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老人出书 家族出书 单位出书 教师出书
学生出书 自费出书 博客出书 其他出书
 
 

手机:13037972986

电话:0951-7895312 7895346

腾讯QQ在线客服

地址:银川市金凤区新昌西路132号银川当代文学艺术中心图书编著中心园

网址:http://www.csw66.com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新书展示 > >> 信息详情

宁波忆旧

发布日期:2017-06-20 10:37:03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宁波依旧 / 陈全章,周溶溶 著. -- 北京 : 团结出版社, 2017.8
(槛外华章 / 杜哲,黄娜主编)
ISBN 978-7-5126-5262-0
Ⅰ. ①宁… Ⅱ. ①陈…  ②周… Ⅲ. ①散文集词-中国-当代 Ⅳ. ①I227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7)第133315号
 
 
  
 
 
 
 
                                       小 街 风 情(序)
 
  
  宁波这个城市历史悠久绵长、辉煌绚丽,代表中国南方文明的河姆渡文化。就在这块土地上,至今仍有着这一时期先人创造的历史痕迹。秦方士徐福东渡出海口的达蓬山,明代海上丝绸之路的港口,直到满清政府被洋人大炮轰开国门,宁波开辟为“五口通商”的口岸,这个城市成为全国海运中枢,宁波形成了特有的经济产业,因此有了独特的经济意识。近代以来,宁波人足迹遍及全国,远涉重洋,逐渐形成了以“宁波帮”为核心的城市基本力量,在宁波经济史上创造了奇迹。
  如果能把史传久远、积淀丰厚的宁波城市文化挖掘出来,把这块土地曾经历过的人和事,介绍给当今这一代年轻人,让他们更了解我们所居住的这个城市的过去,让他们对老一代宁波人不朽的创业精神和所创造的灿烂城市文化产生敬畏之情和热爱之心。
  忆旧,是一个城市的文化传承。
  这里所写的故事,是我在童年和青少年时期耳濡目染的往事和传说,这与我的人生经历有关。
  我出生于甬江北岸的一条古老的小街,叫二横街。这条街历史很长,原是甬江旁交易缸甏的市场,旧名叫“缸甏弄”。宁波开埠以来,外滩建起了轮船码头,华人和洋人纷纷设立轮船公司,沿江一带矗立起高大的洋楼和华丽的教堂,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于是江北外滩形成了江滨大道,叫外马路。外马路背后被有商业头脑的人看中,建房开店,这条与外马路平行的商业街取名中马路。住在最后面的是码头上的搬运工人,称为搬运夫,还有黄包车夫,为船上客人挑行李(当时称打野鸡)的脚夫等的底层劳动者算命先生,肚仙婆(巫婆)等三教九流人物。这一带设有小菜场、烟纸店,自然形成一条基层民众的生活街,叫后马路。
  二横街是穿插在外马路、中马路到后马路的横街。这一带住着轮船的船主、天主教堂的法国神父、商业的买办(经理)、轮船公司的高级雇员(白领),还有“天胜”照相馆老板、“奇香居”糕饼铺(五开间大商铺)、“存济堂中药房”“徐生龙”西医诊所。除此之外,更多是挑夫、脚夫、车夫居住的小平屋。
  二横街一带有一家戏院,两家茶坊,一家混堂(浴室),还有很有规模的法国神父居住的花园洋房连着的大教堂。住在二横街上的人身份悬殊,地位参差不齐,可以说是一锅大杂烩,但他们的生活都与甬江潮水密切相关:甬江涨潮,是轮船进港到码头停泊的时刻,轮船汽笛叫了三声,所有人都聚集在码头周围,各忙各的事务;甬江退潮,是轮船出港时候,许多人忙忙碌碌赶着上船,其他人都为着轮船出港而忙碌着。
  甬江的潮起潮落,主宰着江北外滩的作息运行。待到退潮与涨潮交替时,也就是到了平潮时间,是二横街上所有人最松弛的时刻,有钱的人去兰江戏院看戏文(一天两场,下午与晚上各一场);或去渭泉楼茶坊喝茶、打牌九,天冷时去混堂孵豆芽(浴室泡澡堂);靠力气换饭吃的挑夫、脚夫、搬运夫则有时间歇下来,喝着粗茶(下脚茶叶)泡出来的“赤泡茶”,聚在一起讲大道(地方讲法是“聊天八只脚”)。我的父亲是轮船码头的搬运工人,俗称“行李夫”。我的童年和少年就在二横街上度过,是当时那群喝茶聊天人群中的小听众。他们的天南地北、旧时新闻、古今传奇、民间传闻,感染了我,熏陶了我。那些“九华老龙大战海螺精”,“桃花渡大战小白龙”,“城隍庙掀翻千斤顶”等故事,早就铭刻于我的童心中。
  解放初,国民党军队盘踞在舟山和金塘岛,东海处于战争状态,宁波去上海的轮船停航,镇海关封港。轮船封港,码头行李房停业,我父亲也就失业了。为了渡过难关,父亲把我送到慈溪龙山下的一个小村庄寄养。那时我在山下小学(原虞洽卿小学)读小学三年级。在龙山山下村住的两年,读书、拾泥螺、摘大白蚕(倭豆),上伏龙山伏龙寺玩,有关戚继光的故事、虞洽卿的传说和伏龙山秀丽的风景,渗入我童年的生活中,直到今天也不能忘怀。
  我读的初中是宁波三中,学校在永丰路的双池巷。读初二时,从宁波四中转学来一个新生,叫全瑞才,老师把他安排与我同桌。全瑞才欢喜打篮球,更爱唱甬剧,于是,我们班的“小小甬剧团”成立了。这个学生的“草台班子”,排演的第一个节目是甬剧《一件破棉袄》。全瑞才任主演,我担任编剧。1957年春天(初中毕业那一年),我们班到奉化溪口远足(旅游)时,带了这部小戏文去当地农村演出,受到了村民的夸赞。那时候,村民也给我们讲了“奉化水蜜桃”和“奉化芋艿头”等许多传奇故事。初中毕业后,全瑞才考入宁波甬剧团,艺名全碧水,成为甬剧的一代名角(详见本集中“全碧水的舞台人生”)。
  《宁波忆旧》共有“甬上风景”“三江星辰”“民风旧俗”“名品掌故”等四章,共四十一篇。今天,“忆旧”已经成为这个时代的时尚,“怀旧”也是我这个耄耋之年的老人心中久解不开的心结,把我在童年以来经历的和听到的故事传说,告诉给下一代或者下下一代,让他们得到传承,是我最大的心愿。
  翻开这本“忆旧”,在茶余饭后聊聊往事和传奇,谈谈先辈创业的故事和美丽传说,给你们美好的人生增添一些乐趣,做到开卷有益,这就是我写《宁波忆旧》的初衷。是为序。
  
  
                                                  陈全章
                                 2016年12月于清沁家园蛙韵斋
  
 
 
 
 
 
 
 
 
 
 
 
 
 目录
 
 
 
 
甬上风景
 
001 /远古的传说
005 /桃花渡与新江桥的传说
008 /小康王逃难
012 /宁波府城隍庙趣说
015 /它山浮石与新庄古村的传说
017 /梁祝爱情小镇,彩蝶羽化的地方
019 /鄞西第一古街探秘
021 /青垫古村,田螺姑娘的今古奇缘
024 /天然冰与冰厂的考证
026 /老江桥与一桥三名的由来
028 /七座宝塔的禅寺
031 /广德湖掠影
035 /楼太师庙与广德湖兴废之争
037 /运河与甬城门户大西坝
040 /缸鸭狗汤圆与赵大有金团
043 /伏龙禅寺与伏龙山风景
047 /西山古道与白云庄遗址
 
