论在生活还是工作中,都为群众树立了榜样,正如他自己所说:“金杯银杯不如群众口碑。”几十年来,高启亮获得的荣誉数不胜数,不同层级的“优秀共产党员”“学雷锋标兵”,多得已经记不清了,家庭还获得过仇庄村委会颁发的“节能节水标兵”荣誉称号,现在还担任仇庄村民代表。荣誉虽多,可高启亮并不放在心上,他认为荣誉只代表过去,不代表将来,必须时刻保持一颗奉献的心,多为群众做点儿力所能及的事,才无愧于党员的称号。
高启亮今年六十三岁,已经退休。年轻时他是一名铁路工人,当时生活上提倡“五讲、四美、三热爱”,身边的领导们都生活勤俭、工作认真,在这种环境下,高启亮学传统、讲奉献。工作之余,他常常利用休息的时间义务为周围的居民理发、修理自行车,或做些其他方面的公益活动。高启亮的奉献精神,使他多次获得“学雷锋标兵”荣誉称号。如今虽已退休在家,但高启亮奉献热情不减,对他来说奉献本身就是一种快乐。有人拉车上坡吃力,看到了就会帮忙推一把;有人生病缺钱治疗,知道了就会捐助一点;有老人走路不方便,遇上了就会搀扶一下。高启亮用行动告诉我们雷锋就在身边。
高启亮的童年是坎坷的,十三岁那年,父亲就去逝了。兄弟姊妹六人中,除了姐姐,他就是长兄,下边四个弟弟。为了减轻母亲的负担,高启亮勇挑重担,勇敢地担起长兄的责任。虽然只有十几岁,可是高启亮知道自己的家庭情况,明白自己应该担起这个家庭的担子。从那时候起,面朝黄土背朝天,汗流浃背的劳作对高启亮来说就是家常便饭,但他从不叫一声苦。他还常常教导弟弟们也要多劳动,干不了重活可以干轻活,兄弟们多干点,母亲就可以少干点。就这样,在高启亮的带动下,兄弟们相濡以沫,共同度过了艰辛的童年。及至弟弟们长大成人,高启亮又张罗着帮助弟弟们盖房子、找媳妇。在当时盖房子可不是个简单的事儿,花钱多少不说,买砖、买木头都需要指标,办起来难度很大。如今最让高启亮欣慰的就是哥几个没有一个打光棍儿的,没有一个走歪门邪道的。这在别人看来可能觉得没什么,可高启亮却不这样认为,父亲去世早,长兄如父,他担着责任呢。如果有一个弟弟找不到对象,或者有一个弟弟走了歪门邪道,自己就愧对长兄的称号,就没法向九泉之下的父亲交代。
高启亮的内心充满着感恩。他感恩当今社会,感恩党的好政策,他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今天的好生活;他感恩爱人孙桂香,没有爱人的辛苦付出,没有爱人的包容与大爱,就没有他们今天的好日子,更不会有和谐亲密的兄弟情。一直以来,爱人对弟弟们的付出不亚于他这个当哥的;他感恩自己的弟弟们,1992年母亲生病住院,弟弟们抢着轮流照顾。近一段时间一个弟弟病了,大家又都去探望照顾;他感恩女儿高静,女儿孝顺听话,大专毕业后在学校工作,一点儿都不用自己操心,也是女儿让自己体会到了做父亲的甜蜜。
赤诚奉献勇担当,高启亮在平凡中铸就了伟大,用奉献精神展现了共产党员的风貌,用担当精神书写了长兄情怀。
 
 
 
 
 
 
高文太:人生工匠大智慧
 
家风:勤俭、忠厚、明礼
 
 
 
人生需要大智慧,以此活出生活的精彩,活出自身的价值,活出世代的传承!高文太是一位传统木工工匠。作为一名普通的木匠,他用自己的双手和智慧,为乡邻打造了精良的家具和建筑物;作为一名人生的工匠,他成就了高家美好的家风传承。
虽然已是七十四岁高龄,但是高文太精神矍铄,思路清晰,淡定而儒雅的谈吐中透出他对木匠这门传统工艺独特的思考。虽然现代科技发展了,但是作为传统工艺的木工,在现实生活中仍然发挥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农村,传统手工工艺制作的农具、家具仍备受欢迎。
作为一名传统木匠,高文太精通多种木工工艺,制作大车、小推车等农具,大衣柜、酒柜、三屉桌等家具,盖房子木结构框架等,都是他的看家本领。生产队时期,高文太主要负责给生产队做农具,业余时间也给农户盖房子。当时农村还是集体经济,无论是做新的农具,还是修补旧的农具,质量好坏都直接影响全村的生产任务。他凭着熟练的技艺和强烈的责任感,总是能及时完成农具制作任务,确保生产队的正常生产。在木匠生涯中,高文太认真对待这份工作,不论是给生产队做生产工具,还是给村里人盖房子,总是精益求精。既能让制作出来的工具或盖起来的房子坚固耐用,又能使木料得到合理利用。闲暇时,高文太会给村民们修理修理工具,做些小活,获得了乡亲们的称赞。
在《圣经》(利未记和合本)中有这样的一段文字:“在你们的地收割庄稼,不可割尽田角,也不可拾取所遗落的。不可摘尽葡萄园的果子,也不可拾取葡萄园所掉的果子,要留给穷人和寄居的。”这段文字恰恰是高文太先辈家风的真实写照。解放前,农村特别贫穷,当时高文太的爷爷高德显家境还不错。收玉米的时候,老人家都特别叮嘱家人给等待拾荒的穷苦乡亲们留一行玉米,让他们糊口。有时候甚至直接让等在地头的拾荒人先到地里掰一篮子玉米才开始干活。正是这种大爱之心,让高文太的先辈们一直为村里人所赞颂。
高文太用行动传承了先辈们美好的家风。高文太和爱人李学昆在子女的教育上没有太多的言语说教,更多的是通过身体力行让孩子们学习如何做人,如何做事。
高文太有两个女儿,大女儿高会军四十六岁,在仇庄村委会担任副书记职务。她秉承了父母谦虚谨慎,勤劳务实的特点,在工作中脚踏实地,为仇庄的发展奉献了青春与热情,推动了仇庄的建设与发展,以亲民的风格赢得了广大村民的赞誉。二女儿大学毕业后在于家务乡里工作,同样以认真踏实的风格赢得了领导和同事们的赞许。姐妹二人对父母十分孝顺,吃的、穿的不用说,逢年过节、老两口的生日等特殊的日子,姊妹俩会想方设法聚齐家人,一起欢度好时光,让父母享受天伦之乐。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如今,高文太在家中颐养天年。他说,现在党的政策好了,人们生活富裕,村风和谐,我们赶上了好时代,要好好珍惜啊。作为传统木匠,高文太用手艺赢得了赞誉,作为人生工匠,高文太用人品赢得了威望。高文太这位普通的农民以自己的人生经历诠释了工匠精神:行大道,成久远!
 
张井发:古道心肠助人乐
 
家风:勤俭、孝道、兄友弟恭
 
 
 