三江星辰
 
049  / 血染的丰碑——集士港抗日史迹
052  /伏龙山与虞洽卿
056  /王安石鄞地之恋
060  /余有丁《探花诗》
063  /林和靖与奉化十里梅海
065  /医者仁心,悬壶济世
——百岁中医钟一棠和钟益寿堂
068  /演文明戏,做文明人
——全碧水、钟丽云的艺术人生
073  /二灵夕照与陈禾的二灵院
076  /高则诚与《琵琶记》
078  /董澜与十三洞桥
 
风俗旧事
 
081  /宁波老行当
085  /过年,传说与习俗
088  /过年的那些事
091  /话说黄包车
093  /聊聊月嫂的那些事
 
 
 
 
名品掌故
 
095  /工艺“三雕”与宁波漆器
098  /奉化三宝:水蜜桃、芋艿头、千层饼
102  /宁波草席与工艺竹编
105  /天一阁与宁波贡茶
107  /慈溪大白蚕与三北藕丝糖
110  /海上丝绸之路
——宁波丝织品与越窑青瓷
113  /杨梅和杨梅背后的故事
115  /乾隆皇帝、阿育王寺与脱菜的传说
118  /宁波封神桥的故事
 
121  /后 记
  
  
 
 
 
 
 
 
 
 
 
 
 
 
 
 
 
 
 
 
 
 
 
 
 
 
远古的传说
宁波,古称四明。四明山是宁波的脊梁,也是道家和佛家都公认的圣地。道家册封四明山为天下九洞天,山上有二百八十个山峰连成翠绿的锦屏,是一轴秀丽而典型的江南长卷。四明山脉大俞山峰顶有个“四窗岩”岩石长相奇特,朝晖夕阴,日光月影,映得岩内四户八窗明,在云蒸霞蔚之时吐出五色霞光,故此奇特的石洞就有了“四明”之称。后来,绵延的群山也因石头得名——“四明山”。在四明山中,有雪窦寺,天童寺和阿肓王寺三大佛教名刹。这些古老的寺院,殿阁巍峨,历史悠久,游客络绎不绝,香火常年缭绕。四明山群峰叠翠,姿态各异,让人不得不相信山的巍峨孕育了人的质朴而踏实的心性,也是山的经久不息昭示着生命与自然的日月绵长。
  雄伟壮丽的四明山孕育了宁波的三大水系——姚江、奉化江和甬江。姚江发源于四明山夏家岭,自河姆渡流入宁波城区。奉化江有多条支流:一支发源于奉化市南面的“四明第一尖”,一支发源于奉化市北面的大公岙,另一支发源于四明山狗头岭南面,经溪口、江口流入宁波城区。甬江则接纳两江之流水,流向镇海口,最后汇入东海。
  镇海口外的滔滔东海上,有三座岛礁,名叫“虎蹲礁”“赤炼礁”“金鸡礁”。有句宁波老话:“虎蹲赤炼池,对面小金鸡。”这三座岛礁大有来头,其中的一礁,是海的地宫下,掌管东海大洋、呼风唤雨的大神“九华老龙”的洞穴。
  据传四千年以前,宁波是一片宽广的海湾。
  东海的波涛,漫到四明山腹地,拍打着四明山的山坡和地岸,一波又一波浪涛,激起层层水沫,像洁白的紫丁香花,盛开在碧绿的四明山下,煞是好看。
  那时候,四明山归布袋和尚弥勒佛看管;东海大洋是九华老龙的属地。神的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山海之间相安无事,一派平安祥和景象。直到这平和安详的环境突然被东海大洋上的一场战争所打破。
  据传,有只千年海底老螺,在东海的外洋修炼。当修炼成精后,野心膨胀,企图向东海九华老龙发动一场侵略战争。
  九华老龙的洞穴,设在镇海关外的虎蹲山下。千万年以来,老龙进洞穴的习惯,总是尾部先进洞口,身子慢慢向洞内缩进去,然后盘在洞府内休息。
  这一天,九华老龙行云播雨回来,照例先把尾部伸入洞口,慢慢盘将进去。突然,老龙感到什么东西咬住他的尾巴,彻骨疼痛。龙的神尾用来扫东海大洋之水,行天下山水之雨,是最神圣部位。今日突然遭到攻击,那将了得。
  原来,海底老螺掌握了龙的软肋在尾部,乘老龙外出行雨,悄悄侵入进来,埋伏在洞穴深处,乘龙入洞之时将其狠狠咬住不放。
  九华老龙知道自己受攻击,就立即腾空上天,用尽全身功力想甩掉老螺。可惜,老螺“咬定青山不放松”,把九华老龙咬得血痕累累,落败而逃。
  镇海蛟川有个捕鱼的老渔民,名叫任大成,时逾六十。他年年在镇海口外张网捕鱼。这些天他心头烦闷,镇海口是渔业资源最丰富的地方,可是半个月来大小鱼虾全部失踪,天天空网而归。
  这天,任大成拖着沉重的脚步走在海滩上,慢吞吞走回家。这时候,突然有个人把他拦住。他抬头一看,站在前面的是个须发皆白的慈祥老人。这位老人虽然右腿受了伤,依然是精神饱满,全身充满力量。老人开口问任大成:“你知道近些日子为什么捕不到鱼吗?全被这个家伙吃掉了,它的胃口大得很呐。”
  顺着老人手指的方向,任大成看到大潮边有座宝塔般的东西,塔尖闪闪发光,似在向月亮吸取精华。
  白发老人又说:“你能帮我一把吗?只要用你的网罩住这个家伙,拼命往上拖。把它拖到岸上。你不但除了一害,还大海丰富的鱼虾,还能得到一粒宝珠,足够养活你的下半生了。”
  任大成答应了老人的请求,他不是为了那粒财宝,而是为了靠海吃海的渔民们的生机。
  这时,老人严肃地叮咛任大成:“你要用尽全力向岸堤上拖,途中不管发生了什么,都不要回头。如若回头,后果不堪设想。”任大成点头答应,并悄悄走到大海边,一网罩住了那座“宝塔”,拼命向岸上拖去。开始时,任大成感觉到有点沉重,后来越拉越轻,同时,听到呼呼的风声和沉重的喘息声。他感到有点害怕,忘了老人的嘱咐,回过头去看。一看,吓了一跳,原来“宝塔”后面有条巨龙,张开血盆大口,露着尖利门牙,翘着粗粗的胡子,气喘吁吁地推着。任大成受到惊吓,本能地松开了手。这一松手,让老螺挣脱出渔网,腾空而去。
  挣脱出网后,老螺恼羞成怒,全力向九华老龙攻击。可惜九华老龙年老力衰,加上尾伤未愈,抵挡不住老螺的全力猛攻,只得向大山深处逃遁,并向弥勒菩萨求救。弥勒菩萨看到螺妖入侵,老龙有难,义不容辞施以援手。神、龙合力,打败了千年海底老螺精。这时,老螺的妖气正盛,它知道落败的后果,就竭尽千年修炼的功力,全力向大山撞去。这一撞击,毁掉了四明山的九座山峰。一声震天巨响,九道峰峦刹那间崩裂,撞击出大批碎石泥沙,向海湾方向倾泻。这一击,老螺精也粉身碎骨,血流成河。直到今天,老螺精撞击的血水还在流淌,这地方,已成旅游胜地,叫作丹山赤水。
  龙、螺之战带来了后果。暴雨倾盆、山洪喷涌,洪水把山石泥沙带入海滩,其势不可阻挡。到了镇海口平缓之地,流速变慢,沉积成一片陆地。
  谁知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东海外洋有一条鳌鱼,觊觎四明山下这片海滩已有很久。过去怕东海九华老龙手段厉害,不敢造反。在老龙与海螺混战时,机会难得,就乘机潜伏进来。可惜鳌鱼时运不济,刚潜入浅滩,正逢老螺怒击山峰,大山崩裂,千万吨泥沙滚落下来,压在鳌鱼身上。这一压,就压了几千年。这时,海湾已成陆地,余姚江和奉化江汇聚成甬江,浩浩荡荡向着东海奔流。三江汇流,沧海变桑田。宁波人的先祖,在这块宝地上繁衍生息,创造城市的繁荣。
  这几千年,鳌鱼也在滩地下修炼成精。鳌鱼修炼成妖,宁波也变得不安宁。它一晃头摆尾,宁波就地动海啸,百姓们生活极不安全,日子过得苦不堪言。九华老龙对陆地没有管辖权,不能执法,弥勒佛因为管了九华老龙一次“闲账”,受到玉帝的责罚,改变了作风,每天高坐在寺庙大殿,见人就发笑。
  佛祖慈悲,远在南海普陀岛上的观音菩萨,普度众生。菩萨先化成一个老石匠,采集四明山主峰上的精石,凿成七座宝塔,压住鳌鱼头上的七个喷水孔。又从海外仙山运来一块仙石,镇住鳌鱼的尾巴。这块仙石从此为宁波招财进宝,宁波百姓称它为“招宝山”。为了在鳌鱼头上悬一把降妖宝剑,菩萨又从普陀山搬来神沙,堆沙造塔,彻底镇住了这条鳌鱼精。这柄悬在鳌鱼头上的降妖利剑,就是今天的“天封塔”。
  如今,天封塔下还留有大沙泥街和小沙泥街,为菩萨降妖造塔作了佐证。所以,历史以来,宁波成为东海龙王、弥勒菩萨和观音菩萨的道场,也称“三佛宝地”。
  
  
  
  
  
  
  
  
  
  
  
  
  
  
  
  
  
  
  
 
桃花渡与新江桥的传说
  甬江北岸,有一条小路,北起“火车码头”,南与三江口相连,名曰桃渡路。这条并不宽阔的道路,却有诗情画意的路名。她与一个古渡口有关,与一段美丽的传说有关,与姚江的桃花春汛有关。
  姚江源起四明山夏家岭,在大隐河姆渡拐个弯,流经桃花渡汇入三江口。每年春天,积雪消融,春雨绵绵,江水暴涨时,两岸桃花灼灼,飘落的花瓣洒满江面,古渡口被映衬成一层桃色艳红。那时候姚江上没有桥,两岸百姓的商贸与交往,就凭一艘木船来回往返,运载物资和人员摆渡,互通有无,日子在橹桨的光影中荡漾。
  关于桃花古渡的记载,最早出现在北宋大观年间(1107~1110)。《思四明所居与桃红渡相对》的作者晁说之学识渊博,为人正气,却因为维护明州(宁波)百姓的利益,得罪上司,牺牲了政治前途。
  晁说之的正气与傲骨,深受百姓们崇敬,明州老百姓在桃花渡口为他立祠,俗称滨江庙,千秋万代接受香火祭祀。
  在桃花渡口的南岸,有一座庙,是为了纪念黄晟建罗城、修桥梁、舍命斩妖的义举。黄晟斩蛟龙的故事,在姚江两岸流传。
  罗城,是明州城的外城。晚唐战乱时期,明州刺使黄晟带领百姓砌石筑城,抵御外敌。明州的罗城有六个城门:东渡门、灵桥门、长春门、望京门、永丰门、和义门。东渡门就是桃花渡口。
  据传,某年初春的一天,正是桃花开放的季节。黄晟从桃花渡口上岸,看到一位白发老妇,正在捶胸痛哭。黄晟感到奇怪,就上前探问原因。老妇人告诉黄晟,她家从事捕鱼工作,丈夫已经亡故,儿子被渡口蛟龙咬死,剩下她和小孙子相伴度日。当地绅士还要她送小孙子给“白龙王爷”,以消灾避祸,保一方平安。
  黄晟听罢,告诉老妇人:“三月初三祭“白龙王爷”这一天,我亲自来渡口祭坛,保护你的小孙子。”三月初三那天,黄晟准时到达渡口,只见狂风大作,巨烛摇曳,一个目光阴森的白衣秀士闯入祭坛,看到黄晟就大声责问:“你是谁,敢来破坏我的好事?”
  “我是明州太守黄晟,你是恶龙吗?”黄晟回答道,“你不在大海修炼,竟敢到处作恶伤人,纳命来!”
  黄晟头扎黑纱巾,身穿软甲,手握青光利剑,跃入姚江,与白衣秀士展开殊死搏斗。白衣秀士瞬间现了原形,原来是一条银色恶蛟。它张开血盆大口,扑向黄晟。黄晟沉着应战,桃花渡顿时阴风怒号、浊浪排空。经过日夜搏斗,到第二天太阳升起的时候,恶蛟已被斩杀,江面一片血色。这时,两岸桃花纷纷落英,桃叶漂在江面。恶蛟的红色血水上浮满灼灼桃花,在朝阳映照下,一片殷红。桃花渡!这个富有诗意的名字,这条斩蛟降妖的大将,这位为民除害的太守,在这处桃花渡口,在这块土地上将与历史共存。
  当黄晟提着蛟龙的脑袋浮出水面,他已经精疲力竭,不久之后也离开人世。
  为了纪念这位父母官建城修桥、斩蛟除害的义举,市民在桃花渡口的南岸,为黄晟造庙立祠,永享百姓祭祀。并把渡口北岸傍着姚江的这条路,命名为桃渡路,一直沿用至今。
  历史的风雨过去几百年,谁也没有留意这个位于三江口的渡口兴旺和没落。直到1863年夏天,仿老江桥由十八条大船成排架起的新江桥落成时,人们才发现这个千年古渡口来往摆渡的舟船,在历史的波涛中消逝。人们站在新江桥上,指指点点:这是甬东司道头,这是关帝庙道头,究竟哪里是桃花渡古渡口,谁也说不清楚。是啊,白云苍狗,沧海桑田,从古渡口到新江桥,是时代的进步,是历史的发展,谁也无法阻挡。
  1863年夏,由英商广源洋行台佛孙与费纶志等宁波商人合股投资的新江桥通桥运行,行人过桥每人每次收费四文。摆渡要收费、过桥也要收费,新江桥和桃花渡成了一种竞争性的选择关系。到了1877年,新江桥被赎回义桥,市民享受免费过桥的待遇以后,千年桃花古渡才悄然谢幕。
  新建的新江桥收费标准,以《雁湖志略》的记载:行人,每人四文;肩挑者八文,抬轿者十六文。据《中国通商口岸》记载,从1873年开始,有一个“浮桥管理员”带领手下收取行人过桥费。
  1869年5月24日,新江桥曾因不合理的收费酿成惨案。旧时宁波每逢农历四月半举行“五都元帅”赛神会,四乡民众闻风而至,人山人海,绕城一周。当赛神队伍过新江桥时,浮桥管理方仍按原办法收费,使大批民众在桥上滞留,导致“人挤桥断,被溺甚众”。宁波乡众在审讨血案的同时,提出新江桥为义桥,免费进行。在社会舆论压力下,终以16000元向洋人赎回新江桥,1877年7月,新江桥修整后重新贯通,向民众免费开放。
  20世纪60、70年代,双曲拱桥在全国流行,宁波三江口出现了继灵桥后的第二座固定桥,矗立于桃花渡两岸。
  从桃花古渡到舟船架设的浮桥,从固定的双曲拱桥到今天的三跨双曲拱桥,新江桥的变迁,呈现一个城市飞跃发展的步伐。今天的新江桥,令人对宁波城市的未来,充满着向往和期待。
  