五十六岁的张井发兄弟姐妹七人。在这样一个大家庭中长大,养成了张井发包容、热情、互助的性格。虽然都已是儿孙满堂,可是张井发兄弟姐妹之间依然经常联系,有空就在一起聚聚。孩子们之间也是交流密切,每逢节日互相探望彼此的长辈们,大家庭的氛围和乐融洽。张井发的儿子张永利已经结婚成家,有了一个可爱的小千金,一家人的生活怡然自得。
张井发退休前在村里机务组开农用车。古道心肠的他总有着一股助人为乐的情怀。再加上他性情比较随和,村民们都很喜欢他。有需要帮忙的事儿都主动找他,他也乐得帮助大家。用他自己的话说,邻里之间谁用不着谁啊,能帮一把就帮一把,这都是应该做的。热心肠的他,借着做司机工作的便利,可是没少给大家伙帮忙。
农忙季节,村里人收麦子、掰玉米,他负责往村里运送;播种季节,他负责往地里运种子或化肥。有的青壮年村民外出打工或做买卖,家里只剩下老年人。遇到这种情况,他就主动帮助装车、抬麻袋。路上遇到别人拉车上坡吃力的时候,就下车帮人家推一下。也有时候开车在路上,看到有同村的人,就主动招呼搭自己的顺风车。这样的事情太多太多。张井发觉得这些事都没什么可说的,谁没有不方便的时候啊,搭把手的事儿,换了谁都会去做。
虽然张井发所做的好人好事看似都是一些小事,可是恰恰就是这些小事给受助的人带来莫大的便利。更为重要的是,有些看似小事,实则非常紧迫。2016年的6月,村民王怀仁家的孩子生病发起了高烧,体温一度达到了39度,家里人都非常着急,要送孩子去卫生所。可连续找了几家有出租车的人家,车主都不在。眼看着孩子高烧不退,家长心急如焚,担心发烧引起其他病变。万般无奈之中,家长突然想起张井发家里有私家车,就是不知道人家愿不愿意帮忙。但实在没办法了,王怀仁的家人就赶到张井发家里,向他说明了情况,希望他能帮忙把孩子送到乡卫生所。同时表示愿意支付一些费用。张井发一听孩子都烧到39度了,二话不说,撂下手里的活儿,赶紧把孩子送到了卫生所。由于及时赶到,孩子没什么大碍。事后张井发不仅分文没收,还非常关注孩子是否退烧了,得知小家伙没事了,张井发才放下心来。
张井发做司机这么多年,没有发生一起安全事故,这是他认真敬业的结果。张井发常常教育儿子张永利要认真工作,踏实干事。不论在什么岗位,都要负起责任,干好自己这班岗。张永利在大兴区亦庄上班,从事质检工作,他严格遵循着父亲的嘱咐,努力做好本职工作。作为一个孝顺儿子,张永利每天奔波于亦庄和仇庄之间,一天不回家心里就不踏实。有一次奶奶生病了,张永利专门给奶奶买了很多好吃的东西,儿子的孝心让张井发非常满意。小孙女虽然才只有两周岁,可是拿到好吃的东西,也知道让给爷爷奶奶吃。每每看到小家伙那可爱又认真的样子,张井发心里乐开了花。
时代在发展,可是邻里之间的那种互助互乐的氛围没有变。有事互相搭把手,没事了邻里之间互相串串门,大家亲如一家。张井发希望仇庄村这种和谐质朴的村风永远保持下去。只要每个人都愿意给人搭把手,每个人都愿意为别人送上一份热情、一份温暖,仇庄就永远是最温暖的大家庭。
 
 
 
刘凤祥:拾金不昧暖人心
 
家风:勤俭、孝道、进取、向上
 
 
      “真是太感谢您了,除了感谢我真不知道该说些什么,发现包丢了以后,我都快急死了。几乎所有重要的卡证都在包里,真没想到被您捡到,太感谢您了!”当失主崔立娟从刘凤祥的手里接过丢失的皮包时,连连道谢,流下了激动的泪水,不知道该怎样表达感激的心情。崔立娟从包里拿出部分现金,作为酬谢给刘凤祥,却被刘凤祥婉言谢绝了。他说:“换作自己是失主,一定也很着急!千万别提什么酬谢,这都是应该的,换作其他人,也会这么做的。” 崔立娟再次向刘凤祥表示了感谢,她说:“天下还是好人多啊,我以后也要做像刘凤祥三叔一样拾金不昧的好人!”
事情原来是这样的,2016年12月22日下午,刘凤祥骑车去于家务办事的路上,在东垡车站站牌附近捡到一个黑色皮包,里面装满了东西,打开仔细一看,发现里面有iPad一个、疫苗接种本一本、钱包一个,钱包里还有1000元现金,另外还有身份证、读书卡、会员卡、公交卡以及若干张银行卡等贵重物品。刘凤祥越看越觉得需要马上找到失主,丢了这么多重要的东西,失主该多着急啊!刘凤祥原本打算在原地等候,看看失主会不会找回来。但当他发现失主身份证上的地址是永乐店镇应寺村时,突然想起村委会高会军副书记的婆家就是应寺村,说不定高副书记还认识失主呢。于是刘凤祥赶紧联系仇庄村委会,经过高会军副书记确认,才得知失主是应寺村人崔立娟,而且崔立娟还是仇庄村村民张广金的儿媳妇,这真是无巧不成书啊!这下好了,失主找到了!村委会立即通知崔立娟来仇庄村委会领取丢失的物品,刘凤祥则顾不上办理自己的事情,急忙骑车赶回村里,把皮包交给了已经等在村委会的失主崔立娟手中,于是就发生了本文开头的一幕!
感动是瞬间的,但拾金不昧的精神却是永恒的!如今,我们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刘凤祥拾金不昧的高尚品德恰恰是值得我们所有人去学习和发扬的!他用高尚的品格和朴实的行为,为我们树立了榜样,传播了社会正能量,也充分展示了全国文明村仇庄村民的风采!
拾金不昧,对刘凤祥来说,看似偶然,实则必然。刘凤祥一家都奉行着崇德向善,助人为乐的好家风。在别人遇到困难的时候,他总是尽可能站出来,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同年4月14日,仇庄村举行“情暖四月,爱在仇庄”爱心募捐活动,为身患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俗称白血病)的村民张利峰筹集医药费。刘凤祥听到这个消息,也积极参与到捐款活动中来,奉献出了自己的一份爱心。最终村民及通过网络捐款总额近30万元,为张利峰解决了治病的基本费用。
“父慈子孝,兄友弟恭,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弘扬孝道家风;勤奋学习、勤于思考,学好本领,全面发展,做对社会有用的人;拼搏进取,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奋发有为,天天向上,齐家报国……”银色的台灯下,刘凤祥正看着自家的家规家训手册。刘凤祥期待自己的家风永远弘扬下去,为社会增添正能量,为家族增光添彩。
 