  
  
  
  
  
  
  
  
  
  
  
  
  
小康王逃难
  1127年,北宋最后一年,也是南宋之开始,皇帝年号从靖康改为建炎。宋徽宗第九子康王赵构在南京应天府称帝。
  1130年,是赵构登基后的建炎四年,金兵不断追杀,都城从汴州迁到南京,又迁到扬州,再迁到江宁,最后迁到临安(今杭州)。在杭州,赵构只安身七天,又开始向浙江其他地方逃亡。建炎四年十一月,赵构逃至越州(今绍兴),十二月至明州(今宁波)。康王赵构沿姚江一路逃亡之事,被称为“小康王逃难”。
  小康王逃难经余姚进入明州府的鄞县,鄞县与余姚接壤处为岐阳,岐阳有山称为岐阳山,民间也称为“旗山”。
  南宋初年,广德湖尚存。姚江旁边高桥的东南方有座小山叫望春山。这里原是渔民们晾网和歇足之处,俗称晾网山。赵构逃至此处,在金兵穷追猛打之下,部队溃散,只剩下十六个亲兵。时近夜晚,赵构命士兵撑长竹竿,每条竹竿挂一串灯笼,围着望春山上下走动。远远望去,金兵只见灯火辉煌,此起彼落,上下闪烁,疑是伏兵,故不敢追击。
  黎明时分,亲兵们散去,只剩赵构孤家寡人留于此处,遂看到不远处高桥方向似有星点灯火,便朝该方向逃奔过去。流传民间的“村姑救康王”的故事,也将拉开序幕。
  一、村姑救康王
  谷箩扣稻田,村姑救皇帝。布褴叉大旗,墙头抹黄泥。凤冠霞披行婚礼,龙凤花轿留民间。
  姚江之滨,广德湖畔,传唱着这古老的民谣。
  康王赵构遭金兵追赶,朝高桥方向逃去,至高桥东南方,看到一个晒谷场,场上四周空空,无处可以藏身。情急之时,但见晒谷场边有一村姑正坐在一只倒扣的竹箩上编织凉帽。赵构急忙过去表明身份,求村姑相助。村姑见不远处尘土飞扬,知道有大队金兵追来,急中生智,将赵构藏身在倒扣的谷箩里面,上铺布褴,从容不迫地继续编草帽。金兵追到晒谷场,村姑镇定地手指明州城方向,金兵便深信不疑,急忙追去。赵构侥幸脱逃。
  为了感谢村姑救命大恩,赵构当即许下诺言:“等我回临安即位,接你进宫。”并约定以箩底上的蓝布布褴为暗号,见到迎婚大轿,把它挂在门前。
  康王赵构于临安即位后,派贴身太监去高桥接村姑。谁知村姑之母口风不紧,一高兴就说漏了嘴。当太监进入高桥边小村,只见家家户户都叉起蓝布布褴,太监无法辨认。
  村姑是个性格刚烈之女,她以为受到了羞辱,一头撞死在村口的墙上,鲜血喷满了泥墙。赵构无奈,只得降下圣旨封村姑为“护国夫人”,并下令在村口泥墙上涂抹皇宫专用的黄色涂料,赐名“黄泥墙”,在墙上敕书“浙江女子尽封王”七个大字,把恩赐村姑的凤冠霞帔和皇家专用描金漆红的龙凤花轿留在民间。
  从此,姑娘出嫁戴凤冠霞帔,坐龙凤花轿成为宁波独特的婚嫁习俗。宁波花轿也被称为“天下第一轿”。
  二、高桥大捷
  高桥大战,打败了金国大将阿里蒲庐四千铁骑,打破金兵“不可战胜”的神话。奠定南宋朝廷偏安局面。
  建炎四年(1130年)二月,浙东制置使张俊自越州(今绍兴)引兵至明州(今宁波)。二月四日,金兵攻陷越州。六日经车厩(地名,地处现河姆渡镇南)直抵湖塘,分屯于垦湖造田后的广德湖的田舍中,直逼高桥。金兵声势浩大,张俊开始“清野闭关,以拒其众”,继而“开门迎敌,以挫其锐”。
  二月九日(建炎四年除夕),金兵开赴明州城下,张俊派部下与其战,双方展开来来往往决战,把阿里浦庐四千精兵引到高桥,引诱进入宋军埋伏圈。原来,张俊征收了大量草席,以重席覆于路,金兵铁骑踏上草席,皆因马蹄打滑而倒地。中军统制张宗颜乘机大破金兵前锋;宋将水军杨沂中舍舟登岸奋力杀敌;武经大夫身中十八枪,血染战袍,勇力百倍;主管殿前司公事李质率部以舟师来援;明州知州刘洪道领州兵以钩镰枪大破金兵连环铁骑……南宋各军通力作战,打响了赵构即位以来大败金兵主力的第一仗。
  康王赵构把高桥民众编织的草席和张俊设下的草席阵立为首功。从此,广德湖上的草席称为“滑子”。宁波“滑子”大败金兵,在全国各地流传至今。
  高桥大捷沉重打击了阿里浦庐铁骑实力,挫伤了金兵主力的士气,奠定南宋小朝廷偏安局面。大败金兵的古战场高桥也名扬青史。 小康王赵构在临安(今杭州)定都以后,降旨在高桥建庙立祠,封浙东制置使张俊为“宁公庙神”。当地村民为庆贺高桥大捷,亦于每年三月举行“高桥会”迎神赛会。1945年为庆祝抗日战争胜利,村民们在高桥举行了声势浩大的庙会。
  三、泥马渡康王的故事
  康王赵构南京应天府登位后,不断遭金兵追杀,都城多次迁移最后定都临安(今杭州)。不想只安身七天,建炎年(1130年)一月十六日便逃到了明州(今宁波)。康王逃难的一路历程、一路艰辛,在宁波流传着一首童谣:
  鼓楼五将军,月湖七牧童,泥马渡康王,宝剑留南塘。
  传说康王赵构被金兵追击,逃到了鼓楼沿,后面是穷追不舍的金兵,眼前是高耸入云的鼓楼。赵构无处可逃,只能暂时躲进里面。
  忽然天象大变,云雾中出现唐时为抗击安禄山叛军,坚守抗敌而殉国的张巡、许远、南霁云、姚訚、雷万春五位将军,他们挥舞大旗,身穿戎装,腾云驾雾来救康王。
  这时候,金兵追到了鼓楼,却见蛛网密布,一片荒芜,以为无人进入,就往其他地方寻找。
  赵构这才幸免于难。之后,他在临安成为宋高宗时,下诏追封鼓楼为“奉国军楼神祠”,并在祠中为这五位救命恩人塑像祭祀。金兵离开鼓楼,向东渡门追去,发觉方向不对就回过头来重到鼓楼,再向月湖方向追寻。这时,康王赵构正在月湖南端的三支街。据传三支街边有七个小牧童在放牛,这时,金兵已经追了过来,赵构慌忙向小牧童求救。牧童们急中生智,在七条牛的尾巴上挂了鞭炮,点上火,摆了火牛阵向金兵冲去。金兵大乱,康王乘机逃脱。金兵追到三支街,方知上当,就残忍地把七个牧童杀死。康王赵构仓皇逃命,连七个牧童的姓名都没有问清,后来只好追封舍生勤王的牧童为七牧将军,并建“七牧将军庙”。
  在镇明路南端,有一座“七牧将军庙”,原址在月湖三支街。以前庙中塑有七个小牧童神像。居中三尊,东西两侧各二尊,每尊高约两市尺。这就是七牧将军的神像,一直保留至今。
  康王赵构逃离月湖,来到南塘,前面就是奉化江,金兵也快追到南门,临近南塘河。赵构眼见快要被追上,前有奉化江阻隔,后有大队金兵追来,在万分危急时,只见一匹白马来到身边。赵构翻身上马,白马腾空而起,跃至对岸。白马跃起时,赵构还没有坐稳,故将腰上佩挂的宝剑掉落于江中。赵构到了河对岸,一下马,马不见了。往前看,前面有座庙,走进庙门只见庙的大殿上塑着一匹白马,浑身还湿漉漉的。后人在赵构失落宝剑的河上造了一座桥,称作“宝剑桥”。在白马腾空过河落地时,马蹄踏塌了一段河塘,古人称为“断塘”。因断塘不吉利,就改称段塘。南门的宝剑桥和段塘,至今尚在,成为泥马渡康王传奇故事的历史遗址。
  
  
  
  
  
  
  
  
  
  
    
 
宁波府城隍庙趣谈
  宁波府城隍庙在宁波市繁华的县学街上,它宏大古朴,气势不凡,闻名遐迩。六百多年来,在这座由普通砖木石建筑而成的庙宇背后展示过许多城隍文化,也有着有趣的故事和传说。
  许多游过宁波府城隍庙的旅客,都有一个疑问:宁波城隍庙内供奉的是哪位神祇?要想知道宁波护城之神的历史故事,这就得从一千八百年前的一场楚汉之争说起。
  公元前204年夏四月,刘邦兵败荥阳,守城不出。项羽围城,截断了汉军通向城外的出路,并夺取了汉军的粮食和车骑。一个月后,城内缺粮,汉军军心惶惶,乱局已定。形势危急之时,汉大将纪信挺身而出,向刘邦献“李代桃僵”之计,被刘邦采纳。随后,刘邦派人送降书给项羽,说当夜出东门投降。到了半夜,纪信装扮刘邦率城中父老从东门出降。楚兵听说刘邦出降,全涌到东城门围看,刘邦乘机从西城门突围,逃往成皋。项羽发现龙车上坐着的人不是刘邦,便问:“汉王在哪儿?”纪信说:“汉王早离开荥阳了!”项羽大怒,下令烧死纪信,对出城投降的百姓大肆杀戮。荥阳城破后,守将周苛被活活烧死。
  刘邦打败项羽,建立汉王朝后,封爱将纪信为十三省总城隍,封周苛为荥阳城隍。
  在封建社会,被朝廷或地方官府封为城隍的有四项标准:一是禀性刚烈,卫国安民;二是守卫疆士,英勇捐躯;三是重教兴学,兴利除害;四是监察弹劾,刚正无私。由于各地民众信奉和习俗的不同,各地城隍庙内供奉城隍也不同,如上海城隍庙内供奉的是霍光和秦裕伯,杭州城隍庙供奉的城隍是周新,宁波城隍庙内供奉的城隍是纪信。
  一、宁波城隍庙的始建年代可追溯到梁代,据《宁波府城隍庙碑记》记载:“梁贞明二年(五代后梁贞明二年为916年),郡守沈承业始建城隍神祠州治西南。”宁波城隍庙迄今已有千年历史。
  城隍庙最初建在“子城西南五十步”,算起来就是今府桥街一带。宋嘉定九年,经明州(今宁波)太守程覃奏请,宋皇赐庙额为“灵佑”。到明朝洪武四年,知府张琪易地重建,选址在帝师殿的故址上,也就是县学街现在的位置新建一座结构完整、古朴华丽、气势宏伟、工艺精美的城隍庙。
  城隍,原指城墙的水墉,也称护城河。原先只指守护城墙的自然神。随着民众信仰剧增,人们把心理上的希望寄托于图腾和对神的崇拜,以期通过一定的祭祀得到神的护佑。
  当时,按规定一座城里只能建一座城隍庙。而宁波过去却有两座城隍庙,这在省内也是个少有的现象。
  宁波为何建两座城隍庙呢?过去宁波府和鄞县的行政机构都设在同一个城市,宁波的府台正好设在鄞县城内,所以在城内鄞县设了一座城隍庙,宁波府也建了一座城隍庙。鄞县城隍庙始建于清乾隆年间,要比宁波城隍庙的始建晚了数百年。宁波人称宁波府城隍庙为“老城隍庙”,鄞县城隍庙建在海曙区大梁街上,称为“新城隍庙”,1993年造“天之海”大厦时被拆除,剩下“天之海”大厦旁停立的鄞县城隍庙的九块石碑。
  二、利用城隍监督各级政府官员廉洁从政的做法,是从宋代开始,到明代得到进一步加强。朝廷规定,新官到任三日内,必须拜谒城隍庙,向城隍庙宣誓要“忠君爱民”,以得到城隍保护。如若贪赃枉法,就会得到神的惩罚,目的是为了使地方官员对城隍有恐惧感和威慑感。明朱元璋曾经说过:“建立城隍神,使人知畏,人有所畏,则不敢妄为。”(摘自《明史》)从而来管束远离京城的各级官员。
  城隍庙是城内外人员聚集之地,流动性很大,官员和民间团体经常利用这个大众场所宣传和传播信息。有些官府布告,张贴庙内显眼处;而对需要人们长久知悉的事,则将内容刻在石碑上,这样便成了种石碑文化。宁波府城隍庙内有大小石碑三十余块,还涉及宁波经济和社会发展,风土人情等。有的石碑也是地方乡规民约公示:如一块清代光绪年间刻立的石碑,记立了江北岸“通顺乌篷船局”船民们遇到风浪天灾时因失足或翻船而死亡,由各船户船主商议制订出凑钱抚恤的救助章程,勒石公示,共同遵守。
  三、城隍庙的戏台是民俗活动的中心,各种戏班子争相登台表演。许多商界举行的喜庆活动和演出,不售门票,任何人都可以随便进去观看。民国初年,从天津请来一家称为“大四喜”的京戏班子,在城隍庙演出连台戏《宏碧缘》。开场第一天,观众就将戏台围了水泄不通。当夜,当红武生王大麻子和小麒麟童分别演正反主角,两人在戏台上翻滚扑打,精彩异常,看得观众不断齐声喝彩叫好,情不自禁地争相涌向台前看热闹,最后竟把一只放置在正大殿前重达千斤的铁香炉掀了个底朝天。此事后来成为宁波各界茶余饭后的笑谈。
  四、宁波城隍庙历来是饮食摊、店的集中地。这里的各种小吃既有宁波特色,也兼顾南北风味:馄饨细粉、宁波汤团、荤素面食等应有尽有,直到如今仍是宁波市民人气最旺的地方。平时庙内设有摆摊和民间活动,如测字、看相、唱宁波滩簧、说书、小热昏、变戏法等。明末有文人写了首《城隍庙》诗,也可以作为一个写照:“城隍庙内去烧香,百戏纷陈在两廊。礼拜回头多买物,此来彼去化钱忙。”清末,宁波城隍庙又多了一个作书画现卖的活动。这里有一个有趣的小故事:尚未成名的萧山人任伯年,被正在城隍庙观画的宁波诗人姚燮看中,就邀任伯年到镇海姚氏大梅山馆做客。在姚燮精心指导下,任伯年画艺大进,后来终于成为著名画师。
  宁波府城隍庙发展历史,是这座城市发展史的一部分。今天的城隍庙不单单是为了保境安民、惩恶扬善,更是宁波文明城市的一个窗口,一个旅游城市画卷,也是宁波市经济文化发展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它山浮石与新庄古村的传说
  联丰路西行约四公里,有浮石新庄,村东有浮石塘庙。据传,宋代衡州知州薛朋龟归老故里,于此建造别业。
  薛朋龟为北宋政和八年(1118)进士,这一年正是鄞西广德湖被毁的第二年。薛朋龟初授仙居县尉,兼主薄,时值连年饥荒,就奏请郡守开仓放粮,减免税赋,百姓得以渡过难关。薛朋龟先后在仙居、濠州、楚州等地任职,勤政爱民,故在任期结束离去时,百姓群起挽留,以致道路为之阻塞。他在衡州知州任期满后告老还乡,选中风景秀丽环境幽静的广德湖东岸,置别业于此,由于新建庄园,故曰“新庄”。
  在建造新庄别业时,工程将竣,水上有巨石从它山堰漂浮而至,漂到新庄就不动了。当地人认为风水好,是祥瑞之兆,于是捞石上岸,立庙储之,因庙系“浮石所致”,取名为“浮石塘庙”,所以新庄又叫浮石。如今,这块浮石依然静静摆放在庙内,只是已经磨损,仅高约五十厘米。但新庄人一直认为,正是浮石至此,才使新庄与它山有水系割不断的联系,反映了村民的一种敬畏和感恩之情。
  浮石庙之右邻为新庄周氏宗祠。在明初时期,原籍山东青州的周氏,自鄞西樟村迁入新庄,耕读传家,渐成宁波周氏望族的聚居地。因此,明代是新庄周氏家族最辉煌的时期,相继出过十七位进士。 周氏宗祠俗称为新祠堂,是新庄最壮观的古建筑。宗祠的正大门前是一对明代石狮子,歪着脑袋,十分可爱,其中一只石狮子的舌头有破损。相传,在一次祭祀典礼中,那只石狮因为偷祭品的供肉吃,被族长抓住敲破了舌头。周氏宗祠内现存周保神主一座。周保,字子翼,明穆宗隆庆五年(1517年)进士,历迁国子监丞。在任时,申明条约,以身律士,成为监生的楷模。后任福建盐运使,一生以廉洁驰名于朝野。
  从周氏宗祠折回,是周氏阊门,原为周应宾故居的门厅。周应宾,周保之子,是明万历十一年(1583)二甲第一名进士。官致礼部尚书,今官邸早已毁,仅剩下阊门。旧时兵荒马乱年代,为防盗贼侵扰,族里招募一些壮丁守门,更夫巡夜,确保一方平安。
  阊门设计简单,面阔三开间单檐平房,内悬“冬宫第”“钦赐义门”和“大宗伯第”三块匾额,显示周氏曾经的辉煌和荣耀。过去文官至此必须下轿,武将必须下马,以示尊敬和权力。周氏族人新媳妇进门、女儿出嫁,都要经过此门,即便是住在阊门外的本家子孙,出殡也要先抬入阊门,沿着大弄堂转一圈后再从阊门抬出,寓意“生是周家人,死是周家鬼”。
  阊门的西楼有一块清代石碑。石碑立于光绪十八年(1892),为双面碑,分别为《稻令规约》和《禁洋烟碑》,是新庄的村规民约,其中《稻令规则》内容涉及禁止偷盗秧苗,严禁攀折树木,禁摘荷花,保护耕田、河漕等,并列出各项惩罚措施,保护生态环境。
  在新庄村中有明嘉靖工部员外郎周薇故宅,前后二进。前进三间二巷,系抬梁式与穿斗式的混合结构;后进为五开间。前进为客厅、书房,后进为住宅。
  周薇在嘉靖中曾任六合知县,离任之后,六合人民绘其像于城楼,岁时奉祀。日久,画像破损,六合人跋涉千里,至鄞县新庄求摹周薇遗像而去。从六合之民对其敬爱之深,足见周薇是位勤政爱民的清官。
  离新庄许里的薛家村,有薛朋龟之墓和两块高大的墓志碑。薛朋龟和周保、周薇、周应宾一样,都是严于律己,受到治下百姓和乡亲爱戴的良吏。
  