杜振义:仇庄村里热心人
 
家风:孝顺、勤劳、节俭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无论是在工作单位里,还是在乡村社区里,总有一些热心人,他们始终能把别人的事儿当成自己的事儿,急别人之所急,想别人之所想,处处以帮助别人为快乐,杜振义就是仇庄村里这么一位热心人。
小时候杜振义家里比较穷,常常吃了这顿没了下顿,每当遇到这种时候,就免不了让周围的邻居接济接济,杜振义的父母为人宽和仁厚,邻居有困难时也常帮助邻居。就这样,杜振义一家邻里关系非常好,大家抱团取暖,互助互爱。在这种环境中长大的杜振义自然传承了父母助人为乐的家风,特别是一想到自己也受到不少邻居的帮助,杜振义更希望自己能多为大家做点事,也算是一种回报吧。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为了生存,杜振义从小就开始帮着家里放羊,聪明机灵的杜振义在长期的放羊过程中,开始琢磨羊的生活习性、日常状态,有机会的时候还专门找一些养羊的书,学习养羊的方法和技巧,以及一些羊的常见病和治疗方法。慢慢地杜振义成了养羊的能手,特别是对羊的常见病的治疗,一般情况下都能手到病除。从此以后,村里哪家哪户要是羊生病了,他听说后马上过去帮忙看看,然后告诉主人该如何如何,有时候还自带一些常用药给生病的羊用上,果然,药到病除。就这样,杜振义帮助不少村民治好了生病的羊,为村民避免了不少经济损失。在这件事上,大家一提到杜振义就伸大拇指,既佩服他的技术,更佩服他的热心肠。
作为一个热心人,杜振义随便走在路上都能发现需要帮助的人。有一天,杜振义在村里散步,当路过村民刘凤华家门口时,他看见刘凤华脸色苍白地倚在门框上。杜振义凭直觉刘凤华一定是病了,他赶紧上前,把刘凤华扶到屋里,慢慢坐好,杜振义估计刘凤华老毛病又犯了,杜振义给他倒了杯水,稍稍安顿之后,赶紧骑车去找刘凤华的爱人,费了几番周折才找到她,杜振义说明了情况,督促她赶紧回家看看。刘凤华的爱人很及时地赶回家,给刘凤华用了药,刘凤华这才脱险。事后刘凤华夫妇对杜振义感激不尽,可杜振义却说:邻居之间,搭把手的事儿不算什么!
作为热心人的杜振义不仅对村民热心,对自己的兄弟姐妹一样热心。每逢过节的时候都给兄弟姐妹们买些礼物送给他们,有时候感觉谁家经济不太宽裕还送些钱给他们。至于姐弟家中有需要干的活,那就更不用说,上门就自己先干起来。大姐今年已经七十多岁了,杜振义就把大姐当母亲一样看待,一有机会就去看望。就这样,杜振义姐弟几个关系好得跟一家人似的。
作为热心人的杜振义更是个孝子,对父母毕恭毕敬,嘘寒问暖,日常生活照顾得无微不至。杜振义之所以愿意做个热心人,是因为他有一颗感恩的心,他常教导两个女儿也要有感恩之心,要与人为善,把良好的家风传下去。在他的影响下,两个女儿也是既孝顺又懂事,如今两个女儿的小家庭也都非常和谐幸福,邻里也是有口皆碑。
杜振义说:我就是要做一个热心人,做一个对人有帮助的好人,因为我们生活在一个好人多的社会里,在我们仇庄谁也离不开谁,大家就该互相帮助!我相信,我们的未来会更好!
 