    
梁祝爱情小镇,彩蝶羽化的地方
  “碧草青青花盛开,彩蝶双双久徘徊”,配上婉转悠扬的小提琴乐曲,不经意地触动多少人心底最柔软的那根弦。这里是鄞州区高桥镇梁祝文化公园的梁祝音乐广场,中间“梁祝化蝶团圆”雕塑,展示着爱情的永恒主题。
  高桥镇全力塑造“爱,在高桥”的东方爱情时尚主题形象,打造一个集爱情产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和生产、生活、生态融合发展的爱情特色小镇。
  在鄞县地方志中记载了许多梁山伯和祝英台的传说和故事。高桥至今还保留着梁祝古迹遗址。
  历史上确实有一个梁山伯,东晋时曾任鄞县县令。宋张津《乾道四明图经》有明确记载:“义妇冢,即梁山伯祝英台同葬之地也,在县西十里接待寺之后,有庙存焉。”传说中记载,梁祝二人原为同学,在杭读书三年,而梁山伯不知祝英台为女儿身。按《十道四番志》系唐初古籍,文中所述是国内最早记载梁祝故事的文字。
  据载,历史上梁山伯庙共三进,首门上书匾额“梁圣君庙”。正殿上供奉着梁山伯和祝英台塑像,殿后设有鸳鸯寝宫,房内设梳妆台、罗帐、锦被、绣鞋,颇似洞房。修复后的梁山伯庙气势非凡,将历史人物与民间传说的梁山伯结合起来,使梁山伯庙充分体现梁祝文化的深刻主题。修复后的梁祝墓道,临姚江,一墓双碑,分置在墓前和墓后,称为“蝴蝶碑”。墓前一块楷书“敕封梁圣君山伯之墓”,比碑中间断裂,传说祝英台哭灵之际,雷电交加,墓忽裂开,英台跳入坟墓之中。其后飞出一对彩蝶,墓又复合,但留下裂缝。后一块碑书“晋封英台义妇冢”,修复后还其原貌。
  目前梁祝文化公园面积300多亩,中心景区200亩。入口处为广阔的音乐广场,中间有高大的“梁祝化蝶团圆”雕塑,歌颂梁祝忠贞爱情。
  景区景点几十处,串联起一段凄美悲壮的爱情神话,其中有几处颇有特点及代表意义:
  草桥结拜:小桥流水,桃红柳绿。描绘一幅祝英台女扮男装与梁山伯邂逅相识,一见如故,在六角亭下撮土为香,义结金兰,拜师求学的场景。
  梁祝读书院:主题建筑共两幢,分孔子殿和和梁祝资料陈列馆。资料陈列馆还辟有资料阅读室,是梁祝文化的研究基地和资料中心。
  寓所:展现梁祝同窗三年苦读,相互切磋,共同进步的情景。院内荷池碧盈,景色宜人。
  十八相送:相传祝英台被父召回,辍学归家,梁山伯一路相送。途中英台暗示男女之情,山伯不解风情,一路反驳,标情夺趣,妙趣横生。
  祝家庄:祝家村是一座小型江南宅院。也是旅客饮食、游玩、休闲之地。公园里设有婚礼厅、结婚纪念厅,供新婚夫妇举行婚礼仪式或老年夫妇举办金婚、银婚等纪念活动。
  步出景区西门,经百龄路,过夫妻桥。
  梁祝遗址历经沧桑,几经损毁,但梁祝爱情故事口口相传,梁山伯庙香火旺盛。当地流传一首民谣:“若要夫妻同到老,梁山伯庙到一到。”
  
  
  
  
  
  
  