 
 
史学刚:助人为乐好邻居
 
家风:文明有礼
 
 
 
“在村里见到人必须打招呼”“孩子就像一张白纸,必须从小教育好,让他们做个文明有礼的一代新人”,现在很多家庭忽视对孩子的礼仪教育,见了面连个招呼都不会打,对此史学刚感受颇深,采访一开始就特别强调家风礼仪问题。正因为对家风礼仪的重视,史学刚对女儿的教育很严格,不仅要求女儿懂礼仪,而且要尊敬老人,待人热情。文明有礼成为史学刚的家风,为此史学刚家庭多次被授予“于家务乡文明家庭”荣誉称号,成为仇庄村民学习的榜样。
史学刚性格直爽,为人热情,是村里有名的热心肠。只要村民有困难找到他,他就会义无反顾地去帮助,即使困难村民不找他,如果他知道了情况也会主动帮忙,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儿。他常说:“谁都有遇到困难的时候,这时候你能够给予他们一点儿帮助,对他们来说可能就渡过了难关!所以,能帮的就一定要帮帮!”正是在这种思想的指引下,史学刚经常为邻里居民做好事,赢得了大家的称赞。史学刚的助人为乐不仅仅是在邻里之间做些小事,有时候解决的可是大问题。比如,在他的热心帮助下,困难村民杜秀峰一家就盖起了新房,这件事在村里被传为美谈。
杜秀峰是仇庄村里的一名困难户。他和七十多岁的母亲一起生活,母亲半身不遂,家里还有一个小孩子,他们家的房子是三十年前盖的土坯房,早已破败不堪。史学刚每次从他们家门前路过,看到旧房子就感觉很难过。于是决定出面帮助杜秀峰解决房子的问题。
史学刚找到了村委会王书信书记,反映了杜秀峰房子的问题,希望村委会能出面协调大家一起帮忙给杜秀峰家盖座新房子。王书记听后非常赞同,表示自己也早有此打算。为此王书记动员了村里五家村办企业,希望他们拿出部分资金解决盖房问题。企业家们非常有爱心,表示积极支持。正所谓众人拾柴火焰高,没几天的工夫,盖房的事就筹备得差不多了。王书记把这个消息告诉史学刚,让他通知杜秀峰的家人做好准备,近期动工。看到杜秀峰一家盖房的事有着落了,史学刚高兴极了,赶紧把这个好消息告诉杜秀峰一家。杜秀峰的母亲知道后激动地流下了热泪,老人家一再表示,自己一家有房住就不错了,平时已经给大家添了不少麻烦,怎么好再让大家给出钱盖房呢?在史学刚的反复劝说下,老人终于同意了。
在一个良辰吉日,杜秀峰家的新房开工建设了。村里的企业——兰迪伟业家具有限公司等五家公司参与了建房工作。建房过程中,史学刚更是忙里忙外,不亦乐乎!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新房不久就落成了。杜秀峰一家如愿搬进新房,过上了更加安全舒适的生活。
这只是史学刚助人为乐的一个事例,在史学刚的眼里这算不了什么,邻里之间,就像一家人,就像兄弟姐妹一样,做些力所能及的事都是应该的。党的十九大之后,我们国家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史学刚对于未来充满了期望,自己现在正值壮年,正是做事业的好时候,一定要借着党的东风,把事业做好,把家庭建设好,让文明之风、发展之风、助人为乐之风吹遍仇庄。
仇庄村现在是全国文明村,村民们互助互爱,在新农村建设的征程中,相互扶持,共同努力把仇庄建设成为互助、和谐、美丽的新农村典范。
关于我们 | 出版流程 | 基本价格 | 新书展示 | 精品图书 | 版权转让 | 咨询回复 | 联系我们 |
宁ICP备20000515号-1 宁公网安备 64010602000777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号:新出银字第061号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91641100227744848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