  
鄞西第一古街探秘
  “凤栖于山,水流在岙。人杰地灵、街市兴旺。”
  凤岙古村,俗称“凤岙街”,因村东连接中塘河,建有通向宁波城区的航船埠头而得名。凤岙村是一个有着丰富文化和历史底蕴的古老村庄,自古以来就是进入四明山的重要通道。
  北宋时期,随着广德湖的废弃,凤岙地处平原和四明山区的交界处,水陆交通便利,是商贾聚集、货物集散、交通枢纽之地。清乾隆时期形成著名的“凤岙市”,民国时期达到鼎盛,被称为鄞西第一街。
  每个文化古村的形成,除了商贸外,都与水道和桥梁有关。凤岙的古桥有南塘桥、板桥、中塘桥,西塘桥等。古桥下的溪水清澈见底,这水从青山怀抱的四明山中来,经过大雷溪、武陵溪、九曲凤凰溪,再进入凤岙溪。古村的地势西高东低,北高南低,凤岙溪穿过村子中央,流入村南闸门,改道进入凤凰溪的支流中。
  河水的流向决定了古街的格局。凤岙老街成“T”字形,南北长150米,东西长380米。古街两旁以木结构的老房子为主,至今还保留着完整的排门、矮门。据《鄞县通志·舆地志》市集篇记载,凤岙老街最繁华的时候有店铺100余家,经营着南北货、鲜咸货、豆腐水作、瓷器铁器等,不亚于县城大街。众所周知的有王升大米店、盛顺兴点心店、益泰钱庄和春生钱庄、天生堂药店、成丰杂货铺、杨正宝花袄店、董万茂贳器店、天余米厂等。
  老街的集市贸易特别兴旺。每月逢农历的二、八,天刚蒙蒙亮,就有十里八方的农户挑箩夹担,设摊叫卖。此刻老街成了热闹非凡的菜市场。买家卖家挤作一团,人头攒动,吆喝声、叫卖声、讨价还价声此起彼落,一浪高过一浪。这时老街更显局促狭窄,3米宽的街面挤得满满当当,来往客人也川流不息。山民们挑来的山货特别新鲜,卖了货物赚来的钱,换些盐、酱油等用品,这样的场景一直会持续到老街店铺卸下排门。之后,凤岙老街的店铺开始了新一天的开门营业。
  凤岙中街后有三幢两层木质小楼,与前街相隔一条小溪,双街临河,名宦大宅隐藏在街的背后,这是凤岙老街最有特色的地方。
  可喜的是,老房子的原貌没有变,进士墙门、登科墙门比比皆是。尽管已被岁月的风霜侵蚀,依稀可见原有的轮廓尚在。进入老墙门,颇有深宅大院的味道,院落以建筑外廓围合,院落结构点缀其中。
  在凤岙古村,不乏商业巨子,周莲塘就是其中一个。周莲塘是上海滩“庆字号”租赁王国的缔造者,其子周湘云,是20世纪20、30年代叱咤风云的人物,是大上海的地产大亨。
  凤岙人杰地灵,宁波历史上第一位状元、唐朝诗人张籍的后代——张孝祥,便是出自凤岙村。原清华大学校长张孝文,时任中央音乐学院院长俞峰,都是从凤岙古村走出去的。
  不仅如此,凤岙古村内的旅游资源也极其丰富:西临四明山和凤凰山的青翠山景,坐拥藤岭水库的如画美景;中傍灵峰和福灵峰,隐于山中的灵峰寺和永峰庵更添其静远;东部则以人文景观为主,四明山脚的方广禅寺、黄瑛墓道等印证着古村的深厚文化和悠远历史。
  站在这底蕴深厚的鄞西第一古街街头,看蜿蜒绵长的河流淌过古朴的历史与宁静的巷子,依山傍水之中,仿佛见到一位长者,将这老街的旧事娓娓道来……
  
  
  
  
  
  
 
 
 
 
 
青垫古村,田螺姑娘的今古奇缘
  广德湖堤塘故址,在废湖后历经800年风雨,至今犹存,风物依稀。据鄞县旧县志记载,原广德湖堤东接新庄、布政,南靠俞家,青垫,西枕林村、石塘,北通高桥、半路庵,与望春桥相接。自古林俞家至青垫夹塘,长约5里,两边河流夹堤,中为堤道,高3尺,底宽1丈8尺,坚固厚实的青石路面如磐石般屹立在两河之中,笔直伸向青垫。从桃源溪流来的汩汩溪水,碧波清澈,是广德湖现存湖堤中最完整的一段,也是青垫古村的历史记证。
  青垫村是原广德湖的南大门,关于青垫地名,也是这个来历。据传,原来自桃源武陵山中夹带着泥沙奔流而来的溪水,至青垫变得清澈见底,故名清底,后谐化为青垫。又一传说为翁姓家规“为官当为民谋利”。告诫后代子孙要清清白白做官,甘做百姓股下之垫,故起村名为青垫。
  青垫村是1000多年历史的古村,今属集士港万众村,村民主姓翁。据《鄞县志》记载,北宋天禧年间国子监察御史翁元吉隐于鄞,而家于集士港青垫。明代时,青垫有诸多宅第,其一为弘治年间右都副御史的宅第。
  今日的青垫古风犹存,走过年代久远的青石板老街,鳞次栉比的是清代或民国的老房子。这些房子为大户人家的宅院,虽经岁月洗礼,却豪华大气不减当年,默默地诉说着昔日的繁华。青色砖墙在风雨的侵蚀下,留下了斑驳的印记,恰在一处砖块的缝隙里冒出一株新绿,在这片古色里生生不息。
  后街的尽头,有一亭子,名为“望春亭”。亭内有两座石碑:一座为“永久茶碑”,立于清同治十三年,记载着青垫人免费施茶的善举。另一座石碑为集资建造“青西路”的“助金碑”,记载了青垫村民集资修路的功德。
  走过望春亭,就是“鸭戏桥”。这是一座三眼孔桥,桥墩由巨大石块叠加而成,桥面铺上厚实石块。因夏日炎炎,鸭子喜欢在石桥底下阴凉的水中嬉戏,故得此名。
  过了鸭嬉桥,来到青垫“堰桥”。桥的缝隙中长出两株杉树,一公一母,一株开花,一株结果,俗称“夫妻树”。这夫妻树应该与青垫古村“田螺姑娘”的美丽传说有关。青垫村是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田螺姑娘”的研究基地。田螺姑娘的故事流传甚广,最初的版本较为简朴,没有人工斧凿的痕迹。
  故事的主人公王宝以捕鱼为生,曾帮助过从黄岩逃难来的田螺姑娘。为了感恩,田螺姑娘偷偷地为王宝做饭菜,王宝被田螺姑娘的善意所感动,最终两人结为夫妻,恩爱一生。
  后来,以这个梗概为核心,衍生出了各种版本,有的被搬上了戏台,有的被编成唱词由说书人各处传唱,在全国广泛流传。许是传说灵了验,在当地的集士港中学也出现了一个现实版的《王宝与田螺姑娘》。
  30多年前,胡道康在新疆建设兵团参加援疆工作。当时,他还是个20多岁的小伙子,被突如其来的病痛“拖”进了医院。在住院期间,连续三天都有一位年轻的新疆姑娘为他送饭。姑娘戴着口罩,放下饭菜就走,每次都看不清她的面容。为了感谢这位默默送饭菜的姑娘,胡道康就多方打探,终于知道这位姑娘是兵团的炊事员。之后,胡道康去食堂打饭,总找机会和她聊天。一来一往,日久生情,两人最终喜结良缘。几年后,两人都回到了宁波,而胡道康任教的集士港中学就坐落在万众村,与青垫同属一个行政村。现实版的“田螺姑娘”便在此过起了幸福安定的日子。
  如果说堰桥夹缝的“夫妻树”与青垫一带的“田螺姑娘”是一种“巧遇”那么“夫妻树”“田螺姑娘”和“胡道康与新疆姑娘”,三者的不谋而合,应该是古今的旷世奇缘吧。
  2013年,“田螺姑娘”传说被列入鄞州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万众村被确立为“田螺姑娘的传说”的传承基地,胡道康老师也被聘为“田螺姑娘”非遗文化的传人。
  
  
 
 
 
 
 
 
 
 
 
天然冰与冰厂的考证
  天然冰保鲜起源何时,已无从考证。明代何景明的《鱼时丝》句“白日风尘驰驿路,炎天冰雪护江船”,证明古代已有用天然冰解热的现象了。
  在宁波甬江沿江一带,清初已有冰厂300座,自和丰至俞家,总容量170~180万石。抗日战争期间,冰业凋零,到1946年仅余冰厂10余座。
  解放后,冰业1952年再度兴起,朱桑乡已有冰厂86座,年产冰60万石(一石约合现在的120斤),并建立“冰块联销处”,与宁波水产公司合作。到了20世纪70年代,冰厂又扩大,冰田也增加,年产量达到90万石。后来天然冰生产逐渐萧条,一方面由于机制冰的出现,天然冰与机制冰竞争激烈;另一方面,宁波气候逐年变暖,天然冰产量减少,成本提高,冰业生产到了1981年宣布告终。
  天然冰的“冰厂”是甬江东岸的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也是甬江沿江一带的传统副业。解放前冰块出售由“冰行先生”控制,冰厂业主自己没有主权出售,开渔节到来时,由“冰行先生”来安排开冰日期,从而垄断冰块销售,牟取暴利。
  解放后,取消了“冰行先生”,成立冰块联销处,统一丈量冰厂,出售天然冰,从小到大,统一安排。与宁波水产公司合作,水产公司派人到冰码头监督过称记码,渔船按先后次序排队冲冰。
  冰块的价格按冰厂的容量计称,最早售冰是农历四月,最晚是捕带鱼季节(秋冬之交)。丈量之初,冰厂储冰一般为一万石,故而早期价格较为便宜,一般每石0.40元,但随着天气变化,冰块会逐渐融化产生损耗,且到下半年剩余储冰不多,故而晚期价格有所升高,一般每石1.50元。
  以20世纪70年代的南余村为例,当时冰业的冰块年收入达8万多元,占该村总收入的50%左右。虽然冰厂占用农田,结冰的农田无法进行草田轮作,影响当年的水稻产量,但在当时其他副业收入都很少的情况下,冰厂收入算是可观。
  旧时建造冰厂需每年拆建一次,建筑材料则因地制宜,一般需要四丈多长杉木20根,毛竹100多株,至少50亩的早稻草,用做“倒挂”(用早稻草编织好的草扇)。如遇大台风,则冰厂损失较大。
  冰厂的制冰工艺有其特定的程序。收割晚稻前先要将农田四面用土进行两丈多高的围筑:一般以石条做“脊柱骨”,再用泥块敲实,如筑堤坝般,前后开门,侧设步梯,底部留一道沟,做化冰排水之用,另在农田外掘一条汤头河,以便抬冰时盛冰之用。割晚稻时要割“磨根田”稻,不能剩下稻根株,利于制冰时掌握放水尺寸,也利于结冰和拉冰。旧时最小的冰厂也要占用半亩以上的农田。
  待气温降至零下,从步梯上倒水制冰;再将长杉木对开,毛竹切为50公分每段,四面用草索连接,再挂上“倒挂”,如此一来,风雨不进,确保制好的冰块完好无损。
  每天冰抬好后,用盐封口,盐撤下后冰会结成一块凝固体,把整个冰厂的冰倒满,要经过一个冬天才能完成。有的年份天冷日子少,冰倒不满。冰倒满后,开始对每个冰厂丈量,丈量完毕后要用稻草盖好密封。以后,每个月要去“塞塘”一次,以便透风。
  甬江沿岸的冰厂早已消失了,留下了一个时代的冰厂印记,留下了沿岸制冰人后代的深深乡愁。
  
  
  
  
 
 
 
 
 
 
 
 
老江桥与一桥三名的由来
  横跨于宁波市海曙区与江东区分界的奉化江上的灵桥,俗称“老江桥”,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代。奉化江奔腾咆哮把当时的明州撕成两半。为解决舟渡难险的问题,公元823年制16条舟船,用铁索连排,上铺宽6尺的厚实木板,桥长55丈,架成一条舟木组成的“江桥”。据传,通桥当时天空出现七彩长虹,围观的百姓齐声欢呼,即立桥名为“灵现桥”。
  此后,“灵现桥”在清末改建,但因缺钱作罢。1922年宁波的一场特大台风,冲毁了屡修屡毁的“灵现桥”。
  1931年8月,宁波决定改建灵现桥。当时余姚江上已经有了“新江桥”,所以把灵现桥称为“老江桥”。改建宁波老江桥(即灵现桥)筹备委员会在宁波、上海同时成立。据说建桥工作是在上海“旅沪宁波同乡会”的主持下开展的。早期沪上成功的宁波人士坚持要在家乡造一座像上海苏州河上外白渡桥那样坚固的桥梁。最后,宁波老江桥的设计由上海工部局英籍工程师詹姆生和新江记营造厂竺泉通中标,工程承包由德国西门子洋行中标。但据当时建桥参与者施求藏先生回忆,“老江桥用外国材料、挂洋行牌子,但实际上设计、施工都是沪、甬两地的宁波人。英国的詹姆生、师克和许多外国人很少来宁波。”
  老江桥于1936年建成通车,改桥名为“灵桥”。
  据传,“灵桥”这个名字其实已沿用千年。宁波历史上第一座横跨奉化江的浮桥就叫这个名字。如此隽永的名字,不知是建桥时的唐代刺史给定的,还是民间传说里说的“建桥时,天上恰好呈现一道霓虹,于是给桥起名为‘灵桥’”?已都无从考证。不过人们每每讲起灵桥,经常将它的形状比作彩虹,大抵民间的传说更符合宁波人内心对“灵桥”这个诗意桥名的理解吧。
  灵桥自建成后历经沧桑,在日寇践踏中华大地,宁波沦陷前,曾遭日本侵略者轰炸机的日日轰炸,桥面被炸得千疮百孔。虽在抗日战争胜利后做了修缮,但在解放之初,国民党为阻止解放军解放宁波沿海的岛屿,曾派飞机轰炸,灵桥的桥面、钢梁上被炸得弹孔累累,但灵桥仍然屹立于奉化江上。
  近年,灵桥经过大修,拓宽了桥面,架固了钢梁,装饰了桥身,像一位浓妆淡抹的美妇,显得格外端庄秀丽。灵桥不但是一条钢铁的交通线,也是宁波的骄傲。
  
  
  
  
  
  
  
  
  
  
  
  
  
  
  
  
  
  
  
  
  
 
 
 
 
七座宝塔的禅寺
  七塔禅寺坐落于宁波闹市的江东百丈街。寺院殿堂内结构高雅,古朴庄严,山门的石牌楼,七座石塔,吸引了不少善男信女的目光。特别是古朴浑厚、亭亭玉立的

上一:

下一:千纸鹤里的回忆

关于我们 | 出版流程 | 基本价格 | 新书展示 | 精品图书 | 版权转让 | 咨询回复 | 联系我们 |
宁ICP备20000515号-1 宁公网安备 64010602000777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号:新出银字第061号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91641100227744848C